我的家鄉在四川省內江市,這裡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內江有兩個最出名的文化人:新聞巨子範長江;國畫大師張大千。
在四川大學畢業後,我一直在內江電視臺工作。從當普通記者到部門主任、副臺長、臺長,在新聞戰線幹了二三十年,並獲得高級記者專業職稱。2012年,內江師範學院在文學院中新開設了廣播電視新聞和播音主持藝術兩個專業,並將文學院改為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新的專業開辦後,廣播電視新聞專業教師缺乏,我在地方主流媒體幹了多年,走上管理崗位後責任重大,工作辛苦,在了解地方高校的相關情況後,我主動申請調到內江師範學院工作。經市委有關領導同意後,我被調到內江師範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工作,並任範長江研究所所長,為本科生陸續開設講授《新聞寫作》、《新聞攝影》、《電視編輯》等專業課程。
來到高校,開始新的工作,感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專業課自己有比較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教學崗位可以較快的適應;陌生的是同事和同學,但當記者多年,環境和人的適應能力還是比較強的,其中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習範長江、宣傳範長江、傳承範長江,用範長江這面旗幟和範長江思想來延續我的專業和特長。在地方電視臺工作期間,我就策劃創作了拍攝大型紀錄片《新聞巨子範長江》的工作計劃。我與主創人員和內江市的有關領導專門前往省城和北京,分別向四川省委宣傳部、中國記協、中國科協作了專題匯報,並得到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相關協助。《新聞巨子範長江》的劇本先後八易其稿,拍攝製作前後兩年,在全國各電視臺播出後,受到廣泛好評,並獲得了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
正是帶著對新聞巨子範長江的崇敬之情,再次走進大學之門,我的專業知識和媒體行業經歷,使自己能夠以教授新的身份從容的站在講臺上。在內江師範學院做教學和科研工作,我始終堅持把傳播、傳承、研究範長江新聞思想、新聞業務、新聞理論作為重要的工作職責,主動尋求高校與地方的融入與合作。積極策劃、建議和參與了內江師範學院與中共內江市委宣傳部共建「範長江新聞學院」的籌備與建設。2014年2月16日,範長江新聞學院正式成立。新華社原總編輯南振中親自參加掛牌儀式,中國記協名譽主席、原人民日報社社長邵華澤中將親自為範長江新聞學院題字。由中共內江市委宣傳部與內江師範學院合作共建的「範長江新聞學院」,旨在整合資源,創新地方宣傳人才培養機制,共同開展精品課程、骨幹隊伍、實踐基地、人才智庫及學術項目研究等。「範長江新聞學院」的成立,當時在全國各高校和各地方黨委宣傳部門都引起了積極的反響。
2016年,範長江新聞學院成為內江師範學院的獨立二級學院,師資力量進一步得到加強,廣播電視新聞與播音主持藝術兩個專業的生源也非常好。我仍然堅持在專業課的教學中不斷的向大學生們講授範長江的新聞思想,介紹範長江的各類事跡,每學期堅持組織學生在範長江紀念館參觀學習、現場採訪、現場拍攝;充分結合範長江研究所的科研課題,主動向全國各地的歷屆「範長江新聞獎」獲得者徵集學術文章,積極編輯出版《範長江學術論叢》專著;拍攝製作《口述範長江》電視系列片;走訪中國記者協會;汕頭大學;四川大學;四川傳媒學院;四川廣播電視臺進行學習、考察、交流等,在拓展視野,加強合作的同時,也積極宣傳範長江、推廣範長江新聞學院和範長江研究所。
大學的教學和科研,與地方新聞傳媒的工作有相似有不同有差異,但我始終以範長江作為楷模與榜樣,在新的工作環境中同樣得到了領導的支持、同事的認可、學生的喜愛。特別是自己開始的《新聞攝影》專業課、全校學生選修的《影視藝術鑑賞與創作》通識課非常受歡迎。自己還與全校其它學科的8名教授被學校聘請為督導員,對全校的教育質量、教師講課、學生上課情況進行考核督導。在人們的心目中,教師是一個神聖的職業;高校是培養專業人才的搖籃;教授更是受到尊重的知識分子。我正是始終懷著敬畏之心,責任之心,專業之心,在高校工作和任職期間得到領導、老師、學生的認可和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