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越是合作,越是歡喜。最好的家校合作,就會把最好的成長給孩子。
相互好好扶持與合作,共同為孩子的成長助力,才能實現家校共贏。
家校合作,不僅體現在家長和學校共同為學生成長助力,更體現在,當遇到衝突和矛盾時,家長和老師的應對方式。
每一次矛盾和衝突的成功化解,不僅會讓家校關係更近一步,也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01
任何不以合作為目的的家校教育,
沒有贏家
家校關係,只能以合作開始,以互相支持和配合為唯一方式,才能抵達共贏的彼岸。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學校和家長是鐵定的合作夥伴關係,絕不是敵對的雙方。只有真誠合作,彼此信任,才能贏得孩子的好未來。
所以,最需要這種合作的,不是老師,也不是家長,而是孩子!
在很多不均衡的家校較量中,表面上是贏了家長,損了老師。但事實證明,這樣忘卻了真實目的的較量,最終輸掉的,卻是孩子。
那些懂得和學校合作的家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從來都不獨斷專行。他們從自身做起,配合學校教育,尊重每一位老師。他們懂得,親其師信其道,所以處處以身示範,給孩子樹立尊重師長,敬畏學識的榜樣。
孩子如小樹,躥高的同時,難免有小枝任性,旁逸斜出。智慧的家長會把孩子在家出現的問題反饋給老師,老師也會及時將孩子的在校表現反映給家長,在這樣的關注和交流中,再相互配合,將有意識的教育融入不著痕跡的引導中,這樣的教育境界,不正是我們嚮往的理想境界嗎?
懂得和老師合作的家長,一定是一位體恤老師的家長。他們不會苛求老師,不會揪住老師無心之過不放。
在寄宿制學校工作的一位同仁說過一件事。開學第一周,一位家長給孩子送來一雙運動鞋和一包衛生紙,放在了學校門衛處,然後打電話給老師,拜託她下課後告知孩子去拿。
正在忙碌的老師一口答應下來,但下課後,又忙著開會的她轉眼將此事忘了個乾淨。
兩周後,又有家長來給孩子送東西。老師接到電話後猛然想起了之前衛生紙的事。
本來還在擔心家長會有不滿,哪知那頭的家長哈哈大笑起來:多大的事兒?上周孩子回來問怎麼沒去送,我就知道一定是你忙忘了,孩子上周返校時就拿走了,孩子也說你忙,沒事沒事……
這位老師說,她都做好了被抱怨的準備,家長卻反過來寬慰她。老師說,孩子的性格也很爽朗,不拘小節,和同學關係很融洽。
這樣的體諒,換來的是三方的愉悅。這樣的相處模式,於失誤方來說,是自我反思;於家長來說,是對老師的理解和寬容;於孩子來說,是學會了寬容。
優質的家校關係,首先是雙方的互相尊重,再就是相互的支持和配合,不苛求,不為難,多包容。這樣的合作,其實是教給了孩子與老師和同學相處的模式,對孩子的影響是積極和正能的。
02
家長的支持和理解,
就是給老師教育孩子的底氣
家長要理性面對孩子的反饋。不是不相信孩子說的話,而是要學會對孩子的話進行理性地分析。人都是有自我保護意識和欲望的,在對一件事情的陳述中,會有意無意選擇更有利於自我的措辭,小孩子也不例外。
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經歷,不完成作業的孩子,會為自己找各種藉口,因為有了藉口就有可能免責,所以就出現了作業「被弟弟撕爛了」「被家裡的貓咪叼走了」「被家長安排著走親戚了」等等這樣的藉口。
去辦公室告狀的孩子,從來不說自己把同學怎麼樣了,只說別人怎麼攻擊了自己。有經驗的老師,在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時,總會先調查,再據實處理。
不聽一面之詞,在出現疑慮時,及時和老師進行溝通,了解事件的原委,直面孩子的問題,與老師達成共識,同步糾正和引導孩子。家長的支持和理解,就是給老師教育和管理孩子的底氣。
有的家長,總是很忙,忙到多數情況下不能及時回復班級信息,忽略班主任各種提醒,遇事也很少和班主任溝通……老班主任都有經驗,這樣的孩子也常常丟三落四,做事不夠專注。
這樣的孩子,班主任工作就顯得很被動。該交的材料,總是那幾個孩子交得不及時。班主任提醒的事情,家長也不太放在心上。
去年十一放假,學校一位班主任老師一再叮囑家長,假期裡,可以陪孩子閱讀一本好書,引導孩子多幹點家務,或多去戶外走走,千萬不要讓孩子沉迷手機遊戲,更不要給孩子配手機。
千叮嚀萬囑咐,但開學後,一位學生怎麼也不來學校上學了。在校門口大哭大叫,都12歲的大孩子了,拽住圍欄死活不進校。
班主任親自到門口勸解,不聽;問詢家長原因,家長含糊其辭。
直到後來,事情愈演愈烈,這個孩子和父母提上學的條件,下午需要家長給他20元錢,並且不住校(本是住宿生),他才答應到學校學習——上學還要掙著「工資」。這個孩子的算盤是,晚上回家,可以繼續玩遊戲;每天下午得20元,可以滿足自己玩遊戲的需要。
孩子為什麼會變得這樣?班主任反覆問詢家長,家長才告知,原來經不住孩子的糾纏,十一假期的開始,就給孩子買了手機,本來答應得好好的,說買了手機後不影響作業。結果整個假期,孩子都足不出戶,瘋狂玩遊戲,之後再也無法安心坐在教室裡學習。
一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老師的悉心教導,更不能缺失該有的嚴格管理。
班主任一再提醒的事宜,很可能就是班主任或學校發現了事情的端倪,在警報拉響之後,家長密切配合老師和學校的警示,是及時糾正孩子出現失誤的關鍵。
03
家校溝通的法則:
不讓問題過夜,當日事當日處理
老師也要有及時與家長溝通的意識。年齡越小的孩子,越是需要告知和溝通的及時性。
好動的孩子在一起,難免磕磕碰碰,即使老師無縫隙盯靠,也有百密一疏的時候。及時和家長解釋清楚,讓家長提前知情並諒解,遠比讓孩子帶著傷痕回家要好。
絕大部分家長在接到老師電話後,會表示理解,並對老師工作的細緻表示讚賞。如果不及時解釋,家長在孩子回家後,自己發現孩子的傷痕,心疼之餘問詢孩子,孩子再表達不清,就很容易激化矛盾。
印象中,有一次事故處理給我很深的啟示。幾個小孩在宿舍玩鬧,其中一個小孩要進門,另外兩個孩子推著門不讓,要進門的小孩趁著打開的門縫,下意識把拇指伸進去了。老師喊著「不要推門!」但已經來不及了,只聽見孩子一聲慘叫,孩子的拇指被夾入門縫。
骨折。當時在場的老師都嚇壞了。一邊聯繫校醫做緊急處理,一邊聯繫校車準備送醫院,同時,又聯繫受傷孩子和相關涉事孩子的家長。
當家長趕到醫院時,孩子已進入手術室。因為處理得及時,受傷孩子家長反而一個勁兒地向老師道謝。
在場的幾位老師更加過意不去,連聲道歉。另外幾位家長也主動搶著承擔責任,當時的場面讓老師們既震撼又感動。
後來,幾位家長又催著老師們趕緊回學校,不要耽誤了學校工作。
直到孩子痊癒,所有事件的處理,都異常順利。老師們搶著給孩子補課,孩子也在這場事故中變得懂事了很多。
就是這一次事故的處理,讓我恍然:生活中的意外很難避免,及時用心地處理,也是老師責任心的凸顯;和家長及時溝通事件的發生,家長也會最大程度地諒解並配合。
不讓問題過夜,當日事當日處理,關注每一個孩子是工作的用心,及時溝通是對彼此的尊重。家校合作,需要的就是這樣的用心和相互尊重。
家校關係的定位,就是如何促進孩子的成長。學校問題的發生,家校觀點的碰撞和摩擦,都是不可避免的。選擇正當的途徑和方法來進行處理,以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為目的,通過更好地合作來促成更美好的教育,才是我們當下最迫切需要做的。
其實,越是合作,越是歡喜。最好的家校合作,就會把最好的成長給孩子。
相互好好扶持與合作,共同為孩子的成長助力,才能實現家校共贏。
來源丨人民教育(ID:irenminjiaoyu),僅為交流分享學習,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