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天,看到一個知乎問題:「缺愛的家庭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高贊回答是:
「沒有底氣,焦慮,易怒易躁,自負又自卑,處理關係走極端,碌碌無為,患得患失沒有安全感,矛盾且彆扭……」
可到底要給孩子多少愛,才夠呢?
我的回答是,孩子需要愛,但更需要偏愛。
何為偏愛?
動畫片《櫻桃小丸子》裡,小丸子一直想品嘗「車站便當」的滋味。
但是爸爸媽媽覺得她是異想天開,不理睬她。
只有爺爺把這件事放在了心上,特意帶小丸子去坐火車,買便當。
為了讓小丸子充分體驗「購買車站便當」的感覺,爺爺還假裝小販吆喝。
這就是偏愛。
這樣的偏愛,足以抵消小丸子所有的失落。
很多家長可能不理解「偏愛」這個詞,認為偏愛就是偏心,是溺愛。
但其實,偏愛並不是溺愛,不是過度寵愛。
而是一種真正看見孩子內心需求真正體察孩子內心需要的愛。
偏愛,是一種獨特專屬的愛,是一種明目張胆的愛。
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存在是充滿價值的,是值得被愛的。
02
被偏愛的孩子,內心更幸福
周星馳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曾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往事:
「小時候跟爸媽出去逛街,想要玩具而他們不給買,但是我很想要,所以就鬧著要,最後媽媽還打了我。」
如今年歲半百的周星馳,提起這件事,依然委屈得要命:
「你不給買,居然還打我」。
其實,星爺的委屈不是在於「家裡窮,不能買玩具」,而是「父母不僅沒看到我的感受,還打了我」。
有錢沒錢,買不買,都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重要的是,那一刻的自己是不被愛的。
而那些被偏愛的孩子,回憶起童年,總是充滿了滿滿的安全感與幸福感。
網友@凌晨的房子 說過:
「我喜歡吃草莓,爺爺就在房頂種滿了草莓。
平時不讓弟弟妹妹碰,只有我回家了才能摘。
因為有爺爺的偏愛,我就是放肆的'小霸王'。
爺爺去世之後,我知道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人可以給我這樣的明晃晃的偏愛了。
很想念他笑著跟我說'爺爺永遠支持你'的樣子。」
這就是偏愛啊!
在大人眼裡,或許會覺得孩子的很多事,看起來都很不合邏輯,甚至是微不足道。
但在孩子的心裡,初到人世,有人理解自己、偏愛自己,有人值得依賴,才有更多的勇氣去面對這個真實世界的風風雨雨呀。
愛孩子,請給孩子偏愛。
03
被偏愛的孩子,長大更自信
你愛孩子的樣子,就是孩子長大後的樣子。
幼年的親子關係會內化成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從而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
孩子對於父母傳遞的能量,愛或不愛、重視或忽略是非常敏感的。
紀錄片《幼兒園》裡,陳志鵬經常作為最後一個被接走的小朋友。
當他看到別的小朋友被早早接走時,內心是極其複雜的,情緒崩潰,眼睛裡又滿是焦急。
「媽媽是不是忘記我了?」
「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
「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事,媽媽不接我回家了?」
……
當孩子感受不到父母愛意的時候,當父母傳遞的是冷漠忽視的時候,孩子就能立刻感受到區別,長此以往,孩子也會選擇封閉自己的內心。
在幾歲孩子的眼中,爸媽第一個來幼兒園接我就是「偏愛」。
最近有位媽媽分享了一段接兒子放學回家的視頻。
孩子上幼兒園的第四天,排隊準備出門的時候,第一眼看到媽媽。
還是一副假裝堅強的表情,實際上小嘴巴向下弧度早就洩漏了娃內心的委屈。
等到娃被媽媽抱在懷裡後,娃一邊哭還不忘記表揚媽媽「你第一名,來接我。」
孩子的世界,其實很小,小到只需要媽媽做好放學第一個接他這件事,他就感覺無比的欣喜了。
偏愛孩子,不是花多少錢去富養孩子,而是你給予多少愛去豐盈孩子的內心,幫助孩子自信成長。
04
被偏愛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愛
愛是天賦,表達愛卻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能力。
就像《請回答1988》裡的德善,家中老二,常常是被父母忽略的那個孩子。
過生日的時候,德善總是被要求和姐姐寶拉一起過,因為生日接近,一起過可以省下一個蛋糕錢。
每次過生日,大家都是喜笑顏開地為姐姐慶祝,只有德善悶悶不樂,仿佛自己就是多餘的。
德善不只一次跟爸媽說「要自己過生日」,但是爸媽每次都打馬虎眼「就今年一起過,明年開始單獨過吧」。
結果,明年同往年並沒有什麼區別。
是爸爸媽媽不愛德善嗎?
其實也不是,我覺得是爸爸媽媽沒有用「德善明白的方式」去愛德善。
愛得過於深沉而又內斂,以至於德善感受到的是「從來不被愛、不被重視過」。
長期在一個似乎不被愛的環境裡生活的德善,總是有一股揮之不去的自卑。
明明漂亮而不自知,灑脫卻不自信,在面對感情的時候,德善更是小心翼翼的。
她不敢先去喜歡別人,怕唐突了別人,只敢喜歡那些先喜歡自己的人,結果前兩次都被傷害。
甚至,當她發現優秀的男生喜歡自己,也不敢求證,害怕變成一場空,害怕連朋友也當不成。
有人或許會覺得,過於愛孩子,會養壞孩子。
但撫育孩子,重要的不是物質上的安慰,而是心靈上的滿足。
比如,經常給孩子做他喜歡吃的東西;
比如,在孩子放學的時候,第一個接他回家;
比如,偶爾接孩子晚了,也可以給他帶個小禮物;
比如,在孩子生日的時候,為他舉辦一個儀式感滿滿的生日會;
……
在孩子生命的最初階段,孩子需要多少愛,都請慷慨地給予。
我們也應該學會以孩子喜歡的方式,以孩子能理解的表達方式去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因為這對於孩子來說,就是大人們獨一無二的「偏愛」。
本文來源小十點(ID:sdikid),僅為交流分享學習,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