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幸福感,高自我價值感的孩子來源以下6個家庭|一生E本

2020-09-07 一生E本智慧教育

這個時代在變,孩子在變,我們,也需要改變。

這個時代,最不缺的是說教和為你好。最缺的,是正確的愛與溫暖的包容。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以下6個跡象的家庭,更容易養育出高幸福感,高自我價值感的孩子。


01

沒有讓孩子處在愛的匱乏養育中


作家王朔在《致女兒書》中曾描繪出他心中最期待的親子關係狀態,他希望自己與女兒之間最重要的不是血緣、不是父慈女孝、不是養育與反哺,而是親密


「特別怕像奶奶一樣,你也知道,她還活著,我也對她充滿感情,可我們在一起就像生人一樣。」


這句話,從「痞子文學」鼻祖王朔嘴裡說出來,可見童年的缺愛對人一生的影響有多重要。


童年缺愛的人,更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在潛意識裡拒絕長大,終其一生尋找的是,無條件的童年之愛。


無論孩子長到多大,我們父母給予的愛都是最暖的港灣,這份愛會包容我們所有的陰暗、不堪、憤怒與失態。


當一個人,處於這種強大的愛的安全感中,成長是自然而然的事;成為一個幸福的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甚至成功,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02

允許和接納孩子的情緒,

即便是負面的


我們流傳下來的幾千年傳統文化裡,男生要做頂天立地,熱血方剛的男子漢,女生要優雅、淑女、端莊、大方、明事理。


男兒流血不流淚,女兒哭啼是軟弱。


關於孩子有情緒和哭這件事上,似乎我們整個大環境是不太接納的。


小時候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後越累。小時候沒被允許放肆哭的孩子,長大後很難開懷大笑。


那些不被允許的情緒,都卡在身體的各個角落,成為一生的沉重。


分散到每個小家庭身上,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第一反應就是制止他,讓他安靜下來。


我們不妨試著覺察一下當孩子在有情緒哭的時候,他們實際上在想什麼,家長拼命地制止到底在怕什麼?


實際上,哭和笑一樣,都是人最正常的情緒,沒有對與錯之分。


允許孩子哭和怯弱能讓孩子心理感覺和父母更貼近,敢在父母面前表現出各種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怯弱、憤怒、悲傷、恐懼等等。


我們應該接納孩子的每一種情緒,如果孩子不知道怎麼描述自己的情緒,可以幫他們說出來。


也只有當孩子感覺與父母相處有絕對安全感時,才會在父母面前撒嬌、敞開,盡顯可愛。


你能為孩子做的最棒的事情就是接納他,升級自己,儘可能少的給他們限制,給他們一個足夠安全、敞開的環境來表達自己,釋放自己。



03

讓孩子懂得美與善


無論我們怎麼做,都無法完全保障孩子未來的人生。


身為父母,都有一個期許,想為孩子掃清人生路上的所有路障,保全他們一世無憂。


然而,事實是在孩子未來的人生路上,工作、愛情、親情,你正在經歷的所有煩惱,你的孩子一個都少不了。


怎樣的孩子最容易接近幸福?


那些懂得美與善的孩子未來的幸福感會更高。


蔣勳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次他在桐花林裡走,看見一位媽媽帶著一個小男孩,小男孩在地上玩,媽媽在遠處和人聊天。


桐花很特別,開花過後會大片大片地飄落,如果你站在桐花樹下五分鐘不動,身上便會落滿了桐花,滿地也都是美麗的桐花。


突然小男孩大叫:「媽媽,媽媽……」


原來他玩的時候,不知不覺他的周圍已經落滿了桐花,當他站起來想找媽媽時,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他不忍心踩那些花,因為每一朵花都好漂亮,所以他就一直叫媽媽。


他媽媽卻說:「笨蛋,過來。」


有時候大人不留心,就會忽略孩子心中的善意和美。


這位媽媽又一次說:「笨蛋,你過來啊!」


蔣勳忍不住走過去問她,「你兒子幾歲了?」


「五歲。」


蔣勳對這位媽媽說,「真了不起!如果他五歲了還捨不得去踩一朵花,我相信他一生都不會隨便去傷害生命的。」


世界上最美的事物莫過於生命,而人們對藝術品最高的褒獎,就是感受到它其中的生命力——「這件作品似乎是活的一般。」


如果父母可以把孩子與生俱來的這種善良和對美的敏銳感知,對生命的尊重保護下來,這個孩子一定會是一個幸福有創造力的孩子,而且絕對不會變壞。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不要敷衍TA,而是和孩子一起去探索和成長。



04

不過度控制,而是放手和支持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每個人都在匆忙奔跑,我們希望自己優秀,容不得自己停下半點腳步。


同樣的在養育中,我們也會不允許孩子有半點落後,成績下降一分,整個神經都緊繃著,焦慮到無法入眠。


甚至有的時候,我們會說一些極其刺耳的言語,事後又總會後悔自己發怒的同時給孩子留下了挫敗的情緒。


其實靜下心來想想: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無非想讓他看看這世界的風景,感受幸福。


給他合理的教育,只要遵守這個世界的規律和秩序,給他合適的方,剩下的路讓孩子自己去走吧!


請做孩子的朋友,而不是孩子的枷鎖。


如果孩子註定會犯錯,孩子註定會比別人慢半拍,除了生氣和指責,我們能做的還有更多。


05

教會孩子理解生命真正的意義


  • &34;
  • &34;


每當孩子這樣向你冷不丁發問時,你是怎麼回答的呢?


很多時候,我們真的不那麼關心這些關乎生命本質的發問。我們生活在社會文化的染缸裡太久了,所以會越來越多的關心角色的功能性。


  • 你是個學生,你就應該好好學習;
  • 你是男人,你就應該賺錢養家;
  • 你是女人,就應該溫柔賢惠。


妻子應該如何,丈夫應該如何,人們眼中看到身邊的人都是角色,而看不到那個真正的人的存在,生命意義的存在。


你可以想一想你的孩子上一次向表達自己開心是什麼時候?是什麼狀態?


是發自內心的歡喜和愉悅,還是因為達到某個分數和目標開心而開心?


所謂父母和子女一場,更像是在藉由彼此不斷成長。教會孩子去探索自己的生命、去愛、去學習、去奮鬥、去體驗,去做他想做的事,去成為他想成為的人。


父母是孩子了解和想像成人世界的唯一途徑。父母最好的示範就是把自己活成一個有吸引力的樣子。


父母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生命狀態,活出生活的熱情和喜悅,成為孩子看得見、摸得著、信得過的榜樣,讓孩子扎紮實實的感受到希望和信心。



06

哪怕拿到一手爛牌,也毫無保留的去愛


  • 我們選擇成為父母的意義是什麼?
  • 是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


每個孩子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天使,而有些天使在降臨時,會明顯比其他孩子多了一些缺陷和不完美。


他們當天使那段時間的人生是否美好,完全掌握在父母的手中。

面對不完美的孩子,父母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孩子,會決定了他一生的生命坐標。


很多時候,父母對「先天缺陷」這個詞的執著,決定了孩子發展的天花板。


有時候,不是因為「缺陷」需要治療;而是人為的局限,製造了「缺陷」。


為人父母一定要接納一點,你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會在某個方面有弱點或者不足,這是不同,不是缺陷。


我們都不完美,不足才是生活常態。


當你不知如何選擇時,請選擇接納、選擇愛。那怕不完美,也可以很美。


孩子來到我們身邊,並只是為了我們而來,終究是為了成為他自己。


每個生命活出來的樣子,不是我們擁有什麼,而是我們選擇成為什麼,請支持孩子成為他自己。


讓孩子自然而然、按照他自己的樣子去成長,不需要那麼的完美,他也可以平凡無奇,即使這樣,我仍然相信孩子依舊永遠是我們的摯愛。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周梵(ID:zerofield0),僅為交流分享學習,侵刪

相關焦點

  • 自我價值感高的女人才能獲得幸福
    女人一談戀愛就失去了自我,被愛衝昏了頭腦。其實,兩性關係中,佔據主導地位的應該是女人。男人是需要被女人引導的,是需要寄託給女人靈魂的,而不是本末倒置,女人把靈魂交給了男人。女人的自我價值感高,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去工作去做事,被社會需要,服務於社會。才能升華靈魂,獲得價值感、幸福感。一個自信洋溢的女人,才能獲得異性青睞與尊重。
  • 自我價值感高的孩子更有自尊,卻常常被父母的行為破壞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也是受益者,他們會因此提升自我價值感。如此,孩子有了非常好的情感體驗,自我價值感就在付出中提高了。前幾天看到廖智的視頻,她原本是一個舞蹈老師,有個幸福的家庭,但是512地震以後,她失去了雙腿,失去了女兒,也失去了老公。她現在是戴假肢生活,走在大街上經常被人側目而視,但是她卻毫不在意。有一次,在大街上遇到一群孩子,對她的腿感到奇怪,認為她是機器人。
  • 自我價值感
    因為撫養方式不同,所以孩子不同。這些孩子的不同,用一個詞概括就是「自我價值感」不同。自我價值是一個很難去定義的詞。一般而言,我們在講自我價值的時候,主要是指在個人生活中,社會活動當中,社會和他人對於作為人的存在的一種肯定的關係。所以每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實際就是在回答三個問題:一、我是誰?二、我活著是否有價值?三、我是否值得被愛?
  • 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很低,如何做才能提高自我價值感?這幾點是關鍵
    一、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是通過家庭這個外在因素建立起來的。什麼是自我價值感?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薩提亞對自我價值感的定義是,一個人對他自己的感覺和想法。孩子的價值感是通過家庭這個外在因素建立起來的。而且薩提亞還發現,在所有的有問題的家庭中,都存在著自我價值感很低的情況。薩提亞女士用罐子裡的狀態來隱喻自我價值感的高低。一個自我價值感較高的個體,其內在罐子相對越滿,內心越滿足,行為可能更自在、具有創造性,對周圍人也更可能有更多的自然的愛的表達。
  • 劉敏濤中年叛逆:自我價值感決定婚姻幸福度
    愛可以滿足我們很多的需求,包括物質和精神方面,比如物質享受、被需要、被尊重、被接納、陪伴、性和孩子等。婚姻是對愛的深度考驗,磨合好了,就是身處天堂,彼此成就;磨合的不好,就是身處地獄,彼此煎熬。決定身處天堂還是地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自我價值感。
  • 為什麼要讓孩子感受到自我價值?「自我價值感」越高,孩子越自信
    很多家長在面對類似的情況,都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而是認為簡單的小情緒。不要忽視「自我價值感」的重要性,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自信。一、「自我價值感」越高的孩子越自信!自我價值感就是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和感覺。
  • 自我價值感的高低,決定了你的生命狀態 丨怎樣提高自我價值感?
    原生家庭 高自我價值感的孩子,父母與自己的關係較為密切,家庭內充滿愛,孩子的想法觀點和行為處事一方面能被正確的引導,另一方面也經常被積極的肯定,容易體驗到自我價值 而自我價值感低的孩子,父母要麼是專斷控制型的,要麼是冷漠忽視型的,對孩子行為的引導往往是模稜兩可,粗暴的懲罰和過分的縱容交替使用,使孩子難以體驗到自我的價值。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一生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原生家庭裡形成的自我價值感也對我們以後的自我認知,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 提高孩子自我價值,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這3點值得學習
    不同的家庭背景對二十元錢的價值觀各自不同,當我看到這個視頻的時候我也很想問問自己二十元錢可以做什麼?對於孩子的價值觀有該用怎樣的教育方式去引導他呢?一、什麼是價值感?自我價值感,就是一個人對自己所抱有的信心和能力感。
  • 培養孩子自我價值感,才能讓他們更加自律自覺
    歸屬感和價值感讓孩子自願變得更好,朝著更積極的方向努力一個孩子最終能夠走多遠,往往取決於很多因素,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自我價值感。因為只有一個人認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能夠對別人和社會做出貢獻的時候,才能激發起他的自尊和自信心,從而更好地提升自己,對於人生擁有極高的熱情度。
  • 平頂山事件:13歲女孩無知的背後,暴露孩子「自我價值感」的缺失
    所以,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形成,在嬰幼兒到童年時期的成長經歷影響最大。心理學家班杜拉在《社會學原理》中曾寫到:孩子是通過環境中的榜樣來學習各種生活技能,自然知識和對他人的認知。這些榜樣包括他們可以直接或間接接觸到的一切源頭。比如家庭成員、朋友、同學、社會環境。
  • 平頂山事件:13歲女孩無知的背後,暴露了孩子"自我價值感"的缺失
    父母因為工作忙等原因漠視孩子的需求或者用溺愛的方式控制孩子,以至於孩子無法在成長的過程中,感受到&34;,造成自己成為低自我價值感的女孩。《心理營養》一書提到:近代心理學的大量研究提醒著我們每一件事情,爸爸對孩子的自我形象、自我價值感的影響,比媽媽更大。
  • 一生E本分享|家庭育兒中不可不知的10件事
    我們發現,孩子穿衣吃飯的獨立性並不能全部達標,而這兩項本應在幼兒階段就要完成。再者,專注力、傾聽習慣和閱讀經驗這幾項指標達標率普遍不高,在50%左右。最後,平均的識字數量為269個,小學語文一年級教材裡規定孩子要認的字是300個,也就是說,這一項孩子們基本上都達標了。
  • 一生E本||那些優秀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往往有這24個共同點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了24個共同點,包括:讓孩子做家務、教會他們勇氣並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等。這或許會對我們當父母的也有所啟發。他們之間往往保持健康的關係 根據伊利諾州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生活在高衝突家庭中的孩子,無論是完整的還是離婚的,往往會比那些父母相處融洽家庭的孩子更糟糕。
  • 提升孩子的價值感,前提是:父母先提升自我價值感
    如果父母通過取悅他人而獲得認同,迴避真實的自我和掩蓋真實的想法與感受,那麼孩子也會模仿這種不真實的生活方式。 我們的存在不是為了對孩子的本真狀態去評判和認可,我們的孩子有他固有的智慧,他一定會按照自己的方式大放異彩!孩子的精神世界在於他們的言行之中。 想要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先要提升自己的自我價值感。
  • 自我價值感越高,孩子越自信!三招教你培養孩子的自我價值
    文/赫媽育兒隨著社會的發展,育兒理念的逐漸完善和提高,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了自我價值感的重要性。自我價值感高的孩子,往往會在生活中表現的更加自信,也更有膽量。而這種價值感,通常是在後天進行培養和引導的,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吧。
  • 孩子自我價值感過低?家長最傷人的行為,是告訴孩子優秀才會被愛
    並不是優秀的孩子才值得家長的疼愛,這樣會傷害孩子以及他內心的自我價值感。一、家長的愛與呵護,影響孩子價值感的高低一個人的自我認知經常形成於生活於特定的環境裡,例如孩子突破了某一項自己做不到的事情,那麼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下,他的心理和自我認知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但是更多的自我認知,是出現在平常的生活裡,與孩子的父母、家長有關。
  • 幫助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
    識別孩子行為的密碼信息連結導正面管教所有人的首要願望都是感覺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每個人都在尋求得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的方式。01孩子尋求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的錯誤行為當孩子感覺自己沒有人愛或者不重要的時候,他們往往有以下「四個錯誤行為目的」。
  • 一生E本平板電腦||我們教給孩子的究竟是幸福課,還是成功學?
    哈佛大學的研究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數據顯示,成功,其實只能影響我們幸福感的10%,剩下的50%是基因決定的,另外40%是我們的心理決定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培養孩子的那40%幸福感,而啟蒙的第一步是幫助孩子構建正確的自我認知和積極心態,給孩子一副「幸福」的眼鏡。
  • 家庭有這6個跡象,會把孩子撫養得很好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以下6個跡象的家庭,更容易養育出高幸福感,高自我價值感的孩子。這句話,從「痞子文學」鼻祖王朔嘴裡說出來,可見童年的缺愛對人一生的影響有多重要。童年缺愛的人,更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在潛意識裡拒絕長大,終其一生尋找的是,無條件的童年之愛
  • 孩子愛哭鬧,因為幸福感太低?養育高需求寶寶,兩點原則很重要
    經常有家長跟我談論孩子哭鬧的問題,也會跟別的孩子對比,為什麼別人的孩子那麼聽話,自己家的孩子總是哭鬧個沒完呢?是不是孩子的幸福感太低啊?可能在很多家長的眼裡,不同的孩子有著很大的差異,尤其從養育的辛苦程度來看,獨立性強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少,而有些孩子則特別的黏人。不過,對於「有的孩子天生幸福感特強,而有的孩子生下來特愛哭,幸福度低,特難帶」的說法,我並不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