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廣志現在殫精竭慮思考的,是怎樣在一片鹽鹼荒灘上建起一座生態新城。
這座城,要夠生態,夠環保。
「不怕想不到,就怕做不到,如果連想都想不到,那就比較悲哀了。」今年55歲的崔廣志對本報記者笑言。崔是中新天津生態城管委會副主任,主持生態城的全面工作,代表中方政府參與這個國際合作項目中。
中新天津生態城,是中新兩國政府間繼蘇州工業園後又一重大合作項目。
2007年11月18日,溫家寶總理和新加坡李顯龍總理共同籤署了建設中新天津生態城的框架協議,決定在天津濱海新區建設一座為未來發展起到「示範樣板作用」的宜居生態之城。
依照規劃,十年後這座生態城面積將達30平方公裡,並將擁有35萬的常住人口。
崔此前的身份,是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副主任,分管規劃建設。中新天津生態城籌建之初,崔奉命調任新成立的管委會,同新方直接開展談判與合作,再次站在了他人生的另一條起跑線上。
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漸入高潮,包括基礎設施、公共建築、生態住宅和國家動漫園等都同時開展。首期7平方公裡的起步區,更是建設得如火如荼。
兩個輪子同步走:《21世紀》:中新天津生態城,為什麼要冠上「生態城」這個稱號?與蘇州工業園區,最大的區別在哪裡?
崔廣志:目前中國的發展面臨兩大難題,一個是產業結構的調整,現在我們還是一個以加工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第二個是分配結構不均衡,呈啞鈴形,很危險。而建生態城,我認為是解決這兩個棘手問題的一個比較好的手段,或者說一個途徑。
蘇州搞的是工業園區,而天津搞的是綜合園區、城市項目。兩國領導人很有戰略眼光,現在生態環保、氣候變暖問題已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一個焦點,它不僅涉及到經濟發展模式,也涉及到人類的生存。這種情況下,中新雙方合作建設一個生態城市,很有遠見。
其實,包括蘇州工業園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內的中國開發區,早年的想法都是搞經濟技術、搞產業和工業,沒有想到要發展成為城市的。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就逐漸發現必須要發展城市,沒有城市的依託,發展工業是不行的。單純的工業園是無法生存,蘇州工業園區是1995年開始建設的,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是1984年建的,這兩地的發展都遵循了這樣一個模式,再加上現在各國對生態環保問題的重視,所以中新雙方決定要建一座生態城市。
《21世紀》:中新天津生態城能擔此重任?
崔廣志:這就要從什麼是生態城說起,中新兩國領導人立意很高,提出「三和三能」的概念,即人與人、人與經濟活動、人與環境和諧共存,能實行、能複製、能推廣。我們自己又把它歸納為兩句話十二個字——生態、環保、節能、自然、和諧、宜居。進一步說,就是兩個輪子走路,兩個可持續的問題:一個是要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的城市化道路,一個是要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的產業化道路。
在中國,城市化的大潮不可阻擋。目前城市化率我看到的數字是46.6%,而到2030年計劃要達到65%。中國人多地少、耕地有限,你怎麼在城市化規劃建設上走出一條可持續的新型的城市化之路,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無論是在交通規劃,還是在垃圾處理、城市供應等方面,都需要有新思路。
其中有一個問題特別值得關注,過去我們在城市規划過程中大多忽略了對人口的規劃,盲目追求動輒上千萬人口的特大型城市,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城市一定是要有規模的,什麼樣的人口規模是可控的這個問題非常重要。我們生態城會在這些問題上吸取教訓的,竭力避免上述問題。
再一個就是走新型產業化的道路,我們這裡不再發展製造業了,力爭上一些不耗資源、少耗能源、沒有汙染的新產業,主要是創意產業、文化產業、現代服務業以及科技研發等,不要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了。
在我看來,中新天津生態城要走新型的城市化與新型的產業化的道路,且兩者之間要形成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格局。如果這個設想能夠實現,或許我們會走出一條中國發展城市化工業化的新路來。
「生態城不是富人區」《21世紀》:中新天津生態城的理念很好,但是我有兩個擔心,一個是生態城的先進理念跟濱海新區乃至天津市能否對接,會不會在生態城內形成的一套理念,出了生態城就行不通,使得自己變成一個孤島?
崔廣志:首先,我強調生態城不是孤島、不是莊園、不是富人區,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生態城市的建設是沒有意義的,不如不建。按照我們的規劃,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按照不同的社會需求在生態城享受同樣的環境和生活。 生態城未來的人口規模為35萬,我們劃分為5:3:2的人口格局。其中,50%是中等收入人群,就是濱海新區所有功能區的工薪階層;20%是在生態城中就業的中低收入階層;只有30%才是周邊區域的富人。這三個比例,也恰恰是我們建設住宅的三種形態。
針對30%的富人,我們會建設一些洋房,Town House 、別墅等;針對20%的低收入階層,我們建50-60平米的精裝修小戶型;另外50%的房為70-150平米之間的戶型,主要針對濱海新區內中低收入的工薪階層。
我們預判,未來生態城的居民,更多的是來自濱海新區各個功能區,包括開發區、保稅區、油田、港口的工薪階層,不可能建成一個莊園,一個富人區的。
《21世紀》:很多地方搞生態城就是搞土地開發概念。你們準備如何來經營生態城?在產業規劃上,有什麼戰略考慮?
崔廣志:從目前來看,生態城在開發建設中資金的平衡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我們土地升值的空間比較大。不過,生態城未來的產業能不能支撐整個城市的運營與管理,我還不敢打這個保票。生態城總面積30平方公裡,其中只有3到4平方公裡的產業用地,這點產業產生的稅後能不能支撐35萬人口的一座城市的運營與管理,這是我們面對著的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我們選擇的產業,主要是三大類:新能源、新材料;科技研發、動漫產業、創意產業、教育培訓以及現代服務業。這三個行業做好了以後,它的附加值、稅收還是比較理想的。
我舉一個例子,目前動漫產業在中國剛剛起步,有巨大的市場空間,美國GDP中動漫產業的產值能夠佔到7%,中國這個數據微乎其微。我們在生態城裡設了一個動漫產業園,佔地1平方公裡多一點,下一步要打造成一個產學研一體的綜合性的動漫示範基地。如果做好了,相信它會形成一個新的增長點。不過,這些產業同我們過去習慣發展的製造業不同,一般發展速度比較慢,需要多年的培育與扶植。
同時,生態城不是給自己配套的,而是給整個濱海新區2270平方公裡作配套的,它不可能只是靠生態城這一點產業來維護這個區域的運營和管理。
(責任編輯:黃成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