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帶黏液血便當心大腸癌

2020-12-17 39健康網

  據統計, 10年前年輕人僅佔大腸癌患者的1.8%至1.9%,而現在這一比例已高達6.8%至8%,並呈現繼續上升的趨勢。 「這主要跟現代人飲食習慣的改變有關。現在的年輕人往往多食高脂肪、高蛋白食品,蔬菜等富含纖維的食物吃得較少。」專家稱,尤其是一些年輕男子,往往只吃肉,導致消化負擔加重,毒素沉澱在大腸內膜上,最終長成腫瘤或先形成息肉然後發生癌變。

  持續、帶黏液血便當心大腸癌

  很多大腸癌患者都有便中帶血症狀,但大多數患者最初都會認為是長了痔瘡。「便血是常見消化道疾病症狀,但它也是大腸癌的一種信號。」專家說,痔瘡便血是鮮紅的,附於大便表面,也可表現為大便後滴血,多在大便秘結時發生。而患大腸癌便血常表現為持續性的、少量的、帶黏液的血便,且便意頻繁,有時只排出一些血或黏液而無糞便。

   專家提醒,一旦出現大便習慣改變,便秘與腹瀉交替,原因不明的貧血、便血,腹部腫塊及消瘦等症狀時,應到正規醫院就診以排除腫瘤。

  注重科學排毒

  定期進行腸鏡檢查就能有效預防大腸癌發生。對癌症家族成員,既往有腸息肉的患者,常有胃腸不適症狀的人及45歲以上正常成年人要每年作一次大便潛血試驗和直腸指診檢查,每隔2至3年作一次電子腸鏡檢查,這樣可發現絕大部分結腸癌的癌前病變,還能切除腸息肉,使患者免於大腸癌的困擾。

  除了定期做檢查之外,養成定時排便習慣有助預防大腸癌。最科學的排毒方式是多運動、多飲水、多吃粗纖維食物,多吃魚少吃紅肉。另外,增加腸道內有益菌也是增加排便的好辦法,如,經常喝酸奶。

相關焦點

  • 當心是大腸癌的警報
    當心是大腸癌的警報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大腸癌都不陌生,其實大腸癌的出現是與我們平時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是息息相關的,我們大家平時一定要多注意我們的生活習慣。那麼,大腸癌出現後,到底都有什麼樣的典型症狀表現出來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大腸癌都有哪些症狀吧?   大便有血是痔瘡發作?
  • 「血便」就是大腸癌嗎?
    所謂便血,就是大便時肛門出血,也存在「肛門拉血」「肛門流血」「大便帶血」等說法,以往人們認為便血就是有痔瘡,不是很在意。隨著信息的高速傳播,人們又開始認為便血是腸癌的表現,擔驚受怕。那麼,便血有哪些常見原因呢?身體通過便血要警告我們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揭開便血的神秘面紗。
  • 警惕大腸癌早期信號「黃燈」
    核心提示:近年來,我國大腸癌(直腸癌、結腸癌)發病率有顯著上升趨勢,甚至已經超過肝癌、胃癌、惡性腫瘤。不論是影視明星、商業驕子,還是政壇高官、普通百姓,都有很多人因患了該病而不治身亡,原因很簡單,對便血沒有足夠重視,誤以為是痔瘡而拖延不治,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數據顯示,八成腸癌患者,早期只是認為是簡單痔瘡而不予理會。
  • 腹瀉不痛、便中帶血 東大教授:當心結直腸癌
    病人說他經常拉肚子,有時一天拉十多次,總感覺拉不乾淨,肚子雖然不痛,但有時拉出來的大便黏著黏液。   謝老一聽,心裡「咯噔」一下,又搭了搭病人的脈,勸病人趕緊做個肛腸檢查,結果出來後,謝老還是看到了不好的結果:腸癌。   謝教授表示:人們在受涼或吃不潔食物後容易出現腹瀉,肚子隱隱作痛,甚至絞痛,肛門火辣辣的。
  • 排便有3個症狀,當心胰臟癌大腸癌「找上門」
    分辨這類問題,主要看排便的過程中,大便是否有黏液、膿液、以及血絲,如果發現這樣的情況,應該儘快就醫,防止腹瀉持續。我們以上說的這兩類情況,主要是急性拉肚子,也就是急性腹瀉,總體來說疾病的預後較好,需要注意的是慢性的腹瀉,比如拉肚子超過了14天以上,甚至超過了1個月了,那絕對就不是吃壞了肚子或者胃腸型感冒那麼簡單了,可能就是某些慢性病,比如糖尿病、潰瘍性結腸炎等等,也可能是消化道的腫瘤,比如胰腺癌、大腸癌等等。
  • 放臭屁』可能是大腸癌前兆!6種情況別忽視
    『放屁』到底跟大腸癌有沒有關係?平常多注意自己的屁,若一天到晚都一直在放臭屁,加上排便習慣改變,就要小心是不是得到大腸癌。究竟,有大腸癌的人,他的屁會有什麼改變?
  • 身體出現這6種信號,要警惕,可能是大腸癌找上門了
    大腸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一般發病人群集中在30~50歲。引起大腸癌的原因有很多種,在確診之後必須要及早採取措施治療,大多數患者都是可以治癒的。但是臨床上有很多患者在出現早期信號時,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錯過了治療時機。
  • 當心痔瘡「掩護」下的直腸癌 8成大腸癌被誤診為痔瘡
    但如果醫生告訴你,大腸癌往往會拿痔瘡做偽裝,你還會不會輕視呢?「平時身體挺好的,怎麼得癌症呢?」患者劉大爺的女兒一臉悲憤,怎麼也想不到一直身體健康的父親突然查出了直腸癌。劉大爺前幾年大便帶血時,以為是痔瘡出血,就自己買點外用藥膏塗塗。
  • 不要錯過大腸癌的徵兆,注意大便的變化
    在2017年的癌症患病人數預測中排在首位的是大腸癌。初期缺乏自覺症狀,容易錯過。聖瑪麗安娜醫科大學(川崎市)臨床腫瘤學的砂川優準教授強調「為了早期發現大腸癌,注意到大便的變化等初期症狀,接受檢查是很重要的」。
  • 辨別「拉肚子」是普通腹瀉和大腸癌的 2 種方法,拿好不謝!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過腹瀉的經驗,雖然這看似普通的症狀,但是他其實不僅僅只是吃了不乾淨的東西導致食物中毒,很有可能還伴隨著其他症狀,比如,血便、發燒,還有可能是大腸癌上身的徵兆! 那麼,我們要如何去辨別拉肚子是普通的腹瀉還是大腸癌上身了呢?
  • 4個指標都達成,大腸癌靠近你
    近些年隨著我國居民飲食習慣改變、平均壽命增長等因素影響,大腸癌的病發率也在逐年增長,平均每年新發的大腸癌患者就達到了近30萬以上,而且大腸癌還呈現出了逐漸年輕化的趨勢,臨床上甚至曾出現過十幾歲的大腸癌患者!更讓人擔憂的是,大腸癌早期症狀容易被患者忽視,甚至是患者沒有任何症狀表現。所以,我國大腸癌早期診斷率非常低迷、臨床總體治癒率並不高。
  • 當心拉肚子暗藏這四種危險的癌症信號
    當心拉肚子暗藏這四種危險的癌症信號(東方IC供圖) 大腸癌: 常便秘與腹瀉交替發生,同時大便上有黏液血便或常排膿血便。
  • 大腸癌是怎麼來的?如果你有這5個症狀,警惕大腸癌
    大腸癌是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總稱,它是指大腸黏膜在環境或遺傳等多種致癌因素作用下發生的惡性病變,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我國2018年診斷大腸癌521,490人,平均每天1429人診斷為大腸癌,也就是說,每小時診斷59.5人,幾乎每分鐘就有一人診斷為大腸癌。
  • 大便帶血未必是痔瘡 大腸癌發病有五大信號
    核心提示:如果身體出現如下五大「信號」就要考慮到大腸癌的可能性:持續腹部不適、隱痛、氣脹;大便習慣改變,經常便秘或腹瀉,或者兩者交替進行;便血;無端消瘦、貧血;腹部有腫塊。   近年來大腸癌的患者趨於年輕化,平均發病年齡從原來的60歲以上降到現在的40歲左右。
  • 大腸癌說來就來?這5個症狀,其實是腸癌的「求救信號」
    第一、便血最典型的腸癌症狀,一般症狀輕的患者,僅表現為輕微出血,嚴重的患者,會出現粘液血便、粘液膿血便或鮮血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其他的疾病,比如痔瘡,也會出現這種情況,而且由於痔瘡的多發性第三、在腸癌初期,大便的性狀會發生改變,正常大便性狀是成型的,並且不幹不溼,但是如果大便長期不成型,並且持續出現水樣或者膿樣,就要小心腸癌。
  • 無論男女,排便後不妨回頭瞅一眼,這種大便,可能是大腸癌信號
    如果近期突然有以下四個症狀到來,當心就是腸道癌變敲響的警鐘: 如果近期吃下了過多帶黑色素的食物,比如巧克力、黑色餅乾等,又或者是吃了含鐵過多的食物,就可能造成黑便出現!
  • 如何及早發現大腸癌,自我檢測注意這五點
    #癌症的真相# 腸癌的早期症狀非常隱秘,很容易被忽視,事實上從大腸癌患者出現不適到確診一般需要 3 到 12 個月,幾乎大多患者都會有初期被自己或醫生診斷為痔瘡、腸炎、蛔蟲症或胃病等曲折經歷早期診斷率困難,一個人重視不足很多人認為痔瘡是個小毛病沒什麼大不了的,殊不知痔瘡不可怕,可怕的是掩蓋在痔瘡後面的直腸癌患者缺乏醫學知識憑經驗自我診斷
  • 上廁所老拉不乾淨,一查竟是大腸癌!這些不典型症狀很危險|結直腸癌...
    不到最後,大腸都不喊「痛」不典型症狀也要當心2019年杭州市戶籍全人群發病前5位的惡性腫瘤分別是:肺癌、甲狀腺癌、乳腺癌、胃癌和結腸癌。在全球,結直腸癌是第三大常見癌症。雖然聽起來很嚴重,但只要早發現早治療,結直腸癌的5年生存率可達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