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排便紊亂,該做腸鏡檢查?4個指標都達成,大腸癌靠近你

2021-01-15 快速問醫生

腸道是人體內臟器官中,身高最拔尖的器官。根據臨床調查表明,人的腸道約是身高總長度的5-6倍,不同節段的腸道,所負責的功能也不相同。比如小腸在人體內,起到的就是食物吸收作用,而大腸則是儲存食物殘渣、糞便形成和排出的場所!

近些年隨著我國居民飲食習慣改變、平均壽命增長等因素影響,大腸癌的病發率也在逐年增長,平均每年新發的大腸癌患者就達到了近30萬以上,而且大腸癌還呈現出了逐漸年輕化的趨勢,臨床上甚至曾出現過十幾歲的大腸癌患者!

更讓人擔憂的是,大腸癌早期症狀容易被患者忽視,甚至是患者沒有任何症狀表現。所以,我國大腸癌早期診斷率非常低迷、臨床總體治癒率並不高。進入晚期後的腸癌,患者甚至是在短短1年內,就可能會因併發症、器官衰竭而死亡!

所以,對於大腸癌的高危人群來說,應時刻關注身體變化。如果近期突然有以下四個症狀找上門,當心就是大腸癌發出的求救信號:

1、莫名腹痛:大腸癌和其他癌症類型相同,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疼痛都是在所難免的典型表現。由大腸癌誘發的腹痛,早期多是隱隱作痛、飯後腹部脹痛、鈍痛等,這與癌細胞刺激腸道黏膜有關。當癌腫形成局部侵犯、壓迫或牽拉到周圍器官後,患者疼痛症狀還會加重、疼痛時間明顯延長。而一旦腸癌造成腸穿孔、梗阻後,還會產生更為劇烈、急切的腹痛感;

2、排便紊亂:通常情況下,成年人多會養成自己獨特的大便規律,這種規律甚至能精確到某一個時間段內。如果近期突然出現了大便習慣紊亂,比如一天內有多次大便、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且這種症狀持續了一段時間、調整飲食或使用藥物後也沒有好轉,這就可能是腸道已經發生了癌變,癌腫刺激腸道黏膜、導致腸道功能紊亂後的結果;

3、大便形狀改變:人的腸道是一個空心的圓柱狀,所以糞便在腸道內積蓄的過程中,其形狀就已經被固定為了圓柱體。偶然一次的大便形狀改變,往往和飲食、病原體感染等因素有關。但是,如果近期大便形狀突然出現了異常變化,比如鉛筆樣糞便、小扁條樣糞便、大便帶有凹痕或新鮮血痕等,都可能是癌腫壓迫糞便後導致的,需要及時進行檢查;

4、血便:大腸癌可造成腸道出血,但由於早期出血量較小,所以往往是在進行糞便常規檢查時,才能發現大便潛血陽性。而隨著出血量增加、損害逐漸嚴重,患者就可排出與粘液混合在一起的無痛樣血便,血液呈現出暗紅、深紅或偏黑色。當腸道內的癌腫誘發感染之後,患者可能會排出膿液樣血便,甚至是直接拉出膿血,這也是癌晚期的最主要症狀。

如果近期有以上四個症狀到來,就需要及時進行腸鏡篩查,這是所有腸道檢查項目中,診斷腸癌率最高的檢查手段,它能直接觀測腸道黏膜的健康情況,發現問題後還能順便取組織進行活檢,這對腸癌篩查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姑娘從腹痛到癌症惡化僅4個月,連再次手術的機會都沒了!醫生:她太...
    他表示,其實生活上的一些小細節,比如腹痛、大便隱血,若不加以重視,最終會釀成大毛病。32歲的杭州上班族小尹就是如此,從確診腸癌晚期到彌留之際,才4個月的光景,病程發展之快,讓人感嘆。下班回家突然腹痛難忍從確診到彌留只有4個月和所有上班族一樣,小尹有空和朋友相約吃個宵夜,平時上班一屁股坐下,再也不願意起身。
  • 大腸癌來了也不知道?排便時有這4個信號,就得留個心眼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腸癌出現時身體有哪些反應,其實,通過糞便的變化就可以得知腸道是否發生了病變。那些在排便過程中有異樣的人不要掉以輕心,經常有特殊表現需要通過檢查來明確病因。如果和疾病有關,要通過及時治療進行改善,否則出現了腸癌沒有重視,會因為局部癌變的持續發展威脅健康,等到癌細胞轉移和擴散才處理,健康已經明顯受到威脅。
  • 有腸息肉的人,身上出現3個異象,最好去做個腸鏡檢查,不要拖!
    需了解結腸息肉相關的症狀,能快速做診斷和治療,防止發生癌變。所以適當的了解結腸息肉是很有必要的,那麼哪些因素會導致結腸息肉的發生呢? 有腸息肉的人,身上出現3個異象,最好去做個腸鏡檢查,不要拖!
  • 經常便血就是大腸癌?這4個症狀讓你一目了然,男女都該看看
    簡單粗暴的一句話,就是每天人都離不開吃喝拉撒睡,但是每一個行為軌跡都可以反映我們的健康問題。我們人體進食主要就是為了給身體的各個器官提供營養,但是所有的食物並不是完全可以被我們的身體所吸收和利用,所以剩下的食物殘渣和一些水分就會通過排便的情況排出體外。隨著現在癌症發病率的上升,從排便的狀態也可以直接看出來。
  • 早上排便出現3種異常,最好做一下腸鏡,大腸癌可能已經找上你
    」兩個字,肚子裡就已經波濤洶湧了,頭也會搖得像個撥浪鼓一樣,全身都在抗拒,可就是讓無數人害怕的腸鏡,卻有很多好處,關鍵時候還能救人一命。  因此腸鏡不僅是檢查大腸癌的「金標準」,它本身就是在治療。  此時,要需警惕腸道癌變壓迫糞便所致,及時就醫檢查。  二、5種人群最好也做腸鏡檢查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張曉東醫師表示,原則上年齡在40~74歲的居民都屬於結直腸癌的篩查人群。即使沒有明顯不適或異常,也建議50歲以上者去做一次腸鏡。
  • 腸鏡檢查前,喝兩包瀉藥就完事了?
    然而,除了「腸鏡檢查」是門大學問外,在檢查前的腸道準備可不容忽視,這不僅影響腸鏡圖像的「美感」,甚至性命相關......為何要做腸道準備1、增加視覺「美感」如果腸子裡面都是大便,這還不得把醫生給噁心到了?而且,當你的眼中充斥著大便,試問還能愉快的工作嗎?毫無疑問,這極大地影響了醫生的工作積極性,也就進一步影響診療效果。
  • 做一次腸鏡,能保幾年不得大腸癌,5年還是10年?醫生告訴你答案
    提起腸鏡檢查,很多人會從內心表示拒絕,認為這項檢查既麻煩又痛苦。但是必須要說腸鏡檢查是發現早期大腸癌的金標準。 大腸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結直腸癌,是發生於腸道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僅次於肺癌和胃癌,近幾年,大腸癌的發病率逐漸上升,且有年輕化的趨勢。
  • 醫生提醒:排便若有四個異常,越早做腸鏡越好
    你以為我國消化道惡性腫瘤中最為高發的是胃癌?錯! 所以,臨床對大腸癌的治療標準和其他癌症類型相同,都是:早發現、早治療! 如果近期大便時,突然有以下四個症狀到來,當心就是大腸癌發出的信號:
  • 大腸癌(結直腸癌)早期有哪些症狀?身體發出這5個信號就要警惕了
    值得引起我們警惕的是,我國大腸癌發病人數已超過美國,且患者的中位發病年齡比歐美提前約10年,青年患者比歐美要多。且我國大腸癌的診治水平不僅低於發達國家,甚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腸癌早期有5個信號直腸癌除了通過腸鏡早期發現之外,一些早期信號也可助你提前發現腸癌。
  • 經常腹痛當心大腸癌!醫生發聲:這些檢查可確診,別貪圖省事
    數據調查顯示,在我國大腸癌患者就診之初,腹痛的出現機率佔據了近60%~81%左右,這一數據遠高於了大腸癌的其他症狀。腸癌造成腹痛的原因有很多,這包括了腫瘤刺激腸道、侵佔空間導致腸梗阻、局部侵犯腸道黏膜下層或肌層、癌性腸穿孔、組織黏連等!
  • 便血、腹瀉,我到底該不該去做腸鏡檢查?
    近年來,隨著無痛腸鏡的普及,極大的降低了腸鏡檢查的痛苦,使患者可以輕鬆的完成腸鏡檢查,讓人們對腸鏡檢查不再恐懼。 那出現什麼症狀應該做腸鏡檢查? 做腸鏡檢查該注意什麼?
  • 「大腸癌篩查工程」遭遇尷尬 免費做腸鏡不受歡迎
    浙江在線08月29日訊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大腸癌篩查工程」面臨尷尬境地:原計劃在6萬居民中進行問卷初篩,但目前只有杭州市下城區近2萬居民接受了調查;2412位居民經過篩查被列為大腸癌高危對象,專家電話通知提供免費腸鏡檢查以確診病情,但「苦口婆心」勸說之後,只有886人接受了免費檢查。
  • 天河區免費大腸癌篩查開始了,這些檢查統統免費→
    2015年-2018年,我區開展了第一輪免費的大腸癌篩查,近3000名居民做了腸鏡檢查,有進展期腺瘤、息肉等異常者1500多名,癌症50多名,這些居民獲得了及時治療。
  • 為什麼到了40歲,沒症狀也必須做一次腸鏡?醫生告訴你N個不能拒絕的...
    牡丹江醫學院附屬紅旗醫院醫聯體單位關注我們,全面了解更多胃腸知識如果你超過45歲還沒做腸鏡的話,年底之前你一定要做一次腸鏡,做一次腸鏡管你五年、十年沒問題,你不會得直腸癌,因為有息肉切掉可以預防,這是癌症基本的規律,所以說結腸癌篩查是非常有效的辦法。結直腸癌,也就是大腸癌,90%就是息肉變來的。
  • 給自己做腸鏡讓醫師受益匪淺 建議:早做腸鏡檢查
    而在檢查過程中意外發現的腸內腺瘤也為人們敲響了警鐘,大腸癌位列滬上最常見的癌症發病譜第二位,對每個人而言,早查早治都很重要。 給自己做腸鏡「蓄謀已久」 上周四,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醫院肛腸科副主任醫師馮卓發了一條朋友圈,稱終於完成了自己「蓄謀已久」的自我腸鏡檢查。
  • 大腸癌是怎麼來的?如果你有這5個症狀,警惕大腸癌
    ——如果你的便黑、臭、過軟或過硬,可能患潰瘍或癌症!——如果你有慢性腸道炎,可能誘發大腸癌!——如果你是女性,便秘易患乳腺癌!3、腹痛、腹脹,大便不容易排除等腸梗阻表現,多為大腸癌晚期表現。4、在腹部摸到包塊,較硬,排大便後也不消失。5、出現乏力、貧血、消瘦等症狀。
  • 腸鏡檢查別誤解,這些人需要定期進行腸鏡體檢
    另外,結腸炎、潰瘍、出血、寄生蟲,包括腫瘤,腸鏡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張文興主任提醒:如果有腹痛、腹脹、腹瀉、便血或者腫瘤標記物升高,一定記得及時通過結腸鏡檢查找出病因,以免延誤病情。 研究證實:腺瘤型息肉息肉是癌變高危因素,息肉直徑越大,癌變風險越大,大於1釐米的息肉癌變風險為10%上下,大於2釐米的癌變率能上升到40%左右。
  • 三天一次大便和一天三次大便,究竟哪個是大腸癌,需要腸鏡檢查嗎
    如果你的大便黃色,質軟,圓柱形,排便習慣很規律,每天一次大便,那麼恭喜你,你非常健康,遺憾的是,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保證一生的時間裡大便都一直正常。 有的人大便次數特別多,一天三次大便,有的人,大便次數又特別少,比如三天才解一次大便,當出現大便異常的時候,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不會是得了大腸癌吧?
  • 一天三次大便和三天一次大便,哪個是大腸癌?幾天排便一次最健康
    按教科書來說,正常人應該每天大便1-2次,或者2天排便1次,但實際上正常排洩大便是沒有標準的。如果你吃的蔬菜水果、膳食纖維和粗糧都比較多,一天甚至可以大便2-3次,如果你的肚子不脹氣,一周大便次數不少於3次,都是正常的現象。正常的大便,需要滿足3個條件大便要成形正常大便是長條形狀的軟便,就像香蕉一樣。
  • 一吃涼的、辣的就腹痛拉肚子,腸鏡檢查沒問題,這是什麼病?
    很多人做了胃鏡、腸鏡,也沒有發現任何問題,所以並沒有把這些當回事,往往認為是腸胃不好。殊不知,這可能是一種功能性胃腸病——腸易激症候群!什麼是腸易激症候群?腸易激症候群(簡稱IBS),是臨床非常常見的一種功能性疾病,是一組持續或間歇性發作,以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改變為臨床表現,而胃鏡腸鏡檢查,卻基本正常。患者以中青年人為主,年齡在20-50歲左右,主要好發於女性;目前發病率為10%~1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