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次腸鏡,能保幾年不得大腸癌,5年還是10年?醫生告訴你答案

2020-12-20 騰訊網

提起腸鏡檢查,很多人會從內心表示拒絕,認為這項檢查既麻煩又痛苦。但是必須要說腸鏡檢查是發現早期大腸癌的金標準。

大腸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結直腸癌,是發生於腸道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僅次於肺癌和胃癌,近幾年,大腸癌的發病率逐漸上升,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有研究發現,95%的大腸癌是由息肉演變而來的,而大多數人在35歲的時候,腸道就會開始出現息肉增生,40歲左右,腸道息肉的數量開始增加,性質也會發生改變,但是結腸息肉在大多數情況下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只有結腸鏡檢查才能發現,因此一般建議年過40歲,無論男女,即使沒有症狀,也要做一次腸鏡,以便及早發現息肉,及早採取措施,避免其惡變。

一次腸鏡能確保幾年的安全?

腸鏡檢查往往需要一些有創操作,做一次確實費時費力,並且費用也較為昂貴,因此做腸鏡的人最關心的問題便是,做一次能管用多久?

據統計,一次腸鏡檢查大約可以保證5-10年不得結直腸癌,這是由於腸息肉發展成癌症的時間需要大概5-10年,如果一次腸鏡可以檢查出腸息肉,並能對比較危險的息肉進行切除,那麼是可以大大降低大腸癌的風險的。

但是這個時間不是絕對的,每個人患大腸癌的風險是不同的,比如年齡大、有既往病史、有家族癌症史、生活飲食習慣不合理等人群,患有大腸癌的風險就高,那麼一次腸鏡檢查的有效時間可能就比其他人群要短,還是要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

1.腸鏡檢查沒有任何異常,腸鏡檢查後也沒有其他不適的人群,可以5-10年後再次複查。

2.腸鏡檢查沒有異常,但是平時有腹痛、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形狀或顏色改變等問題,則建議腸鏡檢查後1-3個月再次複查,因為腸鏡檢查也可能會存在漏診的情況或是腸鏡前的準備工作不到位影響檢查結果。

3.腸鏡檢查存在息肉,則需要根據息肉的情況,在醫生指導下定期複查,一般而言,中低風險的息肉,切除後1-3年複查一次即可,高風險的息肉以及息肉數量較多的則需要半年左右複查一次。

一次腸鏡檢查能否成功,與結腸黏膜表面清晰與否息息相關,如果結腸黏膜表面不夠清晰,就會延長檢查時間,也會增加併發症風險或是漏檢的可能,因此腸鏡檢查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怎樣做一次高質量的腸鏡檢查?

1.諮詢醫生,明確自己是否可以進行腸鏡檢查,一般婦女月經期、妊娠期不能檢查,高血壓病人血壓穩定後可以檢查,在服用阿司匹林、華法林等藥物的人需要停藥一周才能檢查。

2.控制飲食,檢查前三天注意清淡飲食,吃少渣或是無渣的食物,最好是稀粥、麵條、豆漿等;檢查前一天,禁食高纖維食物,蔬菜、水果、粗糧等;檢查當日,如果是上午檢查,禁食早餐,下午檢查,早餐可以吃流質食物,禁食午餐。

3.腸鏡檢查前,需要服用清腸藥物,嚴格按照醫生指導用藥,如果本身患有便秘、糖尿病等疾病的人,需要提前告知醫生,以便醫生合理安排服藥時間。服用藥物後,可以適當活動或是揉腹,促進腸道蠕動,如果出現任何不適,及時諮詢醫生。大多數人需要排便7-8次,當然也因人而異,當排洩物為無色或淡黃色澄清水樣便時,腸道準備合格。

最後要提醒一點,如果選擇做無痛腸鏡的患者,最好有家人陪同,檢查後禁止自行駕車。

相關焦點

  • 做一次腸鏡,到底能管幾年平安?是5年還是17年?
    腸鏡檢查是發現早期大腸癌的金標準。 因為95%的大腸癌是由小息肉變壞的,所以,我們消化科醫生一般建議年過40歲,無論男女,無論有沒有症狀,都要做一次腸鏡,以便發現息肉並切除這個禍根。 是不是做一次就萬事大吉了呢?或者說把息肉切掉就永遠沒事了麼?
  • 做一次腸鏡能保10年平安?他在3年後複查已是腸癌,腸鏡能信嗎?
    年輕氣盛的兒子直接找到了醫生,質問道:父親明明在3年前才剛剛查了腸鏡,在查出息肉後,為保萬無一失,還特意做了切除手術,怎麼這一次又查出了腸癌?到底是檢查出了問題?還是之前的手術出了問題?不是說做一次腸鏡能保10年平安的嗎?做一次腸鏡到底能保多長時間的平安?
  • 做一次腸鏡可保5年平安,這12類人群注意了
    以往,大腸癌高發年齡在50歲以後,但近年來臨床上30歲以下的青年白領罹患大腸癌的比例逐漸升高,約佔總患病率的10%;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結腸癌患者的發病年齡明顯提前,高發年齡為45歲左右,較歐美等國家提前12-18年。而過去10年,結直腸癌發病率翻了一倍,且還在以年均4%-5%的速度遞增。
  • 醫生:一次腸鏡能保10年平安,六類人一定要定期做
    你聽說過腺瘤性腸息肉嗎?有數據統計,男性40歲後,每4個人中就有一個出現腺瘤性息肉,到了50歲,這個比例縮減到1/3,如果你還沒有意識到它的危險性?據臨床統計,在我國大腸癌中85%-90%的患者都是由腺瘤性腸息肉轉變而來的。
  • 腸鏡能發現早期腸腫瘤,奉勸4類高危人群,無論如何要做一次
    「能這麼早發現,真的是非常幸運。」醫生說。51歲的好萊塢明星威爾·史密斯首次做腸鏡,便發現了體內的腸息肉,而腸息肉的病理結果顯示為癌前病變。
  • 為什麼到了40歲,沒症狀也必須做一次腸鏡?醫生告訴你N個不能拒絕的...
    牡丹江醫學院附屬紅旗醫院醫聯體單位關注我們,全面了解更多胃腸知識如果你超過45歲還沒做腸鏡的話,年底之前你一定要做一次腸鏡,做一次腸鏡管你五年、十年沒問題,你不會得直腸癌,因為有息肉切掉可以預防,這是癌症基本的規律,所以說結腸癌篩查是非常有效的辦法。結直腸癌,也就是大腸癌,90%就是息肉變來的。
  • 它是醫生眼中的「傻子癌」,做一次腸鏡居然能管10年!這5類人群更要做
    醫生詢問病史時得知劉阿姨的愛人上個月剛因結腸癌做了手術,她愛人反覆便血好幾個月都沒當回事,之後便血量越來越多,去醫院一查,居然是腸癌。 這可把一大家子都嚇壞了,紛紛來醫院做腸鏡檢查,就連劉阿姨這種特別怕麻煩的人都主動提出做腸鏡篩查。
  • 害怕做腸鏡,選無痛還是普通腸鏡?專家:事前清腸非常重要
    胃鏡、腸鏡一直是讓很多人聞之色變的兩種檢查,「過來人」提及時,大多用「好難受」、「痛得不得了」、「怕痛只能打麻藥」來描述,久而久之甚至到了「妖魔化」的程度。腸鏡檢查你害怕嗎?無痛還是普通腸鏡如何選擇?如何保證檢查結果的準確性,需要做一些什麼準備?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醫師、徐美東教授為我們一一解釋。
  • 無論有無症狀,一定要做一次腸鏡,尤其是這5類高危人群!
    晚期結直腸癌5年生存率不及10%可是早期結直腸癌生存率卻高達70%~90%這一早一晚直接關係著患者能活多久!另一個是中晚期患者偏多,很多人沒有早篩習慣,不知什麼時候要做腸癌篩查,做什麼檢查能查出早期癌,再加上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等出現腹瀉、腹痛、便血再來就診,病情多已進展到中晚期。腸鏡沒症狀也要做,尤其是5類高危人群結直腸癌是為數不多可以預防和早期篩查的腫瘤,篩查的方式有大便潛血檢查、腸鏡檢查、膠囊內鏡、糞便DNA檢查等。
  • 年過40的你,做腸鏡了沒有?
    「大腸癌雖然兇險,但是只要發現的早,是最容易治癒的癌症,也是最容易預防的癌症!」說它容易治癒,是早期癌的治癒率可以達到90%以上,黏膜內癌幾乎接近100%;說它容易預防,是因為90%以上的腸癌是腸息肉演變而來,在40歲前做一次腸鏡,就能避免悲劇發生。
  • 給自己做腸鏡讓醫師受益匪淺 建議:早做腸鏡檢查
    /醫生供圖 胃鏡、腸鏡一直是讓很多人聞之色變的兩種檢查,「過來人」提及時,大多用「好難受」、「痛得不得了」、「怕痛只能打麻藥」來描述,久而久之甚至到了「妖魔化」的程度。最近,一位肛腸科的醫生選擇了「自己給自己做腸鏡」的方法體驗患者的實際感受,瀉藥難吃、乙狀結腸部位不適等體驗讓他收穫頗豐,使其在未來的工作中更好的體諒、幫助患者。
  • 浙江父女做腸鏡,同一天收到壞消息,醫生惋惜:真該早點來!
    預防胃腸道癌症的關鍵就是,在適當的年齡接受胃腸鏡檢查:40歲以上應該做;50歲以上必須做。有時候,生與死,可能就是一次胃腸鏡檢查的距離。01腸鏡檢查發現早期結腸癌我曾在清華大學做過一次關於胃腸道健康的主題演講,一周以後,門診來了一位患者,稱自己是這次演講的受益者。
  • 篩查大腸癌一定要做腸鏡?不想受腸鏡的罪,4個方法也能篩查腸癌
    而大腸癌又是癌症中最笨的一種癌症,比較容易預防,因為大腸癌大部分都是由腸息肉惡化轉變而成的,只要我們可以發現腸息肉,做手術進行切除,就能起到預防和組織癌變的效果。這期間會有5-10年的時間,我們會有足夠的時間來發現息肉,而發現息肉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做腸鏡檢查。腸癌的發病率如此之高,哪些人需要篩查腸癌呢?
  • 腸鏡怎麼做?哪些情況需要做?有什麼注意事項?
    13、由於大腸癌在我國是高發的腫瘤,而80%的大腸癌都是由腸息肉轉變而來,早期發現息肉,切除息肉,可以防止息肉癌變。對於普通人群,應該從40歲左右,開始接受腸鏡的檢查,如果沒有發現問題,可以5至10年後複查一次腸鏡,因為息肉惡變成為癌症,至少需要5至10年的時間。
  • 50歲以上的人群 最好每隔兩三年做一次腸鏡
    在這個示教室裡,每周二上午10:00到12:30,是雷打不動的大腸癌MDT時間。這個看上去並不起眼的示教室,為什麼能吸引這麼多業內同行的關注?比如腸癌肝轉移的患者,手術到底是先切除肝臟腫瘤,還是先切除腸道腫瘤,必須通過MDT討論,按照診療規範來。」  此外,通過長期的MDT討論,還建立了腸癌影像診斷規範,每次安排專人讀片,不斷提升影像診斷的準確率。  在丁克峰教授看來,MDT討論受益的不僅僅是患者,更能提升不同學科醫生的診療技術和水平,拓寬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思維,提高臨床研究的能力。
  • 大腸癌早期檢測除了做腸鏡還有哪些方法
    大腸癌的發生發展過程較長,從增生性病變到腺瘤、癌變、臨床期癌以致晚期腫瘤是一個10年以上的過程,因此也給了我們預防的機會。早期檢測大腸癌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是結腸鏡檢查,它可完整、清晰地將整個腸道內部觀察清楚,並對可疑病變取組織做病理檢查,那麼除了腸鏡檢查,還有沒有其他檢測方法呢?
  • 三天一次大便和一天三次大便,究竟哪個是大腸癌,需要腸鏡檢查嗎
    如果你的大便黃色,質軟,圓柱形,排便習慣很規律,每天一次大便,那麼恭喜你,你非常健康,遺憾的是,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保證一生的時間裡大便都一直正常。 有的人大便次數特別多,一天三次大便,有的人,大便次數又特別少,比如三天才解一次大便,當出現大便異常的時候,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不會是得了大腸癌吧?
  • 早上排便出現3種異常,最好做一下腸鏡,大腸癌可能已經找上你
    腸鏡也有一個「高科技」名字叫電子纖維結腸鏡。它其實是由一根細長可彎曲的纖維軟管,和一個直徑約1釐米,帶冷光源的高清攝影頭組成。  腸鏡從我們的「菊花」處開始探入,醫生能非常直觀地觀察到腸道內部情況,將所有病變部位看得清清楚楚,若發現腸道內存在息肉,也可以當場摘除。
  • 腸鏡能發現早期腸癌,醫生直言:3種情況的人,最好每年檢查一次
    再花費更多金錢進行腸鏡篩查,根本就是沒有必要的做法。所以,聽到腸鏡篩查時,患者都會反覆諮詢醫生:能不能不做,能不能換一種檢查方式!想要知道醫生為何建議自己做腸鏡,首先就要了解腸鏡的功能!腸鏡其實就是一種細長和彎曲的醫學儀器,這種纖維軟化的直徑大約1釐米左右,在軟管的頂端有攝像頭連接,它和電腦屏幕相連。
  • 哪些人需要做腸鏡?醫生:4類人應該定期做腸鏡,別偷懶
    導語:在我國,平均每天將近有1萬的人被確診為癌症,而最常見的就是消化道類的癌症,比如大腸癌。它的出現與人們日常的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是分不開的,而大腸癌這樣的疾病總體來說,生存率並不是很高,5年內的生存率也僅僅只有3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