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醫生眼中的「傻子癌」,做一次腸鏡居然能管10年!這5類人群更要做

2020-12-20 騰訊網

今年51歲的劉阿姨,上個月急急忙忙前往華西第四醫院消化內科就診。醫生詢問病史時得知劉阿姨的愛人上個月剛因結腸癌做了手術,她愛人反覆便血好幾個月都沒當回事,之後便血量越來越多,去醫院一查,居然是腸癌。

這可把一大家子都嚇壞了,紛紛來醫院做腸鏡檢查,就連劉阿姨這種特別怕麻煩的人都主動提出做腸鏡篩查。入院後第2天,劉阿姨接受了高清腸鏡檢查,鏡下發現了1枚息肉,切除息肉通過病理活檢後證實為鋸齒狀腺瘤,這是一種與直腸癌關係密切的息肉……

如果劉阿姨沒有做這次腸鏡,沒有切除息肉,數年以後,這枚息肉很有可能發展為結腸癌,使劉阿姨重蹈愛人的覆轍,想想就後怕!

【四川大學華西第四醫院 消化內科醫師 肖麗娜】介紹:

結直腸癌(結腸癌、直腸癌)是嚴重影響人們健康且具有高病死率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與死亡率均在逐年上升。

根據2018年的最新數據統計,在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在惡性腫瘤中均高達第4位。

而在全球範圍內,結直腸癌的發病率、死亡率也高居不下——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的第3 位,死亡率也高居第 2 位。

No.1

醫生眼中的「傻子癌」

必須要靠這個檢查發現

結直腸癌因為發展遲緩,易於發現和預防,也被醫生們稱為「傻子癌」。

與其他癌症相比,早期結直腸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達80%以上。當然這一切,都要建立在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基礎上。

然而,現實中這個「傻子癌」卻總被人們遺忘在角落,導致每年有近20萬生命被它無情吞噬!

在我國,提起腸鏡,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恐懼,由於鏡子要從肛門進入腸腔,很多人也因此感到害羞、恐懼,緊接著就是由內而外的拒絕。腸癌篩查,做腸鏡不可嗎?

目前,腸鏡檢查依然是診斷結直腸癌的金標準。

肖麗娜醫生介紹——

由於結腸鏡對腸道觀察的直觀性,同時可以進行腸道下病變的活檢、治療。因此,相比於腹部CT、大便隱血等篩查方法,腸鏡檢查在篩除結腸癌時佔據著獨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仍是整個結直腸癌篩查流程的核心環節。

No.2

一次高質量的腸鏡檢查可管幾年?

最多十年都沒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曾經在「2019世界物聯網大會—智慧健康發展峰會」上說——

如果你超過45歲還沒做腸鏡的話,年底之前你一定要做一次腸鏡,做一次腸鏡管你五年、十年沒問題,你不會得結直腸癌。

那麼,做一次腸鏡到底能管多久,哪些人需要做腸鏡,多久做一次合適呢?目前國內外指南推薦的開始行腸鏡檢查的時間不盡相同,肖麗娜醫生總結到——

對於一般風險人群,推薦從45~50歲開始進行腸鏡檢查,如果鏡下未見到病變,以後可每10年複查一次。

對於高危患者,推薦從40歲就應開始進行腸鏡檢查。

那麼,哪些是高危人群呢?

★1. 一級親屬有結腸癌病史的人群;

★2. 患有炎症性腸病的人群;

★3. 有大腸息肉病史的人群;

★4. 長期腹痛、黑便或糞便隱血陽性、大便習慣改變,以及不明原因的貧血、體重下降的人群;

★5. 抽菸、飲酒,長期偏愛高脂、紅肉、醃製食品、油炸食品以及缺乏蔬菜、水果、纖維攝入的人群。

另外,肖麗娜醫生還指出,有一類特殊人群——已經接受過息肉切除術的病人,也應注意複查腸鏡的頻率:

多發性息肉(數量>3)、高級別息肉:應3年內複查;

小息肉(1-2個):應5年內複查;

大的無蒂息肉應在治療後2-6月複查。

這裡,我們再說說腸息肉是咋回事,為啥會長息肉呢?

肖麗娜醫生介紹,腸息肉是一種從大腸黏膜上皮發生的、表面突出到腸腔的良性隆起狀病變。它的產生與多種因素有關,飲食、環境、遺傳、生活方式等都參與了息肉的形成。

它會發展成癌嗎?有些會!

腸息肉可分為四種類型:腺瘤性、炎性、增生性及錯構瘤性。肖麗娜醫生介紹,絕大多數結直腸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發展而來的,結直腸腺瘤在5年、10年、20年發展為癌的比例分別高達2.5%、8%和24%,因此——

發現腺瘤性息肉,應進行早期切除

除少部分息肉可引起腹痛、腹瀉、便血等症狀外,大多數並息肉無明顯的症狀。

腸鏡檢查是準確發現息肉唯一有效的手段,且可在腸鏡下對息肉進行切除。

所以,該不該做腸鏡,你心裡有數了嗎?

No.3

聽說做腸鏡很痛苦,是真的嗎?

腸鏡這個檢查不僅讓人羞羞的,而且做起來也是真不舒服。這就導致雖然腸鏡確實是個很好的方法,但願意去做的人真的很少。

肖麗娜醫生介紹,做腸鏡時,確實會有一些讓人不舒服的反應,如輕中度腹脹等,但這比起胃鏡經過咽喉引起的咽反射痛苦來說,相對來說較容易被接受。

如果確實對疼痛十分敏感,或對該檢查十分焦慮的人群,可選擇無痛腸鏡。

那麼,在腸鏡檢查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呢?肖麗娜醫生從專業角度給出了指導:

術前 1 天進食低渣、低纖維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嚴重便秘的患者應在檢查前3天予以緩瀉劑或促動力藥,以排除腸道內瀦留的大便;

術前需口服2-3L的洗腸液清潔腸道,腸道清潔度越高,越不容易遺漏病灶。如果無法忍受洗腸液的口感,可將藥物加入運動型飲料、可樂、果味粉等飲品中,也可聯合無糖口香糖、無糖薄荷糖等改善口感。

相關焦點

  • 腸鏡能發現早期腸腫瘤,奉勸4類高危人群,無論如何要做一次
    「能這麼早發現,真的是非常幸運。」醫生說。51歲的好萊塢明星威爾·史密斯首次做腸鏡,便發現了體內的腸息肉,而腸息肉的病理結果顯示為癌前病變。
  • 無論有無症狀,一定要做一次腸鏡,尤其是這5類高危人群!
    晚期結直腸癌5年生存率不及10%可是早期結直腸癌生存率卻高達70%~90%這一早一晚直接關係著患者能活多久!另一個是中晚期患者偏多,很多人沒有早篩習慣,不知什麼時候要做腸癌篩查,做什麼檢查能查出早期癌,再加上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等出現腹瀉、腹痛、便血再來就診,病情多已進展到中晚期。腸鏡沒症狀也要做,尤其是5類高危人群結直腸癌是為數不多可以預防和早期篩查的腫瘤,篩查的方式有大便潛血檢查、腸鏡檢查、膠囊內鏡、糞便DNA檢查等。
  • 做一次腸鏡,到底能管幾年平安?是5年還是17年?
    腸鏡檢查是發現早期大腸癌的金標準。 因為95%的大腸癌是由小息肉變壞的,所以,我們消化科醫生一般建議年過40歲,無論男女,無論有沒有症狀,都要做一次腸鏡,以便發現息肉並切除這個禍根。 是不是做一次就萬事大吉了呢?或者說把息肉切掉就永遠沒事了麼?
  • 做一次腸鏡可保5年平安,這12類人群注意了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癒後可自行消失;尤其要注意的是腺瘤性息肉,它一般不會自行消失,存在惡變傾向。不過,從息肉到癌症,惡變過程通常需要5-10年時間,早期結直腸癌常無症狀或僅隱約有腹部不適。隨著腫瘤進展,症狀逐漸明顯,可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如便秘或腹瀉、大便形狀改變、大便次數改變,出現便血,腹痛等症狀。
  • 做一次腸鏡能保10年平安?他在3年後複查已是腸癌,腸鏡能信嗎?
    年輕氣盛的兒子直接找到了醫生,質問道:父親明明在3年前才剛剛查了腸鏡,在查出息肉後,為保萬無一失,還特意做了切除手術,怎麼這一次又查出了腸癌?到底是檢查出了問題?還是之前的手術出了問題?不是說做一次腸鏡能保10年平安的嗎?做一次腸鏡到底能保多長時間的平安?
  • 做一次腸鏡,能保幾年不得大腸癌,5年還是10年?醫生告訴你答案
    有研究發現,95%的大腸癌是由息肉演變而來的,而大多數人在35歲的時候,腸道就會開始出現息肉增生,40歲左右,腸道息肉的數量開始增加,性質也會發生改變,但是結腸息肉在大多數情況下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只有結腸鏡檢查才能發現,因此一般建議年過40歲,無論男女,即使沒有症狀,也要做一次腸鏡,以便及早發現息肉,及早採取措施,避免其惡變。
  • 醫生:一次腸鏡能保10年平安,六類人一定要定期做
    從一枚小小的腺瘤性腸息肉發展成為「恐怖」的腸癌,有資料顯示一般需要5-10年的時間,換句話說,如果你能在處於腺瘤性腸息肉階段就被發現,並且切除它,起碼能保證在未來的5-10年的時間裡它根本就沒有機會癌變!
  • 它是結腸癌的潛在「幫兇」!這四類人最好每年做一次電子腸鏡
    哪類人群更容易被結腸息肉「盯上」呢? 家族成員中有結腸癌或結腸息肉者; 長期吃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以及油炸食品者; 年齡大於50歲(也有建議從40歲/45歲開始腸鏡檢查);此外,久坐、缺少鍛鍊和肥胖的人群,患腸息肉的風險較高,建議這幾類人每年做一次電子腸鏡、肛門指檢、大便隱血等檢查
  • 50歲以上的人群 最好每隔兩三年做一次腸鏡
    在這個示教室裡,每周二上午10:00到12:30,是雷打不動的大腸癌MDT時間。這個看上去並不起眼的示教室,為什麼能吸引這麼多業內同行的關注?  在丁克峰教授看來,MDT討論受益的不僅僅是患者,更能提升不同學科醫生的診療技術和水平,拓寬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思維,提高臨床研究的能力。  推進中國結直腸癌專病隊列建設  為結直腸癌預防和治療新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結直腸癌的發病原因,和飲食、生活習慣、家族遺傳等多因素有關。
  • 勉為其難做次腸鏡,揪出巨大的「潛伏者」,這八類人要做腸鏡篩查
    他愛人擔心他有腸道疾病,要帶他去醫院檢查腸鏡,陳先生不肯,還說道:「做什麼腸鏡,我能吃能喝的,還要花錢受罪,不去。」 經過幾番勸告,陳先生終於答應去做腸鏡了,去的路上嘴裡還嘟嘟囔囔的。腸鏡檢查結果顯示,陳先生的直腸裡有一個2.0cm×1.5cm大小的亞蒂息肉樣增生物,已經在內鏡下給予高頻電凝切除術。幸好病理結果顯示沒有病變,也就是說沒有癌變。
  • 為什麼到了40歲,沒症狀也必須做一次腸鏡?醫生告訴你N個不能拒絕的...
    牡丹江醫學院附屬紅旗醫院醫聯體單位關注我們,全面了解更多胃腸知識如果你超過45歲還沒做腸鏡的話,年底之前你一定要做一次腸鏡,做一次腸鏡管你五年、十年沒問題,你不會得直腸癌,因為有息肉切掉可以預防,這是癌症基本的規律,所以說結腸癌篩查是非常有效的辦法。結直腸癌,也就是大腸癌,90%就是息肉變來的。
  • 年過40的你,做腸鏡了沒有?
    」說它容易治癒,是早期癌的治癒率可以達到90%以上,黏膜內癌幾乎接近100%;說它容易預防,是因為90%以上的腸癌是腸息肉演變而來,在40歲前做一次腸鏡,就能避免悲劇發生。無論是腸息肉,還是早期大腸癌,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大腸癌要有症狀,基本上要到第二期、甚至第三期以上,如果希望發現可以根治的原位癌(第零期)或第一期癌症,光靠有無症狀來決定要不要做腸鏡,是絕對不靠譜的。
  • 醫生:腸癌是個「傻子癌」,最笨、最好預防,可惜很多人都不了解
    但是在醫生看來,如果得的是腸癌,並且發現得也比較早,你真的是算幸運的了,因為在所有種類的癌症中,腸癌算得上是「傻子癌」,最笨,也最好預防,但可惜很多人對此都不是很了解,接下來醫生就給大家好好科普一下,看完後希望大家能學會預防腸癌。
  • 浙江父女做腸鏡,同一天收到壞消息,醫生惋惜:真該早點來!
    幸運的是小駱的病灶可以內鏡下治療,相比外科手術,這個治療方式創傷更小、恢復更快,保留了結腸的同時也更好地保留了它的功能。這是這一天內,小駱聽到的唯一可以讓她舒一口氣的好消息了。她很快辦理了住院手續,和父親一起入院治療。
  • 醫生勸告:這4類人儘早做腸鏡
    年生存率也就大大降低,甚至連5%都達不到。 可見,對於結腸癌,腸鏡篩查尤為重要,若能發現及時,同時配合積極的治療,那麼,患者5年生存率也將大大提升。 何為腸鏡篩查?它的意義在哪裡?
  • 哪些人需要做腸鏡?醫生:4類人應該定期做腸鏡,別偷懶
    導語:在我國,平均每天將近有1萬的人被確診為癌症,而最常見的就是消化道類的癌症,比如大腸癌。它的出現與人們日常的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是分不開的,而大腸癌這樣的疾病總體來說,生存率並不是很高,5年內的生存率也僅僅只有30%左右。
  • 一天發現三例腸癌,最小的才34歲——這些人要及時做腸鏡檢查
    病人自己也是很後悔之前沒來做個腸鏡檢查。 主任說,這個腸癌至少在他體內存在了10年以上。在這麼長的時間內,哪怕做一次檢查,就能發現,就能在腸鏡下切掉,不至於到現在這種情況,不但要開刀,還要化療。 進展期腸癌
  • 做腸鏡很可怕?在這9種情況下,再怎麼硬著頭皮也要做
    「……」別想歪了,這只是腸鏡檢查中普普通通的對話而已,人生在世,誰還沒去過幾次醫院呢?要說醫院中千奇百怪的檢查,腸鏡一定榜上有名。一、什麼是腸鏡?而且在做腸鏡前,患者需要服用一些腹瀉的藥物,將糞便充分排出,不然腸道內的糞便,可能會遮擋住攝像頭,讓醫生無法清楚地觀察到腸道黏膜的狀況,這個過程也會帶來不適感。所以腸鏡檢查,在很多人眼裡看起來非常可怕。二、腸鏡能查什麼病?
  • 40~74歲的人群中,有1.2億人需要做腸鏡!
    中國40~74歲的人群中,約有1.2億人需要做腸鏡 2013年,一項73.8萬上海居民參與的結直腸癌篩查活動,共發現結直腸癌高危對象12.1萬人,陽性率達16.4%!
  • 害怕做腸鏡,選無痛還是普通腸鏡?專家:事前清腸非常重要
    50歲以上人群要做大腸癌篩查腸鏡是檢查腸道疾病主要的醫療設備,它是一條長為110~130釐米、可彎曲、末端裝有一個光源帶微型電子攝影機的纖維軟管。檢查時由肛門慢慢進入大腸,並可到達小腸末端,以檢查大腸各部位以及小腸末端之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