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有無症狀,一定要做一次腸鏡,尤其是這5類高危人群!

2020-12-20 澎湃新聞
瑞金醫院北部院區

晚期結直腸癌5年生存率不及10%

可是早期結直腸癌生存率卻高達70%~90%

這一早一晚直接關係著患者能活多久!

不管是歐美經驗還是日本模式

有效的早期篩查和幹預治療

可使結直腸癌發生率明顯下降

尤其是早期篩查、定期檢查

是簡單而有效的腸癌預防方法

我國腸癌發現多是中晚期,呈上升態勢

中國的腸癌發病有幾個特點,一是有地域性,經濟發達的大城市、沿海地區要比中西部地區發病率高,可能與精細飲食、過多攝入高蛋白食物以及生活方式有關。另一個是中晚期患者偏多,很多人沒有早篩習慣,不知什麼時候要做腸癌篩查,做什麼檢查能查出早期癌,再加上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等出現腹瀉、腹痛、便血再來就診,病情多已進展到中晚期。

腸鏡沒症狀也要做,尤其是5類高危人群

結直腸癌是為數不多可以預防和早期篩查的腫瘤,篩查的方式有大便潛血檢查、腸鏡檢查、膠囊內鏡、糞便DNA檢查等。

其中,大家相對熟悉的是大便潛血檢查和腸鏡檢查,可是在日常體檢中大便潛血卻是「棄檢」率最高的一個項目。大便潛血主要查消化道有無出血,如果是陽性,提示需要進行腸鏡檢查進一步確診,如果是陰性可以明年再複查,所以大便潛血檢查實用、安全又便宜,不應該被放棄。在日本有的公廁中就特意配有大便潛血試紙,方便大家隨時篩查。

至於腸鏡也沒有大家想像的恐怖,目前都是「無痛」腸鏡篩查,可以發現腸道早期微小病灶、息肉等,關鍵是提早篩查。建議45歲後即便沒有任何不舒服,也要做一次腸鏡檢查,如果是高危患者則可以提前到40歲,檢查結果沒有問題,可以間隔3~5年再做一次腸鏡;如果發現有息肉,切除後則要每年都做一次腸鏡檢查。對於以下5類腸癌的高危人群,則越早篩查越好:

1、有腸癌病史者,尤其是父母等直系親屬

2、有家族性息肉病,尤其是父母等直系親屬

3、患有腸癌癌前疾病,比如炎性腸病、大腸腺瘤、潰瘍性結腸炎等

4、長期慢性便秘、慢性腹瀉或是腹痛、便血,以及不明原因貧血、體重下降

5、長期不良生活習慣,比如愛吃紅肉、菸酒嗜好或是長期久坐、肥胖等

以上都屬於腸癌高危人群,篩查宜早不宜晚,同時要在醫生指導下,定期按規定時間到醫院再次檢查,以實現早發現、早診斷,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從早篩管到治療,診療一體化

在國內,上海的結直腸癌早期篩查走在了前列,早在2012年上海市政府就將社區大便隱血測試列為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這幾年一直以社區衛生服務為中心,對轄區內45~74歲的居民進行腸癌早期篩查。

瑞金醫院也參與了上海市的大腸癌及社區篩查項目,並提出了「早篩到早診」的過渡,以及一體化診療來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建議更多二級、三級醫院參與到篩查中,為患者提供專業的指導建議,讓患者知道如果查出問題需要到哪裡治療,接受什麼樣的治療。

瑞金醫院北部院區為配合今年上海市嘉定區衛健委開展的嘉定社區大腸癌篩查項目,專門成立大腸癌早篩早診早治一體化診療中心,為參與大腸癌篩查民眾提供專業優質的一站式服務中心,滿足患者方便、快速、專業等多方面的醫療需求。

如果初篩大便隱血陽性,這個時候要結合患者的家族史狀態,復篩腸鏡檢查,可是有的患者覺得自己沒有不適,再加上對腸鏡恐懼,即便陽性也不做複查,結果把一個能治好的早期癌,硬生生地拖到了中晚期。這個情況只能說完成了早篩,但沒有早治,兩者之間的距離應再縮短點。初篩大便隱血陽性陽性後,應馬上要告訴患者轉定點醫院做腸鏡,不要拖,通過腸鏡結果再判斷病人的病情進展到什麼程度,一般腸癌發病要5~10年,在此之前完全有機會阻斷,比如腸鏡下發現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都要及時切,這樣才達到早篩、早診、早治目標。

目前,腸鏡檢查發現早期腫瘤,還是以手術為主;如果是中晚期則要優化治療階段,比如MDT多學科綜合治療來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由外科、放射科、化療科、消化科、病理科等多個科室醫院,一同商定最後的治療方案:到底是先輔助化療等腫瘤縮小後再手術?還是先手術再化療?具體要治多少個療程?這是一套從篩查到治療的完整體系,以最大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提高健康意識,養成良好生活方式

腸癌生存期的提升,不僅要靠醫生會治,還要患者自己會管。尤其在飲食上減少脂肪與紅肉攝入,儘量少吃煎烤後的棕色肉類,少吃油炸、醃燻、高脂肪、高熱量食物,戒菸控酒,可多吃新鮮蔬果,控制好自己的體重。

同時要了解腸癌常見症狀、基本的防治方法等健康教育和意識,提高早篩、早診、早治療效。另外一定要遵醫囑,配合醫生按療程、按病情規範治療,不要症狀緩解了就不去檢查複診、複查,以防復發。

參考資料:

① Chen et al.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CA CANCER J CLIN 2016;66:115–132.

本文專家:趙 任

簡 介:瑞金醫院副院長、普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對胃腸道腫瘤的外科治療,尤其在腹腔鏡結直腸腫瘤外科治療和綜合治療有著豐富的經驗。

專家門診時間:

周四上午(瑞金總院)

周三上午(北部院區)

(本文來源:生命時報)

2020

瑞金醫院服務號

原標題:《無論有無症狀,一定要做一次腸鏡,尤其是這5類高危人群!》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腸鏡能發現早期腸腫瘤,奉勸4類高危人群,無論如何要做一次
    專家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腸鏡未劃入常規體檢項目,要做腸鏡只能去大醫院,比較繁瑣,再加上一部分人對腸鏡了解不多,根本沒有做腸鏡的意識。 二是大部分人對腸鏡有恐懼心理,認為腸鏡檢查有風險,會帶來疼痛感和後遺症,所以不願意做腸鏡檢查。
  • 做一次腸鏡可保5年平安,這12類人群注意了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癒後可自行消失;尤其要注意的是腺瘤性息肉,它一般不會自行消失,存在惡變傾向。不過,從息肉到癌症,惡變過程通常需要5-10年時間,早期結直腸癌常無症狀或僅隱約有腹部不適。隨著腫瘤進展,症狀逐漸明顯,可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如便秘或腹瀉、大便形狀改變、大便次數改變,出現便血,腹痛等症狀。
  • 它是醫生眼中的「傻子癌」,做一次腸鏡居然能管10年!這5類人群更要做
    與其他癌症相比,早期結直腸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達80%以上。當然這一切,都要建立在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基礎上。 然而,現實中這個「傻子癌」卻總被人們遺忘在角落,導致每年有近20萬生命被它無情吞噬!
  • 50歲以上的人群 最好每隔兩三年做一次腸鏡
    在浙大二院,大腸癌的四種情況是一定要進行MDT討論的:腸癌轉移(包括肝轉移)、中低位置的直腸癌、T4期的結直腸癌以及腸癌術後初次復發的。  丁教授說,「在診療過程中,我們根據患者不同病情,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比如腸癌肝轉移的患者,手術到底是先切除肝臟腫瘤,還是先切除腸道腫瘤,必須通過MDT討論,按照診療規範來。」
  • 結直腸癌有什麼症狀 高危人群又有哪些呢
    有什麼症狀?高危人群又有哪些?一起來看↓↓結直腸癌是怎麼回事?結直腸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胃腸道腫瘤中,結直腸癌更是名列前茅。在結腸和直腸部位發生的惡性腫瘤統稱為結直腸癌,也可以稱為大腸癌。根據腫瘤形態,結直腸癌主要分為息肉樣型、狹窄型和潰瘍型。
  • 40~74歲的人群中,有1.2億人需要做腸鏡!
    「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後期主要表現為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便血、腹痛腹脹、腸梗阻等消化道症狀,以及貧血、乏力、疲勞、發熱等全身表現。」 醫生說,痔瘡與結直腸癌,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疾病,卻因為有「便血」這個共同的病症,讓不少腸癌患者蒙在鼓裡。
  • 哪些情況下要考慮做腸鏡?醫生點名:有這10種情況,不能拖
    哪些人要定做腸鏡?很多網友都覺得腸鏡做一次就受夠了,不想再次經歷。話雖這麼說,但對於部分直腸癌高危人群,醫生的建議都是要定期做腸鏡檢查。建議定期做腸鏡檢查的人群,包括以下這些:· 年齡50歲以上的普通人群;· 年齡40歲以上,長期生活不規律、長期便秘、生活在直腸癌高發地區、直系親屬中有直腸癌患者的高危人群;· 患有潰瘍型結腸炎、直腸息肉、消化道腫瘤、女性生殖系統腫瘤等的高危人群;· 肛門四周出現小疙瘩或有異物感;· 肛門四周有流膿、流糞症狀或有異味者
  • 40歲以上的腸癌高危群體 沒症狀也要每年做這項檢查
    根據結直腸癌危險因素調查及評估標準,高危人群,建議行腸癌早期篩查。朱勇主任指出「一般隨著腫瘤的增大和轉移,腸癌患者才會逐漸出現症狀,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因此早期篩查尤為重要。」資料顯示,國內腸癌患者往往首診以大便帶血為多,這其中也包含了大便隱血實驗陽性的肉眼難以辨別的血便。
  • 大腸癌會有五個標誌,有四種高危因素的,最好檢查一下腸鏡
    第一,長期高脂肪飲食的人,特別喜歡進食油炸食物,煙燻類食物,燒烤類食物的人群,一定要檢查腸鏡,因為腸鏡是發現早期大腸癌的最佳方式。第二,對於有大腸息肉,炎症性腸病,慢性腸炎的人群,應該定期複查腸鏡,因為這些大腸病變會升高大腸癌的發病風險。
  • 什麼人做一次腸鏡可以管十年?有哪些注意事項?誤解的人太多了
    尤其是家裡有中老年的人群,每年做一次體檢是十分有必要的。除了常規體檢以外,針對自身情況還可做相關部位的檢查。如比較常見的腸鏡檢查,從國內外的研究上來看,人到40歲後發生結腸癌、直腸癌的概率會越來越高,且因為大腸癌的特殊性,如果大家沒有及時發現,還很有可能會出現位置轉移。
  • 八旬奶奶患上結腸癌 專家提醒:6種高危人群建議行腸鏡檢查
    專家提醒:6種高危人群建議行腸鏡檢查。曹奶奶近兩年體重逐漸下降了10公斤左右,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消化道不適感及排便異常。出於對體重下降的憂心,家人近日帶曹奶奶到湖南省人民醫院消化三科,經檢查發現曹奶奶腸道有腫塊,完善腸鏡確診為橫結腸癌。12月16日,曹奶奶接受了外科手術切除腫塊,還需進行化療。
  • 出現什麼樣的症狀需要做腸鏡檢查?
    那出現什麼症狀應該做腸鏡檢查? 做腸鏡檢查該注意什麼? 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關於腸鏡檢查,那些我們應該知道的事。 出現什麼症狀要做腸鏡檢查?
  • 做腸鏡很可怕?在這9種情況下,再怎麼硬著頭皮也要做
    「……」別想歪了,這只是腸鏡檢查中普普通通的對話而已,人生在世,誰還沒去過幾次醫院呢?要說醫院中千奇百怪的檢查,腸鏡一定榜上有名。一、什麼是腸鏡?5、鋇劑灌腸懷疑腸道有病變,進一步檢查可用腸鏡,明確病變的性質和範圍。6、X線無法確診,懷疑存在結腸腫瘤。7、結腸癌手術前,可藉助腸鏡確定病變範圍。8、結腸癌、息肉患者術後複查、隨訪。
  • 這幾種癌是憋出來的!早期症狀一定要警惕
    原標題:這幾種癌是憋出來的!早期症狀一定要警惕   本文專家:   北京胸科醫院腫瘤內科醫師 李明智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醫師 蔡三軍   北京朝陽醫院泌尿外科 胡小鵬   南京鼓樓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 郭宏騫   有些癌症真能憋出來!
  • 篩查腸癌,除了做腸鏡,還有沒有其他方法?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許多人並沒有及時行腸鏡檢查。據一份權威調查數據:在2299名已經確診的 Ⅲ 、 Ⅳ 期腸癌患者中,只有3%的人做過腸鏡;另外的97%的人,唯一的一次腸鏡,是被確診的一次;無一例外是出現了典型症狀「迫不得已」才做的腸鏡。為什麼這麼多人會漠視這個救命檢查呢?
  • 醫生:一次腸鏡能保10年平安,六類人一定要定期做
    「要做到這一點,最好的辦法是做一次腸鏡」,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教授在接受媒體時說道,《柳葉刀》雜誌曾發表一項研究
  • 害怕做腸鏡,選無痛還是普通腸鏡?專家:事前清腸非常重要
    腸鏡檢查直觀、清楚,還可對可疑部位進行活檢,必要時還可即時進行內鏡治療。徐美東教授指出,有兩類人需要做腸鏡的檢查:一類是有症狀的人群,比方說,有大便的性狀改變,有血便、膿血便或黏液便者;有大便的形狀的改變,變細或變扁者;有大便習慣改變,有腹瀉、腹痛、便秘等治療無效者。
  • 一天發現三例腸癌,最小的才34歲——這些人要及時做腸鏡檢查
    病人自己也是很後悔之前沒來做個腸鏡檢查。 主任說,這個腸癌至少在他體內存在了10年以上。在這麼長的時間內,哪怕做一次檢查,就能發現,就能在腸鏡下切掉,不至於到現在這種情況,不但要開刀,還要化療。 進展期腸癌
  • 醫生說有痔瘡還要做腸鏡 可惜他只聽進去了前半...
    倘若痔瘡術後1至2周仍有少量便血,還能用臨床確實存在這種情況而解釋,可手術後3個月依然便血,顯然這不僅僅是痔瘡的問題了。果然,吳先生輾轉找到陳邦飛,做了腸鏡和病理檢查後,明確為直腸癌中晚期,而腫瘤位置正好在距肛門9cm左右位置,恰恰是指檢未能觸及的邊緣位置。懊悔不已的他開始積極配合治療,但由於病情拖延進展過快,治療效果並不理想。
  • 害怕做腸鏡,選無痛還是普通腸鏡?專家:事前做好這件事非常重要
    一般情況下,有兩類人需要進行腸道檢查:1、有症狀人群:出現了典型的腸道異常症狀,比如長期腹瀉、腹痛,大便形狀發生了改變、呈現出了細條樣或扁條樣狀態,又或者是直接出現了柏油樣大便、膿血便、便血等症狀時,就需要進行腸鏡檢查,這很有可能是出現了腸道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