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六個種族,其中一個像大熊貓一樣稀少受保護,8歲結婚生子
最近小編在看一本書,書上表明了全球六個種族的分布情況,分別是高加索種人,蒙古種人,黑種人,澳大利亞種人、布希曼人和俾(bi)格米人。小編知識狹窄,分別就看了看這些種人的各自特點,後來發現前面四種常見,最後這個種族,成年人均身高只有1.4米,8歲就結婚了。
蒙古人種其實就是黃種人,在數量上排行老二,值得注意的是黃色人種也分了十個門類,比如東亞、北亞、東北亞、西伯利亞、南亞等等,而且千萬不要想當然的認為,以頭髮顏色和眼睛顏色來區別黃種人,蒙古也有金髮碧眼的黃種人,是因為環境因素造成,就像白種人有黑頭髮的人一樣。
黃種人,又稱黃色人種、亞美人種、蒙古人種、蒙古利亞人種,是世界四大人種之一。其數量在四大人種中排名第二(白種人為第一) 。
黃種人的智商較其他種族高,特別是中日韓三國民族,平均智商高達105。
黃色人種主要分布於烏拉爾地區、東亞、北亞、東北亞、西伯利亞地區、南亞北部、東南亞及少數在美洲、大洋洲。
黑種人就是非洲黑人啦,就像戰狼2裡面的黑人一樣黑,他們的頭髮天然卷,不用燙頭髮,節約了一部分錢,所以就別想去那裡開燙頭髮的店。那裡一般分為北非和南非,以赤道為界限,赤道北邊皮膚更黑,曼德拉在赤道南邊生活,所以膚色淺黑。
黑色人種即黑種人,又稱尼格羅人種,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赤道人種,是根據體質上可遺傳的性狀而劃分的人群,人類分類學說裡的一種。黑種人一般膚色黝黑,頭髮黑呈波浪或鬈曲,黑眼睛,鼻子寬扁,鼻根低矮或中等,鼻突出度小、鼻孔橫徑較大,凸唇,口寬度大,嘴唇厚,鬍子和體毛較少。
黑人的種族分類主要有蘇丹尼格羅人、班圖尼格羅人(兩者佔黑色非洲人口的絕大部分)、科伊桑尼格羅人、庫希特尼格羅人(屬於黑白混血種族)、澳大利亞原住民等。在中世紀時期和中世紀以前,他們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後來因為歐洲國家的帝國主義和重商主義,大批量的黑人被迫作為奴隸送於南美洲和北美洲。
對黑人的稱呼,英語中以前用Negro,本為西班牙語的「黑」,但有強烈的蔑視色彩。有些歷史悠久的黑人團體,至今還沿用這個單詞,例如:United Negro College Fund。美國媒體通用的名稱是: African American(非裔美國人)。Black 也可以接受,Nigger 則完全是貶義詞。但是,有些黑人之間,也互相用這個單詞稱呼。
高加索種人就是白色人種,世界上人數最多得到人中,中、西、南亞,北非、歐洲都有他們的身影,希特勒曾說過世界上最優秀的人種是白色人種,而且他認為白種人是最純的日耳曼人。不過我們黃種人不承認!世界人種都不承認!人人平等!
白色人種,又稱歐羅巴人種、高加索人種,指具有特定體貌特徵的一個人種,是體質人類學的概念。白種人是世界上人數最多、分布最廣的人種,主要集中分布於歐洲、北非、西亞、中亞、南亞、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白種人原生地是歐洲、北非、西亞、中亞、南亞,而大洋洲和美洲的白種人主要是歐洲人後裔。「白種人」一詞是人們過去對這一人種按顯而易見的膚色作出的主觀而不科學的稱呼,實際上白種人不僅包含傳統歐洲人,也包含膚色較黑但其他體質特徵與傳統歐洲人類似的南亞人,而且傳統歐洲人內部,地中海地區的南歐人和其他環地中海地區的西亞人、北非人一樣,也比北部的歐洲人膚色深。
非地中海地區的歐洲白種人膚色白、體毛重、體味大、眼窩深、顴骨較低、顎骨較平、鼻子高大、嘴唇較薄,毛髮捲曲且兒童期以紅棕色和金黃色為主,虹膜以藍綠色為主。環地中海地區的白種人相對前者膚色深,毛髮和虹膜均以黑褐色為主。南亞白種人膚色偏黑。
白種人隨著年齡增長,虹膜和毛髮含有的黑色素會逐漸增多,所以大多數白種人成年期相對兒童期的虹膜和毛髮顏色會不同程度地加深。偶有成年期是「金髮碧眼」的白種人,僅見於祖先是非地中海地區的歐洲白種人。
澳大利亞種人是棕色人種,看起來像巧克力,他們身材一般比較粗壯,毛比較多,比較旺盛,澳大利亞土著人是遊牧民族,語言豐富,據說有二百六十不同的語言,而且不盡相同,想和他們交流有些難度。
棕色人種是按照遺傳和體質為人類分類所劃分出的一個人種,分子人類學研究證實了他們的遺傳基因的獨特性。一般來說,棕色人種包括澳大利亞土著人、美拉尼西亞人、巴布亞人和維達人(原始澳大利亞人)等支系。棕色人種是大洋洲、南亞次大陸和南洋群島地區最早的居民,過去曾廣泛分布於大洋洲、東南亞及南亞地區,但是在白人和黃種人到來後受到新移民排擠。目前只有美拉尼西亞人和巴布亞人仍是大洋洲島嶼的主要居民,其餘人群僅分布在澳洲、南亞次大陸、南洋群島部分偏僻地區的深山或沙漠裡。
布希曼人,也叫桑人。這個種族也是世界上現在存世的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們的發音很特別,他們擅長搜集露水和收集植物的汁液。這個種族算是有優秀的畫家,因為他們沒有文字,只有通過在石頭上畫畫來交流。
布希曼人(Bushmen)又稱桑人(San)或巴薩爾瓦人(Basarwa) ,是生活於南非、波札那、納米比亞與安哥拉的一個原住民族,其語言是科伊桑語系的一支,是科伊科伊人的相近種族。
遺傳學上根據Y染色體DNA的研究顯示,此民族可能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語言學上,布希曼人也因為其古老的發音方式(例如吸氣音)而著名。
南非布希曼人擁有人類最早的基因圖譜,是現存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布希曼人生活在非洲南部碦拉哈裡沙漠中,尋找水源成為生存的關鍵。布希曼人傍晚將樹葉放在地上,第二天凌晨便可搜集寶貴的露水。而沙漠中一種塊狀植物的根莖,是最受歡迎的寶貝,用利器割下表皮,用力擠壓即可得到汁液。布希曼人額骨突起,頭髮濃密而捲曲,即使成年男性的身高也僅在1.5米左右。尤其與眾不同的是,他們的椎骨的下部彎曲並向外突出。由於沒有文字,「巖畫」成了布希曼人交流的重要途徑。布希曼人感官敏銳,善於追蹤。
俾格米人,這個種族心腸好,他們收集起來的食材物品都會自覺上繳,沒有自私心態。他們崇尚自然,喜歡森林。他們生理髮育特別快,8歲左右已經發育成熟,所以早早就組建了家庭,8歲結婚是常事,因此就有人認為,吃了俾格米人的「小和尚」能夠增加力量。他們比常人早早享受了魚水之歡,不過身材特別矮小,人均身高1.4米。他們就像大熊貓一樣,在世界上所剩不多。
俾格米人泛指男性平均身高不足5英尺的民族,這一名稱源於古希臘人對於非洲中部矮人的稱法。非洲中部的尼格利羅人是最著名的,俾格米名稱多半指他們。他們發育較常人快,一般在8至9歲時生理機能就已經發育成熟,開始組建家庭並生兒育女。亞洲的尼格利陀人膚色和身材和俾格米人相似,平均身高1.53米,屬於類俾格米人,通常並不被稱為俾格米人。他們的結婚年齡通常為13至18歲,與一般的部落群體無異。
非洲俾格米人又稱尼格利羅人(Negrillo),是非洲中部熱帶森林地區的民族,被稱為非洲的「袖珍民族」,成年人平均身高1.30米至1.40米。他們崇尚森林,男子狩獵,女子採集,沒有私有觀念,財產歸集體所有,血統按父系計算,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如今,中部非洲各國政府已相繼採取措施,幫助他們改變生活方式,走出森林,參加現代社會生活。但是,絕大多數俾格米人仍然依戀祖先的生活方式,喜歡繼續過封閉的原始生活。[4] 俾格米人在世界上瀕臨滅絕,有些人錯誤地認為,吃了俾格米人的性器官能增強體質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