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溝通請添加
小編微信:TMBB1000
《老無所依》這部電影已成為了現代經典,它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和經典片段。
但它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迫使觀眾參與它的電影敘事中來。
▲影片獲得了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等獎項,以及第6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
以下視頻會從《老無所依》裡角色是如何被塑造的,如何使用「2+2」理論來透露劇情以及悖離傳統三幕式結構的敘事方式三個方面來闡述這部電影的經典劇作方式。
▲《老無所依》劇作詳解上
▲《老無所依》劇作詳解下
在2012年的TED talk中,電影製作人安德魯・史丹頓描述了他稱為2+2的融合理論——不要給他們「4」這個結果,而是給他們「2+2」,即讓觀眾自己去拼湊故事。
這個理論是一個讓觀眾專注於故事的隱形工具,《老無所依》中處處藏著這個技巧。
比如從一開始角色細節的建構,到它如何傳達出電影主題這一過程。
一個角色到底是如何被塑造出來的?
《老無所依》有三個明顯不同的主角,觀眾了解他們,不只透過他們選擇去做的事,更在於他們選擇如何完成它。
當主角路威林・摩斯碰巧發現一樁毒品交易出了問題,他猜到錢一定在最後活下來的人手上,於是他選擇追查那個人的下落。
▲第一場謀殺
▲第二場謀殺
溫德:「我們要進去嗎?」
貝爾:「把槍掏出來」,溫德取出槍,但遲疑了。
溫德:「你呢?」
貝爾:「我躲在你後面。」
在這裡,貝爾以冷笑話掩蓋恐懼。
讓觀眾借著角色行為來推斷角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比起直接用刻意的臺詞描述他們更加有趣。
這就是安德魯・史丹頓「2+2」理論的變化,它告訴觀眾角色是如何塑造的。
運用「2+2」的理論來透露劇情
但當他稍晚回來,這個時刻的重要性便顯現了,計程車緩慢沿著停車場前進,他定睛看著房間的視角,窗戶後的窗簾中間透出縫隙。
「繼續開別停」摩斯說。
如果觀眾仔細看,能得到有人在房間的結論,但這不需要任何對話來解釋。
但另一個使用「2+2」理論技巧的例子貫穿在整部電影中。
奇哥闖入摩斯汽車旅館房間前,他脫掉了靴子,一開始,這僅像是奇哥可以安靜進入房間的方式,但接著,當奇哥殺了卡森・威爾斯。
奇哥轉過頭來,發現地板上有東西,他調整坐姿向後坐,把靴子翹到床上,在他雙腳原先的位置,血從威爾斯的椅子漫過去。
從這裡觀眾就會自動代入「2+2」的理論,若我們知道他很在乎靴子的清潔,而他正在確認上面沒有血,觀眾就能了解卡拉・金已經被謀殺。
這個例子最有張力的是,這改變了她的死亡影響觀眾情緒的方式,她的死亡並非發生在遙遠的電影銀幕之外,而是發生在我們的腦海裡。
當觀眾在腦子裡對此部電影的意義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斷,這比起直接投餵明確直白的臺詞,更有力量。
這也是《老無所依》最卓越的特點之一,它讓觀眾自己思考電影傳達的意義,而不是直接告訴你。
悖離傳統三幕式結構的敘事方式
從結構上來看,這部電影似乎符合傳統三幕式結構,比如交代故事背景觸發劇情,轉進第二幕,故事產生衝突,當電影朝向第二幕的尾聲時,一切仿佛都為了我們所預期的結局而鋪設。
如同伊森・柯恩所說,傳統觀念認為主角一定會和反派相遇,並且會起正面衝突,而大部分的故事都是在正反角色的對決中結束的。
但是在《老無所依》這部電影裡,所有傳統敘事方式都被拋棄。
當主角路威林・摩斯在畫面之外被殺害,他甚至不是大反派殺的,這時候這驟然的轉折成了故事的一塊拼圖,讓觀眾拼湊出電影呈現的價值,另一塊拼圖是電影所述的主題。
在電影前兩幕,劇情簡單,並且依循合理的傳統路線。
但觀眾還沒進入到第三幕的時候,摩斯就被殺了,這令觀眾有些不自在,在觀眾看來,故事本不該這樣演,在畫面之外突然殺了主角,將觀眾和貝爾警長置於一樣的困惑中,觀眾無法確定要該如何面對這種無謂的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