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有些朋友可能聽過,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這個18世紀的英國經濟和人口學家,由於《人口論》,而聞名世界。他的理論歸根到底一句話,那就是控制人口。而在他提出其理論的之前,已經有很多古代統治者思考過人口問題。只不過他們選擇辦法血腥,那就是屠殺。最為典型的就是後金八旗崛起後,努爾哈赤對於遼東五穀之人的屠殺。在薩爾滸之戰後,以及剛剛奪下遼東地區時,努爾哈赤曾宣稱要「恩養尼堪(後金對漢人的蔑稱)」,但很快走上了大量殺戮漢人的道路,屠殺遼東無谷之人。這除了滿洲的野蠻和剃髮政策造成遼東人民的反抗之外,努爾哈赤似是通過殺人的方式來調節遼東的人地矛盾,是極端馬爾薩斯主義的先行者。
葛劍雄先生編的人口史認為萬曆二十八年明代遼東都司人口多達250萬以上,明代遼東人口巔峰時有可能多達300萬。較低的估計,也認為遼東都司擁有接近200萬的人口,而元代的同一地區人口至多50萬出頭。
明嘉靖朝編纂的《全遼志》中「戶九萬六千四百四十一,口三十八萬一千四百九十六」的人口,無疑顯得太少了,即便明後期戶口統計普遍偏少,遼東仍格外之少。這自然與遼東遼西將門大族大量隱匿戶口有關係,但也顯出由於人地矛盾嚴重,貧民少地或者無地,大量依附於大戶。明成化年間,遼東都司就已經出現「近城各衛,膏腴田地多被衛所官員富豪佔種」的情況。顯然此時遼地已有嚴重的貧富分化和人多地少問題。除了軍戶之外,普通百姓數量也大幅增長,產生了大量能夠強佔土地隱瞞人口的勢豪之家。到了萬曆年間,遼東居民、士卒往往有無法生活或不堪壓迫而逃亡的零散記錄,雖然顯出明後期遼東經營的衰退,但確實也是人口飽和導致人地矛盾嚴重所致。明代平均氣溫低於絕大部分封建時代,而明末氣溫下降尤其嚴重,糧食減產,災荒頻發,這就越發加重了人地矛盾的問題。
▲清太祖努爾哈赤殘酷好殺努爾哈赤攻陷廣寧之後,王在晉上奏疏說有200萬軍民逃回山海關內,這是誇大之詞,隨後就改口說十餘萬。以古代的交通水平,及遼東的地形,也不可能百萬人民短時間遷移,因此努爾哈赤在攻陷廣寧之後,計算明末戰亂、後金屠殺導致的死亡流散,佔領遼東都司大部的滿洲控制下的漢人人口仍在百萬以上。
1893年清朝的遼寧有人口430萬,這是闖關東已經初步開始時的數據,且當時平均氣溫遠高於明末,農業技術水平也勝過很多,更有來自美洲的紅薯土豆玉米等高產抗旱作物已經一定程度推廣。在明末小冰期時代,以努爾哈赤的眼界,恐怕也覺得麾下的一百多萬漢人是嫌多難以管理的,尤其由於貧富分化,其中很多窮苦之人交不起或者只能繳納少量賦稅,其存在短時間無法有效轉化為後金集團的戰爭潛力。
▲後金與明的對峙就此觀之,有些別有用心之人將後金入侵視作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實在是無恥讕言。努爾哈赤沒有任何為貧民重新分配土地財富的想法,努爾哈赤推出的所謂的「計丁授田」政策,雖然也名義上包括漢民,但實際上是為八旗服務的。眾所周知,投奔建州的遼西將門如寧遠祖氏等勢豪都得到了女真人的優待,哪裡有一丁點的打擊豪強之處?
天命九年(1624年)正月初五,開始下令劃分有谷或無谷之人,諭令規定:每人有糧食六至七金鬥(一金鬥為一鬥八升)的,為「有谷之人」。不到六至七金鬥,但又有牲畜,「足以維生者」,亦列入「有谷人」數內,若不足維生,列入「無谷之人」數內。努爾哈赤下令將「無谷之人連戶押來,令為阿哈(即奴隸)」,後來又命令將押來的「無谷之人」盡數屠殺。滿洲野蠻惡劣的管理激起漢民反抗,使得努爾哈赤陷入瘋狂固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自明天啟初年起,氣候變冷,糧食減產越發嚴重,努爾哈赤認為以暴力手段消滅窮人,就能解決人地矛盾的問題。後來努爾哈赤臨死前甚至又屠殺了一部分富戶,前為「殺窮鬼」,後為「殺富戶」,這是為了騰出更多土地給八旗耕種。
在努爾哈赤的殘酷屠殺下,遼東人口銳減。但他的馬爾薩斯主義思想並沒有讓遼東穩定下來,反而饑荒頻仍,物價飛漲,乃至於「人相食」,而努爾哈赤晚年到皇太極初年,後金也有寧遠、寧錦之敗。
▲皇太極對漢人的政策不及乃父那樣殘酷皇太極上位後,則停止了努爾哈赤的血腥減丁政策,雖然滿洲在遼東鎮壓漢人反抗時仍有屠戮,但也在幾次入關劫掠中捕捉漢民百萬上下,補充遼地人口,以強化後金集團整體國力,遂打下後來滿清得以入關的國力基礎。參考資料:林世慧《略論明代遼東城鎮的興衰》劉憬錚《論明末遼東邊軍的衰落》《女真興衰全史》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冷兵器研究所,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