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兩岸同名的大學

2020-12-17 臺灣頻道

  臺灣交通大學校內雕塑「飲水思源」
  (資料圖片)

  臺灣東吳大學校門
  (資料圖片)

  歷史的風雲際會,使海峽兩岸出現了很多饒富趣味的事情。就拿大專院校來說吧,出現了許多兩岸同名的學校,大陸有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山大學、蘇州大學和暨南大學,臺灣也有這些大學(東吳大學英文名稱就叫蘇州大學)。如今兩岸的這些學校彼此都建立起許多的聯繫,在合作培養人才、探索前沿科學等方面都有交流。

  在介紹臺灣清華大學前,先說一段歷史故事。1948年的一個冬日,清華大學學生正在上課,解放軍突然從南口進至北京西郊,與國民黨守軍在學校牆外交火。不久,國民黨軍隊退守城內,清華園因此被解放軍掌控。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碰巧於前一天入城公幹,當時交通斷絕,只好留在城內。蔣介石眼見局勢不妙,就派飛機把梅貽琦接到南京。再後來,即1956年,臺灣清華大學「復校」,梅貽琦依舊是「校長」。

  臺灣清華大學建於新竹的赤土崎,離臺北不到百公裡,佔地1300畝。1956年招考原子科學研究所首屆研究生時,雖有學校的建制,但無學校的影子,錄取的21名學生只能暫時借臺大上課。直到第二年秋季,首批校舍完工,才開始在新竹上課。所以整體說來,臺灣清華是從原子科學研究所起步,慢慢發展壯大,逐漸成為理工大學,進而擴大到人文科學領域。如今,臺灣清華大學在島內是數一數二的大學。

  人們都知道,清華大學建校源自庚子賠款,但很少有人知道,百年後的今天,這筆款項仍在運作,即使到現在,臺灣的清華大學每年還收到庚子賠款支票。臺灣清大校長陳力俊表示,1949年,梅貽琦前往美國處理「清華基金」保管運用事宜。1956年,清華在臺建校,梅貽琦借用清華基金利息補貼教授薪水,並興建宿舍。清華基金的經費來源,是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代管庚子賠款的紅利等。陳力俊說,即使到現在,臺灣清華大學每年還收到庚子賠款支票。他說,外界常以為清華基金是兩岸清華各取一半,但根據他和北京清華前校長顧秉林的確認,證實這筆基金僅撥給新竹清華。

  兩岸清華人雖隔山隔水,但卻心心相印。有趣的是,臺灣清大的校史介紹還是從北京清華大學開始算起,其校訓、校徽和校歌,跟北京清華大學也是一樣的。去年,兩岸清華還第一次共同慶祝百年華誕,雙方各派了代表團互致祝賀。新竹清華大學副校長葉銘泉說,臺灣清華的前5任校長都出自北京清華,他們把治學理念、育人精神和校風都帶到了新竹清華。兩岸清華人在一起,總有著別樣的親切。

  臺灣交通大學雖然比臺灣清華大學建立晚了兩年,但兩個學校幾乎有著相似的發展經歷,且都設在新竹。1958年6月1日,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正式成立。同年,招收了首屆研究生。與臺灣清華大學一樣,在新竹校舍未建成之前,也是先借臺大工學院的教室上課,校方另外租用民房作為學生宿舍。交通大學的電子研究所,為臺灣電子科技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年,臺灣第一臺電視發射機、第一臺電子計算器、第一個雷射器、集成電路,都是由這個電子研究所研製成功的。同時,研究所也培養了許多電子信息科技方面的人才。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交通大學與臺大、清華大學一樣,成為島內位列三甲的學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臺灣的第一個高科技園區選址也在新竹,與這兩所著名大學非常有關聯,形成了相當理想的產學研相結合的基地。

  孫中山先生當年創建了一武一文兩大學府。武為黃埔軍校,文為廣東大學,1926年廣東大學更名為中山大學。臺灣的中山大學1980年才開始建校,校址選在風景宜人的高雄西子灣,經過30多年的辛勤經營,中山大學從創校的4個學系、兩個研究所、學生189人,發展成為今天有文、理、工、管理、海洋科學、社會科學等6個學院,共計20個學系的綜合性大學,也成為南臺灣的學術重鎮。

  19世紀中葉以後,清廷不敵外國侵略,被迫籤下無數不平等條約。伴隨著連連潰敗的戰事,社會呼籲改革及學習列強之長的聲浪日漲。在這樣的背景下,博習書院、宮巷書院在蘇州誕生,中西書院在上海誕生。1900年,3個書院合併,同時在蘇州天賜莊博習書院舊址擴建大學。這就是東吳大學,20世紀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後來,又改名為蘇州大學。臺灣的東吳大學於1951年開始建立時,只是在臺北市漢口街借屋設立的東吳補習學校,當時設法政、商業會計及英文3科,另設比較法律1科,限大學肄業兩年者報考。1954年,因辦校成效顯著,提升為東吳大學法學院,設法律、政治、經濟、會計4系並附設外文系,成為臺灣第一所私立大學。

  經過幾十年的耕耘,如今東吳大學已成為島內著名的綜合性大學,其法律系更是聞名遐邇。有趣的是,東吳大學的英文名稱就叫「蘇州大學」。

  臺灣的這些學校,除了暨南國際大學外,都從大陸時期的創校日計算校史。而且,與大陸相對應的學校有著多方面的交流合作。這也算適時之舉吧。

(責編:馮人綦、崔東)

相關焦點

  • 臺灣也有清華大學 盤點兩岸那些同名的高校
    臺灣也有清華大學 盤點兩岸那些同名的高校 2016-10-18 13  歷史的風雲際會,使海峽兩岸出現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不少在大陸創立的學校曾「在臺復校」,導致兩岸有不少名字相似或淵源頗深的學校,而清華大學就是典型的兩岸同名、同源高校。這是臺灣清華大學校園內的一處模型。(新華社記者 魯鵬 攝)  臺灣清華大學位於新竹市,成立於1956年,由曾擔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擔任首任校長。
  • 那些大學兩岸同名 臺灣很多高校都這樣計算校史
    歷史的風雲際會,使海峽兩岸出現了很多饒富趣味的事情。就拿大專院校來說吧,就出現了許多兩岸同名的學校,大陸有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山大學、蘇州大學和暨南大學,臺灣也有這些大學(東吳大學英文名稱就叫蘇州大學)。如今兩岸的這些學校彼此都建立起許多的聯繫,在合作培養人才、探索前沿科學等方面都有交流。
  • 兩岸同名高校的深厚淵源,您都知道嗎?
    兩岸同名高校的深厚淵源,您都知道嗎?海峽兩岸很多同名學校,並非巧合,而是一脈相承。如今,兩岸這些同名學校彼此都建立起許多聯繫,在合作培養人才、探索前沿科學等方面都有交流,已然成為兩岸教育交流的先鋒,見證著兩岸「血脈」相連,同根同源。
  • 祖國大陸,同名名校不止一所,臺灣也有清華大學、中山大學,兩岸同名高校大盤點.
    歷史的風雲際會,使海峽兩岸出現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不少在大陸創立的學校曾「在臺復校」,導致兩岸有不少名字相似或淵源頗深的學校,而清華大學就是典型的兩岸同名、同源高校。臺灣清華大學校園內的一處模型臺灣清華大學位於新竹市,成立於1956年,由曾擔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擔任首任校長。
  • ——你不知道的兩岸同名
    ——你不知道的兩岸「同名」  假如臺灣出版一本「鄉村花名冊」,大陸一定有不少人會被嚇到:9個泉州,4個安溪,6個海豐,以及好幾個潮州……除了村落,還有「似曾相識」的媽祖廟、清華大學,以及「中山路」、「武昌街」。筆者在臺灣時常見到這樣的兩岸「同名」,總有一種時空錯置的恍惚感,回過頭來又倍感親切。  據悉,臺灣地區有80%以上的人口祖籍為閩南和粵東地區。
  • 兩岸同名板橋村:名稱雖有變 情緣終不改
    中新社廈門6月10日電 題:兩岸同名板橋村:名稱雖有變 情緣終不改中新社記者 陳悅在兩岸的同名村中,板橋是個特殊的例子。臺灣新北市的板橋,依然「大名鼎鼎」。廈門的板橋,自從張氏先祖南宋時在此定居,歷經變遷;到如今,「板橋」之名已不復存在,所屬24個村分入廈門集美僑英街道的三個社區。
  • 骨肉天親同枝連——兩岸「東石」同名村探「緣」
    新華社臺北/福州6月4日電 題:骨肉天親同枝連——兩岸「東石」同名村探「緣」新華社記者陳鍵興、石龍洪、孟昭麗、付敏臺灣嘉義縣東石村連片的蚵架形成的「海田」被餘暉浸染的景色(4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黃昏時分,臺灣嘉義東石一帶的淺海被餘暉浸染,連片的蚵架形成錯落綿延的「海田」景觀。
  • 臺灣基隆市花崗裡與肥西縣花崗鎮開展「同名村(裡)•心連心...
    肥西縣臺辦 陳旭東(文、圖)  6月9日—14日,應肥西縣臺辦的邀請,臺灣基隆市花崗裡參訪團一行10人,在裡長姜永國的率領下,來到肥西縣與花崗鎮及花崗社區開展「同名村(裡)•心連心」 聯誼交流活動。
  • 細數兩岸名校淵源 臺多名知名校友傾力兩岸關係
    中新網4月25日電(朱鵬英) 綜合報導,海峽兩岸的清華大學24日共迎百年校慶,引人關注。實際上,臺灣還有許多知名高校的名字讓人感覺「似曾相識」,有些甚至和大陸高校同名,折射出淵源關係。這些臺灣名校的不少傑出校友奔走兩岸,傾力於兩岸交流合作。
  • 同名的兩人剛領證,又有同名兩人同年同月同日生、讀同所大學...
    無獨有偶 近日,武漢科技大學 有兩名同為李歡的同學兩人為師兄師妹 武漢高校同專業同學同名同姓 同年同月同日生 兩個李歡就讀於武漢科技大學 文法與經濟學院 男生李歡是2018級的研究生
  • 這幾所大學(清華、交大、中山大學等)是雙胞胎大學,兩岸都有
    兩岸三地的5個交通大學比起清華大學雙胞胎,交通大學更厲害,目前共有5個,分布在北京,成都,西安,上海,新竹。5所大學同根同源,都是原國立交通大學後裔。目前交通大學在北京的叫北京交通大學,上海的叫上海交通大學,西安的叫西安交通大學,成都的叫西南交通大學,臺灣的叫國立交通大學不過目前臺灣的國立交通大學和國立陽明大學在今年9月份宣布合併了,改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清華、交通、中山……臺灣有哪些與大陸同源又同名的高校?
    歷史的風雲際會,使海峽兩岸間上演了許多悲歡離合。而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很多地方都有著千絲萬縷的歷史連結。就拿高等院校來說,兩岸出現了許多同源同名的學校,大陸有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山大學、蘇州大學和暨南大學,臺灣也有這些大學(東吳大學英文名稱就叫蘇州大學)。如今兩岸的這些學校彼此都建立起許多的聯繫,在合作培養人才、探索前沿科學等方面都有交流。
  • 參閱 | 港臺地區與大陸同名的大學及校徽
    (徽章與榮譽公號 轉載文章)原載 徽映青春公眾號作者 陳強原題 《曬一曬港臺地區與大陸同名的大學校徽,有一些與大陸現有或曾經的大學同名。有的是和大陸院校有淵源關係,可謂同宗,比如臺灣交通大學、臺灣東吳大學;有的雖然與大陸院校校名一樣,彼此卻並無關聯,純屬雷同而已,比如臺灣中國科技大學,大同大學等。
  • 2012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校友排行榜:臺灣大學奪桂冠
    」,榜單包括2012中國兩岸四地大學世界傑出科學家校友排行榜和2012中國兩岸四地造富大學排行榜等榜單,旨在展示中國兩岸四地大學世界傑出科學家和全球商業精英的培養能力。其中,畢業於臺灣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的世界傑出科學家校友最多,各有2人,並列中國校友會網「2012中國兩岸四地大學世界傑出科學家校友榜」榜首,堪稱中國兩岸四地大學世界傑出科學家搖籃。其中,世界著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李遠哲和沃爾夫獎獲得者楊祥發均畢業於臺灣大學;1938年成立的西南聯合大學則培養出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和李政道。
  • 海滄成海峽論壇「半個主場」特色活動倍顯兩岸一家親
    這不,第七屆海峽論壇即將舉行,其中與海滄區有關的活動共14項,包括同名(同宗)村活動、兩岸特色廟會、兩岸公益論壇、兩岸自閉症才藝秀、海峽兩岸紅十字博愛論壇、兩岸社區治理論壇等,佔本屆海峽論壇總活動數的「半壁江山」,海滄也成為海峽論壇的「半個主場」。
  • 兩岸三地大學大比拼!這份排名都比了啥?
    對於那些想要把大學選擇範圍進一步擴展的同學而言,10月18日上午發布的這份2016年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大學排名算是提供了有效的信息。  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大學排名的對象是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高校中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為目標,並且面向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招生的大學。
  • 2012中國兩岸四地最佳大學排行榜
    星級排名:2012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星級排名(綜合研究類) 2012中國兩岸四地最佳公立大學星級排名 2012中國兩岸四地最佳私立大學星級排名 2012中國兩岸四地最佳藝術體育類大學星級排名 2012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星級排名評價指標體系 傑出校友:2012
  • 這是心的呼喚——兩岸「同名村·心連心」活動開幕
    今天,來自基隆大岞村、新北板橋區、高雄茄萣區、宜蘭得安村等地的100多位臺灣「同名(同宗)村」代表和臺灣學者跨海而來,與大陸的「同名(同宗)村」鄉親共300餘人集聚一堂,共話血脈親情,同敘世上最大的鄉愁。  開幕式論壇找尋兩岸「一家人」的不朽印記
  • 大陸與臺灣三所大學同名 原來有淵源
    大陸和臺灣的大學中,有這樣幾所是同名的。都是一個中國,既然同名,肯定有淵源。下面我們就看看這幾所同名大學有著怎樣的淵源。如今,臺灣清華大學成為中國頂尖級研究型大學之一,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成員,也是一所很不錯的大學。只是與大陸的清華大學比較,還是有點遜色。2.中山大學大家知道,中山大學是以孫中山的名字命名的一所大學。1924年,孫中山先生親手將廣州地區多所高校整合創立國立廣東大學。學校於1926年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
  • 世界「同名」大學你知道多少?
    當中國東北大學碰上美國東北大學又有怎樣的體驗呢?當兩個名字一模一樣的院校供你選擇時,你是否會徹底懵圈了!下面給大家列舉一些常見的同名大學!   中國東北大學VS美國東北大學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你在東北大學,我也在東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