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大學兩岸同名 臺灣很多高校都這樣計算校史

2020-12-16 北晚新視覺網

歷史的風雲際會,使海峽兩岸出現了很多饒富趣味的事情。就拿大專院校來說吧,就出現了許多兩岸同名的學校,大陸有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山大學、蘇州大學和暨南大學,臺灣也有這些大學(東吳大學英文名稱就叫蘇州大學)。如今兩岸的這些學校彼此都建立起許多的聯繫,在合作培養人才、探索前沿科學等方面都有交流。

 

臺灣清華大學

在介紹臺灣清華大學前,先說一段歷史故事。1948年的一個冬日,清華大學學生正在上課,解放軍突然從南口進至北京西郊,與國民黨守軍在學校牆外交火。不久,國民黨軍隊退守城內,清華園因此被解放軍掌控。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碰巧於前一天入城公幹,當時交通斷絕,只好留在城內。蔣介石眼見局勢不妙,就派飛機把梅貽琦接到南京。再後來,即1956年,臺灣清華大學「復校」,梅貽琦依舊是「校長」。

臺灣清華大學建於新竹的赤土崎,離臺北不到百公裡,佔地1300畝。1956年招考原子科學研究所首屆研究生時,雖有學校的建制,但無學校的影子,錄取的21名學生只能暫時借臺大上課。直到第二年秋季,首批校舍完工,才開始在新竹上課。所以整體說來,臺灣清華是從原子科學研究所起步,慢慢發展壯大,逐漸成為理工大學,進而擴大到人文科學領域。如今,臺灣清華大學在島內是數一數二的大學。

人們都知道,清華大學建校源自庚子賠款,但很少有人知道,百年後的今天,這筆款項仍在運作,即使到現在,臺灣的清華大學每年還收到庚子賠款支票。

兩岸清華人雖隔山隔水,但卻心心相印。有趣的是,臺灣清華的校史介紹還是從北京清華大學開始算起,其校訓、校徽和校歌,跟北京清華大學也是一樣的。臺灣清華的前5任校長都出自北京清華,他們把治學理念、育人精神和校風都帶到了新竹清華。清華百年華誕時,兩岸清華各派了代表團互致祝賀。兩岸清華人在一起,總有著別樣的親切。

臺灣交通大學雖然比臺灣清華大學建立晚了兩年,但兩個學校幾乎有著相似的發展經歷,且都設在新竹。1958年6月1日,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正式成立。同年,招收了首屆研究生。與臺灣清華大學一樣,在新竹校舍未建成之前,也是先借臺大工學院的教室上課,校方另外租用民房作為學生宿舍。交通大學的電子研究所,為臺灣電子科技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當年,臺灣第一臺電視發射機、第一臺電子計算器、第一個雷射器、集成電路,都是由這個電子研究所研製成功的。同時,研究所也培養了許多電子信息科技方面的人才。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交通大學與臺大、清華大學一樣,成為島內位列三甲的學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臺灣的第一個高科技園區選址也在新竹,與這兩所著名大學非常有關聯,形成了相當理想的產學研相結合的基地。

孫中山先生當年創建了一武一文兩大學府。武為黃埔軍校,文為廣東大學,1926年廣東大學更名為中山大學。臺灣的中山大學1980年才開始建校,校址選在風景宜人的高雄西子灣,經過30多年的辛勤經營,中山大學從創校的4個學系、兩個研究所、學生189人,發展成為今天有文、理、工、管理、海洋科學、社會科學等6個學院,共計20個學系的綜合性大學,也成為南臺灣的學術重鎮。

19世紀中葉以後,清廷不敵外國侵略,被迫籤下無數不平等條約。伴隨著連連潰敗的戰事,社會呼籲改革及學習列強之長的聲浪日漲。在這樣的背景下,博習書院、宮巷書院在蘇州誕生,中西書院在上海誕生。1900年,3個書院合併,同時在蘇州天賜莊博習書院舊址擴建大學。這就是東吳大學,20世紀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後來,又改名為蘇州大學。臺灣的東吳大學於1951年開始建立時,只是在臺北市漢口街借屋設立的東吳補習學校,當時設法政、商業會計及英文3科,另設比較法律1科,限大學肄業兩年者報考。1954年,因辦校成效顯著,提升為東吳大學法學院,設法律、政治、經濟、會計4系並附設外文系,成為臺灣第一所私立大學。經過幾十年的耕耘,如今東吳大學已成為島內著名的綜合性大學,其法律系更是聞名遐邇。

有趣的是,東吳大學的英文名稱就叫「蘇州大學」。

臺灣的這些學校,除了暨南國際大學外,都從大陸時期的創校日計算校史,而且,與大陸相對應的學校有著多方面的交流合作,這也是與時俱進吧!

本報臺北特約記者 穀雨

(原標題:那些大學兩岸同名)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03

相關焦點

  • 臺灣也有清華大學 盤點兩岸那些同名的高校
    臺灣也有清華大學 盤點兩岸那些同名的高校 2016-10-18 13據臺媒報導,臺灣清華大學與新竹教育大學的合併案獲臺當局有關部門審核同意,兩校將於2016年11月1日正式合併為「清華大學」,並於2017學年起合併招生。  高校合併之事,不論在大陸還是臺灣都不算新鮮事。不過,這則新聞卻引起很多大陸人的興趣,大家驚訝原來臺灣也有「清華大學」。
  • 那些兩岸同名的大學
    臺灣東吳大學校門  (資料圖片)  歷史的風雲際會,使海峽兩岸出現了很多饒富趣味的事情。就拿大專院校來說吧,出現了許多兩岸同名的學校,大陸有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山大學、蘇州大學和暨南大學,臺灣也有這些大學(東吳大學英文名稱就叫蘇州大學)。如今兩岸的這些學校彼此都建立起許多的聯繫,在合作培養人才、探索前沿科學等方面都有交流。  在介紹臺灣清華大學前,先說一段歷史故事。1948年的一個冬日,清華大學學生正在上課,解放軍突然從南口進至北京西郊,與國民黨守軍在學校牆外交火。
  • 祖國大陸,同名名校不止一所,臺灣也有清華大學、中山大學,兩岸同名高校大盤點.
    其實高校合併之事,在哪裡都不算是新鮮事。不過,這則新聞卻引起很多大陸人的興趣,大家驚訝原來臺灣也有「清華大學」。歷史的風雲際會,使海峽兩岸出現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不少在大陸創立的學校曾「在臺復校」,導致兩岸有不少名字相似或淵源頗深的學校,而清華大學就是典型的兩岸同名、同源高校。
  • 兩岸同名高校的深厚淵源,您都知道嗎?
    兩岸同名高校的深厚淵源,您都知道嗎?海峽兩岸很多同名學校,並非巧合,而是一脈相承。如今,兩岸這些同名學校彼此都建立起許多聯繫,在合作培養人才、探索前沿科學等方面都有交流,已然成為兩岸教育交流的先鋒,見證著兩岸「血脈」相連,同根同源。
  • 清華、交通、中山……臺灣有哪些與大陸同源又同名的高校?
    歷史的風雲際會,使海峽兩岸間上演了許多悲歡離合。而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很多地方都有著千絲萬縷的歷史連結。就拿高等院校來說,兩岸出現了許多同源同名的學校,大陸有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山大學、蘇州大學和暨南大學,臺灣也有這些大學(東吳大學英文名稱就叫蘇州大學)。如今兩岸的這些學校彼此都建立起許多的聯繫,在合作培養人才、探索前沿科學等方面都有交流。
  • 同名不同校:臺灣清華、輔仁、中山大學與大陸有何淵源
    4月8日,海峽兩岸的西安、上海、北京、成都和新竹的五所「交通大學」,將共同迎來120周年校慶。連結海峽兩岸的「交大」,背後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悲歡離合。而除了交大以外,在臺灣地區,還有不少高校以「復校」名義建立,它們與大陸地區的大學,都有著千絲萬縷的歷史連結。
  • 盤點臺灣高校,以「中國」、「中華」命名的大學真不少
    提到兩岸同名大學,不能不講交大,它們同根同源,共同為兩岸培養一流人才。位於新竹的交通大學,發端於1958年,起初只有一個電子研究所,後來設立大學部,時至今日,新竹交大已成為島內排名前三的頂級高校。從校徽看,上面「1896」的字樣以及齒輪的形狀,反映了該校與早年國立交通大學之間的歷史傳承。
  • 同名不同校:臺灣清華、中山大學與大陸有何淵源
    4月8日,海峽兩岸的西安、上海、北京、成都和新竹的五所「交通大學」,將共同迎來120周年校慶。連結海峽兩岸的「交大」,背後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悲歡離合。而除了交大以外,在臺灣地區,還有不少高校以「復校」名義建立,它們與大陸地區的大學,都有著千絲萬縷的歷史連結。
  • 臺灣高校趣談 以「中國」命名的大學不少
    提到兩岸同名大學,不能不講交大,它們同根同源,共同為兩岸培養一流人才。位於新竹的交通大學,發端於1958年,起初只有一個電子研究所,後來設立大學部,時至今日,新竹交大已成為島內排名前三的頂級高校。從校徽看,上面「1896」的字樣以及齒輪的形狀,反映了該校與早年國立交通大學之間的歷史傳承。
  • 臺灣怎麼那麼多「泉州」?——你不知道的兩岸同名
    「襄陽路」「武昌街」「成都路」等兩岸「同名」在臺灣十分常見(資料圖)  等等,臺灣怎麼那麼多個「泉州」?——你不知道的兩岸「同名」  假如臺灣出版一本「鄉村花名冊」,大陸一定有不少人會被嚇到:9個泉州,4個安溪,6個海豐,以及好幾個潮州……除了村落,還有「似曾相識」的媽祖廟、清華大學,以及「中山路」、「武昌街」。筆者在臺灣時常見到這樣的兩岸「同名」,總有一種時空錯置的恍惚感,回過頭來又倍感親切。  據悉,臺灣地區有80%以上的人口祖籍為閩南和粵東地區。
  • 雜談 同名不同校:臺灣清華、輔仁、中山大學與大陸有何淵源
    連結海峽兩岸的「交大」,背後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悲歡離合。而除了交大以外,在臺灣地區,還有不少高校以「復校」名義建立,它們與大陸地區的大學,都有著千絲萬縷的歷史連結。  「政中清交」:最早在臺「復校」的公立大學  日據時代,日本殖民當局在臺灣興辦了一些高等學校。
  • 細數兩岸名校淵源 臺多名知名校友傾力兩岸關係
    中新網4月25日電(朱鵬英) 綜合報導,海峽兩岸的清華大學24日共迎百年校慶,引人關注。實際上,臺灣還有許多知名高校的名字讓人感覺「似曾相識」,有些甚至和大陸高校同名,折射出淵源關係。這些臺灣名校的不少傑出校友奔走兩岸,傾力於兩岸交流合作。
  • 兩岸四地No.1高校都是誰?
    2019軟科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結果已經揭曉,排名囊括了我國大陸地區、臺灣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領先的百強研究型大學。作為兩岸四地高等教育界的翹楚,四地的No.1高校也最能代表四地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
  • 同名的尷尬,臺灣有兩所與大陸同名的高校,奈何綜合實力不值一提
    由於諸多歷史原因,我國高等教育形成了兩岸四地辦學的「尷尬」局面;香港、臺灣及澳門的高校數量不多,整體辦學質量較高,但今天小編和大家要聊的不是某某大學實力如何,而是和大家分享兩所完全校名完全相同的大學。眾所周知,臺灣省諸多高校校名前綴都加了「國立」兩字,比如知名的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交通大學等;通俗的理解,臺灣省這個「國立」就是相當於大陸「公辦」的意思;舉一反三的說,臺灣省內那些沒「國立」前綴的高校,也基本都是私立為主,比如知名的輔仁大學。
  • 兩岸三地共一脈——東吳附中暨湖郡女中校史研究會成立
    2017年1月15日,在湖州十二中飛英廳,東吳附中暨湖郡女中校史研究會成立大會隆重舉行。臺灣東吳大學、蘇州大學、湖州十二中兩岸三地同根同源,共聚一堂,共襄盛典。臺灣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謝政諭教授、蘇州大學校友部部長管文文、陳少英教授不辭辛勞,遠道而來,專程赴湖州十二中參加成立大會。
  • 『最好大學網』臺灣高校前景堪憂!
    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於2011年首發,今年是該排名問世以來第五次發布。本文對臺灣高校五年來的表現變化(名次與指標表現)進行分析。前100名中的臺灣高校增加3所,前10名中的臺灣高校減少1所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發布五年來,百強大學中的臺灣高校從24所增加到27所,但前十名中的臺灣高校從3所減少到2所。其中,清華大學(新竹)在五年內上升了兩個位次,臺灣大學則下降了兩個位次,交通大學(新竹)今年從前十名中跌出。
  • 大陸與臺灣三所大學同名 原來有淵源
    大陸和臺灣的大學中,有這樣幾所是同名的。都是一個中國,既然同名,肯定有淵源。下面我們就看看這幾所同名大學有著怎樣的淵源。1.清華大學清華是大陸名校,在臺灣也有一所大學名叫清華,其實他們的前身都是1911年在北京設立的清華學堂,對日抗戰期間,西遷至雲南昆明,與國立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合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 臺灣銘傳大學拜會安徽高校:兩岸文化教育交流不能斷
    臺灣銘傳大學拜會安徽高校:兩岸文化教育交流不能斷 2017-04-臺灣銘傳大學校長特助、國際教育交流處處長劉廣華27日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說。  當日,臺灣銘傳大學大陸教育交流處一行6人拜會安徽大學、合肥師範學院,就合肥師範學院「劉銘傳學院」2015級學生赴臺灣銘傳大學研習事宜進行宣講說明。
  • 範躍進到臺灣高校訪問交流
    新聞網訊 為進一步深化與臺灣高校的交流合作,並就今年10月將在我校舉行的「2017年兩岸大學校長論壇」徵求臺灣高校的意見,6月25日下午至6月30日上午,校黨委書記、校長範躍進對臺灣部分高校進行了為期5天的訪問,訪問成果豐碩,取得圓滿成功。
  • 青島大學黨委書記、校長範躍進到臺灣高校交流深化校際合作
    為進一步深化與臺灣高校的交流合作,並就今年10月將在青島大學舉行的「2017年兩岸大學校長論壇」徵求臺灣高校的意見,6月25日至30日,青島大學黨委書記、校長範躍進對臺灣部分高校進行訪問,青島大學港澳臺僑事務辦公室主任張燕等隨同訪問。經過努力工作,在臺灣各校的積極配合,訪問成果豐碩,取得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