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同名不同校:臺灣清華、輔仁、中山大學與大陸有何淵源

2021-02-09 乾元國學

   4月8日,海峽兩岸的西安、上海、北京、成都和新竹的五所「交通大學」,將共同迎來120周年校慶。連結海峽兩岸的「交大」,背後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悲歡離合。而除了交大以外,在臺灣地區,還有不少高校以「復校」名義建立,它們與大陸地區的大學,都有著千絲萬縷的歷史連結。

  「政中清交」:最早在臺「復校」的公立大學

  日據時代,日本殖民當局在臺灣興辦了一些高等學校。光復後經過接管重組,臺灣全省高等教育,僅有一所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及三所學院(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省立農學院、省立工學院)。由於國民黨當局在知識分子和年輕學生中喪失民心,其在大陸敗退時,全國沒有一所大學隨其遷往臺灣。鑑於內戰中高校學潮四起,以及基於很快就要「反攻大陸」的考量,遷臺之初,國民黨當局對發展臺灣高等教育並不熱心,更無意推動大陸高校在臺「復校」。

  朝鮮停戰和一江山戰役結束後,海峽兩岸進入對峙階段。而經過土地改革、金融整頓、利用美援、發展工業等一系列舉措,臺灣社會經濟逐步穩定。從1950年代中期開始,臺灣當局出於種種現實考慮,逐漸允許乃至主動推進大陸時期高校在臺「復校」。這一時期,臺灣「恢復」了四所公立大學,即政治大學、「中央」大學、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

  第一所「復校」的公立大學是1954年的政治大學。時任「教育部長」張其昀向「行政院」提案:「建設臺灣,光復大陸,必須儲備各項專才,而政治幹部,尤為復國建國之中堅分子。擬先在臺恢復設置國立政治大學,以應急需。」此案得到了蔣介石的首肯,政大很快於11月24日開學,校址位於臺北南郊景美溪畔的木柵,「復校」之初僅有研究部,設行政、公民教育和新聞三個研究所。


  張其昀(1900-1985),著名歷史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曾在中央大學、浙江大學等校任教,1949年到臺,曾任臺灣「教育部長」,積極推動大陸高校在臺「復校」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開展

  政治大學得以率先打破臺當局有關大陸高校一律不予在臺「復校」的規定,與其本身的特殊性有關。政大前身本為國民黨黨校,至1947年方才改為國立政治大學。1949年初,政大遷往重慶,重慶解放時,部分師生又隨蔣介石前往成都參軍。在臺當局看來,政大「在國家大亂中,每能表現出疾風勁草之精神」(《國立政治大學校史稿》),因此同意其「復校」。


  政治大學中正圖書館

  1955年,清華大學成為第二所在臺「復校」大學,原北京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續任校長。清大得以「復校」,與臺灣當局發展軍事科技,特別是秘密策劃研製核武器有密切關係。「復校」之議,最早由蔣介石在1955年的一次「國防會議」上提出。大學選址新竹東郊赤土崎,「復校」之初僅設有一個「原子科學研究所」,「復校」的軍事動機十分明確。此外,「復校」進展順利,也與清華基金會的雄厚財力有密切關係。

  1955年,臺美籤署「原子能和平用途合作協定」,美國開始援助臺灣當局發展民用核能及從事相關研究。在美國的推動和協助下,臺灣首座核反應堆於1961年在新竹清大校園內建成。雖然名為「民用」,但臺灣當局對於發展原子能研究和推動清大原子爐建設工程如此熱心,顯然是懷有發展核武器的打算。


  新竹清華大學校門及原子爐落成紀念郵票

  緊接著,交通大學部分校友於1958年也成功「復校」,校址緊鄰新竹清大。交大「復校」的最初目的和學科類型,也與軍事科技有著密切關係。「復校」之初,新竹交大僅設一個「電子研究所」,重點研究當時新型的電子科技。與清大一樣,表面上宣稱發展新興前沿科技,實際上電子科技發展程度直接關係雷達、飛彈等先進武器的研製水平,因而交大設立「電子研究所」,也得到了臺灣當局的支持。


  新竹交通大學校門和校徽

  1962年,旅臺中央大學校友經過不斷努力,亦得以在臺「復校」。「中央」大學「復校」之初,亦僅設「地球物理研究所」,1968年遷址桃園中壢,同年「恢復」大學部,但因僅有與地球物理相關的科系,校名也暫稱「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


  臺灣「中央」大學校門

  「中央」大學的「復校」過程,較之政大、清大、交大三校更顯曲折延宕,其中來自臺灣當局的主動因素較小,校友的持續推動是成功「復校」的主要原因。儘管如此,從「復校」之初先行設立「地球物理研究所」來看,與清大、交大相類似,「中央」大學的「復校」,仍與軍事科學研究有著不可忽視的關聯。由此也可以看出,五六十年代四所公立大學在臺「復校」,其目的並不單純是發展普通高等教育,而是臺當局推行「反攻大陸」政策的直接或間接結果。

  海島福音:在華外國教會大學在臺「復校」

  晚清以來,外國基督教會在中國興辦了許多教會學校。在國民政府時代,中國共有十三所基督教大學和三所天主教大學。此外,全國還有許多教會興辦的中小學校。1949年前後,所有教會大學均未隨國民黨遷臺,但外國在華教會組織和人員,以及教會學校部分師生校友則有一些陸續前來臺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地區也陸續有了一些教會學校得以「復校」。

  最早在臺「復校」的是私立東吳大學。東吳大學原位於蘇州城內,是美國基督教監理會在華創辦的一所教會大學,英文名為「Soochow University」。1951年,東吳在臺校友倡議「復校」,成立校董會,並先行成立了「東吳補習學校」。1954年,經臺當局「教育部」核准,「恢復」東吳大學法學院。1957年學校開始在臺北北郊士林外雙溪建設新校園,至1969年正式「恢復」完全大學建制的私立東吳大學,而英文名也繼續沿用「蘇州大學」。


  東吳大學舊址(今蘇州大學)和臺灣東吳大學校門

  1951年,中國大陸原有基督教大學紛紛被接管重組,並完全切斷了和外國的聯繫,總部設於紐約的「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UBCCC)也中斷了對大陸的服務,把關注的目光轉向了港臺地區。當年在臺的各大陸教會大學校友向UBCCC提出申請,計劃在臺灣聯合創辦一所新的教會大學,以繼承大陸時期十三所基督教大學的精神和學脈。這一倡議得到了UBCCC的支持,1953年,新大學定名「東海大學」,並選定臺中西郊大度山為校址。時任美國副總統尼克森親自到臺中主持了新校舍開工儀式。1955年11月2日,東海大學正式成立並開學上課。

  東海大學校園由貝聿銘、陳其寬、張肇康等著名建築師擔綱設計,以中國傳統庭院組合為藍本,融合了簡潔明快的現代建築風格,加之以濃密的林蔭道,成為令人神往的大學美景,其校園也因此被譽為臺灣最美的大學。校園核心區的路思義教堂,也以其極具先鋒氣質的設計風格,成為臺中乃至整個臺灣的重要地標性景觀建築。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大陸時期的三所天主教大學中,僅有輔仁大學在臺「復校」。在臺輔大校友於1956年成立了校友會,積極籌劃「復校」。時任「教育部長」張其昀對於輔大「復校」也十分支持,曾親臨校友會成立大會,並在致辭中明確表示支持「復校」。而「復校」最終得以成功,與梵蒂岡教廷的態度也有很大關係。



  北京輔仁大學舊址和臺灣輔仁大學

  1957年臺灣當局「外交部長」訪問教廷,曾向教廷明確提出輔仁大學校友有在臺「復校」之意,教廷方面表示贊同。輔大在臺校友在校友會的組織下,數年間不斷努力,「雖然那時希望渺茫,但是校友會奔走呼籲,始終不屈不撓,鍥而不捨,歷經兩載,終於獲得羅馬梵蒂岡對輔大復校做了原則上的決定。」(《學府紀聞?私立輔仁大學》)

  1959年,羅馬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任命于斌主教為輔仁大學校長。次年「教育部」核准輔大「復校」,1961年哲學研究所首先招生。1963年校方選定臺北縣新莊鎮營盤裡為新校址,並正式設立文學院、外語學院和法學院,大學部由此正式成立。

  與東海大學同在臺中的靜宜大學,也是一所與大陸時期教會學校有著密切歷史淵源的臺灣天主教大學。1920年,美國修女蓋夏姆姆(中文名「陸靜宜」)來到河南開封傳教,1932年在城內創辦了私立靜宜女中。該校辦學卓有成效,成為1930年代河南省內著名的優秀中學。1951年,該校改名開封新生女中,1956年定名開封第八中學,並延續至今。

  1948年,蓋夏姆姆來臺,次年即在臺中創辦了「天主教英語學校」。1956年,該校向「教育部」立案,正式成立「靜宜女子英語專科學校」。此後該校穩步發展,1963年升格為靜宜女子文理學院,1987年遷至臺中沙鹿,1989年升格為「靜宜女子大學」,1993年開始招收男生,並定名「靜宜大學」。


  臺灣靜宜大學校門

  後「復校」時代:藕斷絲連的兩岸同名高校

  從1970年代末開始,由於兩岸關係和臺灣社會的變化,大陸高校在臺「復校」運動漸趨停止。雖然1980年代臺灣又出現了兩所與大陸時期高校同名的公立大學,但其與早前「政中清交」四校的「復校」,已有了明顯的區別。

  廣州中山大學曾經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國立高等學府,其在臺校友數十年間也一直在努力推動「復校」,但因種種原因,「復校」困難重重,進展緩慢。這其中既有經費困難的因素,也有1970年代以後臺灣高等教育逐步普及,「復校」熱潮需要降溫的考慮。

  至1980年,「國立中山大學」終於獲準成立,校址選定高雄西子灣。不過此時,高雄中山大學已不再強調是大陸時期廣州中山大學的「復校」,而是以紀念孫中山的名義在臺灣組建的新大學。校方在校史沿革中雖仍提及大陸時期廣州中山大學的歷史,但對於1980年的高雄建校,已稱「在臺建校」而非「復校」。其校史也僅從1980年算起,校徽也是重新設計的新圖案,沒有沿用廣州時期的老校徽。


  高雄中山大學校門

  不過,高雄中山大學在校園文化上,仍有諸多傳承自大陸時期的元素。如該校校歌,仍基本沿用了大陸時期老校歌,只是將首句「白雲山高,珠江水長」改為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而校訓也依舊沿用了大陸時期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1986年,臺灣嘉義成立了「國立中正大學」。設立此校的主要考慮,是中南部地方人士鑑於雲嘉南地區缺乏高等教育資源,而不斷向臺當局申請在嘉義設立一所「國立」大學。在這一過程中,成立於1949年的「國立中正大學旅臺校友會」,也積極奔走,為大陸時期江西中正大學在臺「復校」而努力。1981年,中正大學旅臺校友會加入「嘉義地區設立國立中正大學促進會」,兩股力量合二為一,共同為在嘉義設立中正大學而努力。


  嘉義中正大學校門

  儘管如此,嘉義中正大學也並不視本校為江西中正大學在臺的「復校」。與高雄中山大學相比,嘉義中正大學對於江西中正大學的校史切割更加明確,校方特別強調除嘉義建校過程中,旅臺大陸中正大學校友會曾給予大力協助外,兩校完全屬於不同學校,前後並無任何傳承關係。從2010年開始,嘉義中正大學校方也不再承認大陸時期江西中正大學校友為本校校友。

  此外,在新北市淡水區的「聖約翰科技大學」,也與民國時期的上海聖約翰大學有一些歷史淵源。該校成立於1965年,最初名為「新埔工業專科學校」,是上海聖約翰大學和聖瑪利亞女校的在臺校友聯合創辦的。該校至2003年改名「聖約翰技術學院」,2005年升格為「聖約翰科技大學」。該校校徽圖案,也是以上海聖約翰大學老校徽為原型設計。但該校校史,也並不溯及上海聖約翰,而是以1967年新埔工專成立為校史起點。


  上海聖約翰大學校徽和臺灣聖約翰科技大學校徽

  與此類似的還有位於南投埔裡的暨南國際大學。暨南大學在臺「復校」的提議,最早在1984年提出。1990年在臺北成立了「國立暨南大學籌備處」。但至1995年正式建校時,已不再強調「復校」,校名也加上了「國際」二字,以區別於廣州暨南大學。


  暨南國際大學靠近日月潭,群山環抱,風景如畫,是臺灣海拔最高的大學

(載自澎湃新聞 私家歷史欄目 作者 劉文祥)

微信號:qianyuanguoxue
諮詢電話:010-58876284
哲學系專線:010-62751932
  北大哲學系百年積澱,乾元國學/西學教室十年磨礪,一流教授博導傳道授業解惑,砥柱精英增慧修內交流平臺。
  乾元國學首創高端人文培訓,為企事業中高層管理人打造系統純正的國學、西學、易學、佛學精品課程。


相關焦點

  • 同名不同校:臺灣清華、輔仁、中山大學與大陸有何淵源
    「復校」之議,最早由蔣介石在1955年的一次「國防會議」上提出。大學選址新竹東郊赤土崎,「復校」之初僅設有一個「原子科學研究所」,「復校」的軍事動機十分明確。此外,「復校」進展順利,也與清華基金會的雄厚財力有密切關係。1955年,臺美籤署「原子能和平用途合作協定」,美國開始援助臺灣當局發展民用核能及從事相關研究。
  • 同名不同校:臺灣清華、中山大學與大陸有何淵源
    「復校」之議,最早由蔣介石在1955年的一次「國防會議」上提出。大學選址新竹東郊赤土崎,「復校」之初僅設有一個「原子科學研究所」,「復校」的軍事動機十分明確。此外,「復校」進展順利,也與清華基金會的雄厚財力有密切關係。1955年,臺美籤署「原子能和平用途合作協定」,美國開始援助臺灣當局發展民用核能及從事相關研究。在美國的推動和協助下,臺灣首座核反應堆於1961年在新竹清大校園內建成。
  • 大陸與臺灣三所大學同名 原來有淵源
    大陸和臺灣的大學中,有這樣幾所是同名的。都是一個中國,既然同名,肯定有淵源。下面我們就看看這幾所同名大學有著怎樣的淵源。1.清華大學清華是大陸名校,在臺灣也有一所大學名叫清華,其實他們的前身都是1911年在北京設立的清華學堂,對日抗戰期間,西遷至雲南昆明,與國立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合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 祖國大陸,同名名校不止一所,臺灣也有清華大學、中山大學,兩岸同名高校大盤點.
    不過,這則新聞卻引起很多大陸人的興趣,大家驚訝原來臺灣也有「清華大學」。歷史的風雲際會,使海峽兩岸出現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不少在大陸創立的學校曾「在臺復校」,導致兩岸有不少名字相似或淵源頗深的學校,而清華大學就是典型的兩岸同名、同源高校。
  • 細數兩岸名校淵源 臺多名知名校友傾力兩岸關係
    實際上,臺灣還有許多知名高校的名字讓人感覺「似曾相識」,有些甚至和大陸高校同名,折射出淵源關係。這些臺灣名校的不少傑出校友奔走兩岸,傾力於兩岸交流合作。  臺灣名校與大陸有淵源  兩岸清華不僅同名,而且同源。
  • 清華、交通、中山……臺灣有哪些與大陸同源又同名的高校?
    就拿高等院校來說,兩岸出現了許多同源同名的學校,大陸有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山大學、蘇州大學和暨南大學,臺灣也有這些大學(東吳大學英文名稱就叫蘇州大學)。如今兩岸的這些學校彼此都建立起許多的聯繫,在合作培養人才、探索前沿科學等方面都有交流。
  • 兩岸同名高校的深厚淵源,您都知道嗎?
    兩岸同名高校的深厚淵源,您都知道嗎?海峽兩岸很多同名學校,並非巧合,而是一脈相承。如今,兩岸這些同名學校彼此都建立起許多聯繫,在合作培養人才、探索前沿科學等方面都有交流,已然成為兩岸教育交流的先鋒,見證著兩岸「血脈」相連,同根同源。
  • 臺灣也有清華大學 盤點兩岸那些同名的高校
    據臺媒報導,臺灣清華大學與新竹教育大學的合併案獲臺當局有關部門審核同意,兩校將於2016年11月1日正式合併為「清華大學」,並於2017學年起合併招生。  高校合併之事,不論在大陸還是臺灣都不算新鮮事。不過,這則新聞卻引起很多大陸人的興趣,大家驚訝原來臺灣也有「清華大學」。
  • 參閱 | 港臺地區與大陸同名的大學及校徽
    (徽章與榮譽公號 轉載文章)原載 徽映青春公眾號作者 陳強原題 《曬一曬港臺地區與大陸同名的大學校徽,有一些與大陸現有或曾經的大學同名。有的是和大陸院校有淵源關係,可謂同宗,比如臺灣交通大學、臺灣東吳大學;有的雖然與大陸院校校名一樣,彼此卻並無關聯,純屬雷同而已,比如臺灣中國科技大學,大同大學等。
  • 臺灣網友:為何我們的輔仁大學在大陸名氣很大?提問引人深思
    曾有臺灣網友在大陸某網站發帖問到,為什麼輔仁似乎在大陸名氣比較大?看到這個問題,很多大陸網友內心都五味陳雜。如今世間只有一所輔仁大學,它位於我國臺灣省。60年代,輔仁大學在臺灣省復校,是臺灣最頂尖的私立大學之一。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臺灣還有一所輔仁大學,就像很多臺灣人不知道大陸也曾有過一所輔仁大學一樣。
  • 臺灣輔仁大學簡介及入學申請條件
    創校迄今已逾86年,在臺灣復校亦有50年,海內外校友近16萬人,於各領域中努力奉獻,表現傑出,現有11學院(文學、藝術、教育、傳播、醫學、理工、外語、民生、法律、社會科學、管理)、46學系、46碩士班、21碩士在職專班、11博士班,進修學士班計16學系與學位學程,並有二年制護理系在職專班。
  • 這幾所大學(清華、交大、中山大學等)是雙胞胎大學,兩岸都有
    一般大陸清華大學,簡稱「清華」,臺灣清華大學簡稱「清大」,清華大學源於三大留學預備學校:清華學堂,後來清華大學被確定為國立大學,正式名字為:國立清華大學,新中國成立後,大陸清華大學正式命名為「清華大學」,臺灣後來復校「國立清華大學」,首任校長為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
  • 回與不回兩徘徊——拒絕回到大陸的清華校長梅貽琦在臺灣復校清華
    不可能留下作為清華大學的校長,中共曾經委婉地希望梅先生能夠留下來,繼續主政清華。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和梅先生主張的治學思想完全相悖,梅先生曾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事實上梅師決不可能留下,更不能(留下)主長清華。
  • 臺灣輔仁大學客人來校訪問
    4月26日,臺灣輔仁大學大陸工作召集人劉兆明先生、外語學院院長黃孟蘭女士、主任楊光貞女士、生命科學系主任蘇睿智先生一行4人訪問我校。  侯曦副校長會見了代表團一行,介紹了我校的歷史發展、地理位置、重點學科、師資培養及近年來海峽兩岸高校學生暑期文化交流活動的舉辦情況。
  • 臺灣大陸招生遇冷 公立大學明年或開放招生
    (輔仁大學微博圖片)今年臺灣高校首次面向廣東、福建、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等六省招生,開放私校招收本科生。「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的數據顯示,1500多名大陸學生網上報考臺校,最終錄取1015人,經確認有200多人放棄錄取。廣東是獲錄比例最高的省份,261人獲得錄取,有79人放棄,佔了全部人數的1/3。
  • 臺灣輔仁大學校長親自來大陸招攬研究生
    核心提示:報考輔仁大學的學生可以至多報五個志願,並且每個院系所在招生名額上沒有限制,這是臺灣輔仁大學的最新政策,對學生來講是一個最大的吸引。2011年臺灣在大陸招生大學的最大贏家,隨即臺灣輔仁大學又啟動了2012年研究生招生工作,可見臺灣輔仁大學非常重視在大陸的招生工作。
  • 那些大學兩岸同名 臺灣很多高校都這樣計算校史
    就拿大專院校來說吧,就出現了許多兩岸同名的學校,大陸有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山大學、蘇州大學和暨南大學,臺灣也有這些大學(東吳大學英文名稱就叫蘇州大學)。如今兩岸的這些學校彼此都建立起許多的聯繫,在合作培養人才、探索前沿科學等方面都有交流。
  • 臺灣最頂尖的私立綜合大學---輔仁大學
    圖:蔡依林輔仁大學位於臺灣新北市一所著名私立大學,是一所教會學校。2015年兩岸四地大學排行榜,輔仁大學名列5星級「中國高水平大學」,是臺灣島內獲此殊榮的兩所私立大學之一。其前身是1925年成立於中國大陸北京市的「北京公教大學附屬輔仁社」,乃取《論語》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之意,後更名為「天主教輔仁大學」。曾長期與北大、清華、燕京並稱北平四大名校,馳名於中華民國高等教育界。1952年在中國高校調整過程中被撤銷,校區劃歸北京師範大學。
  • 同名的尷尬,臺灣有兩所與大陸同名的高校,奈何綜合實力不值一提
    眾所周知,臺灣省諸多高校校名前綴都加了「國立」兩字,比如知名的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交通大學等;通俗的理解,臺灣省這個「國立」就是相當於大陸「公辦」的意思;舉一反三的說,臺灣省內那些沒「國立」前綴的高校,也基本都是私立為主,比如知名的輔仁大學。
  • 臺灣輔仁大學大陸招生 學生畢業後不得留臺就業
    今年是臺灣高校在大陸招生的第二年,相比香港高校在寧波的熟悉度,臺灣高校則顯得很生疏。  昨天下午3點30分,臺灣輔仁大學前教務長劉兆明博士到鎮海中學舉行了見面會。今年也是臺灣輔大來大陸招生的第二年,結束了上周在江蘇南京的宣講後,他們將浙江首站定在了鎮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