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身邊的孩子大多數都是水平相當的普通孩子,區別更多的在於孩子的勤勉程度,但不可否認的是,確實存在一些智商高於同齡人的孩子,我們經常把這部分孩子稱為「天才兒童」,他們可能在智力、創造力、學習成績、領導力或者其他特殊才能方面表現出超高的水平。
如果一個家庭中出現了這類「天才兒童」,確實是值得驕傲的事情,但是父母對於這些孩子的培養也是一大問題,很多家長抱著不能浪費孩子這上天給的天賦,把孩子送進「天才強化班」,過早過度的對孩子進行「超前培養」。
對於天才少年,家長不同的教育理念決定著他們不同的成長軌跡,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人生結果。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是當時有名的數學家,,他從斯坦福讀書回國後,楊振寧已經6歲了。楊武之很快就發現了自己的兒子數學能力非常強,在學習上天賦異稟。
如果放到現在,家裡出了這麼一個優秀的孩子,家長一定開始請最好的老師進行輔導,參加各種比賽,早日讓孩子成才。但是楊武之沒有這麼做。
楊振寧說自己幼年時功課很好,中學時代就在數學上表現出高於常人的能力,但是他的父親沒有進一步讓他去念那些深奧的大學教材,反而是楊振寧在看父親的英文版數論書時,經常向他請教問題,但是父親都對他說:慢慢來,不著急。
楊武之沒有過早的在數學上過度開發孩子的潛能,而是讓他像一個正常孩子一樣度過自己的童年。於是楊振寧從小就有很多的時間和夥伴們一起發明創造,做自己喜歡的實驗,和兄弟們「上山下海」,絲毫沒有因為學習影響到童年的快樂。
這種教育方式讓楊振寧受益匪淺,父親的「慢慢來,不著急」極大的保護了他對科學的熱愛,以至於後來他說他不喜歡研究那些熱門課題,而是更願意從自己覺得有意思的方向去研究。
也因此,楊振寧不贊成「苦讀」,他認為「如果你做一件工作感到非常苦,那是不容易出成果的。」
關於天才少年的教育,曾經有一位學者給他來信稱,自己的兒子非常聰明,是一個少年天才,12歲高中畢業了,,想馬上送他到新加坡國立大學,就詢問楊振寧的意見。此時楊振寧已經68歲高齡,他回復這位學者稱:讓他像正常孩子那樣發育成長,每周花一兩個小時接受大學教授的指導,不要急於在數學和科學上施壓。在他前面還有一條漫長的人生旅途,尤其重要的是,在心理跟學習上保持全面均衡的發展。拔苗助長是有嚴重危險的。
有時候,我們不遺餘力的希望孩子取得學業上的成功,究竟是真的為了孩子好,還是僅僅為了滿足我們作為父母的虛榮心?楊振寧的思想不只適用於天才,也適用於普通的孩子,讓孩子成長和快樂兼備是每個父母都應該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