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看到一些天才兒童出現在網絡上,很多父母都把他們拍成小視頻,上傳在抖音,從而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了他們。這些天才兒童,他們在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體育等方面表現出來的才藝,不同領域都有。讓人不得不讚嘆孩子們在這樣小小的年齡就有這些的成績,真是棒極了。
這些小孩創造出巨大成績,只能證明一條基本的規律,這些新生的力量總是不斷在生長,有戰勝一切的氣勢。過去是這樣,現在更是這樣,將來還會怎樣。這真好似「長江後浪推前浪,一輩新人替舊人」。這些兒童的出現,讓成年人都覺得要是稍有自滿而放鬆努力,馬上就會被別人趕上和超過。
祖力凱迪和他的小夥伴們
對少年兒童的培養,有些人持反對意見,覺得大人剝奪了孩子的天性,讓孩子過早步入學習的世界,讓孩子失去童年的樂趣。我是不認同的。
其實,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他們都是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已成名了,而且都是大家比較熟識的人;現在我就談談中國古代二十歲以下的著名人物,看看從中還能學習一些什麼有用的經驗。
《宋史》《寇準傳》載:「準少英邁,通春秋三傳,年十九舉進士。」
《宋史》《王巖叟傳》載:「巖叟十八,鄉舉、省試、廷對皆第一。」《宋史》《張耒傳》載:「耒少穎異,十三歲能為文,十七時作函關賦,已傳人口。」
你看隨便從《宋史》列傳中查一下,這些十幾歲成名的例子就都有了。還有年齡更小的。比如孔子的孫子子思,年少能辯,與宋國的大夫樂朔辯論,樂朔辯不過,惱羞成怒,竟然派兵圍攻子思,後來還是宋君救出了子思。
歷史上像這樣少年出名的人物相當不少。唐代著名的大詩人王維,大家都讀過他的一首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然而大家未必都曉得,王維寫這首詩的時候實際上也不過十六歲啊!
為什麼這些人年紀很小就有很大成就呢?關鍵之一是他們往往很早就開始學習。《禮記》《內則》有一條:「子生六年,教之數與方名。」所以有許多古人,幼年就很有知識。漢代的伏波將軍馬援,「六歲能接應諸公,專對賓客」。宋代大詩人黃山谷,「七歲作牧童詩去: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相關用盡不如君」。你看這首詩很不錯吧!後漢的馮勤,「八歲善計算」。唐代的大詩人白居易,「九歲諳於聲律」。這樣例子真是舉不勝舉啊。
有人擔心年紀很小就開始學習會對孩子身體不好,其實不然啊,上文中所舉證的古人就沒有短命早死的。只要腦子和身體各部分相應的官能擔負就好了,就可以進行一定的學習和鍛鍊,這完全符合於生理發展的正常規律。因此,對於少年的培養和訓練,要注意既不要貪多圖快,用力過火;也不要嬌養溺愛,過於保守。也可以讓孩子們自己來做些選擇,大人只需要稍加引導就好了。
《後漢書》《張霸傳》載:「霸七歲通春秋,復欲進餘經。父母曰:汝小,未能也。霸曰:我饒為之。;」
你看,大人不讓孩子做,而他自己認為做得到的,那就無妨讓孩子自已做去,不至於有什麼害處。
大人當然有責任對年輕的一代加以指導和扶持。兒童的心智並不成熟,所以大人是要有一定的耐心,根據孩子的心性興趣加以培養,父母要善於觀察留心孩子的智趣點。
現在我國年輕的一代,又有了空前良好的學習條件,只要能夠得到正確的指導和扶持,今後在他們當中將會出現更多的優秀人物,將來為人民為社會肯定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這是毫無疑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