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笨蛋兒子培養成天才,掌握他的教育理念,孩子想不成才都很難

2020-12-13 豆媽優選好物

很多人覺得一個孩子是不是天才是由他的基因決定的,是從出生就決定了的,實則不然。孩子成為天才還是普通人與家長的教育也有關係,如果孩子在幼時可以接受好的教育,那麼普通的孩子也有成長為天才的機會。

卡爾·威特是德國19世紀初的一位鄉村牧師,他在青年的時候就提出「教育必須從幼兒開始」的理念。卡爾對於自己的孩子以及自己將來對於孩子的教育抱有很大的期待。然而卡爾很不幸,他的第一個孩子還沒出生就夭折了,他只能收拾好自己的情緒為下一個孩子的出生做準備。在孩子還沒出生就給孩子取名卡爾,希望能用自己的名字給孩子帶來好運。終於等到第二個孩子出生,不幸的是,小卡爾出生時臍帶纏住了他的脖子,儘管經過醫生的搶救孩子存活了下來,但是孩子的智力存在問題。但是卡爾爾並沒有放棄,他相信只有用正確的方法教導孩子,他的孩子一定能成為一個不一樣的人。

記住以下兩點,每個孩子都有成為天才的無限可能。快來看看是哪兩點吧。

1.即使有天賦,如果缺乏後天教育也無法成功

初中有篇課文《傷仲永》就講了這個道理,孩子在小時候才華出眾,但是家長目光短淺,沒有對孩子的天賦進行培養,導致最後孩子「泯然眾人矣」。天資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進行正確的後天教育,天資也會漸漸消失,最後會逐漸墮落為一個庸人。

2.後天教育可以幫助孩子成功

卡爾並沒有對孩子放棄,他細心照顧孩子的方方面面。他想盡一切辦法鍛鍊孩子的思維,激發他對於學習的興趣。卡爾在孩子小時候就給孩子買很多書,給他講很多的故事,並鼓勵孩子學習一切新奇的事物。卡爾堅信:後天的教育才是孩子成才的關鍵因素。只要教育方法正確,他相信他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了不起的人。

終於,卡爾的心血沒有白付,小卡爾在爸爸的教育下,不到十歲就掌握了德語、法語、義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六種語言,成為了別人口中的小天才。再後來小卡爾·威特在9歲和10歲分別考入萊比錫大學和哥廷根大學;13歲出版了人生中第一本書;14歲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23歲出版了新書《但丁的誤解》;之後,小卡爾·威特在德國的著名大學裡教學,並成為了一名受人尊重的老師。

當別人詢問卡爾是怎樣把自己的孩子從剛出生的一個智力被認定有問題的孩子培養成一位現在大家公認的天才的。卡爾只說了一句話——後天的教育才是孩子成才的關鍵因素。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幼時教育方法得當,最後也可以成為不平凡的人。

從卡爾的教育方法中我們可以得出培養孩子的幾個重要因素:開朗的性格、豐富的知識、敢於冒險的精神、無畏的品格和健康的身體。

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是一個需要投入大量心血的事情,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是最棒的。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孩子的教育最佳時期,否則即使孩子有天資,最後也會由於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而逐漸變成普通人。

相關焦點

  • 把笨蛋兒子,培養成天才神童!這位鄉村父親的教育理念:就一句話
    "兒童成為天才還是庸人,不是決定於天賦的多少,而是決定於早期教育。就算那些天賦普通的孩子,只要角度得當,也能成為非凡的人。" ——[德] 卡爾·威特他這句話並不是空談,而是來自於他對自己孩子的教育。01 小卡爾·威特出生就是個「笨蛋」卡爾·威特原本是18世紀德國一個叫洛赫的小村莊的牧師。他的第一個孩子,出生後沒有多久就夭折了,52歲才得到第二個孩子。然而,這個孩子卻是一個早產兒;卡爾用自己的名字給孩子命名,希望上天能夠保佑住這個孩子。
  • 笨蛋也能變天才?這位農村父親的教育理念,僅僅就只有一句話
    誰家父母不希望自己孩子長大後成能夠成才變優秀,「望子成龍」是家長們的願望。而把一個孩子教育成才又談何容易呢?他的教育理念也只有一句話:"兒童成為天才還是庸人,不是決定於天賦的多少,而是決定於早期教育。就算那些天賦普通的孩子,只要角度得當,也能成為非凡的人。" ——卡爾·威特這句話並不是空談,而是源於他對孩子的教育。
  • 把笨蛋兒子變成了天才,這位鄉村父親的教育理念,值得家長一看
    "兒童成為天才還是庸人,不是決定於天賦的多少,而是決定於早期教育。就算那些天賦普通的孩子,只要角度得當,也能成為非凡的人。"——卡爾·威特01.小卡爾出生時反應遲鈍卡爾·威特是19世紀初德國的一位鄉村牧師,在他還沒有孩子的時候,就提出「教育必須從幼兒開始」的理念。
  • 這位鄉村父親的教育方式:用一句話,把笨蛋兒子培養成天才少年
    而他的成長,也印證了他的父親卡爾·威特的一句話「兒童成為天才還是庸人,不是決定於天賦的多少,而是決定於早期的教育,就算那些天賦普通的孩子,只要角度得當,也能成為非凡的人。「教育必須從幼兒開始」的理念。所以當時村鎮的人們都說卡爾生了一個笨兒子,以至於卡爾的妻子都一度想要放棄,但是卡爾·威特卻堅定地相信,只要在好的教育方法下成長,他的孩子一定會成為一個有才能的人。老卡爾並非只是說說而已,他給小卡爾買了很多的書籍,還會抽出時間給小卡爾講一些故事,目的只是為了鍛鍊小卡爾的思維,激發出他對於未知領域的無限憧憬。
  • 清華老教授:這3點往死裡管,孩子將來想不成才都很難
    可以說是大部分的家庭從孩子一降生就在想像要將孩子教育成什麼樣的人,要為孩子成長做些什麼,可以說是完全操碎了心。其實有時候我們可以將教育變得簡單一些,主要是掌握好這三條。第一個就是要控制孩子的欲望很多孩子是家裡的獨生子女,現在的生活也比以往好上不少,孩子都是被父母疼愛著,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寵著,有時候會滿足不少孩子的無理要求,或許一開始沒有答應孩子一鬧也答應了。
  • 孩子生出來被人說是白痴,他卻不喪氣,最終把孩子培養成天才
    但是,小卡爾·威特卻是一個很不稱心的嬰兒,鄰居們都認為小威特就是一個白痴,而且還暗暗為這個孩子的未來和老威特夫婦的境遇而憂愁。不過,老卡爾·威特並沒有失望,而是在腳踏實地地實行著自己原定的教育實驗。其實,自從小卡爾·威特出生後,周圍的人們就一直以懷疑的眼光觀望,看老威特是怎樣教育小威特的。
  • 「一個兒子碩士畢業,學歷最低」會教育父母,孩子成才輕而易舉
    「一個兒子碩士畢業,學歷最低」:蔡家6個孩子5個都是博士昨天,我家老公看新聞,一邊看一邊感慨:「一個兒子碩士畢業,學歷最低,這是什麼神仙家庭啊?」碩士畢業,還學歷最低?沒錯,我老公看到的是那位擅長培養博士娃的超強爸爸蔡笑晚家的教育故事。
  • 孩子將來成不成才,絕大部分在父母。看完你也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長也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不再像我們的父輩那樣,也不管教育,有口飯,能長大就行。家裡稍微經濟條件的都會給孩子選擇一個重點學校,差一點的也會整天盯著孩子的學習,一刻也不放鬆。這樣的方式在社會大環境中肯定是對的。但是很多家長錯誤地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就一定能成才。造成很多孩子無論家長怎麼努力,學習還是一般般,為人處世也一塌糊塗。
  • 他們用PBL+STEM的方法,把3個兒子都培養成了天才!
    臺灣一對夫妻,爸爸徐宏義和媽媽羅曼如培養孩子很有一套,家裡3個孩子每一個都是別人眼中的天才。
  • 清華退休教授:往「死裡」管住孩子這3點,今後想不成才都很難
    正所謂「3歲看大,7歲看老」,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從他們出生就要開始。家庭教育對他們的影響很大,想讓孩子變成什麼樣的人,有什麼行為習慣,全取決於父母如何去教育孩子。
  • 我把女兒逼成了「厭學症」,卻把兒子培養成了「讀書天才」。
    這小子學習能力是真的快,我都有點不敢相信了。後來,我又給他買了一張同類的《百家姓》掛畫,兒子也特別喜歡讀。教他讀了幾天,他很快就會自己讀了。更讓人意外的是,他讀多了《百家姓》,上面的字他竟然能記住很多。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一面捐款欄目姓名表,他用手點著上面的各種姓,他能認出好多來,當時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兩歲半的兒子講出來的。
  • 天才不天才,成人更重要,一部引發教育理念思索的高分電影
    《天才少女》影片雖然頂著一個和《天才搶手》相似的名字,但故事的主題和軸心卻不同於《天才搶手》當中關於天才少女本身如何排除萬難,勵志成才的故事。《天才少女》中真正的故事軸心其實和電影《死亡詩社》有些類似,是有關教育理念衝突的問題。而矛盾的爆發點則有點像《克萊默夫婦》,圍繞的是人物之間關係從緊張到諒解的過程。
  • 每一個天才的案例背後,都少不了父母的呵護和啟蒙教育
    其實每一個天才少年的案例背後,也少不了家長的細心呵護,循循善誘,都需要家庭對孩子的興趣愛好現在進行啟蒙教育。而千裡馬常有,伯樂不常有,多家長望著自己喜歡調皮搗蛋,作業還經常拖拉的孩子,怎麼看都不像有天賦的樣子,自己孩子真的能成為下一個天才嗎?很多家長都存在質疑,家長覺得自己不覺得孩子一無是處就已經很好了。其實這是父母不懂的教育的想法,真正聰明懂教育的父母會從孩子的生活軌跡,生活習慣中找到孩子天賦所在。從生活的現象中看到孩子本質。
  • 周國平:教育不可能製造天才,卻可能扼殺天才
    在任何一種教育體制下,都存在著學生資質差異的問題。合理的教育體制應該向不同資質的學生都提供相應的機會。所謂「天才教育」的結果多半不是把一個普通資質的人培養成了天才,而是把他扭曲 成了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畸形兒。
  • 6個孩子,5博1碩,他的教育理念被稱為家庭教育的「孫子兵法」
    有這樣一位父親,他被稱為「人才魔術師」,他的教育理念被稱為家庭教育的「孫子兵法」。他曾出現在央視的節目《謝謝了,我的家》中,和敬一丹暢談自己的教子方法。還被魯豫親切地稱為「博士老爹」。他就是著名家庭教育專家——蔡笑晚先生。
  • 中國式家庭教育能培養出天才兒童嗎?
    ——這都是為了你好!3. 孩子很優秀,父母卻百般挑剔。4. 「哭窮」父母,只能養出「心窮」的孩子5. 你的青春只配學習,不能擁有愛情中國式家庭教育就這麼差勁嗎?近日英國第四頻道推出的電視節目《天才兒童》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
  • 家有天才兒童,爸媽該如何培養?楊振寧的建議,值得你看一下
    其實我們身邊的孩子大多數都是水平相當的普通孩子,區別更多的在於孩子的勤勉程度,但不可否認的是,確實存在一些智商高於同齡人的孩子,我們經常把這部分孩子稱為「天才兒童」,他們可能在智力、創造力、學習成績、領導力或者其他特殊才能方面表現出超高的水平。
  • 放縱式教育是不負責任的教育方式?想培養孩子成才,就需要守規則
    如果我們僅僅是因為孩子年紀小、能力弱,就對他逾越規矩的做法視而不見,那麼孩子就無法對自己的權利產生正確的認識,逐漸養成:「無論我想做什麼都行」「我在別人之上」「世界是繞著我轉的」這類錯誤概念,並養成從此以後做什麼都依照自己的意願和喜好來幹,從不考慮其他人的自我中心觀念。
  • 讓家長告別焦慮,讓孩子未來可期,卡爾威特的天才教育法值得一讀
    或許你沒聽過他的名字,但是你翻開世界金氏世界紀錄大全,你會發現他的名字上有一個標籤——「世界上最年輕的博士」記錄保持者。這是他的兒子,沿用了他的名字。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這樣的例子世界上比比皆是,有什麼特別的?確實沒有,但是如果說,他的兒子剛出生時,被診斷為「先天痴呆」呢?
  • 曾國藩的兒子為什麼能夠成才?
    好多家長因為孩子的學習也是操碎了心。曾國藩家的兒子每天都要做四件事情,看書,朗讀,寫文章,練字。這四件事是每天都要做的,也不像現在的孩子還有星期天,寒暑假,他家孩子也沒有叛逆,曾國藩的家教是非常嚴格的,他家的孩子身上從來沒有嬌驕之氣,這是做為父母,我們要學習的一個宗旨,不能嬌慣孩子要有鮮明的態度,明確告訴孩子,他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是固定不變的,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成一個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