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位父親,他被稱為「人才魔術師」,他的教育理念被稱為家庭教育的「孫子兵法」。
他曾出現在央視的節目《謝謝了,我的家》中,和敬一丹暢談自己的教子方法。
還被魯豫親切地稱為「博士老爹」。他就是著名家庭教育專家——蔡笑晚先生。
他有6個孩子,5個博士、1個碩士,事業上也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績。
6個孩子,5博1碩,他的教育理念被稱為家庭教育的「孫子兵法」
他說,「父親」是他終身的事業,如果有一張名片,他一定要在正面印上:
長子蔡天文,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現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之一;
次子蔡天武,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博士,曾在美國高盛公司任副總裁,現在紐約經營公司;
三子蔡天師,美國聖約翰大學博士,現在國內發展;
四子蔡天潤,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博士,曾在哈佛大學做研究工作,在上海創辦私立醫院;
五子蔡天君,中國科技大學碩士,現在銀行工作;
小女蔡天西,18歲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22歲獲得哈佛大學博士,現為哈佛大學終身教授。
看著一家英才,估計很多人會猜,他們肯定擁有著顯赫的家世。
但其實,中學前,蔡笑晚的孩子們一直都生活在浙江的農村。而在20世紀70年代,還普遍流行著「讀書無用論「。
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在貧瘠的土壤中,也能結出如此豐碩的成果?
蔡笑晚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多少人稱我的孩子們是天才,但是我心裡清楚,人的智力相差無幾,真正決定成才的,是容易被人忽略的非智力因素,如信念、意志、視野、道德、健康、自信等。我的六個孩子之所以個個成才,關鍵在此。
所以,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看到的蔡笑晚先生的育兒故事,它們對我在培養孩子非智力因素方面很有啟發。
在故事中,我們能看到蔡笑晚先生獨特的育兒方法,讀到他的智慧,感受到他對孩子深沉的愛。
在蔡笑晚眼中,家長不僅要關注孩子的智力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的「志」立好。
大家可能會覺得,「志」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太過於虛無縹緲了。
其實不是。
蔡笑晚認為,「志」有兩層意思:志向,心中的嚮往和追求;志氣,人對自身行為準則的要求。
從小將這顆種子種在心間,會慢慢生根發芽,讓孩子對自身的定位和方向根深蒂固,今後基本沒有什麼力量可以動搖、改變它。
為了讓孩子們從小立志,蔡笑晚在家裡的很多地方都張貼了愛因斯坦、牛頓、居裡夫人等科學家的照片,他也經常給孩子們講一些偉大人物的傳記故事。
蔡笑晚還經常帶孩子們讀古希臘《荷馬史詩》中的一段:
莫辜負你一片聰明美質,
你須抖擻精神,
留個芳名在青史。
他堅信,「從小立大志的孩子,不會滿足於現狀,取得成績後,還有更上一層樓的決心和氣魄」。
當然,有了大的方向和目標後,還要繼續分解成一系列中期目標和短期目標,也必須付諸具體的行動。
如,在高中階段,蔡笑晚和孩子們一起制定了這樣的中期目標:
一是牢固掌握基礎知識;二是全面發展身體等各種素質,力爭考試重點大學。
再把每個學期作為短期目標,細化到每周怎麼分配時間,怎麼學習和複習,怎麼安排其他活動等。
有明確的目標和實現目標的決心,奇蹟就會出現。
小女兒天西14歲就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18歲就考取了麻省理工學院(後又轉入哈佛大學)的博士生。
既能高瞻遠矚,又能腳踏實地;既有方向,又有合理的計劃;既有目標,又有極強的行動力,這樣的孩子又怎會不出色、不成功?
2讓孩子試錯
蔡笑晚坦言,在教育孩子的帶路上,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也遇到過很多棘手的問題。
老四天潤讀中學時,正是武俠小說和功夫電影特別流行的時候。醉心於武俠世界的老四,一心想去學習武術。
蔡笑晚回憶起當年的情形,不無感慨地說:
當時他給我寫了兩封決心書,說他今生絕不讀書了,決心成為一代武術大師,打敗所有的武術高手,統一武林,震驚世界。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但有時候必須讓孩子親自吃些苦頭,他們才知道疼。
無論怎麼溝通,都改變不了老四要去練武的決定。
無奈之下,蔡笑晚留下了一句話:無論任何結果都要自己承受。
老四當場寫下了保證書:今生絕不後悔。
但沒過多久,遠去學武的老四就來信說,那裡的孩子和他都不是一類人,那裡也不是自己想像中的武俠世界。
而且還強烈地意識到:習武雖有用,但是掌握知識更要緊。
並在信中表示,想馬上就回家,但蔡笑晚卻沒有同意。
他給兒子回了一封信:「想去就去,想回就回,這是對自己的事情不負責任,將來還會遇到問題。既然去了就必須堅持,為自己的衝動負責。」
在堅持了一個學期後,老四才重新投入學校的懷抱,專心讀書,並考取了理想的大學。
白巖松曾說:「如果成長永遠是一個模式,順理成章、潔白無瑕,陽光燦爛,那不是成長。成長應該是立體的,真實的,雖然不斷犯錯誤,但只要不出格,守住底線就行。」
讓孩子不斷試錯,不是浪費時間,對孩子來說,經歷錯誤和失敗,與享受成功同樣重要,也能獲得很多不可替代的成長經驗。
為了讓孩子們學好外語,每天早晨,他會拉起二胡,用悠揚的音樂叫孩子們起床。之後會打開廣播,調到播放英語和日語節目的頻道。孩子們每天聽,漸漸對外語產生了興趣。
為了能讓孩子們從閱讀中汲取影響,小時候他就經常讀書、講故事給孩子們聽。即使在孩子們學習緊張的時候,也鼓勵孩子多看一些課外書籍,開拓思維和能力。
為了讓孩子們專心學習,他先做好了帶頭作用,晚上全家人都會圍坐在燈下,蔡笑晚看專業書,孩子們讀課本,這已經成為晚飯後雷打不動的習慣。
為了讓孩子們有自立能力,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蔡笑晚在教育的過程中,又增加了一項任務——在陌生的地方讓孩子帶路。由此也悟出一條真理:人生的路,本來就是從不會中走出來的。
為了讓孩子們德才兼備,對孩子的培養先從「孝」字入手,他認為,「德」是比百萬家財更有價值的物價之寶。
這些細節和點滴,並非強制孩子執行的,而都是用愛編織而成,用方法激勵孩子主動去完成。
弗洛伊德曾說過:「受到父母無限寵愛的人,一生都保持著徵服者的感情,也就是保持著對成功的信心,在現實中也經常取得成功。」
蔡笑晚的孩子們,就是在愛的包圍中,不斷走向強大的。
仔細分析蔡笑晚先生的育兒經,其實好的教育裡,沒有多少驚天動地之處,只是在一點一滴的細節中,唯有父母更用心的陪伴、更智慧的引導、更持之以恆的付出罷了。
英國一項跨越70年、覆蓋萬名兒童的研究表明:
在教育中,影響因素很多,但父母比任何因素都重要。
父母的教育對孩子成長起決定作用,特別是童年時期的教育,將直接決定孩子的未來。
而真正對孩子成長起決定性作用的,並非令我們焦慮的學區房、輔導班等這些「重大事項」,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比如:
傾聽孩子說的;
親切回應孩子;
帶孩子去旅行;
每天為孩子朗讀故事……
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
然而,正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細節,卻能顯著影響孩子的成長,甚至一生。
這不正是蔡笑晚先生的教育故事,給我們的最大啟發嗎?
最後,送給大家一首黛安•倫曼斯的小詩——
《如果我能再次養大我的孩子》,讓我們一起更加關注孩子的成長細節,更好陪伴和引導孩子,讓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如果我能再次養大我的孩子,
我會先蹲下,再溫柔地訴說。
我會多將拇指豎起,少用食指指點。
我會拿出更多微笑給孩子。
如果我能再次養大我的孩子,
我會少用眼睛看分數表,
多用眼睛看優點。
我會注意少一點責備,
而去多一點關心。
我會將板著的臉收藏,
而成為孩子的玩伴,
跟著孩子一起跑原野去看星星。
(本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