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玩是孩子們的天性,但家長們卻視之如大敵,因為孩子花在玩上的時間多了,學習的時間就必然減少。所以很多家長都會再三叮囑孩子收住玩心,或曉之以理,或動之以情,還有的則乾脆採取棍棒教育。
但對於這件事,馬雲卻有不同的看法,他反對大人限制孩子玩耍,而且還&34;,聲稱今天不讓孩子玩,再過三十年,他們將無法找到工作。僅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以為馬雲又在口出狂言了,但聽了他的解釋之後,不少家長卻表示無力反駁。
馬雲這麼說究竟有什麼依據呢?答案就在他的老本行中。根據他的觀點,如果我們還是延續以前的教育方式,一味地訓練孩子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而不讓孩子去嘗試琴棋書畫,去體驗生活,去四處玩耍,日後的他們將很難競爭過機器,更無法同日益發達的人工智慧相競爭。馬雲是我國網際網路領域的領軍人物,他的這番話,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也成功說服了眾多家長。
其實馬雲的觀點,正暗合了在發達國家大行其道的&34;,以現有經驗來看,這似乎是一個社會物質發達之後的必然產物,美國、歐洲乃至日本、澳大利亞等地區,無不如此。快樂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讓孩子在完成學業的同時擁有一個快樂幸福的童年,最大限度地減輕兒時的煩惱。所以快樂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大多陽光自信,個個頂著一張&34;的臉。
大人們擔心孩子貪玩的心思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誰都希望自家的娃考出高分。但仔細想一想,玩耍和學習是否必然衝突呢?當然不是了,一天有24小時,孩子花在學習上的才多少小時?除掉吃飯睡覺等必做的事之外,是否仍然剩下許多空餘時間呢?如果孩子用這些時間去玩耍,當然就不會影響到學習了。所以說,玩耍和學習是完全可以互補存在的,只是需要把時間管理好,該做什麼事的時候就去做什麼事。
事實上,玩耍本身也可以視為一種學習過程。有道是&34;,很多遊戲或者玩具,對孩子的智力提升也是大有幫助的,或者可以讓孩子收穫書本之外的知識。所以說,家長不應單純地把玩視作浪費時間,而應該以不同的眼光去看待,如果能讓孩子邊玩邊學,豈不是比一味限制孩子玩耍要更有利呢?
馬雲說出的這番話聽上去固然有些讓人難以接受,但以當今的技術發展來看,卻也未必危言聳聽。隨著科技的進步,很多低階的工作其實已經可以完全用機器來做了,唯有藝術等少量門類,才是機器始終無法取代的。而會玩的孩子,在藝術方面的涉獵必然會比普通孩子更深,同時,對機器以及人工智慧的操控也會更強,這樣的孩子,才是更符合未來人才需求的。
對於貪玩的孩子,父母不要直接限制他玩耍,這樣不但磨滅了孩子的天性,也容易激起逆反心理,從而讓家庭教育失去效力。正確的做法是深入了解各種兒童適合的遊樂項目,選擇其中對孩子成長有利的項目,並主動為其創造玩耍的條件。同時也應該做好時間規劃,讓玩耍與學習互不衝突。如此一來,孩子就可以玩得盡性,卻又不耽誤學習的主業,可謂皆大歡喜。
家長不但要給孩子玩耍創造條件,有時間的話還應該多多參與到其中,陪孩子一起玩。因為玩也可以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尤其是當家長加入之後,就可以充分利用玩的契機讓孩子接觸很多知識,比如和孩子一起玩拼圖,就可以引導他發現拼圖的技巧,從而起到提升智力的效果。
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上,是沒有經過孩子同意的,如果你不能盡最大的努力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以及幸福的人生,那就太愧對孩子了。
所以希望家長們都能以快樂為本去教育孩子,不要讓他們過早地承擔世俗的壓力,這才是真正的父愛或者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