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是人類的一種情感,是人類的一種天性,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
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在大約一歲到兩歲半左右,要經歷正常的害羞期,在經歷害羞期後,孩子們大部分都能參加正常的社會交往活動。但有一些孩子在過了這個時期之後,仍然過分害羞,無法發展社交技巧。在八歲左右,其中有半數的人出現社交恐懼症,還有一些發生在青少年時期。過於嚴重的會形成怯懦與自卑的人格。
害羞,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常見的一種正常焦慮現象。她的形成原因主要有:
1、 孩子的先天素質和性格差異
有的孩子在身體發育方面有缺陷,通常會變得比較敏感和害羞。有的孩子先天氣質內向、孤僻、膽小,喜歡安靜獨處。另外,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孩子害羞與否與文化差異有關。例如,中國的孩子比美國的孩子更害羞。
2、 父母的教養態度
父母對於孩子過度保護或者家教過於嚴格,都可以造成孩子害羞。過於被父母溺愛的孩子,往往缺乏獨立性,不能應對環境的挑戰,很容易演變成對自己能力的不信任,產生害羞情緒;在家庭管教過於嚴格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性格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經常有退縮行為,如:內向、順從、信心不足,害怕參與社交場合等情況出現,因而導致越來越害羞。另外,如果父母本身就很害羞,不愛參加社會活動,或者恐懼心強,孩子們也會受到影響。
3、 先前的失敗經驗的影響
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孩子們以往的失敗經驗會令他失去自信,甚至產生恐懼,以至於孩子一遇到類似的情形就膽小、害羞,甚至緊張退縮。
美國心理學家沃倫·瓊斯博士認為,害羞雖是一個人的弱點,但害羞的人比較聰明、可靠、討人喜歡,更能體諒別人,容易成為工作的搭檔。
面對孩子的害羞心理,我們給家長的建議是:
▲接受孩子,鼓勵孩子。害羞孩子的性格並不是不能改變,但首先依賴於父母的態度。家長要承認孩子害羞的事實,千萬不要大驚小怪或操之過急。有的家長對孩子害羞膽怯過分關注,嚴厲要求孩子,導致了孩子畏縮不前。家長愛孩子,就要接受孩子的各種特徵,要知道,害羞不是病,只是缺乏社交技巧而已。家長可以選擇一些簡單易行的活動讓孩子自己去做,當孩子取得了成績時,及時給予表揚,逐步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關心孩子,激發孩子。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就會對自己沒有信心,對他們來講,參加社交活動是一件恐懼的事情。家長應多關心孩子,當孩子情緒不安時,要擁抱一下孩子,讓他不要感到害怕;當孩子遭受挫折時,也要先安慰他,與他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儘量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寬鬆的生活環境。當孩子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際關係時,不要強迫孩子一下子落落大方,小心幫助孩子應對,循序漸進地幫助孩子樹立起自信心。千萬不能經常用「膽小鬼」、「廢物」等字眼罵孩子,也不要經常對孩子指指點點,或者經常諷刺、挑剔孩子,以免挫傷他的自信心。家長還應對孩子身上的每一點進步,加以鼓勵和適當的讚美。
▲認識孩子,引導孩子。孩子害羞的原因是不一樣的,家長要深入了解孩子,認識到孩子害羞的真正原因,並給予針對性的幫助。讓孩子多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逐漸受到影響,改變自己的性格。家長平時可以多聽一聽孩子講自己擔憂和關心的事情,儘可能對的為孩子提供有用的信息,引導孩子解釋和認識事物,從容應對即將面臨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