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青黃不接,人才斷層;20年後,群星閃耀,後繼有人。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實施20年,引進培養優秀人才2145人,培養出一批國際一流的優秀跨世紀學術帶頭人。開啟了我國科技人才引進先河的「百人計劃」,為什麼可以成為人才「吸金石」?請看《經濟日報》記者發回的報導。
先行探索 不拘一格攬人才
作為1994年度首批「百人計劃」入選者,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日祥的經歷非常典型。
「我在國內讀完博士後才出國做研究,去的是法國的實驗室,人家實驗室裡每一樣設備都是我沒有見過的。」這樣的震撼讓朱日祥產生了一個心願,那就是在中國建一個世界一流的實驗室。
這個願望後來變成了現實。幾年後,朱日祥入選「百人計劃」,獲得200萬元資金支持。「20年前的200萬是個天文數字,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我們終於建造了國際一流的平臺。這樣的實驗室,我們的前輩想做是做不到的,因為國家的條件和國力不允許。在國際刊物上發表了幾篇文章,這並不是我最自豪的地方;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了讓外國人羨慕的實驗平臺,這是我最自豪的。我相信中國今天的科研條件,完全可以做世界最前沿的工作。」
上世紀90年代,像朱日祥一樣被這個計劃吸引的學者還有不少。那時,由於歷史原因,我國高層次人才年齡結構偏大,「人才斷層」現象凸顯。1994年,中科院研究員的平均年齡55歲,「代際轉移」迫在眉睫。與此同時,80年代的「出國潮」導致大批優秀人才滯留海外,能否吸引他們回國成為我國人才隊伍持續發展的關鍵。
時任中科院院長的周光召指出,「現在的這一代青年是跨世紀的一代,是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二步、第三步戰略目標關鍵的一代」。中科院黨組啟動了一系列加快優秀青年人才成長的政策和措施,1994年開始推出的「百人計劃」就是其中的拳頭產品,旨在到二十世紀末吸引百餘名海內外優秀青年人才,培養一批跨世紀的學術帶頭人。
1994至1997年的起步探索階段中,在經費緊張、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中科院從事業費中擠出專款,給予每位入選者100萬至200萬元的科研啟動經費,並設立特殊津貼,適當提高人才待遇。在遴選過程中,堅持公開招聘、按需引進、擇優選拔,並通過定期檢查和考核等方式加強管理。
「1994年『百人計劃』推出時,條件優厚到我都想申請。院裡說你已經是人才了,就別申請了。」回憶起當時「百人計劃」帶來的轟動,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說,2年後他升任中科院副院長,分管「百人計劃」,才終於與之結緣。「1994年『百人計劃』首批招聘到位的12人,3年後答辯時,全部拿到『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作為我國最早啟動的高目標、高標準和高強度支持的人才計劃,「百人計劃」的一系列政策舉措和改革探索具有較強的示範帶動作用。在「百人計劃」之後,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陸續啟動了一系列人才計劃,很多都借鑑和參考了「百人計劃」的經驗和做法。
同心耕耘 後繼有人跨世紀
「中科院的『百人計劃』在海外華人中影響很大,希望『百人計劃』能幫助更多青年學者實現創新夢想。」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所長朱永官是2001年度「百人計劃」入選者,在海外學習工作的8年中,他經常看到中科院的「百人計劃」招聘廣告。在澳大利亞工作期間,他向中科院工作人員透露了想回國工作的意願,很快就收到了當時分管「百人計劃」的副院長白春禮的邀請信。
「中科院的『百人計劃』非常務實,而且符合人才發展規律。」2001年入選,2002年回國,朱永官一直感謝「百人計劃」的支持。「中科院的『百人計劃』入選者絕大部分是成長中的學者,年紀比較輕,35歲左右的比較多,有做科研的能力,但缺乏帶團隊的經驗。中科院的經費和寬鬆環境,讓『百人計劃』入選者能儘快建立自己的科研團隊。經過3到5年發展,就能建立較完整的研究隊伍。」
1998年至2010年,在跨越世紀的這十幾年中,「百人計劃」進入全面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科院實施知識創新工程,「百人計劃」得到財政部專項經費支持,引才力度和規模進一步加大。同時,為適應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按照時任院長路甬祥優化和調整「百人計劃」定位和管理的要求,「百人計劃」進一步拓展內涵和形式,設立「引進國外傑出人才計劃」,引進全職回國工作的海外優秀人才;設立「海外知名學者」計劃,吸引短期來華工作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同時,設立國內「百人計劃」、項目「百人計劃」、自籌「百人計劃」等,逐步形成適應不同科研活動人才需求、引才引智相結合的人才計劃體系。
在「百人計劃」開始啟動的上世紀90年代初期,學術界青黃不接,年輕的科技帶頭人寥寥無幾,面臨後繼無人的局面。而在「百人計劃」實施20年後,年輕的科技帶頭人越來越多,後繼無人變成了「後繼有人」。
據統計,截至2013年年底,「百人計劃」共引進培養優秀人才2145人,入選時平均年齡約37歲。中科院研究員的平均年齡也從1994年的55歲降至如今的46歲。
「百人計劃」讓一批優秀人才成長為新世紀科技領軍人才和學術技術帶頭人。二十年間,「百人計劃」入選者中走出了28位中科院或工程院院士,走出了524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培養了一大批擔任「973」、「863」等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首席科學家或負責人。更為重要的是,「百人計劃」是一個開放的人才計劃,它並不局限於中科院內部,而是為國家培養和輸出了李家洋、王恩哥、張杰、薛其坤、曹健林等一批批創新人才和戰略科學家。
著眼長遠 革故鼎新建高地
海外學者考慮是否歸國時,最大顧慮是什麼?是做不出像以往一樣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為了讓「百人計劃」入選者儘快適應國內情況,儘快投入科研,中科院做過很多工作。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劉繼峰是2010年「百人計劃」入選者。回國後,他很快創立了自己的科研團隊。「得益於中科院開放自由相互合作的氣氛,我們在黑洞研究中領先了一小步。」他說。
科學家們認為在遙遠星系中閃耀的X射線極亮天體中往往存在一個黑洞,但如何確定該黑洞質量是個世界性難題。劉繼峰團隊首次對這種黑洞進行了成功測量,這也是迄今為止國際上對這類黑洞唯一成功的測量。研究成果發表在2013年11月28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被審稿人稱為「奪取了這個領域的聖杯」。
「事實證明,海外研究人員回國後做不了科研的說法是片面的。」劉繼峰說,「祝願『百人計劃』越辦越好,讓更多科技工作者與祖國一起成長。」
二十年間,「百人計劃」入選者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原創成果和關鍵技術突破。在2005-2013年兩院院士評選出的92項年度國內十大科技進展中,「百人計劃」入選者有13項成果入選,佔全國的14.1%。獲得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鐵基高溫超導項目研究團隊,5位主要完成人中有2位是「百人計劃」入選者。IPS細胞全能性證明、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和中微子第三種震蕩模式發現等由「百人計劃」入選者領銜完成的重大原創成果都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湯森路透2014年公布的最近11年前1%高被引論文中,共有24名「百人計劃」入選者名列其中,分別佔中科院的52.2%和全國的17.9%。
「百人計劃」二十年的探索實踐,有哪些經驗值得認真總結並堅持?現任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表示,主要有四條經驗:一是堅持以人為本、引進與培養相結合。既為入選者提供啟動經費,幫助組建科研團隊,也為他們解決後顧之憂。二是堅持高標準和按需引進,建立嚴格規範的專家評審機制和公示制度。三是堅持遵循規律、與時俱進,不斷探索改進管理制度,建立相應的人才支持政策和評價模式。四是充分發揮院所兩級積極性,建立「所自主決策,院擇優支持」機制,賦予研究所更大的用人自主權。
未來的「新百人計劃」將有哪些改變?白春禮表示,「百人計劃」將在政策和機制上繼續進行改革探索,實施「新百人計劃」,重點支持科技帥才、技術英才和青年俊才的引進培養。「我們將以實施『新百人計劃』為契機,進一步深化人才強院戰略,加大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整合現有各類人才計劃,改革薪酬體系和績效考評辦法,健全人才流動機制,提升研究隊伍的國際化比例。」(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