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實施20年 引來海外鳳凰歸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20年前,青黃不接,人才斷層;20年後,群星閃耀,後繼有人。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實施20年,引進培養優秀人才2145人,培養出一批國際一流的優秀跨世紀學術帶頭人。開啟了我國科技人才引進先河的「百人計劃」,為什麼可以成為人才「吸金石」?請看《經濟日報》記者發回的報導。

  先行探索 不拘一格攬人才

  作為1994年度首批「百人計劃」入選者,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日祥的經歷非常典型。

  「我在國內讀完博士後才出國做研究,去的是法國的實驗室,人家實驗室裡每一樣設備都是我沒有見過的。」這樣的震撼讓朱日祥產生了一個心願,那就是在中國建一個世界一流的實驗室。

  這個願望後來變成了現實。幾年後,朱日祥入選「百人計劃」,獲得200萬元資金支持。「20年前的200萬是個天文數字,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我們終於建造了國際一流的平臺。這樣的實驗室,我們的前輩想做是做不到的,因為國家的條件和國力不允許。在國際刊物上發表了幾篇文章,這並不是我最自豪的地方;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了讓外國人羨慕的實驗平臺,這是我最自豪的。我相信中國今天的科研條件,完全可以做世界最前沿的工作。」

  上世紀90年代,像朱日祥一樣被這個計劃吸引的學者還有不少。那時,由於歷史原因,我國高層次人才年齡結構偏大,「人才斷層」現象凸顯。1994年,中科院研究員的平均年齡55歲,「代際轉移」迫在眉睫。與此同時,80年代的「出國潮」導致大批優秀人才滯留海外,能否吸引他們回國成為我國人才隊伍持續發展的關鍵。

  時任中科院院長的周光召指出,「現在的這一代青年是跨世紀的一代,是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二步、第三步戰略目標關鍵的一代」。中科院黨組啟動了一系列加快優秀青年人才成長的政策和措施,1994年開始推出的「百人計劃」就是其中的拳頭產品,旨在到二十世紀末吸引百餘名海內外優秀青年人才,培養一批跨世紀的學術帶頭人。

  1994至1997年的起步探索階段中,在經費緊張、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中科院從事業費中擠出專款,給予每位入選者100萬至200萬元的科研啟動經費,並設立特殊津貼,適當提高人才待遇。在遴選過程中,堅持公開招聘、按需引進、擇優選拔,並通過定期檢查和考核等方式加強管理。

  「1994年『百人計劃』推出時,條件優厚到我都想申請。院裡說你已經是人才了,就別申請了。」回憶起當時「百人計劃」帶來的轟動,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說,2年後他升任中科院副院長,分管「百人計劃」,才終於與之結緣。「1994年『百人計劃』首批招聘到位的12人,3年後答辯時,全部拿到『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作為我國最早啟動的高目標、高標準和高強度支持的人才計劃,「百人計劃」的一系列政策舉措和改革探索具有較強的示範帶動作用。在「百人計劃」之後,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陸續啟動了一系列人才計劃,很多都借鑑和參考了「百人計劃」的經驗和做法。

  同心耕耘 後繼有人跨世紀

  「中科院的『百人計劃』在海外華人中影響很大,希望『百人計劃』能幫助更多青年學者實現創新夢想。」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所長朱永官是2001年度「百人計劃」入選者,在海外學習工作的8年中,他經常看到中科院的「百人計劃」招聘廣告。在澳大利亞工作期間,他向中科院工作人員透露了想回國工作的意願,很快就收到了當時分管「百人計劃」的副院長白春禮的邀請信。

  「中科院的『百人計劃』非常務實,而且符合人才發展規律。」2001年入選,2002年回國,朱永官一直感謝「百人計劃」的支持。「中科院的『百人計劃』入選者絕大部分是成長中的學者,年紀比較輕,35歲左右的比較多,有做科研的能力,但缺乏帶團隊的經驗。中科院的經費和寬鬆環境,讓『百人計劃』入選者能儘快建立自己的科研團隊。經過3到5年發展,就能建立較完整的研究隊伍。」

  1998年至2010年,在跨越世紀的這十幾年中,「百人計劃」進入全面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科院實施知識創新工程,「百人計劃」得到財政部專項經費支持,引才力度和規模進一步加大。同時,為適應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按照時任院長路甬祥優化和調整「百人計劃」定位和管理的要求,「百人計劃」進一步拓展內涵和形式,設立「引進國外傑出人才計劃」,引進全職回國工作的海外優秀人才;設立「海外知名學者」計劃,吸引短期來華工作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同時,設立國內「百人計劃」、項目「百人計劃」、自籌「百人計劃」等,逐步形成適應不同科研活動人才需求、引才引智相結合的人才計劃體系。

  在「百人計劃」開始啟動的上世紀90年代初期,學術界青黃不接,年輕的科技帶頭人寥寥無幾,面臨後繼無人的局面。而在「百人計劃」實施20年後,年輕的科技帶頭人越來越多,後繼無人變成了「後繼有人」。

  據統計,截至2013年年底,「百人計劃」共引進培養優秀人才2145人,入選時平均年齡約37歲。中科院研究員的平均年齡也從1994年的55歲降至如今的46歲。

  「百人計劃」讓一批優秀人才成長為新世紀科技領軍人才和學術技術帶頭人。二十年間,「百人計劃」入選者中走出了28位中科院或工程院院士,走出了524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培養了一大批擔任「973」、「863」等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首席科學家或負責人。更為重要的是,「百人計劃」是一個開放的人才計劃,它並不局限於中科院內部,而是為國家培養和輸出了李家洋、王恩哥、張杰、薛其坤、曹健林等一批批創新人才和戰略科學家。

  著眼長遠 革故鼎新建高地

  海外學者考慮是否歸國時,最大顧慮是什麼?是做不出像以往一樣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為了讓「百人計劃」入選者儘快適應國內情況,儘快投入科研,中科院做過很多工作。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劉繼峰是2010年「百人計劃」入選者。回國後,他很快創立了自己的科研團隊。「得益於中科院開放自由相互合作的氣氛,我們在黑洞研究中領先了一小步。」他說。

  科學家們認為在遙遠星系中閃耀的X射線極亮天體中往往存在一個黑洞,但如何確定該黑洞質量是個世界性難題。劉繼峰團隊首次對這種黑洞進行了成功測量,這也是迄今為止國際上對這類黑洞唯一成功的測量。研究成果發表在2013年11月28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被審稿人稱為「奪取了這個領域的聖杯」。

  「事實證明,海外研究人員回國後做不了科研的說法是片面的。」劉繼峰說,「祝願『百人計劃』越辦越好,讓更多科技工作者與祖國一起成長。」

  二十年間,「百人計劃」入選者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原創成果和關鍵技術突破。在2005-2013年兩院院士評選出的92項年度國內十大科技進展中,「百人計劃」入選者有13項成果入選,佔全國的14.1%。獲得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鐵基高溫超導項目研究團隊,5位主要完成人中有2位是「百人計劃」入選者。IPS細胞全能性證明、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和中微子第三種震蕩模式發現等由「百人計劃」入選者領銜完成的重大原創成果都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湯森路透2014年公布的最近11年前1%高被引論文中,共有24名「百人計劃」入選者名列其中,分別佔中科院的52.2%和全國的17.9%。

  「百人計劃」二十年的探索實踐,有哪些經驗值得認真總結並堅持?現任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表示,主要有四條經驗:一是堅持以人為本、引進與培養相結合。既為入選者提供啟動經費,幫助組建科研團隊,也為他們解決後顧之憂。二是堅持高標準和按需引進,建立嚴格規範的專家評審機制和公示制度。三是堅持遵循規律、與時俱進,不斷探索改進管理制度,建立相應的人才支持政策和評價模式。四是充分發揮院所兩級積極性,建立「所自主決策,院擇優支持」機制,賦予研究所更大的用人自主權。

  未來的「新百人計劃」將有哪些改變?白春禮表示,「百人計劃」將在政策和機制上繼續進行改革探索,實施「新百人計劃」,重點支持科技帥才、技術英才和青年俊才的引進培養。「我們將以實施『新百人計劃』為契機,進一步深化人才強院戰略,加大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整合現有各類人才計劃,改革薪酬體系和績效考評辦法,健全人才流動機制,提升研究隊伍的國際化比例。」(佘惠敏)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面向海內外人才啟動「新百人計劃」
    「百人計劃」20年間,累計引進培養2200多名優秀科技人才。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25日在京表示,「新百人計劃」將面向創新需求,重點支持「科技帥才、技術英才和青年俊才」的引進培養。  中國科學院第四屆人才發展主題活動日暨「百人計劃」20周年交流研討會當日在北京舉行。白春禮說,中科院於1994年率先推出「百人計劃」,是中國最早啟動的高目標、高標準和高強度支持的人才引進與培養計劃,發揮了重要作用。
  • 中國科學院深入實施「人才培養引進系統工程」
    2015年5月25日,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深入實施「人才培養引進系統工程」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召開。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科院考察工作時,對中科院提出了「四個率先」的要求——即「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和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2014年中科院黨組制定並實施了《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暨全面深化改革綱要》。
  • 中國科學院2017年率先行動"百人計劃"技術英才(B類)候選人公示
    中國科學院人事局關於對2017年度率先行動「百人計劃」技術英才(B類)候選人進行公示的通知  按照《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百人計劃」管理辦法》有關規定,馬璐等21位候選人經過研究所組織的現場答辯評審、院綜合評審等招聘程序,擬入選2017年度率先行動「百人計劃」技術英才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百人計劃」招聘啟事
    根據本所科研布局與學科發展的需要,面向國內外招聘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及所級「百人計劃」人選。申請院百人計劃者,需獲得博士學位後有連續4年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經歷,一般應在國外獲得助理教授及以上或其他相應職位,國內具有教授(研究員)專業技術職務;所級百人計劃應聘條件與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相同,對於特別優秀者工作年限、年齡可適當放寬。  3.
  • 中科院「百人計劃」打造升級版 「學術帥才」將獲800萬支持
    中國青年網北京5月26日電(記者 楊月)中國科學院25日宣布,啟動實施率先行動「百人計劃」、「特聘研究員計劃」、「青年創新促進會」等系列人才工程,其中,率先行動「百人計劃」將設置學術帥才、技術英才和青年俊才三個項目。
  • 中科院率先行動百人計劃技術英才B類申請人公示
    6月12日,中國科學院人事局發布關於對2016年率先行動「百人計劃」技術英才(B類)申請人進行公示的通知。按照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百人計劃」管理辦法有關規定,李子安等22位申請人入選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百人計劃」技術英才(B類)並將獲得相應支持。公示期6月12日-6月16日。
  • 河北百人計劃
    河北省委組織部、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開展實施「百人計劃」申報推薦工作,從2010年開始用5-10年時間,支持和引進100名左右能夠突破關鍵技術、帶動新興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的海外高層次人才來我省工作和創業,簡稱「百人計劃」。
  • 中科院啟動率先行動「百人計劃」等系列人才工程
    新華社北京5月25日電(記者 吳晶晶)中科院25日宣布,啟動實施率先行動「百人計劃」「特聘研究員計劃」「青年創新促進會」等系列人才工程,力爭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介紹,2009年中科院全面啟動實施「人才培養引進系統工程」。五年多來,中科院共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2600餘人,培養支持青年人才3500餘人,引進培養技術支撐人才200餘名,吸引、培養團隊近300個,海外智力引進2300餘人,獎勵各類人才近600人。
  • 這20人入選河北第七批「百人計劃」名單 都是誰
    近日,經河北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批准,河北農業大學王硯明等20名同志入選河北省第七批「百人計劃」。省財政給予每人100萬元的資助「百人計劃」是我省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重大舉措,旨在用5-10年時間,支持和引進100名左右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凡入選「百人計劃」者,被授予「省級特聘專家」稱號,省財政給予每人100萬元的資助。
  • 湖北百人計劃第九批人選即將公布,武漢大學會是大贏家?
    2018年湖北百人計劃名單 湖北百人是湖北高端人才政策的補充2018年1月22日,湖北省公布了第8批湖北百人的入選人名單,其中華中科技大學成為最大的贏家,共有15名教授入選湖北百人計劃,而武漢大學卻表現不佳,甚至入選人數甚至低於湖北大學,只有6名教授入選湖北百人,湖北百人計劃是響應國家人才引進政策的一項補充,對於沒有享受到國家人才政策的海外高端人才的一種政策支持,是2009年湖北省為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湖北實施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主要設有創新人才、外專百人、青年百人、創業人才等項目。
  • 山西39位海歸人才入選「百人計劃」 將成特聘專家
    今年6月底,山西省海外高層次人才「百人計劃」引進工作又傳捷報:25位海外高層次人才入選第二批「百人計劃」,加上去年年底首批入選的14名人選,山西省目前共有39位海外高層次人才納入「百人計劃」。7月16日,省委書記袁純清、省長王君等省領導將為入選第二批「百人計劃」的海外高層次人才頒發 「山西特聘專家」證書和專項補助牌匾。
  •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18年招101人 薪酬不低於40萬 百萬房補
    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7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3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6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4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引進國家外專千人2人、青年千人4人,中科院「百人計劃」25人。
  • 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李鳳華
    李鳳華,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第七部主任,二級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網絡空間安全、計算機系統結構、密碼學等學科博士生導師,國家科技創新2030某重大項目試驗試用系統1.0安全防護系統總體總師、NSFC-通用重點項目負責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國家863計劃主題項目首席專家,
  • 高福共有8個中外院士頭銜,英國牛津的博士,入選百人計劃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科研人員的最高頭銜,是一種榮譽,同時也意味著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資金從事相關專業領域的研究。 高福,生於1961年11月,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外籍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愛丁堡皇家學會外籍院士,非洲科學院院士。
  • 江幹這項「百人計劃」已啟動!今起申報
    2020年度第二批 江幹區「百人計劃」直通車類創業項目徵集工作 正 什麼是百人計劃? 百人計劃是江幹區實施的面向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的招才引智計劃,2011年啟動,至今已實施10年。該人才計劃致力於引進帶項目、帶技術、帶資金來我區創業的高層次創業團隊和人才。 需要怎樣的項目?
  • 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要大膽破除條條框框
    江蘇省實施了「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提出「十一五」期間,引進500名左右高層次人才和若干人才團隊,省財政每年拿出1億元以上資金,對每位引進人才或團隊一次性給予不低於100萬元的資金支持;2008年,將人才引進專項資金增加到2個億,提出每年引進150名左右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無錫市實施了「530計劃」,提出用5年時間引進30名海外領軍型創業人才。
  • 浙江河道內放生一車魚,引來數百人搶魚!
    有的人放生是為了祈福,也有人是為了贖罪,或者是消災劫難等,所以浙江有人將一整車魚放生到河道內,卻引來數百人哄搶!一、浙江寧波河道邊放生一車魚,引來數百人哄搶。昨天,浙江寧波的一條河的橋上,以及河道的兩邊,被周邊群眾圍堵得水洩不通。
  • 深圳"孔雀計劃"實施一周年 137名海外人才獲認定
    去年4月,深圳市出臺了《關於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孔雀計劃」的意見》和5個配套文件,並於5月正式開始實施。記者從市外國專家局獲悉,「孔雀計劃」實施一年來成效顯著,共認定海外高層次人才137名,其中有45名是受「孔雀計劃」吸引而前來深圳工作創業的。  「孔雀計劃」再造人才新優勢  去年的4月,深圳市出臺了《關於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孔雀計劃」的意見》和5個配套文件,並於5月正式開始實施。
  • 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製造研究所:荒地上崛起的科技高地
    2013年7月,在我省和中國科學院深化科技合作協議框架內,泉州市和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籤約共建泉州裝備製造研究所,這一「國字號」科創平臺落戶晉江。位於晉江市世紀大道旁的泉州裝備製造研究所,匯聚了國內外200多名高端科研人才,是智能製造領域我省唯一一個整建制、成體系的科研國家隊。
  •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CNIC)「百人計劃」副研究員趙地...
    【艾瑞網 直播】2017年11月2日,「中國電信翼健康生態合作大會」在廣州四季酒店舉辦召開,大會匯聚行業內眾多傑出代表人士,共同探討新時期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的升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