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展覽「卡薩諾瓦:歐洲的誘惑」(Casanova: The Seduction of Europe)正於舊金山藝術博物館榮譽軍團紀念館(the Legion of Honor)展出。
▲ 「卡薩諾瓦:歐洲的誘惑」展覽現場
十八世紀,歐洲正處於劇烈的變革時期:以法蘭西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為首的王權國家正處於全盛時期,而民主思潮也逐漸燃起。啟蒙運動與新古典主義的興起挑戰了傳統的思想文化體系並催生出了許多豐富瑰麗的藝術作品。在這樣一個思想和美學跨越國界的年代,賈科莫·卡薩諾瓦(Giacomo Casanova)無疑是當時最傳奇的人物之一,他旅行的足跡遍布整個歐洲。
▲ 弗朗西斯科·卡薩諾瓦,《賈科莫·卡薩諾瓦》,1751年,莫斯科國家歷史博物館
賈科莫·卡薩諾瓦(Giacomo Casanova)1725年出生於威尼斯,西班牙人後裔,威尼斯這座城市在當時被視為惡習的溫床。除了浪蕩子之外,卡薩諾瓦還是一位出色的間諜、外交家、作家、小提琴家和冒險家,追尋女色,出入宮廷,遊歷歐洲,周旋、縱情於劇院、賭場。1798年卒于波西米亞的達克斯(現捷克杜克卓夫)。
▲ 弗朗西斯科·瓜爾迪,《The Ridotto of Palazzo Dandolo at San Moisè with Masked Figures Conversing》,1750年
展覽「卡薩諾瓦:歐洲的誘惑」以卡薩諾瓦的旅程為線索,通過他的視角來帶來那個年代的畫作、雕塑、家具、服裝以及瓷器等展品,共計逾80件藝術品,洛可可風格的室內家具、繁瑣的服飾與油畫作品中威尼斯的建築景觀、化妝舞會、理想化的神話人物相呼應,為觀者重現了18世紀歐洲的文化、風俗、社會生活等各層面,以此探索歐洲當時的輝煌文化與時代氛圍。
▲ 「卡薩諾瓦:歐洲的誘惑」展覽現場
▲ 由洛可可風格畫家François Boucher所繪的裝飾巴黎官邸的畫作,1730年
十八世紀中期充滿變數的歐洲對於像卡薩諾瓦這樣的聰明自信的人來說有著無窮的可能性。他從自己的故鄉威尼斯遊歷至巴黎、倫敦、德勒斯登,甚至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足跡遍及幾乎歐洲每一個角落;名聲遍布意、法、英,曾被引薦給路易十五世、凱薩琳大帝以及弗雷德裡克大帝;在他的一生中,卡薩諾瓦的社交範圍絲毫不受限階層和地域,他迷戀於歐洲社會的每一個層次:從流氓到君主,並且也深受他們的喜愛。
▲ 讓-馬克·納蒂埃(Jean-Marc Nattier),《喜劇女神塔利亞》,1739年
▲ Manon Balletti曾經是卡薩諾瓦的追求目標之一。讓-馬克·納蒂埃,《Manon Balletti》,1757年,圖片來源:倫敦國家美術館
卡薩諾瓦在其晚年時期把自己在所到之處的見聞寫成了共12卷的自傳《我的一生》(Histoire de ma vie),為那個年代的特殊社會狀況提供了無與倫比的歷史檔案,而他的故事也成為了後世許多文學、影視作品的靈感來源。
影視作品中的浪蕩子——卡薩諾瓦
▲ 女神雕像在河中沉沒。圖片來源:《卡薩諾瓦》(1976)電影截圖
由義大利導演費德裡科·費裡尼(Federico Fellini)執導、於1976年上映的《卡薩諾瓦》(Fellini’s Casanova)是一部頗具藝術性且有些晦澀的影片。費裡尼汲取了義大利社會中信仰淪喪的一面,頹廢糜爛卻又有著令人著迷的氣質,拋開歷史的準確性,營造了一場精緻的感官盛宴。整部電影在羅馬 Cinecittà 工作室裡造景拍攝完成,精湛的舞美與場景設計被配以尼諾·羅塔(Nino Rota)怪異的配樂,使這部電影從頭到尾看起來都像是一場能將觀眾帶入催眠狀態的詭異夢境,你能在這一串無法用理性串聯的影像中體驗到腐敗與瘋狂。影片末尾處,年邁的卡薩諾瓦與一位機器女伴翩翩起舞,猶如一則荒誕悲涼的後現代寓言。
▲ 卡薩諾瓦與機器女伴共舞。圖片來源:《卡薩諾瓦》(1976)電影截圖
費裡尼在拍攝過程中逐漸對這個他原本非常不喜歡的人物產生了同情,於是修改了在初始劇本中對卡薩諾瓦結局的殘忍處理,將關注重點放在這個男人的無力愛情上,最終於結尾為他安排了一位機械女伴聊以安慰他的孤獨。導演將卡薩諾瓦塑造成一個對女性極度痴迷且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一位完美伴侶的男人:他總是很容易地墜入愛河,然後很快地各奔東西。自影片開頭女神雕像在河中沉沒開始,他失去了自己愛過的每一個女人。
▲ 在卡薩諾瓦愛上馬戲團女郎之後,馬戲團消失了。圖片來源:《卡薩諾瓦》(1976)電影截圖
▲ 巴黎的晚宴。圖片來源:《卡薩諾瓦》(1976)電影截圖
2005年,英國和美國先後拍攝了兩部卡薩諾瓦同名影視作品,角度與風格都大不相同,評論家經常將二者進行比較。由大衛·田納特(David Tennant)主演的《卡薩諾瓦》是一部充滿英式幽默的BBC迷你劇。田納特在此飾演的是一位喜好刺激的年輕的卡薩諾瓦。討巧的個性讓他在不同的圈子裡遊刃有餘:從義大利農民到法國偽貴族、再到英格蘭紳士。
▲ 影片中時常出現的義大利舞蹈。圖片來源:BBC迷你劇《卡薩諾瓦》影片截圖
▲ 卡薩諾瓦在巴黎與貴族觀看行刑場面。圖片來源:BBC迷你劇《卡薩諾瓦》影片截圖
故事圍繞卡薩諾瓦與美麗神秘的亨麗埃特之間的關係展開,在另一條故事線中,年老的卡薩諾瓦在一座潮溼的城堡裡任職圖書管理員,並給年輕人講述他的豐富往事,言談中無不透露出淵博的知識與迷人風趣的個性。然而,在回憶的情節中,田納特版放蕩不羈、熱愛冒險的年輕卡薩諾瓦在外形上與普通的英國小夥形象無異,並在個性上被塑造得略顯輕浮,缺少與這位歷史形象相匹配的涵養與魅力,讓觀眾難以信服這是一位層打動了弗雷德裡克大帝並修改了莫扎特歌劇歌詞的才子。
▲ 年老的卡薩諾瓦。圖片來源:BBC迷你劇《卡薩諾瓦》影片截圖
與之同年的好萊塢電影《卡薩諾瓦》是一部莎士比亞式的情景喜劇。影片中,由希斯·萊傑(Heath Ledger)飾演的卡薩諾瓦在威尼斯的美景中從一個屋頂跳躍到另一個屋頂,在逃跑時抓著熱氣球誤入了女主角弗朗西斯卡的演講現場。緊湊的節奏與浪漫的戲劇性場景為觀眾提供了一個新鮮的角度。不同於同類作品所著重描寫的活色生香的風流韻事,導演萊斯·哈爾史卓姆(Lasse Hallström)讓自己的卡薩諾瓦與女主進行了知識與智慧的交流。
▲ 希斯·萊傑飾演的卡薩諾瓦。圖片來源:電影《卡薩諾瓦》(2005)劇照
▲ 卡薩諾瓦和弗朗西斯卡在威尼斯嘉年華時登上熱氣球。圖片來源:電影《卡薩諾瓦》(2015)截圖
希斯·萊傑在片中說到:「要做火焰,不為飛蛾」(Be The Flame, Not The Moth),成為這部影片最經典的橋段之一,這句卡薩諾瓦的至理名言也成為對浪蕩子們最為精準的註解。在情節上,該片對多位角色的身份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虛構或誤讀,但哈爾史卓姆仍然借著劇情反映了歷史上的一些話題,比如女性接受教育的權利、巴洛克享樂主義,以及威尼斯宗教法庭對異教徒的打壓等等。
▲ 卡薩諾瓦的「facebook頁面」,圖片來源:舊金山美術館
當代的影視作品大多會為了或藝術或商業的目的而對歷史人物增添修飾,而卡薩諾瓦的風流韻事恰恰非常適合被拿來大做文章。他的名字如今已成為描述花花公子的辭藻中最具褒義的詞彙之一。雖然他的許多事跡是令人不齒且罪惡的:除了善於玩弄女人感情,他還涉嫌商業欺詐,然而,他同時也是一位多才多藝、悉熟多國語言的冒險家、外交家、作家以及小提琴家。
從卡薩諾瓦的個人傳記中我們能夠讀到他對社會趨勢的敏銳洞察,以及驚人的坦率和創造力,他的許多特質放在今天也絲毫不過時:這是一個多麼懂得運用名流文化來蹭熱點進行自我經營、製造話題的紅人。自十八世紀以來,風流韻事、前衛做派也使他的名字成為了「浪蕩子」的代名詞。「要做火焰,不為飛蛾」,這就是卡薩諾瓦這個名字最大的魅力。(撰文/李汭璇)
卡薩諾瓦:歐洲的誘惑
舊金山美術館榮譽軍團紀念館
展至5月28日
※如無特殊標註,本文圖片均來自舊金山美術館榮譽軍團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