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會產生錯誤記憶?原因是這個!提升學習效果,腦科學專家支招!

2021-02-13 光明社教育家

常言道「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意思是聽來的傳聞通常靠不住,親眼所見才是事實。然而孔子也曾說過,「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意思是,按理說人們應該相信眼睛所看見的,但是,親眼看見的也不一定真實可信。

看到這,你可能不禁發出了疑問:我們的耳朵和眼睛究竟靠不靠譜?如果靠不住,那我們還可以相信藉助耳朵和眼睛所形成的記憶嗎?

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研究者發現記憶並不總是可靠,耳聽為虛,眼見也未必為實,兩者相比,耳聽更容易出錯。為什麼「聽」會比「看」產生更多錯誤記憶?有哪些方法可以明辨記憶真偽?我們將從學習記憶在編碼與提取階段的腦機制出發討論這個問題。

為什麼「聽」比「看」更容易產生錯誤記憶?

記憶的編碼與提取。我們先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大腦是如何感知我們聽到或看到的刺激的?此刻,你正在看這篇文章,文章上的文字作為一種視覺刺激投射到你的視網膜,視網膜將光學信號轉換為神經電信號並將信號傳遞到大腦枕葉的視覺皮層。視覺皮層的多個神經元同時放電,來表徵刺激的顏色、線條、大小等信息,實現對字形的編碼。

我們把不同神經元共同激活來表徵和處理信息的過程稱為大腦對信息的編碼。視覺皮層將詞形信息傳遞到角回,完成詞形到語音的轉換,之后角回將語音信息傳遞到顳葉的威爾尼克區,實現對聲音信息的理解。

如果你並沒有看到這篇文章,而只是聽到別人的朗讀,聲波信息則先經過耳朵轉換成神經信號並傳遞到大腦顳葉的聽覺皮層,完成語音的編碼,及語音到語義的轉換。

從外部行為來看,編碼也可以被理解為學習。當你在學習某個東西、獲取新經驗時,你的大腦就在進行編碼。如果你看到這兒,發現有些東西似曾相識,進而記起此前看過本欄目2020年5月發表的另一篇文章《人腦如何處理語言》,那麼你的大腦就實現了對先前記憶的提取。先前編碼的信息會被存儲起來,在再次經歷相同或相似的刺激時,大腦會在一定程度上再現編碼時的神經活動模式,將存儲的信息提取出來。在進行記憶測驗時,你的大腦就在不斷地進行提取活動。研究發現,學習編碼和測驗提取的神經模式相似性越高,真實記憶效果越好。

詞語關聯引發的錯誤記憶。什麼是詞語關聯引發的錯誤記憶?如果你看到詞語「毛肚」「肥牛」「麻辣」「清湯」「底料」後,在試圖回憶這些詞時,有可能會錯誤回憶出沒出現在詞表中但語義相關的誘餌詞(例如「火鍋」)。基於記憶的語義聯想特徵,美國心理學家亨利·羅迪格(Henry Roediger)和凱薩琳·麥克德莫特(Kathleen Mc Dermott)改進了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迪斯(James Deese)於1959年創造的詞表,使得每個詞表包含多個語義相關的詞語(被稱為已學詞),如「做夢」「叫醒」「床鋪」「哈欠」「被子」等。研究者讓人們學習這些詞表,結果發現:在測驗階段,很多人會回憶出並沒有出現過但與已學詞語義相似的詞語(如「睡覺」,被稱為誘餌詞),而且有些人堅信自己在學習階段學過這些誘餌詞。這個記憶實驗範式以這三位心理家的名字共同命名,被稱為Deese-Roediger-Mc Dermott範式(簡稱DRM範式)。

「聽」比「看」更容易產生錯誤記憶的腦機制。2019年,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多位研究者,從學習與測驗階段記憶表徵的多重交互角度,採用功能磁共振腦成像技術和基於模型的多體素模式分析方法,計算了學習編碼和測驗提取階段神經全局模式相似性,以及學習編碼階段神經全局語義相似性等指標,探索了人類錯誤記憶的腦機制。

在這項研究中,學生們在聽覺學習——視覺測驗和視覺學習-視覺測驗兩種條件下,學習詞表並對其進行再認測試。結果發現,學生在聽覺學習-視覺測驗條件下會比在視覺學習-視覺測驗條件下產生更多的錯誤記憶。它的原因在於:枕葉視覺皮層上代表真實記憶的編碼提取神經全局模式相似性更弱;額葉辨別真實記憶和錯誤記憶的監控能力更弱;顳極編碼神經全局語義相似性強,編碼時更加依賴語義編碼。

具體來說,聽覺學習-視覺測驗條件下,學習階段缺少視覺刺激,其視覺皮層得不到有效激活,但測驗階段視覺皮層被激活,前無後有,極大地削弱了視覺皮層的真實記憶信號。視覺學習——視覺測驗條件下,視覺皮層真實記憶信號強,而且負責監控決策的前額葉能夠拒絕誘餌詞,降低錯誤記憶。

此外,無論我們採用聽覺學習還是視覺學習,大腦顳極語義編碼活動都存在,但聽覺學習時,大腦顳極的語義編碼活動更強,這意味著記憶更加依賴於詞語概念之間的相似性。依據詞語相似性來將記憶歸為「親身經歷」,這會增大虛報的概率。因此,相比於「眼見」,「耳聽」的錯誤記憶更高。這就回答了我們一開始的問題,錯誤記憶時有發生,耳聽為虛,眼見未必為實,聞之不若見之。

如何減少錯誤記憶,提升學習效果?

下面,我們介紹幾個能夠減少錯誤記憶的方法。

編碼:提升警惕,保持懷疑。除了利用記憶的聯想特點來誘發錯誤記憶外,研究者還發現通過一些巧妙的暗示就足以讓個體記憶「無中生有」。但無論是聯想激活還是暗示誤導,研究者發現在個體學習編碼之前先對其進行預警,告知他們有關錯誤記憶的信息,能夠有效地降低錯誤記憶。

現在你已經知道了錯誤記憶這種現象,你就擁有了一面抵禦錯誤記憶的護盾,只需適時啟動它。在生活中,我們不能盲目相信他人的回憶。不論他說得多麼激情澎湃栩栩如生,都不足以證明他說的就是百分之百的事實,也許他也被自己的記憶欺騙了。

另一方面,當你發現身邊有人總是不斷對你進行暗示誘導,你也應該提升警惕。

在學習中,當你在學習一些相關性程度高的材料時,這個時候你也應該打起精神來,因為稍不留神,你就有可能在考試時張冠李戴,無中生有。你可以對學習內容進行有條理地歸類排序,區分相似內容的不同之處,同時檢查自己是否自動聯想到其他相關內容,給這些想法打上標籤記號,這些做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考試時的錯誤記憶。

提取:監控記憶,辨別真偽。記憶監控扮演著守門人的角色,它根據提取到的信息來做出決策,判斷哪些記憶是我們想像的,哪些記憶是我們親身經歷的。這個守門人並非永遠處於「嚴防死守」的狀態。它懈怠時,虛假記憶就會乘虛而入。比如,僅根據回憶內容的熟悉性而非準確性來做判斷,放鬆記憶的判別標準,將感到熟悉的記憶判斷為真實的。

好在,這個守門人是靈活機動的,可以因地制宜。當你意識到自己的記憶有可能是虛假時,守門人就該嚴陣以待。你不能根據主觀熟悉感輕易下結論,你可以搜索是否存在與「真實判定」相矛盾的新證據,根據新的證據來綜合評判記憶的準確性。你也可以提高「真實判定」的決策標準,只有回憶出更多細節信息,才能將其判定為真實的,倘若期待得不到滿足,則將其判定為虛假的。這種方法的前提依據是我們認為真實記憶是親身經歷過的,比錯誤記憶具備更多的細節記憶,更經得起「嚴刑拷問」。

然而,兒童和青少年未必能很好地使用該方法。大腦前額葉的發展與人類的高級認知功能和記憶監控息息相關。從出生到青春期這段時間,人類大腦額葉處於不斷發展的狀態,直到成人期才發育成熟。兒童和青少年前額葉發育不成熟,可能是其記憶監控能力較低的原因之一。雖然兒童和青少年記憶監控的現有水平比較低,但中小學生可以有意識地對自己的記憶監控能力加以練習,從而提升辨別記憶真偽的能力。

編碼與提取:保持學與測情境一致。記憶效果與學習和測驗階段的情境一致性有關。比如,研究者讓潛水員在岸上或水下學習一些詞,隨後讓他們在岸上或水下回憶這些詞。結果發現:相比於不同情境,學與測的情境相同時,記憶效果更好。

與之類似,相比於視覺學習——視覺測驗,在聽覺學習——視覺測驗條件下,學習階段和測驗提取採用的視聽情景不一致,因此學習效果也會降低。這些研究發現對如何減少學生在考試時出現的錯誤記憶具有一定啟示,我們可以嘗試保持學習和測驗的情境一致,從而減少測驗時的錯誤記憶。比如,用視覺學習去應對視覺測試,聽覺學習去應對聽覺測試,嘗試在學習階段保持考試時的心境狀態,甚至是在同一教室或使用相同的文具進行學習和測試,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考試時的記憶準確性。

小結:大智若愚的記憶

人類的記憶與攝像機不同,不能完美無缺地還原事件的本來面貌。它更像是一位富有創造力的視頻博主,擁有奇思妙想和過硬的剪輯手法,能夠根據當前素材聯想到其他素材,對大量的素材進行選擇與整合,形成一個流暢連貫的作品,並將作品上傳到視頻平臺以待審核。平臺審核通過後,視頻作品才能被正式發布。這個視頻作品不是對事實原原本本的反映,它可能包含虛構的成分,也就是我們的錯誤記憶。

錯誤記憶雖然存在,也確實給人類社會造成了許多困擾,但倘若加以巧用,也能給人類帶來好處。目前,通過神經刺激、光遺傳學等現代神經科學手段,研究者已經可以在動物大腦中植入虛假記憶,改變動物個體行為。科學家正在嘗試探索在清醒狀態下的記憶植入技術,通過喚醒先前記憶並植入新記憶的方法,試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類個體的焦慮、抑鬱和行為問題,這可能會在未來的心理諮詢和治療中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錯誤記憶雖然看似給人類帶來很多麻煩,但卻是人腦適應環境的重要基礎,是人腦進化的副產品。錯誤記憶反映了人腦對相似信息的整合,是人腦基於過去的知識經驗對外在信息進行同化的結果。這種聯想與整合特徵正是人類創造性思維和問題解決的源泉,體現人腦智能核心特徵,可謂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  END  —來源 |  本文刊於《教育家》2020年9月刊第4期,原標題《「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你的記憶是真的嗎?》作者 |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碩士研究生陳曉丹,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朱皕

相關焦點

  • 【腦科學與教育】看「腦科學」引發的課堂與學習模式改變
    腦科學的研究最為關鍵的領域還在於塑造人腦本身,而教育的實質其實就是在發展和建構我們的大腦。今天,現代化的教育已經無法脫離對腦科學的研究。任何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習品質的提升;任何一項知識的獲取、合作的建立、行為的變化、情緒的調節;以及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反應力和自控力的養成都與腦科學密不可分,其背後都是對大腦的深層認識與科學塑造。
  • 腦科學教育成關注重點 引發人們對學習產生全新認知
    砥礪前行,十年深耕累積下的腦科學教育實踐數據不但受到國內精品賽事欄目《最強大腦》人才資料庫的關注和引入,更引起了中國教育智庫網未來學校腦科學教育研究院的關注,一致認為:「未來學習是以腦科學為支撐的學習。」鳳凰非梧桐不棲。
  • 腦科學可以如何改變教育?看「腦科學」引發的課堂與學習模式改變
    腦科學的研究最為關鍵的領域還在於塑造人腦本身,而教育的實質其實就是在發展和建構我們的大腦。今天,現代化的教育已經無法脫離對腦科學的研究。任何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習品質的提升;任何一項知識的獲取、合作的建立、行為的變化、情緒的調節;以及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反應力和自控力的養成都與腦科學密不可分,其背後都是對大腦的深層認識與科學塑造。
  • 腦科學日報:大腦為什麼會學習和記憶?學習動機是如何喪失的?
    研究團隊將分化的神經元通過腦部注射導入阿爾茲海默症模型小鼠,發現在小鼠大腦生成了新的神經元並發揮作用,小鼠運動和認知能力明顯提升,治療後的模型小鼠腦部阿爾茲海默症標誌物Aβ蛋白與Tau蛋白水平下降了70%。 3,Nature子刊解讀!為何機體大腦擁有學習和記憶功能?
  • 帶你認識國際前沿腦科學,是如何提升學習效能的
    「聰明學」與「努力學」的區別在於學習效能的差異。我們倡導「聰明學」,強調學習方式要符合腦科學,是一種恰當高效的學習;而「努力學」,則是一種基於耗費時間的機械重複的學習。提高學習效能,必須以腦科學為基礎,這是一條常識。
  • 家庭領讀人 | 科學記憶,提高學習效率
    因為在學習的道路上還需要你學會記憶。記憶是由大腦掌管,多年來,我試圖從教育學、心理學、腦科學、哲學去尋求答案,現在我加入到北京市學習科學研究團隊,在努力點亮學習過程的黑箱。從今天這期直到2020年底,「家庭領讀人」欄目還有六期,我們將在這六期節目中講解六本關於學習的書,本期我們一起讀北京五中教育集團劉冉同學推薦的《海馬記憶法》一書。
  • 利用全腦開發提升孩子學習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神童」般的頭腦,然而單靠死記硬背、天天補習的方法,效果不僅不理想,反而給孩子增加了沉重的學習壓力。想要提高成績,關鍵是背得住,記得牢。有很多朋友問我全腦教育(右腦開發、全腦開發)等於「蒙眼識字」和快速記憶?目前很多家長存在這樣的誤區,認為全腦教育就是教孩子快速記憶和開發孩子五感。
  •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顯示,合理促進多巴胺分泌,學習效果更好
    研究發現當人們變得興奮時,體內會釋放出腎上腺素等激素,輸送到大腦「杏仁體」中,調節情緒和大腦中的記憶區域,大腦神經遞質的分泌,也能調控人的注意力,最終會改變一個人吸收與記憶事物的過程。研究人員把這種興奮度與表現水平之間的關係稱之定律。
  • 國內腦科學家提出"五腦矩陣"科學育兒,娃大腦強大了,學習更輕鬆
    還有些商家出於商業目的,對科學理論進行了曲解、篡改或惡意誇大。對此,廣大家長們需要注意了,及時更新自己的育兒觀念,與時俱進,而且不能凡事都根據專家的,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地教育才是正經事。如果每個爸爸媽媽都懂一些育兒相關的心理學、認知科學和腦科學基礎知識,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的發展特點,隨時隨地在家操作起來,就能更有效地養育孩子,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那什麼是科學育兒呢?
  • 科學用腦增強記憶必要看這裡,提高記憶力的9個訣竅
    現代人幾乎一夜間扎進了書山題海裡,需要記憶的東西沒完沒了。在校學生感到學習緊張、壓力大;已參加工作的人要靜下心來學習更是難上加難。這時,一個新的問題產生了,由於我們對智力的片面運用導致了不良的用腦習慣,造成了大腦部分功能負擔過重,導致了學習過程中記憶和思維能力下降,效率降低。
  • 快來聽聽腦科學專家的支招!
    天哪,字也認不全,典故也不懂,還超級長篇,感覺這個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說來也巧,就在我一籌莫展時,碰上了老師介紹的學習"必殺技"--費曼讀書法。不懂?讀吧!還不懂?重新讀!背不下來?接著讀!我也不知道一共讀了多少遍,反正不知不覺的就能背下來了。班固說"一日一錢,十日十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大約就是這個意思吧。
  • 愛學習,從創奇超級記憶開始
    家長困惑、迷茫:「孩子到底該咋學習?」    眾所周知,會學習的孩子通常比努力學習的孩子成績好。家長在沒教孩子怎樣學習時,就把孩子送進了學校。也就是說,孩子上學前通常是不會學習的。當孩子成績不好時,面對的通常是老師、家長的說教甚至批評,同學的嘲笑。在一次次打擊下,孩子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甚至開始厭學。一個對學習沒興趣的孩子,要想學習好太難了。
  • 錯誤的抑制神經遞質,會擾亂記憶和注意力,影響孩子學習效率
    在了解的大腦神經連接和孩子學習注意力之間的關係後,想必很多家長都開始對孩子進行對應訓練,幫助孩子促進神經元活躍度,增強大腦神經連接,幫助提升孩子學習專注力。錯誤抑制會擾亂記憶力和注意力Bast博士說:「我們在研究中使用了小鼠,我們的研究強調了海馬區中GABA抑制作用對於記憶和注意力的重要性。此外還發現了錯誤的抑制會擾亂記憶,這表明記憶依賴於海馬區內平衡性良好的神經活動,過多或者過少都會造成損害。
  • 輔導孩子學習,這3個腦科學知識你有必要知道
    為什麼增加藝術的教學內容,能提高大腦的記憶和學習效果?結合她的最新採訪,我們一起了解一下。不管學習什麼,都需要與學生的遺忘做鬥爭。怎樣鞏固學習內容,防止記憶衰退?在傳統教學中,老師會通過重複訓練,一遍遍地用同一種方式,教同樣的內容,讓學生增強記憶。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覺得十分無聊,效果也不一定好。為了避免課堂浮躁和效率低下,如果能在課堂上增加藝術的形式,提供不同的教學活動,則會大大增強學習效果。
  • 【芥末翻】新見解:通過認知和腦科學了解學習(全文)
    本報告綜合現有的腦科學對學習的研究方法並且將其應用於教育界來解決關鍵問題。本報告既不提供不成熟的解決方案,也不認為基於腦科學的研究是萬能的,而是旨在為對現階段認知神經科學和學習的這個交叉領域研究現狀、未來十年的研究方向及政策影響做出客觀評價。第一章是報告的基本內容,前半部分力求簡明扼要地概述對大腦結構和功能。
  • 賦思頭環運用腦科學提升對學習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專注力
    腦神經反饋訓練法在使用過程中對於腦電信號的即時採集要求非常之高,以學習過程為例。若是對學習過程進行追蹤,那麼賦思頭環在該階段內對於腦電信號的追蹤至少要在該過程中的大部分時間內保持工作,這對於可攜式設備是非常巨大的挑戰。為了讓賦思頭環產品能夠更好地在學習過程中輔助學生達到最佳學習效率,BrainCo強腦科技將自主研發的腦電信號探測電路板和水凝膠用在了賦思頭環硬體設備上。
  • 腦科學日報:大腦是如何產生記憶的?撓癢行為背後的神經學原理
    來源:科技工作者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在《自然通訊》雜誌中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大腦學習機制,它可以「固化」記憶並減少記憶之間的幹擾。它的發現也為人類如何形成期望,以及準確預測提供了新見解。當大腦和神經細胞之間產生強聯繫時,就會形成記憶。這個過程一直與海馬體(大腦中對記憶形成至關重要的區域)中相鄰神經細胞興奮的連接改變有關。興奮性連接必須與抑制性連接維持平衡。研究首次揭示了,兩種不同類型的抑制性連接(分別表達小清蛋白parvalbumin和生長抑素的神經元)可以改變並增加它們的連接強度。
  • 高中學習時錯誤的三種方法
    ,成績卻一直不見提高,就該從學習方法上找原因了,可能是使用了錯誤的學習方法。很多在初中通過理解記憶就能快速掌握的知識,到了高中,就不能快速掌握了,因為高中的知識更加注重理性思維。這也是導致很多同學初中時成績不錯,但到了高中卻感覺學習很吃力、跟不上的原因之一。錯誤的學習方法之一——不會科學利用時間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
  • 哈佛腦科學專家:揭秘孩子不愛學習的真相,根本原因在父母
    我們常說,自驅力是學習的關鍵,興趣是自驅力的前提。有了興趣,孩子就不用催,他會主動做。表面來看,這四個特質似乎與學習完全無關,但深入了解下去你會發現,同時具備這幾項能力的孩子,自我學習能力超強,學什麼都特別快,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要什麼。
  • 世界記憶大師分享記憶大法 助力學習加速
    活動第一期以「記憶有方法,學習好輕鬆」為主題,邀請了世界記憶大師申一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青年特聘研究員張警籲、好未來腦科學實驗室研發經理馮慎行、愛智康教師田起等到場分享,通過高端的增值服務,共同探索記憶背後的核心要領,助力學生掌握記憶方法,激發學習潛能,實現高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