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的望族為何是王、謝兩家,而不是司馬家的?

2020-12-25 歷史傳習社

古代的三國演變到最後一統就是晉朝, 司馬家的晉朝,門生故吏遍布朝野,但後來東晉的時候,社會上的望族變成王、謝兩家。王家有名的好比說書法家王羲之,淝水之戰有名也是謝家的幫助很大,為啥晉朝的望族變成王,謝兩家大宗.而不是司馬家?

世家掌權的政治格局。

自從九品官人法開始實施之後,奠定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政治局面,漸漸的那些原本就是世家的家族實力越來越強大,司馬氏本身也是河內的世家大族。世家大族在北方以及江南的情況也很明顯,特別是當初孫氏統治的東吳,基本上已經形成了世家的格局,東吳本身的政權就是奠基在孫氏與當地豪族的合作上面,江東陸氏,張氏,朱氏本身都有部隊,一旦聯合起來,足以跟朝廷分庭抗禮。

晉朝消滅東吳以後,江東的世家並沒有消失,因為他們在戰爭中根本沒有站在吳國那邊,戰後,由於司馬氏對江東並沒有站穩腳步,對於江東士族幾乎完全接納,保留了他們的所有部隊與權力,只要他們願意宣示對司馬氏朝廷效忠,司馬炎一時間對他們沒有任何辦法。而北方司馬氏之所以能推翻曹氏的統治,主要也是依賴北方世家大族的支持。其中以琅琊王氏,陳郡謝氏,潁川庾氏,太原王氏等四大家族為首,在司馬懿奪權的過程當中站出來挺了司馬氏。

司馬氏無德而治。

司馬懿世受國恩,最終卻代魏自立,本來基礎就不好。但如果歷經司馬炎之後兩三氏的統治後的權力重整,司馬氏是很有機會把世家大族的權力收回,問題是司馬炎本身作為開國之君,氣量是不足的,他一統天下之後,只想到了曹魏因為不信任宗室而亡而大封宗室,卻沒想過要削弱世家的權利,在八王之亂中世家冷眼旁觀,在北方殺得亂七八糟的時候,先前提過的北方四大家族,早就已經進行衣冠南渡,遷往江南。這些北方望族並不是衣衫襤褸的逃來南方,而是帶著大量的財富以及私人部隊與物資,遷往南方,很快的他們就在還有很大開空間的江南建立了勢力,跟原本江南的氏族混合成為新的世家大族,在江南各地設立各種僑郡,來安頓那些一起逃來南方的子弟。

相對,司馬家北方的八王之亂中實力傷亡殆盡,只有五馬渡江的少數司馬家子弟逃向江東,而當時西晉格局,已經離滅亡不遠,他們這五馬只能靠著忠於他們的世家勢力鞏固王權。這五馬是琅琊王司馬睿,西陽王司馬羕,南頓王司馬宗,汝南王司馬佑,彭城王司馬雄等五人。其中,最終登上皇位的人,就是琅琊王司馬睿,他的封國跟琅琊王氏一樣樣,因為帶著司馬睿去江東的人,就是琅琊王氏。

基於以上兩點,讓司馬氏不得不依賴世家的力量來維護王權,也因此王權不振。司馬氏也不是不想削減世家權力,可是一這樣幹,馬上就被世家打進建業,王敦之亂就是這樣發生。司馬氏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利用外鎮的力量來跟建業的氏族對抗,也因此外鎮部隊經常與朝廷的意見不一致的狀況,導致北伐經常不能協調,從揚州發動的北伐荊州不支援,反之亦然。偶而外鎮力量跟朝廷氏族失衡時,又會發動外鎮的叛亂,像是祖約,蘇峻之亂,桓玄之亂等等,最終被劉裕消滅。

終東晉一朝,除消滅王敦的明帝司馬紹有稍稍掌握著一點實權,可以借著王敦叛變的機會消減王家的世家勢力以外,所有皇帝幾乎都是世家或是重臣的魁儡。可惜明帝死得早,在他死後,即位的成帝只有5歲,政權被王導以及成帝的舅舅,也是氏族的庾亮所把持。自此之後,康帝早死,穆帝只有兩歲,之後的哀帝即位時,終於是20歲的成年人,但當時東晉的政權已經被桓溫掌握,他迷上了服丹藥,即為不到4年就死了,在位期間也無法聽政。之所以一直都是幼年皇帝即位,無非是為了容易控制的緣故。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桓溫死後,晉孝武帝司馬曜即位,由於淝水之戰大勝,他自己又沒有有像其他人一樣早死,王權才稍稍被收回。但不幸的事又來了,司馬曜的長子司馬德宗是個智障,他是比司馬衷還笨的智障,從小到大連話都不太會說,就連冬夏的區別都認不出來。司馬衷充其量是笨,司馬德宗根本是有智能障礙。整個司馬王朝皇帝,不是小孩當政,就是早死,好不容易有一個比較有成就的皇帝出現,生下來的太子就是個白痴。也許司馬氏代魏自立付出的代價吧。

相關焦點

  • 「舊時王謝堂前燕」,王謝兩家到底有何能耐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出自唐朝詩人劉禹錫所做的《烏衣巷》。這首詩,是詩人感嘆曾經風光無限王謝舊居,早已蕩然無存。不過一直到東晉之前,王謝兩家也僅僅只是當時北方的二流氏族,但他們早早便開始布局了。王謝兩家所任的官職儘管都不高,但卻掌握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職的地點又是國家的膏腴之地,故為其家族的日後興起奠定了基礎。
  • 王謝風流滿晉書|那麼王謝活躍的兩晉南朝,他們是如何衰落的?
    及永嘉南渡,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王墩兄弟幫助晉元帝司馬睿重建了東晉,門閥士族進入全盛時代,史稱「王與馬,共天下」。在這時期,王墩掌軍、王導主政,而朝堂官員也多出於他們的故舊門生,琅琊王氏地位之高,作為天子的司馬睿也要給他們幾分薄面。
  •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裡的王謝具體指誰呢?
    前天回答了一個問題:「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裡的王、謝具體指誰?前言題主的這兩句詩出自劉禹錫《金陵五題 其二 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謝是指東晉的王氏家族與謝氏家族,除了這首詩以外,劉禹錫還有《題報恩寺》也寫到了王謝:雲外支硎寺,名聲敵虎丘。石文留馬跡,峰勢聳牛頭。泉眼潛通海,松門預帶秋。遲回好風景,王謝昔曾遊。雖然都用到了王謝,不過這一首寫的不是金陵而是蘇州。王謝不僅僅指王謝兩家的子弟,更是代指六朝時期的公頃貴族,不過其中最風光的當然是王謝兩家。
  • 三國君主歸順晉朝後,為啥魏國被封為王,蜀國位公,吳國為侯?
    在三國時期曹丕就實行這九等爵制,從高到低為:王、公、侯、伯、子、男,此後的晉朝也是沿用這個制度。大家都知道經過三國戰亂,天下歸晉。那麼之前三個國家的皇帝自然也都歸到晉的統治下,但是在分封三國皇帝的時候卻出現了不同。例如曹奐為王、劉禪為公、孫皓為侯。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三個國家的皇帝在晉的地位不同?
  • 解答:同為百年望族的司馬氏,為什麼沒像袁紹兄弟一樣稱霸一方? | 劉三解
    問題如下:後漢同為百年望族的司馬氏,為何不像名門袁氏一樣稱霸一方?回答如下:題主將河內司馬氏與汝南袁氏並稱,如果司馬懿的父祖輩活著,估計會從棺材裡笑活了。河內司馬氏的「號稱」始祖是楚漢之爭時的殷王司馬卬,而讓他們家真正起家的,也就是可知的譜系開創者,是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因為跟隨當時的外戚鄧氏從軍發跡,曾任徵西將軍,曾祖父、祖父都坐到太守的職位,到他父親司馬防,則以熟悉《漢書》名臣傳記知名,最高幹到京兆尹。
  • 被人們遺忘的晉朝,為何在影視劇中很少出現,原因太過簡單
    說起秦漢兩朝,那幾乎是無人不曉的存在,如果有人說自己不知道,那麼我敢肯定他不是中國人。可是如果說起三國之後是什麼朝代呢,大部分人還是知道的,「不就是三國兩晉南北朝麼,這有什麼難的」,不過也有的人是不知道的。
  • 朱雀橋邊,烏衣巷口,王謝人家,劉禹錫為什麼寫金陵用這三個地方
    晉朝時,王謝豪門的景象早已不見。那曾經在高堂華宅安家的燕子,飛入了尋常百姓的人家。初衣解詩:這是一首著名的懷古詩,將景色和歷史非常巧妙,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沒有任何痕跡。曾經烏衣巷是三國吳國著名的軍事要地,其軍士都穿青衣,肅穆莊嚴,神秘莫測而聞名,後來王謝豪族子弟都住在此處,享受著政治上的榮耀,其子弟皆稱烏衣郎。一時莊嚴顯貴。「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金陵曾是帝都,六朝望族,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都曾經是金陵的名門望族,權傾朝野,功勳卓著。
  • 司馬家的兩兄弟司馬師和司馬昭,在權力面前為何沒有反目成仇?
    司馬師與司馬昭關係非常好,如果不是司馬師死得早,那麼司馬懿的位置應該由長子司馬師的後人(養子司馬攸)繼承。不過,司馬師在公元255年就死了,當時司馬家族雖然掌握了魏國的朝廷,但還不具備稱帝的實力。後來,晉朝的建立者晉武帝司馬炎為了表彰祖父司馬懿、伯父司馬師、父親司馬昭的一番功績,將沒有稱帝的他們也追諡為晉宣帝、晉景帝、晉文帝。其中,宣、景、文都是「美諡」。
  • 司馬家族雖滅了曹家,但曹操生前留下一策,把司馬懿的子孫害苦了
    司馬家族雖滅了曹家,但曹操生前留下一策,把司馬懿的子孫害苦了導語:曹操號稱奸雄,他辛辛苦苦統一北方,不曾想卻為司馬家做了嫁衣。司馬家雖然成為三國最大的贏家,可是他們建立的晉朝政權並沒有維持太久。究其原因,與司馬家後人的腐敗統治有關係,但也和曹操當年的一個政策有關。
  • 《花謝花飛花滿天》司馬家終於陰謀得逞,謝千尋被囚,花滿天將死
    而《花謝花飛花滿天》在昨天也停更了一集,但是今天又有新的劇情了!司馬家一直處心積慮的想搬倒花家,但是每次都以失敗告終,而這次卻終於成功了。司馬父子得知太后太后患了貧血之症,需要用公主的血做藥引,為了揭發傾城公主與謝千尋換臉的真相,早已在皇宮做好了安排,就為了等著傾城公主與謝千尋到來時揭發她們。
  • 神問答|為什麼國產電視劇很少拍晉朝時期呢?
    導語:為什麼國產電視劇很少拍晉朝時期呢?關於「為什麼國產電視劇很少拍晉朝時期呢?」這個問題,小編整理了多個來源的用戶回答,供大家更全面的了解。對於ID為「聖裝歐絡因」網友的精彩回答,大家紛紛點讚支持,他是這麼說的:因為晉朝不好拍,拍了不好看,好看了價值觀導向也必然要歪。西晉的政治長期處於混亂無序的狀態,立國不過50年,涉及到的歷史人物卻不少。別的不提,八王之亂那一堆司馬你指望觀眾能記住幾個?
  • 解析司馬氏與曹家的交往,能有何樣的感悟?
    司馬氏與曹家關係的演變轉化內含著許多複雜因素的交織作用,《晉書》與《三國志》相關篇章及其引注等史料記錄了他們兩家人物的某些交往,為後世人們認識體會諸多深層的歷史原因提供了線索。司馬家族是秦末殷王司馬卬的後代,項羽在公元前206年分封十八路諸侯,趙將司馬卬被封殷王,地在河內,建都朝歌(今河南淇縣),漢朝在此設置河內郡,司馬卬的子孫後代就居住在此地。
  • 晉朝電視劇為何只拍到司馬炎登基統一三國,以後的事情為何不拍?
    在這些精彩紛呈的影視劇中,「三國歷史」也是各大導演最熱衷拍攝的題材之一,只是在這些影視劇中,關於三國的歷史,基本都止於晉朝司馬炎登基統一三國為止,之後與晉朝相關的歷史,電視劇基本不怎麼拍,這又是為何呢?
  • 王羲之,謝安之後,王家謝家真的成了舊時王謝堂前燕了
    所以王羲之與謝安等41人,在紹興蘭亭喝酒寫詩,僅僅是一場文化沙龍,不是名門望族的盛宴。王凝之妻子謝道韞(謝安侄女)提刀衝入敵軍,被捕後孫恩居然不敢殺她,放她自由離開了。謝安的侄子謝衝與長子一起被孫恩所殺,次子剛巧在吳興伯父家。孫恩後來也攻陷了吳興,太守是謝邈,一家人皆被殺。永嘉太守謝逸也被孫恩所殺。還有一個謝琰,參加過淝水之戰。朝廷派他前往鎮壓,起初謝琰連戰連捷,把孫恩重新趕下海。
  • 西晉為何連電視劇導演都不願意拍?
    為何中國歷史同樣是一個大一統朝代很少讓人提起,不受人待見?甚至連導演都不拍這個朝代?這個朝代就是晉,說起朝代自然要說一下,怎麼建立的,以及由誰建立的,怎麼亡的,由誰亡的。歷史上,都知道晉朝是司馬家篡了曹魏政權建立的,篡權也為後世不恥。
  • 傳統詩詞文化中的綠蟻、黎元、吳姬、壓酒、王謝、屠蘇是什麼意思
    簡介:這首詩是白居易晚年思念友人所作,詩中的劉十九是詩人在江州(今江西九江)任司馬所交的朋友。注釋:吳姬——三國時期東吳屬地的妙齡女子,這裡指酒店中的侍酒女子;壓酒——指古代剛釀好的酒,飲用時要壓糟取出;四、王謝《烏衣巷》【唐】劉禹錫
  • 恃才傲物,是因為有傲嬌的資本,清高自負,不是她目下無塵的理由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是劉禹錫《金陵五題》詩的第二首。這首詩裡面提到的朱雀橋、烏衣巷,地處金陵南門附近,為東晉朝時王導、謝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處。當時的東晉朝廷除了皇室外,另外由三大家族掌管:一個是司馬家,另一個是王氏,還有就是謝氏家族。
  • 司馬師和司馬昭關係怎樣,為什麼司馬師沒有傳位給自己兒子
    在他們的父親去世之後,有大哥司馬師掌握了大權,而在哥哥死後,司馬昭才獲取了權力,後來是司馬昭的兒子篡位,建立了晉朝。那麼他們司馬師和司馬昭關係怎麼樣呢?為什麼在司馬師死後沒有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位給了他的弟弟。
  • 劉裕稱帝後,為何要將司馬家族趕盡殺絕?根本原因是什麼?
    一、我們先來對比一下司馬炎與劉裕篡位後的所作所為 司馬炎是晉朝開國皇帝,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景帝司馬師之侄、晉文帝司馬昭嫡長子,鹹熙二年,司馬昭病死,司馬炎繼承其父晉王位,成為曹魏新一代權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