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網4月22日訊(YMG記者 鄒春霞 通訊員 範喜秋 徐潔)損毀山體變成林地,廢棄採石場復墾為耕地,尾礦區綠化後成為度假區。今天是第47個世界地球日。每年的世界地球日,都會喚起我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反思。
記者從市國土局獲悉,煙臺從根本上轉變資源開發利用方式,踐行「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斷加大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力度,目前,全市累計已恢復治理損毀土地面積4167.62公頃,恢復治理率達72%。
尾礦庫培育涵養為「綠色銀行」
春意正濃,花舞繽紛。站在景色優美的萊州市三山島海濱,眼前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誰也不曾想到,我們腳下的這片風景區,幾年前竟是一處尾礦砂漫天飛揚的金礦尾礦庫。
據了解,倉上金礦尾礦庫是倉上金礦自1985年建成投產後堆放尾礦形成的,共有4個尾礦庫,沿海濱沙灘連綿排列,在沿海形成了長1500米、寬600米的裸露區。
推挖土石,覆蓋優質土壤,種植抗風耐鹼樹種、草皮……經過多年的恢復整治,廢棄的尾礦庫披上了綠裝,尾礦庫中間改造成了秀美的內湖景觀,飛流的瀑布懸掛山間,各種景觀樹種和多樣性生態植被婀娜多姿。隨著黃金海岸生態社區和歡樂金灘、海鷗廣場、會仙湖、丹嶂瀑、神龍山自然生態區的相繼建成,這裡成為省「3A級旅遊景區」。以往荒蕪的汙染禿山成為生態經濟「綠色銀行」。
記者自市國土局獲悉,煙臺市將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作為礦業權設立、延續、變更的前置條件,要求所有生產礦山編制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方案,並開展恢復治理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收繳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4.3億元,徵收面達100%。目前,全市359個礦山企業已全部完成方案編制,累計投入恢復資金6億元。
城市山體「疤痕」實施「修復手術」
芝罘峰山,給老煙臺人留下的是「刺眼疤痕」印象———因峰山———塔山石材礦區就位於臥龍工業園區東側的峰山一帶,每當從港城東大街、機場路和通世南路經過時,被毀山體常不經意間躍入眼帘。
這道位於市區中心的「傷疤」,如果再不抓緊治理,就將成為地質環境破壞的「重災區」。
「經市、區兩級國土部門積極協調,我們爭取省級財政資金1500萬元,在老採坑處增加27600平方米的林地。另外,我們從確定作業隊伍到治理施工全程跟蹤督導,確保石材礦區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嚴格按設計標準竣工驗收。」據市國土資源局芝罘分局地質環境科科長林生介紹,這個項目竣工後,不僅消除了視覺汙染,而且能讓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顯著提升。
煙臺市爭取5.7億元資金治理礦山地質環境
上世紀八十年代,煙臺採用最原始的採空法採礦,採空區未及時回填而引起的地面塌陷,容易引起巖體開裂崩塌等地質災害。作為煙臺老牌金礦,牟平金牛山礦區也構成了人居安全威脅。
記者了解到,牟平區金牛山礦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獲得中央補助資金2080萬元,工程於2012年6月1日開工,2013年5月10日竣工。
「項目通過實施採空空洞區充填治理,削坡整形及塌陷坑帶回填治理等一系列治理工程,礦區的生態環境顯著改觀。」據市國土資源局牟平分局地質環境科科長李廣春介紹,不僅如此,項目區在治理後,增加耕地面積約為35477平方米,為當地老百姓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
在龍口黃山館,廢棄採石場綜合整治將恢復這一區域自然生態功能,採石場底部平整覆土後,待土壤恢復肥力後還可進一步復墾為耕地;在招遠九曲蔣家,尾礦庫將通過改造成為生態農業項目,目前,土質測評、水肥涵養、植物布局、水利機械等配套工作全部完成。
據了解,目前,煙臺市累計爭取部、省、市三級財政補助資金5.7億元,落實了煙臺市新國際機場、牟平金牛山廢棄礦區、芝罘區峰山、龍口下丁家、福山區下關等112個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累計恢復治理損毀土地面積2654公頃,一些集中連片的露天採石場得到了有效整治,曾經的泥石荒山又變為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