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一箭射不中,李建成逃脫,玄武門之變結果如何?

2020-12-23 李三三說歷史

六十二年七月,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騎馬進入玄武門,準備向父親李淵說明情況,證明自己與尹德妃、張婕妤是清白的。誰知道,秦王李世民已帶著十幾個「凌煙閣勳臣」在玄武門等了很久,李建成、李元吉來到臨湖殿,發現情況有些不對頭,便往回走,準備回府邸。這時,李世民走了出來,向二人問好,李元吉心神不寧,直射李世民三箭。可能太緊張了吧,李元吉居然沒射中,李世民則不客氣,徑直彎弓射箭,一箭射死了李建成。

關於玄武門之變,《舊唐書》記載:「建、元二人行至臨湖殿,見事有變,遂立即回宮,秦王呼喝,元吉彎弓射箭,連連三次未成。於是秦王射殺了建造,元吉中箭而逃,尉遲敬德追殺了他。」據知,李世民是一位神箭高手,一箭射死了兄長李建成,三國中的老將黃忠都甘拜下風。

李建成被射死,李元吉慌忙逃走,尉遲恭追殺。這時,李世民的坐騎驚慌,逃入玄武門旁樹林中,馬韁被樹枝纏住,李世民不慎跌下馬,被李元吉勒住脖子,命懸一線。緊要關頭,尉遲恭趕來,大聲呵斥,李元吉知道自己不是尉遲恭的對手,便撒手不管。尉遲恭也毫不含糊,徑直彎弓,射死了李元吉。在李建、李元吉死後,尉遲恭手持長矛,闖入宮中,向李淵報告。而識時務的李淵為俊傑,不得不頒布詔書,讓李世民節制宮廷內外的軍政,承認玄武門事件的合法性。於是,馮立、薛萬徹等東宮兵馬2000多人只能放下武器,停止戰鬥,李世民成了事變的贏家。

在贏得勝利後,李世民逼迫父親李淵退位,然後殺了李建成、李元吉十個兒子,還把太子、齊王妃也包括進了自己的後宮,這就是李世民被後世指責的原因。所以,如果李世民手軟了,不是一箭射死了李建成,而是讓他成功逃回東宮,玄武門事變的結果是什麼?

自玄武門事變後,關鍵人物李建成首次出局,一箭射死,才導致東宮集團人心渙散,失去鬥志,否則鹿死誰手也不可知。我以為,如果李建成逃回東宮,然後帶著兩千長林軍殺回來,結果就是唐朝陷於分裂,中原大地大亂,誰也贏不了。或許,唐朝的國祚比隋朝的時間要短,中國古代史上不會有「貞觀之治」,更不會有「盛唐」。這裡,筆者就談談這其中的原因。

東宮集團和秦王集團之間的矛盾在李建成、李元吉的逃亡中徹底激化,雙方達到你死我活的地步,雙方都沒有退路,必須決戰。此時此刻,李建成、李元吉兩人兵馬合三千,在長安城內的實力遠遠超過李世民。須知,玄武門之變時,馮立、薛萬徹率兵殺來,秦王兵馬根本擋不住,紛紛敗退,若不是尉遲恭接過李淵的聖旨,李世民必以慘敗收場。因此,只要李建成、李元吉逃走了,李世民在長安根本不會有勝算,畢竟有那麼一點點兵馬在手。

那麼,李建成、李元吉逃走後,李世民會如何應對?我覺得李世民有兩條路可走。首先,劫持李淵,逼他下旨,將罪名定在李建成身上,然後調集京師兵馬,圍攻李淵。二是直接突圍,號召部分兵馬跟隨自己,逃回洛陽基地。但無論選擇哪一個,李世民都不會獲勝。

綁架李淵的可能性有多大?李建、李元吉逃走了,玄武門的將士們看著事態的發展,不一定繼續支持秦王,更不可能讓尉遲恭順利闖入宮中,迫使李淵下詔。退後一步,就算玄武門將士支持了,怎麼辦?李建成逃回後,會先率兵攻打玄武門,然後又讓李元吉率兵血洗秦王府,劫持秦王將士的家人。

圍城中的李建成,短時間內李淵詔書無法送出。這時,李淵、李世民困在城中,秦王府將士的家人被劫持,大夥是否還有心思戰鬥?此外,李建成還可以打著「靖難」的旗號,斥責李世民劫持皇帝,是大逆不道的亂臣賊子,人人都要殺。

搶劫李淵,強迫皇帝下詔,這條路行不通,第二條怎麼辦?對於李世民來說,突圍而出是最好的選擇,也是最無助的選擇,但也不能獲勝。成功逃回的李建成,李元吉肯定會在一時出兵回擊,尋找李世民的報復。此時此刻,李世民當機立斷,在李淵控制了他之前,逃出長安,以自己的威望調集兵馬,佔領東都洛陽,與李建成對抗。

相較於李建成,李世民經常出徵,在軍隊中有很高的威信。在群眾不明真相前,李世民可以打著「靖難」的旗號,召集眾多的兵馬。但李世民獲勝的可能性仍然很小,只有自保的可能。這是為什麼?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李建成會逼李淵下詔,讓李世民坐實「亂臣賊子」的罪名,號召天下兵馬奮起討伐秦王,為大唐「靖難」。

領兵作戰的能力,李世民是很強的,但是李淵、李建成、李元吉也不好對付,而且他們擁有後勤、兵力、道德等方面的優勢,有大唐國力支撐,豈能輕而易舉的擊敗。你要知道,鐵石心腸支持李世民的悍將,也就是尉遲恭、侯君集、程咬金等幾個;有才幹的統帥李靖、李績則不選邊站,沒有明確表態。

李世民面對的對手不僅僅是李建成,他還面對著大唐王朝的挑戰。這樣,中原大地必將陷入混戰,長時間的爭鬥。這時,北方的突厥虎視眈眈,擁有二十萬鐵騎的頡利可汗自然不會放過這千載難逢的機會,他一定會率兵南下,參加中原之戰,分一杯羹。一旦突厥南下,中原局勢更趨複雜,大唐王朝必然不可避免地陷入分裂、混戰。

因此,李世民一箭射不死李建成,讓他成功逃脫,唐朝必然陷入分裂,沒有誰是勝利者。對於這一點,大夥是怎麼看的。

相關焦點

  • 李元吉為何連射三箭,都射不中李世民,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原因很簡單
    因此,第二天李建成和李元吉去見李淵的時候,李世民在臨湖殿設下埋伏,準備截殺李建成和李元吉。當兩人進了玄武門,並從臨湖殿走過的時候,李世民騎馬衝出來,招呼李建成和李元吉。《資治通鑑》上是這樣記載的:「世民從而呼之,元吉張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殺之。」也就是說,當李世民打招呼的時候,李元吉最先張弓搭箭,射殺李世民。可是射了三箭,都沒有射中李世民。
  • 「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的兩位「門神」秦瓊敬德是如何分工的?
    老朽說事今天來跟大家說說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的兩位「門神」秦瓊敬德是如何分工的? 「玄武門之變」這段歷史,可以說是最驚心動魄的。而最主要的內容,當然是作為二皇子的李世民,殺害了自己的太子哥哥李建成還有親近太子的弟弟李元吉,然後成為了太子,兩個月後又即位當了皇上,成為了歷史上有名的唐太宗,還諦造了「貞觀之治」的大唐盛世。我們都知道秦瓊(秦叔寶)和尉遲恭(尉遲敬德)是李世民的兩員大將,也算是心腹,從李唐開始起事就跟著李世民一路過關斬將,所以這麼重要的「玄武門之變」也是少不了他們的份兒。
  • 李世民麾下秦瓊為什麼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的那天早上,李世民唯一的亮點,就是一箭射死了自己毫無準備的哥哥。在這之後,或者是因為眼看著自己親生哥哥死於自己箭下的強烈刺激,李世民的表現就和沙場之上百萬軍中的英明神武判若兩人了。他甚至不能駕馭好他的坐騎,被飛跑的戰馬扔了下來,差點兒被自己的弟弟勒死。如果不是彪悍的尉遲敬德及時趕到,射死了李元吉,那麼玄武門之變的結果真的很難說會怎樣。
  • ...一箭射死了李建成,為何還要砍下他的頭顱?另有用意,讓人細思極恐
    一箭射死李建成,砍掉李建成的頭顱,這都不叫事,李世民還斬草除根,滅了自己的十個親侄子,逼迫老爹李淵退位,並把弟媳婦楊氏納入宮中,成為自己的寵妃!可這一切,都事出有因,不可以簡單的善惡好壞論斷,皇位爭奪就是如此血腥。
  • 玄武門之變,「超男皇帝」李世民的「黑歷史」
    可以說直到這時候,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關係都還是融洽的。但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在唐朝不斷消滅殘餘的割據軍閥,逐漸填補版圖上的空白的過程中,天平開始發生微妙的傾斜。隋朝末年各方割據勢力李淵當了皇帝,作為尊貴的萬金之軀,自然是不可能再天天帶兵往外跑了。而李建成身為皇太子,未來帝國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坐鎮京城,跟隨父皇積累職場經驗當然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 玄武門之變事非偶然,李世民得勢的動因,不操天下神器
    李世民原為李淵二子,李建成為長子,李淵未敢違背立長子為太子的慣例。但是,李世民早已功高蓋主,且不說在打下大唐江山中,李世民立下汗馬功勞,李世民當過尚書令、中書令、司徒等,相當於宰相,且有自己的派系,一班子人馬。
  • 玄武門之變為何李世民勝出?並非偶然,看看雙方的班底就知道了
    前言:玄武門之變,看上去是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三兄弟之間的爭鬥,實際上不單純是三兄弟的爭鬥,而是兩個集團之間的鬥爭,即李世民一方的秦王集團和李建成李元吉一方的東宮集團之間的鬥爭。鬥爭的結果當然是秦王集團獲得了勝利,但是你知道為何秦王集團會勝出嗎,仔細研究一下兩個集團的班底,就不難得出結論。(玄武門之變相關劇照)1、李世民的班底不妨先看一下李世民的班底。
  • 玄武門之變是李唐的人倫悲劇,史學家:李世民被逼反抗,他做得對
    也許對於普通人而言,會覺得玄武門之變是十分殘忍甚至覺得李世民喪失人倫,殘殺兄弟,可是在史學家眼裡,雖然惋惜李建成,但都認為李建成比不上李世民,並且肯定李世民的做法,為什麼會這樣呢?我繼續仔細分析。
  •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強佔了弟媳齊王妃,為何不敢對太子妃下手?
    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李世民強佔了自己的弟媳齊王妃楊氏,但是卻不敢對太子妃鄭觀音下手。那麼,唐太宗李世民既然都敢民強佔了自己的弟媳齊王妃,為什麼他就不敢對太子妃下手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秘密。玄武門之變唐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爆發,秦王李世民誅殺了自己的長兄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事後,木已成舟,唐高祖李淵也無可奈何,也不能收拾自己的兒子李世民,準確是此時的李淵已經被架空了,最後李淵被迫選擇了退休,讓位給自己的兒子李世民,李世民如願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 唐朝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跟隨他的人,下場是什麼呢?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背負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罵名,成為他一生中的汙點。隋朝末年,隋煬帝昏庸無道,搞得民不聊生,引起農民起義,遍布全國。史書中記載到,當時遍布都是大大小小的起義軍,而李淵和李世民團夥就是其中一支。
  •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弒兄逼宮,本意原是弒父奪位?
    無論是正史還是揣測推理,對於「玄武門之變」這一歷史上的關鍵節點,都值得我們去推敲其目的。作為李世民當時的角色,功績顯著,勢力龐大,被其父和其兄長所逼得已經是進退兩難,然而最初李世民的目標是先要殺死兄長然後自然而然地受封太子嗎?
  • 唐太宗為什麼沒有掩蓋玄武門之變,不讓史官記載啥的?
    這樣的大事件是掩蓋不住的玄武門之變,是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爭奪繼承權所發動的一次政變,這次政變直接導致了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的死亡,也進而誘發了其後李淵讓位於李世民的事情。那麼唐太宗為什麼不讓史官不記錄玄武門之變呢?先不說史官是不是會聽話的問題。就算史官聽話。那是因為玄武門之變其實是根本遮掩不住的,這個事情太大,造成的影響太大,無法掩蓋。如果史官不記錄玄武門之變,那麼史官就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出現。
  •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為什麼向李淵要「跪而吮上乳」?
    玄武門之變後,在《資治通鑑》中記載「世民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這個說法僅僅在《資治通鑑》上有,為什麼李世民會選擇「跪而吮上乳」呢?首先來說「玄武門之變」,其實完全是李世民自己一手導演的宮廷之變,在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帶領自己的一班親信,埋伏在玄武門附近,等到將要進宮的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進入自己埋伏圈之後,將其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家人也沒有倖免,連自己的親侄子都沒有放過,但李世民走到自己父親面前卻做出了詭異的動作,就是「跪而吮上乳」,
  • 李淵早知道李世民有奪位之意,為何還要給他兵權?李建成表示冤枉
    李世民和李建成都謀劃了玄武門之變,只不過李建成沒有預料到李世民的手下如此強悍。按照歷史的記載,李建成在玄武門也是有準備的,只不過他的準備相比較而言,稍微薄弱了一些。由此可見,李世民的準備是十分充足的。作為一個久經戰陣的將領,他不可能讓自己打一場沒有準備的戰爭。
  • 唐朝名將常何墓碑出土,揭開李世民真實面目,玄武門之變確有隱情
    或許,千古名君李世民並不是如正史的記載中那麼光輝偉岸。而得出這一結論的證據,就來源於一位親身參加過玄武門之變的將領常何的墓志銘。常何由於在玄武門兵變之中的功績,加之自身的軍事才能;屢次升遷,官越做越大,知道去世,仍身居高位,未曾遭受罷黜。因此,他的墓志銘上的記載頗為真實,不存在對於唐太宗李世民的不滿情緒。由此可見,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並不是受到李建成、李元吉的逼迫;相反,而是覬覦皇位的李世民,先下手為強的舉措。
  • 李世民要處決10個侄子,父親李淵流著淚說了14個字,結果全都成真
    李淵外出徵戰的時候,李建成就負責監國,把政事處理的相當好;軍事上李建成擒殺了李世民都拿不下的劉黑闥。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在李淵還是天下人的心中,李建成都是未來皇帝的不二人選。
  • 玄武門之變後,「太上皇」李淵的下場到底如何?你知道嗎?
    「淚溼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燻籠坐到明。可憐紅顏總薄命,最是無情帝王家。」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後宮詞》中,淋漓盡致刻畫了身在帝王家的孤苦與「無情」。一說起大唐盛世、貞觀之治,那麼免不了要提起唐太宗李世民。
  • 玄武門之變如何評價,為什麼說這可能是最好的結果?
    玄武門之變如何評價,為什麼說這可能是最好的結果?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很多流血爭位,楚厲王一死,楚武王就殺了他侄子上位。成蛟也被他哥嬴政殺了。政治鬥爭的殘酷性,沒什麼好說的,必須死一個,央視製作的紀錄片激變玄武門把這事兒前前後後說清楚了。基本上就是這樣了。一段冰冷又血腥的宮廷政變,也是一次冰冷又血腥的手足相殘。偉人的誕生,往往伴隨著火與血的淬鍊。歷史上殺兄弟爭皇位的不少,南北朝遍地都是,為啥大家都關注李世民的宣武門之變?
  • 李世民登上帝位的傳奇之路
    當時李世民秘密的向他的父親李淵上奏,自己的兩個兄弟,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淫亂後宮。李淵一聽不得了,這可是不能流傳出去的醜聞啊,於是他決定第二天向這兩個兒子問問清楚。他也知道,自己這幾個兒子之間競爭激烈,為了爭奪太子之位,早有不和。
  • 李建成在李世民的酒中下毒,本該喪命卻沒死?真相也許是這樣的
    從時間上分析,下毒事件與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只相隔二三天的時間。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矛盾,已經完全激化,李世民已經做好了與太子李建成徹底攤牌的計劃。他派出了心腹大將張亮,率領一千多人的得力幹將前往洛陽,暗中聯絡結交山東英雄豪傑,蓄積軍事力量。同時,李世民本人,也正在積極謀劃退路,如果天下有變,將帶領秦王府的人馬前往東都洛陽,與太子李建成平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