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年七月,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騎馬進入玄武門,準備向父親李淵說明情況,證明自己與尹德妃、張婕妤是清白的。誰知道,秦王李世民已帶著十幾個「凌煙閣勳臣」在玄武門等了很久,李建成、李元吉來到臨湖殿,發現情況有些不對頭,便往回走,準備回府邸。這時,李世民走了出來,向二人問好,李元吉心神不寧,直射李世民三箭。可能太緊張了吧,李元吉居然沒射中,李世民則不客氣,徑直彎弓射箭,一箭射死了李建成。
關於玄武門之變,《舊唐書》記載:「建、元二人行至臨湖殿,見事有變,遂立即回宮,秦王呼喝,元吉彎弓射箭,連連三次未成。於是秦王射殺了建造,元吉中箭而逃,尉遲敬德追殺了他。」據知,李世民是一位神箭高手,一箭射死了兄長李建成,三國中的老將黃忠都甘拜下風。
李建成被射死,李元吉慌忙逃走,尉遲恭追殺。這時,李世民的坐騎驚慌,逃入玄武門旁樹林中,馬韁被樹枝纏住,李世民不慎跌下馬,被李元吉勒住脖子,命懸一線。緊要關頭,尉遲恭趕來,大聲呵斥,李元吉知道自己不是尉遲恭的對手,便撒手不管。尉遲恭也毫不含糊,徑直彎弓,射死了李元吉。在李建、李元吉死後,尉遲恭手持長矛,闖入宮中,向李淵報告。而識時務的李淵為俊傑,不得不頒布詔書,讓李世民節制宮廷內外的軍政,承認玄武門事件的合法性。於是,馮立、薛萬徹等東宮兵馬2000多人只能放下武器,停止戰鬥,李世民成了事變的贏家。
在贏得勝利後,李世民逼迫父親李淵退位,然後殺了李建成、李元吉十個兒子,還把太子、齊王妃也包括進了自己的後宮,這就是李世民被後世指責的原因。所以,如果李世民手軟了,不是一箭射死了李建成,而是讓他成功逃回東宮,玄武門事變的結果是什麼?
自玄武門事變後,關鍵人物李建成首次出局,一箭射死,才導致東宮集團人心渙散,失去鬥志,否則鹿死誰手也不可知。我以為,如果李建成逃回東宮,然後帶著兩千長林軍殺回來,結果就是唐朝陷於分裂,中原大地大亂,誰也贏不了。或許,唐朝的國祚比隋朝的時間要短,中國古代史上不會有「貞觀之治」,更不會有「盛唐」。這裡,筆者就談談這其中的原因。
東宮集團和秦王集團之間的矛盾在李建成、李元吉的逃亡中徹底激化,雙方達到你死我活的地步,雙方都沒有退路,必須決戰。此時此刻,李建成、李元吉兩人兵馬合三千,在長安城內的實力遠遠超過李世民。須知,玄武門之變時,馮立、薛萬徹率兵殺來,秦王兵馬根本擋不住,紛紛敗退,若不是尉遲恭接過李淵的聖旨,李世民必以慘敗收場。因此,只要李建成、李元吉逃走了,李世民在長安根本不會有勝算,畢竟有那麼一點點兵馬在手。
那麼,李建成、李元吉逃走後,李世民會如何應對?我覺得李世民有兩條路可走。首先,劫持李淵,逼他下旨,將罪名定在李建成身上,然後調集京師兵馬,圍攻李淵。二是直接突圍,號召部分兵馬跟隨自己,逃回洛陽基地。但無論選擇哪一個,李世民都不會獲勝。
綁架李淵的可能性有多大?李建、李元吉逃走了,玄武門的將士們看著事態的發展,不一定繼續支持秦王,更不可能讓尉遲恭順利闖入宮中,迫使李淵下詔。退後一步,就算玄武門將士支持了,怎麼辦?李建成逃回後,會先率兵攻打玄武門,然後又讓李元吉率兵血洗秦王府,劫持秦王將士的家人。
圍城中的李建成,短時間內李淵詔書無法送出。這時,李淵、李世民困在城中,秦王府將士的家人被劫持,大夥是否還有心思戰鬥?此外,李建成還可以打著「靖難」的旗號,斥責李世民劫持皇帝,是大逆不道的亂臣賊子,人人都要殺。
搶劫李淵,強迫皇帝下詔,這條路行不通,第二條怎麼辦?對於李世民來說,突圍而出是最好的選擇,也是最無助的選擇,但也不能獲勝。成功逃回的李建成,李元吉肯定會在一時出兵回擊,尋找李世民的報復。此時此刻,李世民當機立斷,在李淵控制了他之前,逃出長安,以自己的威望調集兵馬,佔領東都洛陽,與李建成對抗。
相較於李建成,李世民經常出徵,在軍隊中有很高的威信。在群眾不明真相前,李世民可以打著「靖難」的旗號,召集眾多的兵馬。但李世民獲勝的可能性仍然很小,只有自保的可能。這是為什麼?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李建成會逼李淵下詔,讓李世民坐實「亂臣賊子」的罪名,號召天下兵馬奮起討伐秦王,為大唐「靖難」。
領兵作戰的能力,李世民是很強的,但是李淵、李建成、李元吉也不好對付,而且他們擁有後勤、兵力、道德等方面的優勢,有大唐國力支撐,豈能輕而易舉的擊敗。你要知道,鐵石心腸支持李世民的悍將,也就是尉遲恭、侯君集、程咬金等幾個;有才幹的統帥李靖、李績則不選邊站,沒有明確表態。
李世民面對的對手不僅僅是李建成,他還面對著大唐王朝的挑戰。這樣,中原大地必將陷入混戰,長時間的爭鬥。這時,北方的突厥虎視眈眈,擁有二十萬鐵騎的頡利可汗自然不會放過這千載難逢的機會,他一定會率兵南下,參加中原之戰,分一杯羹。一旦突厥南下,中原局勢更趨複雜,大唐王朝必然不可避免地陷入分裂、混戰。
因此,李世民一箭射不死李建成,讓他成功逃脫,唐朝必然陷入分裂,沒有誰是勝利者。對於這一點,大夥是怎麼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