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吉為何連射三箭,都射不中李世民,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原因很簡單

2021-02-19 歷史盛典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                                             

聲明:本文素材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曾記載,李世民到李淵那裡,告發李建成和李元吉與李淵的那些嬪妃們有苟且淫亂的事情,致使李淵大為生氣,命令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三人,第二天去宮中對質,並且還找了一幫大臣「當裁判」。

因此,第二天李建成和李元吉去見李淵的時候,李世民在臨湖殿設下埋伏,準備截殺李建成和李元吉。當兩人進了玄武門,並從臨湖殿走過的時候,李世民騎馬衝出來,招呼李建成和李元吉。《資治通鑑》上是這樣記載的:「世民從而呼之,元吉張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殺之。」

也就是說,當李世民打招呼的時候,李元吉最先張弓搭箭,射殺李世民。可是射了三箭,都沒有射中李世民。而李世民則一箭就把李建成給射死了。

(李世民劇照)

問題來了:李元吉射了李世民三箭,都沒有把李世民射死。為什麼李世民一箭就把李建成射死了呢?

關於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因為李元吉箭術不精,因而連續射了三箭,都沒有損傷李世民的皮毛。而李世民箭法高強,所以一箭射死了李建成。

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李世民多年徵戰沙場,在戰場上摸爬滾打,確實可能箭法不錯。不過也說不定,李世民雖然徵戰沙場多年,但實際上他從來沒有上過戰場。他只是個指揮官,所以並不能就說他的武功有多高強。同時,李元吉也是在戰場上廝殺過來的,不能說李元吉的箭法水平就不高。因此,用兩人箭法水平的高低來說這一段,顯然是不能解釋的。

還有人認為,李元吉之所以連射三箭,都沒能射中李世民,是因為他心裡慌張。當他看見李世民大搖大擺走出來招呼他們的時候,就覺得有些奇怪,有些異樣,可能會發生什麼。所以心裡特別慌張。在慌張中射箭,因此就射不準。

而李世民射李元吉的情況則不一樣。一方面,李世民心裡不慌張,氣定神閒地射,因此能夠射中。另一方面,因為之前是李元吉在射李世民,照一般的理解,李世民應該報復,箭應該對準李元吉射。所以,李建成便沒有注意。誰知道,李世民的箭是朝著李建成射的,所以李建成被李世民一箭射死了。

(李元吉劇照)

這種說法,是從當時幾個人的心理來進行考慮的,也算是有一定的道理。

不過,我認為,雖然上面的那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並沒有說到《資治通鑑》在寫這一段時的深刻含義。

我們知道,史書在記載歷史的時候,總是有一種微言大義的。什麼是微言大義呢?就是史書為了講究客觀,一般都不會對人物進行褒貶。但是,不進行褒貶,不表明沒有褒貶,史書只是把褒貶藏在所有的文字裡面而已。這樣做,既確保了客觀,同時也把史官的一些觀點傳遞了出來。

我認為,雖然在玄武門事變中,或許真的是李元吉射李世民三箭,都沒有射中,而李世民一箭就射殺了李建成。但是,史官特別強調「一箭」和「三箭」,其實就包含了他所表達的微言大義。

我們知道,無論是《資治通鑑》,還是《舊唐書》《新唐書》,這些正史都是根據唐朝宮廷中保留下來的那些史料,再採信民間傳說,以及當時的一些野史記載,綜合考慮的結果。不過,最主要的還是根據當時宮廷留下來的史料。

但恰好宮廷留下來的史料,其實是最不可信的。而唐太宗時期的史料,更加不可信。不可信的原因,就是因為唐太宗為了能在歷史上留下完美的好名聲,特別地對那段史料進行過刪改。

(李建成劇照)

後世編撰的史書,在記載的時候,試圖恢復唐太宗刪改前的內容。但是,這顯然是辦不到的,因為那些內容早就消失不見了。雖然後世史書覺得按照相關的邏輯,應該是某種樣子。但是畢竟沒有史料佐證,因此也不敢隨便寫。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怎麼來組織安排材料,怎麼按照組織安排的材料,讓後人領悟其中的微言大義,就十分重要了。

那麼,《資治通鑑》在寫這一段的時候,有什麼樣的微言大義呢?

我覺得,雖然在玄武門事件發生前,史書上所記載的,一直都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如何整治李世民,而李世民如何考慮兄弟情義,不願意下手。但是,從「三箭」和「一箭」的表述我們可以看出。似乎李元吉並沒有那麼心狠手辣,他在射李世民的時候,還是因為心裡有所顧忌,所以才射不準。而李世民卻是蓄謀已久,而且心裡非常陰狠,所以一箭就射死了李建成。

大概,《資治通鑑》所要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相關焦點

  • 李世民一箭射不中,李建成逃脫,玄武門之變結果如何?
    這時,李世民走了出來,向二人問好,李元吉心神不寧,直射李世民三箭。可能太緊張了吧,李元吉居然沒射中,李世民則不客氣,徑直彎弓射箭,一箭射死了李建成。關於玄武門之變,《舊唐書》記載:「建、元二人行至臨湖殿,見事有變,遂立即回宮,秦王呼喝,元吉彎弓射箭,連連三次未成。於是秦王射殺了建造,元吉中箭而逃,尉遲敬德追殺了他。」
  • ...一箭射死了李建成,為何還要砍下他的頭顱?另有用意,讓人細思極恐
    一箭射死李建成,砍掉李建成的頭顱,這都不叫事,李世民還斬草除根,滅了自己的十個親侄子,逼迫老爹李淵退位,並把弟媳婦楊氏納入宮中,成為自己的寵妃!可這一切,都事出有因,不可以簡單的善惡好壞論斷,皇位爭奪就是如此血腥。
  • 李世民稱帝前,唐朝厲害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邊,為何最後李世民得勝?
    說李世民稱帝前,當時唐朝厲害的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邊這話不對,看看雙方手下的厲害人物都有誰就知道了,太子李建成手下厲害人物有:魏徵、王珪、韋挺、薛萬徹、馮立、馬三寶。
  • 李淵22個兒子,為啥就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鬥得最兇?
    李淵那麼多兒子,為何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鬥得最兇? 李建成是太子,近水樓臺先得月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嫡長子李建成被立為太子。
  • 李世民喝下李建成的毒酒,為何沒有死?
    唐高祖李淵駕臨李世民宮中關心身體情況,隨後斥責李建成說「世民一直以來酒量都不行,以後不要聚在一起喝酒了」 為什麼不是太子李建成下毒? 首先,兄弟喝酒的地點是在太子府,假設李建成是要下毒害死李世民,如果李世民真的死在太子府,那對於李建成來說也是災難,難以擺脫毒殺兄弟的罪名,那他的太子之位也不一定能夠保住。 其次,李建成的心地並不狠毒,遠不及他的弟弟李元吉。
  • 李世民登上帝位的傳奇之路
    當時是這樣的,在唐朝李世民登上帝位之前,發生的這個事。當時李世民秘密的向他的父親李淵上奏,自己的兩個兄弟,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淫亂後宮。李淵一聽不得了,這可是不能流傳出去的醜聞啊,於是他決定第二天向這兩個兒子問問清楚。他也知道,自己這幾個兒子之間競爭激烈,為了爭奪太子之位,早有不和。
  • 李世民要處決10個侄子,父親李淵流著淚說了14個字,結果全都成真
    但是李世民卻冒天下之大不韙,殺兄父,最後以非法的身份繼承了皇位。為了以絕後患,李世民將自己哥哥的幾個兒子也殺掉了,他的父親李淵痛心不已,對他說了14個字,後面全都應驗。 李世民是李淵的二兒子,他們的母親都是竇皇后,因為這個原因,古代嫡長子繼承制之下,李世民是沒有任何繼位的可能的。而且隱太子李建成,也就是李世民的大哥,是一個非常賢明的人,文武雙全。
  • 古代打仗的劇中,人中了一箭就死了,你認為箭真的就能殺死人嗎?
    古代弓威力沒見過,見過現代弓,大慨50多米遠射向10釐米厚的木門上,箭頭穿透木板還鑽出接近15釐米,這樣的弓箭,要是打仗射人身體上了,即使你有鎧甲,估計也能一箭穿心。
  • 「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的兩位「門神」秦瓊敬德是如何分工的?
    老朽說事今天來跟大家說說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的兩位「門神」秦瓊敬德是如何分工的? 「玄武門之變」這段歷史,可以說是最驚心動魄的。而最主要的內容,當然是作為二皇子的李世民,殺害了自己的太子哥哥李建成還有親近太子的弟弟李元吉,然後成為了太子,兩個月後又即位當了皇上,成為了歷史上有名的唐太宗,還諦造了「貞觀之治」的大唐盛世。我們都知道秦瓊(秦叔寶)和尉遲恭(尉遲敬德)是李世民的兩員大將,也算是心腹,從李唐開始起事就跟著李世民一路過關斬將,所以這麼重要的「玄武門之變」也是少不了他們的份兒。
  • 為何有「髒唐」之說?李世民殺掉李元吉後,強娶弟媳霸佔為妻
    02公元626年夏,突厥入侵,按照常理來說,帶兵徵戰的事情應該是交給李世民來,但是李建成怕李世民立下功勞威脅自己的太子之位,於是不同意李世民領兵這樣一來,既可以瓦解李世民的勢力,又可以在臨行的機會秘密處決掉李世民。想得挺好,計劃也比較完美,但是被別人知道了,並且傳到了李世民的耳朵裡。思考一番後,李世民決定先下手。李世民先是說李建成、李元吉勾搭繼母,淫亂後宮,後來在他們入宮的路上下了手。
  • 玄武門之變事非偶然,李世民得勢的動因,不操天下神器
    李世民原為李淵二子,李建成為長子,李淵未敢違背立長子為太子的慣例。但是,李世民早已功高蓋主,且不說在打下大唐江山中,李世民立下汗馬功勞,李世民當過尚書令、中書令、司徒等,相當於宰相,且有自己的派系,一班子人馬。
  • 李世民麾下秦瓊為什麼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玄武門之變的那天早上,李世民唯一的亮點,就是一箭射死了自己毫無準備的哥哥。在這之後,或者是因為眼看著自己親生哥哥死於自己箭下的強烈刺激,李世民的表現就和沙場之上百萬軍中的英明神武判若兩人了。他甚至不能駕馭好他的坐騎,被飛跑的戰馬扔了下來,差點兒被自己的弟弟勒死。
  • 李建成在李世民的酒中下毒,本該喪命卻沒死?真相也許是這樣的
    從事件處理結果來分析,事後皇帝李淵並沒有對太子李建成做出任何處罰,而只是當場告誡他,以後不許再讓秦王李世民喝酒,這也不符合常情。如果真是李建成在酒中下了毒,李世民一定會大做文章,在李淵面前控告太子。晚年的李淵,最看重的就是父子、兄弟之間的親情,最忌諱的就是前朝皇子奪位的悲劇重演,如果真發生了投毒事件,李淵怎麼可能輕饒太子李建成呢?
  • 李世民當上皇帝後,有那麼多女人,為何還要霸佔李元吉的妻子呢?
    大隋朝已經把事情做得差不多,只要不是太昏庸的君主,都能有所謂的貞觀之治,所以認為李世民是好皇帝的全是庸人!李氏家族有異族血統,異族有霸佔父兄弟妻子的傳統。不知這個說法對不對?說到底,李建成李元吉兩人,在一個錯誤的時間(戰亂之時),與錯誤的敵人李世民鬥,自然一切皆輸了。
  • 好手段,李世民拿下李建成絕不是臨時起意,有位「小兵」幫了大忙
    公元626年"玄武門事變"中,秦王李世民將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一舉擊殺,隨後逼迫父親李淵退位讓賢。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後,帶領大唐走向貞觀之治。新舊《唐書》中記載,李世民本意並不想殺害兄弟。只是無奈,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對其構成生命威脅。加上手下那些大將謀士,經常慫恿李世民成就大事。
  • 如果沒有尉遲敬德,李世民就窩囊地敗在李元吉手中了
    從演義中,我們知道這個黑鐵塔似的猛將名叫尉遲恭,字敬德,但其實這是以訛傳訛,人家根本就不叫尉遲恭。1971年出土的尉遲敬德墓誌上寫得清清楚楚:「公諱融字敬德」,人家根本就是叫尉遲融,不知道是演義的「流毒」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就變成了尉遲恭。這塊墓誌因為是用飛白體書寫,極為罕見,是陝西昭陵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隋末,各路真假英雄、梟雄、奸雄輩出。
  • 玄武門之變,「超男皇帝」李世民的「黑歷史」
    氣血翻湧的李淵當即下詔:命三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於明日一起來太極宮對質,看究竟真是太子和齊王膽大包天,在父皇的後宮胡作非為,還是秦王惡意構陷、血口噴人。六月初四凌晨,長安城萬籟俱寂,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騎著馬,匆匆向太極宮的武德殿奔去。這哥倆都不知道,一場血雨腥風正在不遠處靜候著他們的到來。
  • 玄武門之變為何李世民勝出?並非偶然,看看雙方的班底就知道了
    前言:玄武門之變,看上去是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三兄弟之間的爭鬥,實際上不單純是三兄弟的爭鬥,而是兩個集團之間的鬥爭,即李世民一方的秦王集團和李建成李元吉一方的東宮集團之間的鬥爭。但是這些人大多沒有什麼名氣,有人可能會說,因為李世民是勝利一方,所以李建成的的人當然不為後世所知,應該說有這個因素。但是李世民奪取政權以後,對東宮集團的人一概不予問罪,其中的人不少還受到重用,比如魏徵和王珪後來都做了宰相。
  • 李世民詔李元吉正妻楊氏侍寢,楊氏為何不敢以死相拒?
    筆者昨天寫了一個帖子,講的是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之後,殺了李元吉的五個兒子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然後將李元吉正妻楊氏沒入宮中侍寢的事情,有網友問我:「楊氏沒入宮中侍寢,面對殺夫殺子仇人李世民,為何不敢自殺拒絕呢?」
  • 正史記載李世民「跪而吮上乳」,李世民為何罔顧人倫對父不忠?
    提起《資治通鑑》,想必大家都看過,也知道這是有研究價值的歷史史書,裡面內容的真實性也是十分可信。但是裡面一段卻讓人質疑其真實性,《資治通鑑唐紀七》中、武德九年紀事所載:上乃召世民,撫之曰「近日以來,幾有投杼之惑。」世民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