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李世民稱帝前,當時唐朝厲害的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邊這話不對,看看雙方手下的厲害人物都有誰就知道了,太子李建成手下厲害人物有:魏徵、王珪、韋挺、薛萬徹、馮立、馬三寶。
武將薛萬徹,在李建成死後為唐徵討突厥、吐谷渾、高句麗等;馮立在突厥大軍逼近長安時以少戰多,大戰突厥;馬三寶是柴紹家丁,唐初創時,馬三寶隨李世民的妹妹平陽公主起兵反隋,馬三寶安撫數萬盜賊,後隨李世民平定長安,任太子監門率。
韋挺小時候與李建成關係不錯,李建成當太子期間,擔任太子左衛驃騎、檢校太子左衛率。武德七年,因楊文幹事件,與杜淹、王珪一起被流放。玄武門之變後,獲唐太宗重用。
王珪是南梁尚書令王僧辯之孫,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入召秘書內省,授為太常治禮郎,唐朝建立後,歷任世子府諮議參軍、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允,成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後因楊文幹事件被流放,貞觀年間,被唐太宗召回朝廷,歷任諫議大夫、黃門侍郎、侍中、同州刺史、禮部尚書、魏王老師,封永寧郡公。
魏徵是有名的諫臣,更是凌煙閣功臣。
李建成手下很多人才被李世民重用,一來體現了李世民的寬廣胸懷,二來也說明李建成作為大唐第一位皇帝的太子,手下有能人,不過與李世民相比,李建成手下的能臣猛將就不夠看。
李世民手下厲害人物文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武有侯君集、尉遲恭、秦叔寶、程咬金、段志玄、張亮、屈突通。
李世民參與了唐高祖李淵從謀划起兵,到入長安、稱帝,掃清各路反王,敗突厥,平定天下的全過程,是武將集團、軍功勳貴集團的實際掌控人和精神領袖,李世民手下厲害人物主要有瓦崗軍首領和沒落的貴族,還有平民,即寒門。
李建成支持者除了上述厲害人物,還有齊王李元吉,李唐皇室宗親、後宮妃嬪張婕妤、尹德妃等,還有關隴貴族和文官集團,因為李建立成是太子,名正言順的大唐皇位第一繼承人,所以得到這些人的支持。
李建成與李世民的對立說白了就是貴族、士族與寒門、庶族的對立,也是文官集團與武將、功臣集團的對立。
李世民建議李淵晉陽起兵,拜右領軍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領兵攻破長安,拜尚書令、光祿大夫,受封秦國公、趙國公。
唐朝建立後,李世民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拜天策上將,封秦王,秦王府可以招納四方人才,也可以發布政令。
秦王李世民的政令,與太子李建成的政令、高祖皇帝李淵的詔令都有效,各級官員按收到的詔令、政令先後順序執行。
隨著李世民的功勞越來越大,權勢越來越大,而李建成雖然有戰功,但是與李世民相比微不足道,有傳言說李淵打算廢掉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改立李世民為太子。
李建成就勾結齊王李元吉,並巴結,奉承李淵後宮妃嬪。
李元吉是李淵第四子,是一員驍將,曾多次隨李世民徵戰天下,李世民立下赫赫戰功,而李元吉的光芒被李世民掩蓋,李元吉對李世民很不服氣,李建成拉攏李元吉,兩人一拍即合。
李建成向李元吉承諾,「一旦我登基稱帝,就封你為皇太弟」,從此李元吉為李建成效忠。
李淵寵愛的后妃跟隨李淵時間不長,兒子都年幼,都想在李淵的兒子之中尋找靠山,李淵寵妃尹德妃、張婕妤想要為自己的父兄謀官職,找到李世民,李世民不答應,說官職要封給功臣和真正有才能的人,對尹德妃、張婕妤一點情面都不給。
而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巴結、奉承尹德妃、張婕妤,后妃就倒向了李建成,在李淵面前吹枕邊風,說李世民欺壓她們娘家人,使李淵對李世民的印象變差,打消了更換太子的想法。
但是李建成始終擔心唐高祖李淵會廢掉自己的太子之位,改立李世民為太子,在太子東宮明目張胆的擴充軍力,與秦王府對抗,太子東宮與秦王府對抗愈演愈烈。
唐武德七年(624年)六月,唐高祖李淵到長安以北宜君縣仁智宮避暑,命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隨行,太子李建成留守長安。
李建成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就派人給親信,慶州都督楊文幹送去盔甲、軍械,密謀起兵造反,推翻李淵,自己當皇帝。
不料李建成派去給楊文幹送盔甲、軍械的爾朱煥和橋公山非常恐懼,主動向李淵報告了這件事情。
李淵又驚又怒,命人以其他事由召李建成前往仁智宮見駕。李建成心知事情敗露,非常驚恐。
李建成有部下勸他在長安起兵造反,也有部下勸他孤身一人前往仁智宮請罪。
李建成聽從了後者,孤身一人到仁智宮請罪,一見到李淵,就跪地求饒。李淵把李建成拘押起來,只給粗食,同時派遣使者宇文穎下詔給楊文幹,召其覲見。
楊文幹見事情敗露,便發動兵變。
為了平息楊文幹叛亂,李淵允諾李世民,只要李世民平息叛亂,就廢掉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改立李世民為太子。
李世民領兵平叛,大軍還沒到,楊文幹軍已經大亂,楊文幹被部下殺死。
李淵沒有履行諾言,仍令太子李建成回長安,只責兄弟不睦,而歸罪於太子府的王珪、韋挺和秦王府的杜淹,並將他們流放。
這是導致李世民與李建成從一般的鬥爭,走向「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鬥爭的第一次導火索。
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矛盾越來越深,擔心自己留在長安會有危險,就想去洛陽避禍,洛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可以說洛陽是李世民的地盤。
李世民讓工部尚書溫大雅鎮守洛陽,派秦王府車騎將軍張亮率領一千多人前往洛陽,暗中結交當地豪傑。
李元吉告發張亮圖謀不軌,張亮被審訊。張亮從始至終一言不發,朝廷便釋放了他,讓他返回洛陽。
李淵覺得李世民與李建成矛盾難以調和,兩人都在長安,早晚會出事,同意李世民去洛陽。
可是李世民準備出發的時候,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起商議說:「如果秦王到了洛陽,擁有軍隊和土地,就能割據一方,以他的軍事才能和手下的精兵猛將,是我們的大禍患。不如將他留在長安,這樣他就只是拔了牙的老虎而已。」
於是,他們讓人上奏李淵說,「秦王身邊的人們得知秦王要前往洛陽,無不歡欣。秦王到了洛陽,恐怕要割地稱王,再也不回長安」。
李淵就改變主意,秦王前往洛陽一事就此擱置。
有一天李淵和李世民一起來到太子東宮,李元吉也在,李元吉對李建成說他可以安排刀斧手躲在幕後,殺死李世民。
但是臨近動手時,李建成卻改變了主意,他覺得自己在與李世民的鬥爭中佔上風,沒有必要冒險,殺了李世民,雖然除去一個爭奪皇位的對手,但是卻會讓李淵討厭自己,只會白白便宜李元吉,李建成決定等待機會。
這個機會終於來了,可是也成為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成了李建成的催命符。
事情是這樣的,武德九年(626年),突厥數萬騎兵入侵長城邊塞,包圍烏城,太子李建成推薦齊王李元吉率軍抵抗突厥入侵。
高祖聽從了李建成的建議,命令李元吉率軍馳援烏城。
李元吉趁機請求徵調秦王府尉遲恭、程咬金、段志玄、秦瓊等將領和秦王帳下精兵隨軍出徵。
在太子東宮擔任率更丞(主管計時)的王晊,被李世民收買,成為李世民在東宮的眼線,王晊密報李世民說,太子和齊王打算殺死被徵調到齊王帳下的秦王親信將領,收編秦王精兵。
李世民超緊召集親信長孫無忌、房玄齡、尉遲恭、程咬金等人商議,這些人自然不幹,向李世民陳述利害,讓李世民發動軍事政變奪權,表示他們不想等死,如果李世民不政變奪權,他們就回鄉下當個農夫。
李世民當機立斷,決定發動玄武門之變。
於是李世民向李淵告密說,李建成、李元吉私通后妃,淫亂後宮,這本是誣告,恰好后妃經常在李淵面前說李建成、李元吉好話,而說李世民的壞話,李淵就信了李世民的謊言,召李建成、李元吉入宮,與李世民當面對質。
皇宮玄武門守將常何被李世民收賣,宮中禁衛也多是李世民舊部,心向李世民,李世民就率領一眾心腹將領和八百死士來到玄武門。
張婕妤聽到風聲,向李建成、李元吉告密,讓這二人不要入宮,李元吉也勸李建成不要去皇宮與李世民對質,但是李建成認為,如果不與李世民當面對質,就表明自己做賊心虛,沒有與后妃私通也會變成與后妃私通,再加上常何是李建成的親信,李建成不相信李世民在皇宮還能玩出什麼花樣來,就與李元吉兩人一齊進宮。
李建成、李元吉剛來到玄武門外,就察覺到氣氛與往常不同,立即掉轉馬頭,準備返回東宮和齊王府。
李世民跟在他們後面呼喚他們,李元吉心虛,先張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於緊張,沒有拉滿弓,三箭都沒有射中李世民。
李世民卻不慌不忙,搭弓射向李建成,一箭就射死李建成。
李世民的坐騎受到驚嚇,帶著李世民奔入玄武門旁邊的樹林,李世民又被林中的樹枝掛住,從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時爬不起來。
李元吉迅速趕到,奪過弓來,準備勒死李世民,就在這時尉遲恭趕來,大聲喝住李元吉。
李元吉知道自己不是尉遲恭的對手,趕緊放開李世民,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尋求高祖庇護,但尉遲恭放箭射死了李元吉。
尉遲恭穿甲帶兵入宮,高祖李淵慌了,驚問何故。
尉遲恭回答說,「太子和齊王叛亂,已經被秦王處決,末將奉秦王之命入宮保護陛下。」
李淵心知大勢已去,非但沒有責怪李世民,還封李世民為皇太子,不久禪讓皇位給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稱帝,開創「貞觀之治」。
李建成五子和李元吉兒子在玄武門之變後被殺。
最後總結一下,無論軍事才能、獲取情報的能力,對情報的重視程度、收買人心、領袖的人格魅力,還有手下文臣武將的質量和數量,還有處事之果決,李建成都完全不是李世民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