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稱帝前,唐朝厲害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邊,為何最後李世民得勝?

2020-12-23 騰訊網

說李世民稱帝前,當時唐朝厲害的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邊這話不對,看看雙方手下的厲害人物都有誰就知道了,太子李建成手下厲害人物有:魏徵、王珪、韋挺、薛萬徹、馮立、馬三寶。

武將薛萬徹,在李建成死後為唐徵討突厥、吐谷渾、高句麗等;馮立在突厥大軍逼近長安時以少戰多,大戰突厥;馬三寶是柴紹家丁,唐初創時,馬三寶隨李世民的妹妹平陽公主起兵反隋,馬三寶安撫數萬盜賊,後隨李世民平定長安,任太子監門率。

韋挺小時候與李建成關係不錯,李建成當太子期間,擔任太子左衛驃騎、檢校太子左衛率。武德七年,因楊文幹事件,與杜淹、王珪一起被流放。玄武門之變後,獲唐太宗重用。

王珪是南梁尚書令王僧辯之孫,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入召秘書內省,授為太常治禮郎,唐朝建立後,歷任世子府諮議參軍、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允,成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後因楊文幹事件被流放,貞觀年間,被唐太宗召回朝廷,歷任諫議大夫、黃門侍郎、侍中、同州刺史、禮部尚書、魏王老師,封永寧郡公。

魏徵是有名的諫臣,更是凌煙閣功臣。

李建成手下很多人才被李世民重用,一來體現了李世民的寬廣胸懷,二來也說明李建成作為大唐第一位皇帝的太子,手下有能人,不過與李世民相比,李建成手下的能臣猛將就不夠看。

李世民手下厲害人物文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武有侯君集、尉遲恭、秦叔寶、程咬金、段志玄、張亮、屈突通。

李世民參與了唐高祖李淵從謀划起兵,到入長安、稱帝,掃清各路反王,敗突厥,平定天下的全過程,是武將集團、軍功勳貴集團的實際掌控人和精神領袖,李世民手下厲害人物主要有瓦崗軍首領和沒落的貴族,還有平民,即寒門。

李建成支持者除了上述厲害人物,還有齊王李元吉,李唐皇室宗親、後宮妃嬪張婕妤、尹德妃等,還有關隴貴族和文官集團,因為李建立成是太子,名正言順的大唐皇位第一繼承人,所以得到這些人的支持。

李建成與李世民的對立說白了就是貴族、士族與寒門、庶族的對立,也是文官集團與武將、功臣集團的對立。

李世民建議李淵晉陽起兵,拜右領軍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領兵攻破長安,拜尚書令、光祿大夫,受封秦國公、趙國公。

唐朝建立後,李世民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拜天策上將,封秦王,秦王府可以招納四方人才,也可以發布政令。

秦王李世民的政令,與太子李建成的政令、高祖皇帝李淵的詔令都有效,各級官員按收到的詔令、政令先後順序執行。

隨著李世民的功勞越來越大,權勢越來越大,而李建成雖然有戰功,但是與李世民相比微不足道,有傳言說李淵打算廢掉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改立李世民為太子。

李建成就勾結齊王李元吉,並巴結,奉承李淵後宮妃嬪。

李元吉是李淵第四子,是一員驍將,曾多次隨李世民徵戰天下,李世民立下赫赫戰功,而李元吉的光芒被李世民掩蓋,李元吉對李世民很不服氣,李建成拉攏李元吉,兩人一拍即合。

李建成向李元吉承諾,「一旦我登基稱帝,就封你為皇太弟」,從此李元吉為李建成效忠。

李淵寵愛的后妃跟隨李淵時間不長,兒子都年幼,都想在李淵的兒子之中尋找靠山,李淵寵妃尹德妃、張婕妤想要為自己的父兄謀官職,找到李世民,李世民不答應,說官職要封給功臣和真正有才能的人,對尹德妃、張婕妤一點情面都不給。

而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巴結、奉承尹德妃、張婕妤,后妃就倒向了李建成,在李淵面前吹枕邊風,說李世民欺壓她們娘家人,使李淵對李世民的印象變差,打消了更換太子的想法。

但是李建成始終擔心唐高祖李淵會廢掉自己的太子之位,改立李世民為太子,在太子東宮明目張胆的擴充軍力,與秦王府對抗,太子東宮與秦王府對抗愈演愈烈。

唐武德七年(624年)六月,唐高祖李淵到長安以北宜君縣仁智宮避暑,命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隨行,太子李建成留守長安。

李建成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就派人給親信,慶州都督楊文幹送去盔甲、軍械,密謀起兵造反,推翻李淵,自己當皇帝。

不料李建成派去給楊文幹送盔甲、軍械的爾朱煥和橋公山非常恐懼,主動向李淵報告了這件事情。

李淵又驚又怒,命人以其他事由召李建成前往仁智宮見駕。李建成心知事情敗露,非常驚恐。

李建成有部下勸他在長安起兵造反,也有部下勸他孤身一人前往仁智宮請罪。

李建成聽從了後者,孤身一人到仁智宮請罪,一見到李淵,就跪地求饒。李淵把李建成拘押起來,只給粗食,同時派遣使者宇文穎下詔給楊文幹,召其覲見。

楊文幹見事情敗露,便發動兵變。

為了平息楊文幹叛亂,李淵允諾李世民,只要李世民平息叛亂,就廢掉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改立李世民為太子。

李世民領兵平叛,大軍還沒到,楊文幹軍已經大亂,楊文幹被部下殺死。

李淵沒有履行諾言,仍令太子李建成回長安,只責兄弟不睦,而歸罪於太子府的王珪、韋挺和秦王府的杜淹,並將他們流放。

這是導致李世民與李建成從一般的鬥爭,走向「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鬥爭的第一次導火索。

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矛盾越來越深,擔心自己留在長安會有危險,就想去洛陽避禍,洛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可以說洛陽是李世民的地盤。

李世民讓工部尚書溫大雅鎮守洛陽,派秦王府車騎將軍張亮率領一千多人前往洛陽,暗中結交當地豪傑。

李元吉告發張亮圖謀不軌,張亮被審訊。張亮從始至終一言不發,朝廷便釋放了他,讓他返回洛陽。

李淵覺得李世民與李建成矛盾難以調和,兩人都在長安,早晚會出事,同意李世民去洛陽。

可是李世民準備出發的時候,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起商議說:「如果秦王到了洛陽,擁有軍隊和土地,就能割據一方,以他的軍事才能和手下的精兵猛將,是我們的大禍患。不如將他留在長安,這樣他就只是拔了牙的老虎而已。」

於是,他們讓人上奏李淵說,「秦王身邊的人們得知秦王要前往洛陽,無不歡欣。秦王到了洛陽,恐怕要割地稱王,再也不回長安」。

李淵就改變主意,秦王前往洛陽一事就此擱置。

有一天李淵和李世民一起來到太子東宮,李元吉也在,李元吉對李建成說他可以安排刀斧手躲在幕後,殺死李世民。

但是臨近動手時,李建成卻改變了主意,他覺得自己在與李世民的鬥爭中佔上風,沒有必要冒險,殺了李世民,雖然除去一個爭奪皇位的對手,但是卻會讓李淵討厭自己,只會白白便宜李元吉,李建成決定等待機會。

這個機會終於來了,可是也成為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成了李建成的催命符。

事情是這樣的,武德九年(626年),突厥數萬騎兵入侵長城邊塞,包圍烏城,太子李建成推薦齊王李元吉率軍抵抗突厥入侵。

高祖聽從了李建成的建議,命令李元吉率軍馳援烏城。

李元吉趁機請求徵調秦王府尉遲恭、程咬金、段志玄、秦瓊等將領和秦王帳下精兵隨軍出徵。

在太子東宮擔任率更丞(主管計時)的王晊,被李世民收買,成為李世民在東宮的眼線,王晊密報李世民說,太子和齊王打算殺死被徵調到齊王帳下的秦王親信將領,收編秦王精兵。

李世民超緊召集親信長孫無忌、房玄齡、尉遲恭、程咬金等人商議,這些人自然不幹,向李世民陳述利害,讓李世民發動軍事政變奪權,表示他們不想等死,如果李世民不政變奪權,他們就回鄉下當個農夫。

李世民當機立斷,決定發動玄武門之變。

於是李世民向李淵告密說,李建成、李元吉私通后妃,淫亂後宮,這本是誣告,恰好后妃經常在李淵面前說李建成、李元吉好話,而說李世民的壞話,李淵就信了李世民的謊言,召李建成、李元吉入宮,與李世民當面對質。

皇宮玄武門守將常何被李世民收賣,宮中禁衛也多是李世民舊部,心向李世民,李世民就率領一眾心腹將領和八百死士來到玄武門。

張婕妤聽到風聲,向李建成、李元吉告密,讓這二人不要入宮,李元吉也勸李建成不要去皇宮與李世民對質,但是李建成認為,如果不與李世民當面對質,就表明自己做賊心虛,沒有與后妃私通也會變成與后妃私通,再加上常何是李建成的親信,李建成不相信李世民在皇宮還能玩出什麼花樣來,就與李元吉兩人一齊進宮。

李建成、李元吉剛來到玄武門外,就察覺到氣氛與往常不同,立即掉轉馬頭,準備返回東宮和齊王府。

李世民跟在他們後面呼喚他們,李元吉心虛,先張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於緊張,沒有拉滿弓,三箭都沒有射中李世民。

李世民卻不慌不忙,搭弓射向李建成,一箭就射死李建成。

李世民的坐騎受到驚嚇,帶著李世民奔入玄武門旁邊的樹林,李世民又被林中的樹枝掛住,從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時爬不起來。

李元吉迅速趕到,奪過弓來,準備勒死李世民,就在這時尉遲恭趕來,大聲喝住李元吉。

李元吉知道自己不是尉遲恭的對手,趕緊放開李世民,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尋求高祖庇護,但尉遲恭放箭射死了李元吉。

尉遲恭穿甲帶兵入宮,高祖李淵慌了,驚問何故。

尉遲恭回答說,「太子和齊王叛亂,已經被秦王處決,末將奉秦王之命入宮保護陛下。」

李淵心知大勢已去,非但沒有責怪李世民,還封李世民為皇太子,不久禪讓皇位給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稱帝,開創「貞觀之治」。

李建成五子和李元吉兒子在玄武門之變後被殺。

最後總結一下,無論軍事才能、獲取情報的能力,對情報的重視程度、收買人心、領袖的人格魅力,還有手下文臣武將的質量和數量,還有處事之果決,李建成都完全不是李世民的對手。

相關焦點

  • 傳奇的人物,傳奇的一生,值得稱讚的李世民
    《傳奇的人物,傳奇的一生,值得稱讚的李世民》李世民,這個名字我想大家應該都知道吧!在《隋唐英雄傳》電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傳奇的一生,文武雙全,治理國家也是津津有道,貞觀之治的面貌等都是他一生留下來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這位傳奇人物的一生吧。
  • 李世民殺兄娶嫂,為何不敢殺李淵?太宗聰明、李淵也不傻
    李淵此舉讓遠在天邊的隋煬帝、混戰中的瓦崗軍和王世充都傻了眼,不得不讚嘆李淵的大局謀略。 太子秦王水火不容 公元618年,李淵接受禪位登基稱帝,唐朝建立。之後,李淵橫掃天下群雄,主要依靠的是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和四子李元吉。按照封建禮制傳統,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李世民被封為秦王,李元吉被封為齊王。
  • 李世民與武則天圓房當晚,房梁為何突然掉落?原因很簡單
    唐朝大家都知道,十分繁榮,百姓都安居樂業,整個天下都是一片祥和安寧,在李世民的手裡唐朝被他治理的非常好,但是在好的朝代最怕的就是改朝換代了,因為這最後吃苦的還是老百姓,因此作為帝王就對於這些很是關注,他們會研究天象,疑心也很重,生怕將來哪天自己的帝位不保了,或者是後代的帝位被篡位了,讓自己的國家淪落到別人耳朵手中。
  • 想要在唐朝安穩做太子,弟弟不能叫李世民,舅舅不能叫長孫無忌
    所以好多人為了爭太子之位打破了頭,這就導致太子成為了高危職業之一,尤其是唐朝那群倒黴催的太子,幾乎把太子這個職業幹成了夕陽產業,掰著手指頭也數不出有幾個能夠善終的。唐朝在太子的選擇上沿襲了一貫的嫡長子繼承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 唐朝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跟隨他的人,下場是什麼呢?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背負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罵名,成為他一生中的汙點。隋朝末年,隋煬帝昏庸無道,搞得民不聊生,引起農民起義,遍布全國。史書中記載到,當時遍布都是大大小小的起義軍,而李淵和李世民團夥就是其中一支。
  • 都是手持重兵,為何李世民敢反李淵,朱棣卻不敢反朱元璋?
    另一方面,大唐的半壁江山是李世民打下來的,而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朱棣還在媽媽的懷裡喝奶呢。此消彼長,這就註定李世民敢造李淵的反,而朱棣卻不敢造朱元璋的反。表面看上去這是沒有錯,但是忽略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朱棣為何要在朱元璋死後造反?李世民造反的依據又是什麼呢?在朱元璋當皇帝統御天下的時候,那時上面還有他大哥朱標壓著,朱棣造反這事連想都不敢想。
  • 憂國憂民,英文神武,雄才大略—李世民
    憂國憂民,英文神武,雄才大略—李世民話說唐朝,一定是最讓中國人民引以為豪的朝代,那時中國的版圖是牛一樣的形狀,從版圖我們可以看出什麼,牛和雞有什麼差別?版圖就告訴我們,那個年代,我們的民族有多麼的強大。唐朝時,很多國家向唐進貢,不少四方學子慕名而來。
  • 李世民廢掉太子李承乾後,曾想立一位庶子為太子,被長孫無忌阻止
    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的第三代帝王,李治在位初期,在「貞觀之治」的基礎上,創造了「永徽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唐朝人口最多300萬戶,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曾一度增長到380萬戶。因此,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如此評價: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 李世民本是一個溫良人,為何在權力爭奪中,發動玄武門之變呢?
    導語 很多影視劇都會對隋朝末年唐代初期那段歷史進行不同的解讀,而很多英雄人物也在那個亂世出現,十分具有戲劇色彩的人物讓觀眾喜歡看這段歷史。而大家在看那些編劇們杜撰的人物和故事情節的時候,往往忽略一個中心人物,那就是完成開國大業的李世民。
  • 「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 玄武門之變為何李世民勝出?並非偶然,看看雙方的班底就知道了
    這些人物可以說個個功勳卓著、青史留名,他們都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李世民劇照)四位文臣,都做過唐朝的宰相,而且都是名相,房玄齡和杜如晦不僅是唐朝的名相,而且名列中國歷史十大名相。歷史上一直有房謀杜斷的說法,說的就是房玄齡善謀,杜如晦善斷,這兩位頂尖級的人物組合在一起,會產生怎樣的智慧,也就可想而知了。
  • 李世民手下兩大虎將,都是有錢無勢的地主出身,地位遠在秦瓊之上
    你要是沒有五品功名,在那個年代連門都沒有。有的人有經天緯地之才,但是既沒有錢,也沒有勢,那就是平民。秦叔寶的父親是北齊的錄事參軍,北齊亡國之後,秦叔寶無錢無勢,結果成了平民。秦叔寶從隋軍的大頭兵做起,逆襲成了唐朝十二衛大將軍,還成了凌煙閣功臣,確實是一段勵志佳話。在平民和寒門之間,還有一個階層,就是地主階層。
  • 李世民凌煙閣畫像二十四人,秦瓊程咬金都在上面,為何沒有劉文靜裴寂?
    在李唐王朝的建立與鞏固時期,李世民以秦王身份將一大批的能臣勇將匯聚於摩下,這些不同出身、不同地域、不同政治背景的賢能之士均為其做出了貢獻。在登基稱帝後,這些謀臣勇將繼續效力太宗,促進了盛世局面的出現。貞觀十七年二月戊申,太宗令圖像開國功臣和貞觀重臣二十四人於凌煙閣。
  • 有人說唐朝的江山,一半是李秀寧打下來的,一半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到底有沒有道理?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
  • 李世民喝下李建成給的毒酒本該喪命,為何卻沒被毒死?此事有假!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李淵才是唐朝真正的建立者,稱帝後的他開始沉迷於美色,懈怠朝政,也沒有縝密的規劃和足夠的手段去平息兒子們為爭奪皇位所掀起的明爭暗鬥。根據嫡長子繼承制,封建王朝皇位的繼承者就是立長不立幼,所以李淵的長子李建成毫無疑問就是太子的人選,而且在李淵看來,李建成有能力有仁德,他做太子是理所應當的事。但是如此一來,李世民自然就不滿,這大唐的天下如果不是他在前方披荊斬棘怎麼可能會打下來?穩坐中軍帳的大哥李建成又有什麼功勞可言?所以兩人之間便生出了嫌隙。
  • 從《唐磚》看李世民與李淵,哪怕是千古明君也不能免俗!皇室無情
    唐裝輕喜劇《唐磚》目前很受歡迎,作為唐初背景的穿越劇,其中一個主要的興趣點就是李淵和李世民這對父子之間的關係和互動。李淵因病意外去世,王室的兒子和孫子都很傷心,李世民更是傷心欲絕。他放下所有的朝堂事務,親自為李淵準備了一場盛大的葬禮。
  • 李世民赦免了王世充,為何要斬殺單雄信?唐朝史料給出了三個答案
    李世民執意要殺掉跟王世充一起投降唐軍的單雄信,徐世勣寧願拿出所有的功勳官爵來換單雄信一條性命,這種割捨,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但是在徐世勣求情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個問題:殺降不祥,李世民斬殺竇建德沒錯,赦免王世充也合理,他為何不放過單雄信?李世民赦免了王世充,為何要斬殺單雄信?
  • 李世民的傳奇一生
    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使唐朝得以大治大顯,威震中外空前大盛,又被北方各民族尊為「天可汗」。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他少年從軍,曾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他晉封為秦王,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 李世民喝下李建成的毒酒,為何沒有死?
    唐朝在我國歷史上是不可或缺的王朝,創造了世界很多的第一,留下了不朽的功業。但在皇位傳承上,唐朝似乎永遠擺脫不了手足相殘的血腥與暴力,唐朝的第一次皇位傳承便遇到了這樣的情況。
  • 唐太宗李世民的這一舉動,給唐朝的衰落埋下了隱患,後世效仿
    李世民是在唐朝時期非常著名的一個君主,也是在歷史方面特別有名的一個名人,而這個人之所以能夠獲得皇位,卻是通過不正常的手段得來的,也就是通過發動政變,雖然他成功的登上了自己的皇位,但是卻也給唐朝接下來的發展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在後續唐朝的政權交替過程中,發動政變的情況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