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表演這個專業需要非常紮實的基本功,特別又是語言聲音的技巧方面,需要學生們自己刻苦練習,今天妙戲教育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
在話劇舞臺上,在劇本提供的各種不同的規定情境中,人物為了完成自已既定的任務,達到預想的目的,有時高聲喊叫,或呼救於人;有時又低聲傳情,或纏綿細語;有時面對群眾宣傳演講,慷慨陳詞;有時又並肩談心,悠閒自得;有時悲憤難抑,血淚傾訴;有時卻又心情開闊,笑語輕盈。從創造角色的需要來講,扮演天真爛漫的小姑娘,經常是需要聲音清脆明快,好似銀鈴短笛;扮演成熟穩重的壯年人,有時需要聲音寬厚響亮,有如洪鐘;扮演老年人,往往需要聲音蒼勁;扮演正面或反面人物,還要善於運用不同的聲....之,這一切都對演員的舞臺語言訓練提出了各種要求。為了使演員的聲音和語言能夠高低自如、剛柔相濟,適應塑造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年齡、不同經歷的人物語言的需要,在各種不同的規定情境中,表達出人物豐富細緻的思想情感,演員就必須進行擴展音域、擴大音量、改變音色(聲音的化妝)和變化音長、改變語言速度節奏等技巧訓練。而這一切歸結起來,都沒有脫離音高、音量、音長音色這四個聲音要素的變化範圍。
音高、音量、音長、音色這四者是構成舞臺語言聲音色彩千變萬化的基本要素。可以說,舞臺語言聲音的全部技巧都脫離不開這四個基本要素的制約。簡單說,舞臺語言的基本功,首先對話劇演員的基本、也是起碼的要求是學會標準語音的普通話,糾正方言。為此就必須掌握漢語拼音音素的發音,以保持每個音素特有的音色,其次還要求準確生動地表達語意,不但要求讀準每個字的聲、韻、調,還必須掌握字音的各種變調和詞句的輕重等變化規律。這些規律都離不開聲音四要素的變化。演
例如:領導、導演。「導」字在這兩個詞中,因所處的前後地位不同,發生了變調,這裡就有音高、音量的變化。
又如:子弟、兒子。 「子」字在第一個詞中,音量與「弟」字大致相同;而在第二個詞中,則讀輕聲。這反映了音長、音量的變化。
舞臺語言要比生活語言適當誇張,要求吐字歸音的過程相應放大、拖長,但又要使人感到親切自然,就必須根據具體情況,研究如何使每個音節不論長短快慢,都能達到吐字清楚適度,字正腔圓時 的標準。
還有,在基本功訓練中,有時為了適應角色創造的需要,常常還要學習某種方言。這就需要了解方言與普通話的對應規律。而這些也無非是聲、韻調的差異以及詞句的輕重讀法不同等等,所以仍與聲音的四個基本要素緊密相關。
從舞語言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方面來看,仍然靠聲音的四個要素和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彼此制約共同配合、協調變化,使我們的語言有高低抑揚、強弱輕重、快慢急徐、頓挫斷連明暗虛實等各種色彩。也就是說舞臺語言中不同的重音配置,停頓的長短安排以及語調語言速度節奏的各種變化,都是通過運用聲音的四個要素的協調變化而體現出來的,從而表達出各種人物的不同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性格氣質、生活情趣。
但是必須說明,聲音四要素雖然彼此相關,緊密相聯,可是在語言的聲音變化中,卻常常不是四者同時並重的。有時往往表現在音高音量的變化上很突出,有時表現在音長的變化上比較鮮明,有時則又表現在音色變化的豐富多彩。這樣,從整體上便形成了語言聲音的高低轉降,波浪起伏。時而如波濤洶湧,時而又如細水潺。它使語言變化極為豐富,具有強烈的音樂旋律感和迷人的藝術魅力。
我們認為,要解決演員語言聲音的技巧訓練問題,就必須要依據人在發聲時的生理作用和物理作用的科學原理,結合舞臺演出的實際要求來進行研究。任何舞臺語言的聲音形態的變化,都必須通過演員的各發音器官的活動而傳達出來。因此,我們應當從發音器官的調節控制上進行探討,從聲音四要素的變化規律去研究,以找到對演員舞臺語言技巧訓練行之有效的、系統的、科學的方法。
但是。我們要知道,舞臺語言的聲音變化,一定要以人物語言的行動目的潛臺詞、內心獨白等心理變化為內在的依據。一切技巧都是為了恰如其分地鮮明地生動地體現人物豐富的情感所語用的手段和形式。否則,如果以為只要懂得了這四個要素變化的要求與要領,就可以不顧自己所扮演的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思想感情而濫用技巧,那麼它將成為毫無生命力的單純的聲音賣弄。這樣不但不會動聽感人,反而會變成一種令人生厭的炫耀,從而破壞了整個戲的創作。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要因噎廢食,不去鑽研技巧,甚至否認演員在塑造人物語言時需要技巧。以致造成缺乏必要的藝術表現手段,而使人物語言暗淡無光,枯燥乏味。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舞臺上光鮮亮麗的形象讓很多人羨慕,但是需要在臺下付出非常多努力,所以喜歡表演的孩子們,堅守自己的夢想,夯實自己的基礎,讓今天的夢在明日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