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關於「射書」的視頻火了,一位中年男子手持幾支灌滿墨汁的注射器,幾位姑娘手舉宣紙,男子邊走邊用注射器射出一條條墨跡,一旁還有人不斷喊著:「好!好!」
視頻片段
這名男子是誰?所謂的「射書」是藝術還是作秀?他寫的是字嗎?
幾經輾轉,記者終於聯繫到了這名男子。他叫邵巖,出生於1962年,山東人,現為自由職業。
邵巖大師個人背景資料介紹
邵巖,1962年生,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新文藝家群體工作部委員,文化部中國社會藝術協會中西方美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中國漢字藝術中心主任,景德鎮陶瓷中外藝術家協會藝術總監,文化部青聯書法篆刻委員會副秘書長,清華大學當代藝術專業特聘專家,榮寶齋畫院外聘教授、民進中央開明畫院副秘書長,中國現代書法代表,30年曆屆國展現代書法大獎獲得者,參加國內外重大展覽80餘次,出版專著十幾本。(來源:百度百科)
與邵巖見面的地點約在其北京宋莊的畫室。屋裡從地面到牆上,目之所及,幾乎全是「射書」作品。但他說這個詞不對,應該是「射墨」。
身穿背心、褲衩、人字拖的邵巖,最惹人注目的是那一大把已全白了的鬍子。對於意外的走紅,他覺得有些莫名其妙。
邵巖告訴記者,網上流傳的視頻是去年拍的,並非一時興起作秀,自己已用「射墨」的方法創作了十年。
對於最近網友的罵聲,邵巖表示可以理解。「帶有先鋒性的東西,大家怎麼罵,我都理解。他們是普通老百姓,不懂得藝術是什麼,而且一些書法家都不理解。但藝術家就是要完成這樣一個使命——視覺上的一種引領。」
邵巖接受記者採訪。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攝
為何要用注射器?
2008年初,因為一場大病,邵巖不得不在心臟中植入8個支架。
「當時在工作室,突然覺得胸悶,要死的感覺。我馬上去醫院,檢查結果說血管有7處堵了。當天就做了3個支架,後來又說還要再做。」
住院時,邵巖對注射器有了興趣。手術後不久,他去了美國,「去看各大博物館,也受了啟發」。此後,便開始實驗用注射器創作。
「實驗出來的線條是圓柱形的,墨還挺多,又不用每次蘸筆去書寫。」邵巖認為這種方式有助於表現藝術家的情感。
「草書尤其是狂草,是傳統書法最有表現性的藝術。楷書行書都沒有。但再怎麼表現,你得拿筆蘸墨再寫,寫完了還得蘸,蘸墨這段時間氣不就斷了嗎?另外你就蘸這一點墨,起、頓、行、轉折,就不斷重複這幾個動作。你還要不斷地蘸墨,裡面有好多重複,氣還不通暢。要表現人的情感,一瀉千裡、百般纏綿、激情四射,用注射器就解決了。」
對於這十年的「射墨」創作,邵巖當然會設想最終作品的面貌,但他否認會提前打草稿。「創作我沒有打草稿,全在我腦子裝著。每次都不一樣。」
從「源」自傳統到「離經叛道」
當然,邵巖也並非一開始就用這種看起來有點「不正常」的方式創作。
因為父親寫得一手好字,邵巖從6歲開始練習傳統書法,自稱「是被鞭子打出來的」,直到現在都會練習楷書、小楷、行書等。
由於自認在傳統書法方面,難以超越張旭、懷素等大師,邵巖選擇私下練習。「那時候拿著書法看,就覺得什麼時候能超過古人。不能超過我就不玩。」
在交談中,邵巖不斷傳達出自己要做的不是模仿,而是超越,或者說是求新。所以當他自認為「無法超越」時,就開始尋求新的方向。
「古人給我們的空間太小了。(傳統書法)我會寫一輩子,晚年再說,讓後人蓋棺定論去。現在我覺得我的行書,跟前人比,好像有自己的風貌了。最起碼我在強調造型,古人都沒有。」
邵巖原本希望,在傳統書法界,也能「留有自己的位置」。但由於需要大量時間積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他轉入新的方向——現代書法。
邵巖先後用了兩個十年研究「少字數」和「多字數」現代書法。這期間創作的《海》、《桃花亂落紅塵雨》以及《留得枯荷聽雨聲》是他眼中的代表作。
「『少字數』和『多字數』也玩得差不多了,筋疲力盡了,每次還要為漢字去琢磨。能不能不受它的牽制,放開了玩?」2005年,邵巖開始嘗試更新的方式去書寫,直到2008年,他選擇了注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