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3月28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眼下正是新鮮蠶豆上市的季節,但網絡上一條有關幼兒吃蠶豆後發生溶血反應而身亡的消息讓一些家長產生了擔憂。據記者採訪了解,這是一種俗稱「蠶豆病」的遺傳性疾病,不屬於過敏範疇,是因體內酶缺乏後發生溶血所致,但正常人群吃蠶豆並不會出現溶血性貧血。目前,上海新生兒都會接受相關檢測。
酶缺乏導致吃蠶豆後溶血
近日,新浪微博認證帳號「兒童傷害曝光臺」爆料,「3歲的琪琪吃過蠶豆後血尿、發燒,確診為重度『蠶豆黃』,送到醫院後直接搶救,不到一小時,因循環呼吸衰竭死亡」,專家提醒嬰幼兒儘量不要吃蠶豆。
這條微博特別引起了一些年輕媽媽的關注。一位母親稱,這是「蠶豆病」,是由於遺傳因素導致,一般在新生兒篩查中都會檢測。她說自己的孩子就是「蠶豆寶」,除了不能吃蠶豆,還要避免很多中藥成分,因此養育時需要特別小心。
科學松鼠會成員、食品工程學博士「雲無心」(網名)在給記者的郵件回覆中稱,蠶豆病是體內缺乏一種叫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的物質(功能是維持血紅蛋白正常工作),而蠶豆裡含有的蠶豆嘧啶會干擾該物質的正常運轉,致使紅細胞破裂,從而引發溶血症狀,嚴重的急性溶血性貧血可能會引起肝、腎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但絕大多數人體內都有充足的G-6-PD,因此對正常人來說蠶豆並不是一個危險的食物。
患者:吃藥前會看禁忌項
「我母親有這個疾病,所以我一出生就確定是顯性的。」廣西某高校的大一學生小黃對記者說,他和母親都是蠶豆病患者,這是一種位於X染色體上的遺傳病,患者男多於女。多年來,他通過收集資料自學,了解了比較豐富的相關知識,並喜歡在網上給大家做簡單的科普。
黃同學說,他平時不吃蠶豆,買藥吃藥前都會看看禁忌項,吃一些無法判斷成分的東西前會習慣性地看看配料表,看病時要和醫生反覆交代自己的情況。「還要遠離樟腦。」他解釋稱,G-6-PD這種酶在細胞抗氧化上起到重要作用,所以缺乏它就使得紅細胞容易受損,有溶血的風險,像樟腦等一些揮發性的物質容易通過呼吸甚至皮膚進入血液,只要這些物質(強氧化劑為主)進入血液,就會帶來風險。
「蠶豆病」不是過敏
上海中山醫院血液科教授程醫生對記者表示,一些人誤認為吃蠶豆得病是一種過敏反應,和花生過敏、花粉過敏等現象類似,其實蠶豆病不屬於食物過敏範疇,它是由基因缺陷所致,食物過敏屬於免疫系統領域,醫院接診患者中兒童佔絕大多數,因為成人患者一般從小就知道自己患有此病,在生活上會引起注意。
程醫生說,蠶豆病患者一般無法通過自檢確診,需到醫院進行專業檢測,患者在生活中要避免接觸氧化還原性強的物質,最明顯的是蠶豆和蠶豆花粉,此外像維生素C、抗氧化類藥物等也應避免接觸。
上述食品工程學博士「雲無心」說,對缺乏G-6-PD的人來說,生吃新鮮蠶豆引發溶血症狀的風險非常高,而且孩子的風險比成人要高,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食用幹的蠶豆就沒有風險。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血液科高醫生稱,目前每一個在上海出生的新生兒都會接受蠶豆病方面的檢測,這項檢測在其他幾個省份也已普及,如果成年人想做這類檢測,可以到具有兒科的醫院進行化驗。
上述蠶豆病患者小黃稱,據他了解,相比北方,我國南方地區的蠶豆病患者明顯更多,特別是廣東、廣西、雲貴一帶,全球範圍內集中分布在東南亞、北非和地中海這些低緯度地區。小黃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身體做個這方面的了解,「避免因為無知而導致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