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理由 吃了小半碗蠶豆,福州2歲男童小森(化名)突然變成「小黃人」,小臉、身子蠟黃,還拉出了「醬油尿」,被緊急送到省婦幼保健院。醫生發現,小森重度貧血,可能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有生命危險。搶救6天,小森才轉危為安。
該院專家介紹,小森得的是「蠶豆病」,也就是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即G6PD缺乏症),進食蠶豆後,可能出現溶血、皮膚黃疸、腹瀉等症狀。專家提醒,近年篩查發現,每110個新生兒就有1個確診該病。眼下正是蠶豆上市季節,發病患兒明顯增多,家長應警惕。
患兒重度貧血 還有中毒症狀
據介紹,4月21日晚11時許,小森被送到醫院時,全身蠟黃,呼吸困難。其父介紹,2天前,小森的臉色就有點黃,還拉了一大泡「醬油尿」,像隔夜的濃茶,顏色很深。一開始,家人沒在意,次日,小森昏昏欲睡,呼吸、心跳都很快,體溫也躥到38.7℃,家人慌了神,把他送到醫院。
「病情危重!」檢查後,兒童重症醫學科主任王世彪發現小森重度貧血,血色素只有正常的三分之一。小森還有嚴重的感染中毒症狀,可能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有死亡的危險。
「是不是吃了什麼?」王主任一再追問,小森父親才想起,2天前,他炒了半斤蠶豆,小森第一次吃,一口氣吃了半碗。王主任推斷,小森得了「蠶豆病」。經緊急輸血、對症治療,小森才慢慢恢復。
每年3至6月「蠶豆病」高發
「近一個月,已接診4個患兒。」王主任說,每年3至6月是「蠶豆病」的高發期。「蠶豆病」起病急,大多在進食新鮮蠶豆後1~2天內發生溶血,最短者只有2小時,最長者可相隔9天,如吸入花粉,可能在數分鐘內發病。此外,患兒可能臉色發白、頭暈低熱,大多在2至6天內緩解;有些可能出現皮膚黃疸、「醬油尿」、嘔吐、腹瀉、昏迷、抽搐,甚至休克、死亡。
該院新生兒科篩查中心主任朱文斌說,只有體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活性下降,兒童才可能發病。「蠶豆病」是一種基因缺陷病,可通過新生兒篩查發現,確診並預防。在廣東、廣西、四川、福建等南方地區,該病較常見,因屬X伴性遺傳病,男大於女。
另據介紹,患兒症狀輕重不同,與吃豆多少無關,有的小孩僅吃一兩粒蠶豆,或吸入樟腦丸氣味,就可能發病。
「蠶豆病」篩查
朱主任介紹,去年,福建已開始推廣新生兒「G6PD」篩查,避免患兒臨床發病。他提醒,如果明確知道孩子體內缺少這種酶,就不能給孩子吃蠶豆及相關食物(粉絲、豆瓣醬),不要讓孩子接觸樟腦丸;孩子生病時,即使是普通的傷風感冒,也不要擅用解熱劑、鎮痛藥或抗生素,尤其是阿司匹林等解熱鎮痛類的藥物,以及牛黃、珍珠粉、保嬰丹、臘梅花、濟公茶等中成藥;就醫時,應在病史上填寫「G6PD缺乏症」,並告知醫生;不要在家放樟腦丸、紫藥水、臘梅花、萬金油、薄荷油等,避免孩子接觸,引起溶血反應。
朱主任建議,家族中有不明原因的貧血或「蠶豆病」史者,最好做個基因篩查。此外,他還提醒,即使家族沒有這一遺傳病,家長首次給孩子吃蠶豆,也要注意孩子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