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3月31日訊(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李琪 通訊員 吳蕾 符晴)眼下正是蠶豆上市的季節,綠色新鮮的蠶豆成為餐桌上的一道備受歡迎的佳餚。但是並非人人都能享受這種美味,長沙縣6歲男孩曉宇(化名)就因吃了半碗炒蠶豆後出現發熱腹痛,而且面色發黃適,到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就診後被診斷為蠶豆病,目前因病情較重住進了兒童重症監護室。
吃了半碗蠶豆,孩子突然發病
據孩子媽媽楊女士(化名)回憶,26日下午,孩子突然說腹痛,還伴有嘔吐乏力等不適,她以為是感冒,就給他餵了點感冒藥。第二天,曉宇皮膚逐漸變黃,精神食慾不好,家人見情況不對趕緊帶他醫院兒科看病。「入院時,家長表示孩子有陣發性腹痛嘔吐,全身皮膚鞏膜黃染等症狀,是典型的蠶豆病。」醫生諮詢發現,孩子媽媽和外公都有蠶豆病。前幾天,孩子到鄰居家串門,小孩子們在一起吃飯,孩子特別喜歡吃桌上的炒蠶豆所以吃了半碗,結果導致發病。
該院兒童重症監護室副主任醫師劉曉燕介紹,孩子入院時查血常規,紅蛋白僅58g/L,提示重度貧血,血清膽紅素明顯升高,考慮為進食蠶豆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貧血。
經過兒童重症監護室的醫護人員的積極治療,曉宇目前已經轉危為安,尿液逐漸從醬油色變為酒紅色、茶色,後恢復至淡黃色;同時黃疸消退,貧血也在慢慢得到改善。
3歲以下兒童高發,患者不要吃蠶豆製品
「蠶豆病又叫遺傳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症,是最常見的一種遺傳性酶缺乏病。」兒童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劉曉燕介紹,40%以上的病例有家族史。
這種病3歲以下兒童高發,男性佔90%,起病急驟,多在進食蠶豆或者蠶豆製品後1-2天內發生急性溶血,最長者可相隔9天。主要表現為貧血、黃疸、尿液呈濃茶色甚至醬油色等症狀。如果不及時糾正貧血、缺氧和電解質平衡失調,可能導致死亡。
劉曉燕提醒市民,對於有蠶豆病家族病史的人群,以及出生時有黃疸的新生兒應進行該病的篩查。檢查發現G-6-PD酶有降低的人最好不要進食蠶豆、豆腐、醬油等蠶豆製品,像那些具有氧化作用的止痛退燒藥、抗瘧藥、磺胺類、呋喃西林類、大劑量維生素C、阿司匹林等藥物也需謹慎服用。
「蠶豆病」在發病初期,孩子可能會出現發熱、嘔吐、腹痛、皮膚發黃、尿液顏色加深等症狀,發現後要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