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卷本的《悠悠藍天情》近日由藍天出版社出版,該書講述了人民空軍建立初期入伍的一批知識青年的報國情懷和人生經歷,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本網開始連載此書部分內容。
激情獻給中國的航空事業
——回憶編寫《中國航空史》的艱辛歷程
陸文至 陳顯曾
我們兩人都是20世紀50年代,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人民空軍的建設、發展,奮鬥了一生,先後於80年代末,90年代初退休。從1990年初開始,投身到編撰《中國航空史》的工作中。一直堅持了20年,終於圓滿完成了任務,為中國航空事業填補了空白。
編寫《中國航空史》的事情,長期以來是中國航空界的一大願望,1979年中國航空學會第二次代表大會就提出要編寫中國航空史的倡議。日本學者中山雅洋曾寫過一本《中國的天空》的史書,他多次來華訪問,對中國航空史深有研究,陸文至等同志曾接待過他,並向他介紹了中國空軍的發展歷史。這件事對我們觸動很大,連外國人都在研究,難道我們不應該急起直追嗎?當時很多人都希望能儘早寫出一部全面、系統、完整的中國航空史。國內航空史學者認為這是一部全史,是一項系統工程,難度很大,而航空各部門及航空界的同人,經過多方努力,幾經周折,未能如願。1989年中國航空博物館成立,依託該館,我們兩人商請已經離休的空軍司令部原副參謀長姚峻擔任主編,決心自力更生,走民間寫史的道路。
一、搭組班子
1990年1月13日,在姚峻同志住處召開了第一次編撰會。邁出了編寫中國航空史的第一步。當時到會的包括我們兩人在內共5個人,顯然勢單力薄,難以勝任這樣艱巨的任務。怎樣來擴充編寫班子,招才納賢?我們兩人倡議並經姚峻同志同意,以離退休老幹部為主,一要有參加過各部門或單位編寫專業史和部門史的經歷,具有一定的專業水平和寫作能力;二要對寫航空史感興趣,不計名利、報酬;三要身體條件允許,有時間和精力來做這件事。為此,我們先後造訪了海航、中國民航局、航空工業部、國家體委等部門已退下來的領導,得到了他們大力支持並表示積極參與,通過他們的推薦,又逐步擴大隊伍,鼎盛時達到27人,組成了一支頗具實力的編寫班子。
二、艱難起步
編寫組起步時,可以說是白手起家。在沒有經費來源和辦公場所的情況下,只有航空博物館提供少量的費用。平時各人在家辦公,每次開會姚峻同志家的客廳成了會議室,編撰中國航空史就是在這樣艱難情況下起步,並一直堅持到結束。
起步時我們首先確定了編寫工作的大體步驟和原則,接著又制定了編寫工作的整體安排和編寫計劃。第一步先編寫出大事記,並以此作為編寫中國航空史的基礎。第二步才展開編寫正史。為達到圖文並茂,第三步搜集、整理、編配歷史圖片。
編寫中國航空大事記,採取分頭收集,逐年編寫,每月集中研討一次。開始,我們首先提出界定航空大事記標準、範圍、記述格式等,經討論後逐步明確。經過近兩年的努力,完成了約50萬字的初稿。
在完成大事記的基礎上,我們細化了中國航空各個發展階段,列出了大體的章節,起草了中國航空史的編寫框架和編寫提綱,經過反覆討論修改後,於1992年1月,分發給中國航空界有關單位和人士共107份,徵求意見,從反饋的信息看,絕大部分人都表示認可,也有的提出一些修改、補充意見。對此,我們再次修正敲定,這樣,編撰工作走完了第一步。
三、群策群力
當我們完成中國航空大事記初稿,確定了中國航空史的編寫框架後,由陸文至同志列出編寫計劃表,基本明確每個章節的編寫內容、撰稿人、大體字數、完成時限。為便於展開撰寫,按專業分成4個分組,加強各部門的歸口把關,解決有關文稿內容的交叉重複問題。為了寫出本書特色,體現出中國航空的整體性,首先選擇5個專題進行試寫,逐漸掌握了編寫尺度。在編寫過程中,對所寫史實要反覆核實,準確無誤。每章、每節、每個歷史階段都要做到有史有論,史論結合。對沒有把握的觀點,進行集體討論,思想統一後再下定論,確保質量第一。
我們兩人分擔的編寫任務都比較重,陳顯曾同志負責序言、前言、緒論、民間航空、展望、後記以及航空體育的改寫等。陸文至同志負責人民空軍和海軍、臺灣地區的空軍等章節,還將航空大事記改寫成大事年表(由50萬字壓縮到5萬字),並對全部書稿進行統稿、潤色。除此之外,我們兩人還承擔編撰組的聯絡、組織工作。陳顯曾同志還負擔每次集會的會議紀要,至1999年6月共寫了62期,作為總結布置工作,通報情況,統一認識的依據。
從1993年初到1995年底,完成中國航空史初稿110萬字,進行了3次統稿,打字文稿300萬字,複印、裝訂約2萬頁。
四、廣搜圖片
航空歷史圖片在中國航空史中具有重要位置,是十分珍貴的歷史資料,所以編撰委員會專門設立圖片小組,由陳顯曾、陸文至、孫倜3人組成。這項工作開展時,比預想的要困難和複雜得多。現代航空史部分,收集比較容易,選擇餘地也大。近代航空部分,由於時間久遠,無處下手,找到的也往往質量較差。我們兩人找到一個單位,找到一些需要的照片,並準備付給相應的費用,但他們卻不願提供。沒有辦法,只有到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雜誌社、資料室甚至個人手中去借用、翻拍或購買,雖然收集到數量可觀的圖片,但仍不滿足,當聽人推薦某雜誌社的編輯收集很多航空圖片,想請他來參與此項工作,當此人看了我們收集到的大量圖片後說,這些圖片一張都不能用,我知道哪裡有航空圖片,我能收集到,但要由我來承包這項工作。他把我們長期辛勤勞動成果全盤否定。後來我們決定,不管花多大力氣都要自己搞,最後收集到大量圖片,經出版社審定,絕大部分選用了。
五、慎重審稿
書稿寫成後,請誰來審稿頗費心思。我們為了提高《中國航空史》的知名度和權威性,建議成立中國航空史編審委員會,聘請航空界的知名人士或領導,出任主任和委員。1995年9月,我們建議姚峻同志向空軍原司令員張廷發匯報編撰中國航空史的情況,並請他審看書稿。他看了書稿後,把姚峻和我們倆找到他的住處,談了他的看法,認為書稿寫得不錯,同意出任編審委員會主任。我們提出了編審會組成的大、中、小名單的3個方案,報請張廷發同志審定,最後確定了誰出力誰上名單的第三方案,共15人組成。包括空軍、海軍航空兵、民航、航空工業、航空體育等部門的領導,並發了聘書,請他們對書稿作進一步的審查、把關。審稿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在我們的努力下,於1998年11月由濟南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六、反覆錘鍊
《中國航空史》(第一版)出版後,我們兩人仍繼續工作,一方面收集廣大讀者,尤其是航空工作者和航空各部門的反映、意見;另一方面隨著航空事業飛速發展,繼續收集、整理各部門的新消息、新資料、新成就,不斷交流信息。隨著形勢的發展和廣大航空工作者的要求,從2005年開始,我們又啟動了編撰出版《中國航空史》(第二版)的各項工作。首先是編撰人員作了調整,增加了新生力量。陸文至同志負責總策劃、全書框架調整、人員分工、規定完成時限,而後各負其責分頭完成預定任務,最後仍由陸文至同志統稿。
《中國航空史》(第二版)由湖南科技出版社承擔出版任務,報經國家出版總署審批後,確定為紀念建軍80周年重點選題。由於工作量大,時間緊迫,我們全體編撰人員加班加點地幹,在《中國航空史》(第一版)的基礎上,經過勘誤、補充、調整和精雕細琢,於2007年8月第二版正式出版,全書130萬字,1300幅珍貴歷史圖片,包括古代、近代、現代航空的發展歷程,除緒論外共分11章69節,文字和圖片都增加近三分之一,其內容涵蓋比第一版更加充實、豐富、合理。湖南省新聞出版局稱「該著作體現了中國航空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高學術水平」。
七、深感欣慰與自豪
《中國航空史》(第一版)、(第二版)出版後,社會各界反映強烈,媒體作了廣泛宣傳,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作了新聞報導。《人民日報》、《空軍報》、《中國民航報》、《中國航空報》、《北京日報》、《中國圖書評論》等10多家報刊雜誌,先後發表了《中國航空史》出版發行消息、推介文章和書評。認為這是一部研究航空發展的入門指南。全書史料豐富,書稿政治方向正確,對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闡述,符合黨和國家的政策要求,是中國航空百年歷史的縮影。填補了我國航空事業的一個空白。航空工業系統「兩院」院士顧誦芬說:這是一部航空方面的《資治通鑑》式史書。
2008年10月,《中國航空史》(第二版)獲中國新聞出版總署頒發的第二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出版工程獎。同年12月該書在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主辦的第二屆中華優秀出版物評選中獲提名獎。2010年3月陸文至同志受姚峻同志委託,編輯印製了《中國航空史書評集》。至此《中國航空史》撰寫工作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我們兩人在40年左右的軍旅生涯中,經歷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時期大部分空軍作戰行動和政治風浪,遇到過各種風風雨雨和坎坎坷坷,我們始終銘記黨的教育,對共產主義信仰決不動搖。我們兩人在退休後,以極大的興趣和熱情投入中國航空史撰寫,十年磨一劍,執著堅持,百折不撓,體現了我們對人生價值的追求。為此,我們深感欣慰和自豪。
往事如雲,回憶起來,令人激動。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一輩子獻給了中國的航空事業,見證了從參軍時燃起的革命之火一直在繼續!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