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橋 邵航/攝
東南網訊 時至盛夏,酷暑難熬。7月16日傍晚時分,暫得一刻閒暇光陰,筆者步入建陽區潭城街道考亭村,造訪青山綠水悠然之境,領略朱子故裡鄉土風情。
漁舟悠悠碧江暖,麻陽溪畔古樟繁。漫步於考亭旅遊文化園,難免與一棵蒼天大樹邂逅於落日江畔。依山傍水,鳥語花香,古樟矗立於江畔千年之久,默默地守護著這片祥和之地。靜心倚靠樹旁,樹上枝繁葉茂,蝶鳥成雙;樹下青燈古佛,香火遠揚。
古街內景 邵航/攝
清風徐來,樹葉沙沙作響,使人由此回憶起柳宗元的名句「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千年古樟「樹抱佛」樹高約36米,樹圍10.5米,樹冠覆蓋900平方米,樹齡已達到了1000多年。最讓人稱奇的是離地面1米高處的樹幹上有個僅巴掌大的小洞,洞內藏有一尊60多釐米高的佛像。相傳朱熹逝世後,人們在古樟樹主幹的裂縫中塑一神像,以表紀念。歲月流逝,如今古樟樹的裂縫慢慢癒合,逐漸形成現在的奇觀。
經年浮橋相別去,落霞飛鳥伴與還。沿溪而行,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橫跨於溪水之上的浮橋。行走在浮橋上,聆聽著橋下潺潺流水之聲,俯視著溪中波光粼粼之景,猶如置身於山水畫的意境當中。憑欄而望,鐵質橋面已然顯出斑駁鏽跡,在歲月的洗禮下散發著爝火微光。自建成以來,浮橋便利了兩岸村民的日常出行,也為遊人提供了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極佳處所。
1 23
考亭古街 邵航/攝
考亭拜罷賦歸與,昨夜青山夢舊閭。步入考亭書院,古色古香的牌坊赫然而立。牌坊後方,是鐫刻著滄州精舍的精美院門。而層層階梯之上,則是鴻儒往來、琴聲遠揚的書香門第。造訪之時,恰逢古裝劇組在書院門前取景拍攝。落日餘暉,書院牌坊光影之下,是歷史與現代的結合,亦是今人對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考亭書院是朱熹一生中創辦的最後一座書院,他在此地授徒講學八年,著述甚豐,完成了理學思想的最後體系。南宋時期,四方學子不遠千裡負笈到考亭求學問道,群賢畢至,形成學術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考亭學派」。若以其在中國教育史上的影響而論,考亭書院足以與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座書院相提並論。如今考亭書院秉承國學經典教育、傳統文化交流以及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推出國學大講堂系列經典講習活動,為國學的傳播與經典的弘揚提供了豐富的途徑。
巷街何紛紛,回首望潭陽。行走在古街的石路上,穿梭於各色各樣的商鋪之間,宋朝民間風情洋溢於整條街巷之中。青磚黑瓦木窗,小巷美酒飄香。在古街之中,不僅能夠欣賞精美絕倫的建築藝術,還能夠體驗傳統民間工藝的精妙之處。步入一處街巷當中,上方懸掛的油紙傘色彩明豔,有如戴望舒《雨巷》中找尋撐著油紙傘的姑娘一般,別具風情。走進屋內觀賞,廳堂內雕梁畫棟散發著淡淡清幽的香氣,將古時人民的生活居所展現得淋漓盡致。
考亭書院 邵航/攝
考亭古街佔地約74畝、遷移古建築42棟,以展現地方風物、補充建陽特色商業氛圍為策劃背景,以文化、物產、美食、民俗、娛樂、非遺為基本內容,通過宋主題進行文化包裝,結合節點演藝、景觀氛圍全場串聯,打造「展現地域文化、具備濃厚地方特色、娛樂與商業相結合」的宋主題文化體驗商業街區。古街以再現大宋繁華市景,讓遊客體會到「一小時穿越宋朝」的新奇歷程。
千年古樟「樹抱佛」 邵航/攝
悠悠潭陽地,朱子故園情。何許與君遊,相期入考亭。(邵航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