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琳、曹明路(中國軟體評測中心賽迪智能製造測評工程技術中心)
當前我國製造業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壓力有二:一是有效需求不足,二是成本快速上升。企業需要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轉型應關注「敏捷」和「精益」。中國軟體評測中心賽迪智能製造測評工程技術中心(以下簡稱賽迪智能製造測評中心)建議企業把推行「工業智能技術+敏捷精益製造」作為實踐智能製造的總體方向,不要追求一蹴而就,直接對標「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的最終狀態而盲目上系統、上設備。企業採取什麼樣的智能製造發展策略,選擇什麼樣的工業智能技術,應取決於企業具體面臨的市場挑戰情況,以及企業已具備的基礎和信息化能力水平。
在「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指導下,各級政府大力推動智能製造發展,企業積極參與相關技術產業布局和轉型實踐。但也存在發展智能製造缺乏階段性目標指引,沒有清晰的發展路徑等挑戰,亟需客觀、專業的能力評估、落地方案規劃和實施指導服務支撐。賽迪研究院在對我國製造企業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與德國、美國、日本等相關專家深度合作,提出了一套針對我國企業發展智能製造的能力評價參考模型,供業界夥伴參考並逐步研究完善面向具體行業的企業能力測評方法和指標體系。
準確把握智能製造的方向
賽迪智能製造測評中心認為,當前我國製造業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壓力有二。一是有效需求不足。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消費整體都在放緩,同時消費者對產品的品質、功能等要求越來越高,對供給側提出了結構性轉型的要求。二是成本快速上升。受到需求變化以及內部外部環境的綜合影響,國內製造業整體上面臨成本快速上升的壓力,新增成本因素包括材料、人工成本的上漲、對質量、安全、環保控制帶來的成本上升,以及需求快變環境下產品平均生命周期縮短等。為應對上述挑戰,企業需要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基於上述認識,賽迪智能製造測評中心建議企業轉型應更加關注「敏捷」和「精益」。「敏捷」是指企業應適應市場的「拉式」特徵,尋求更快更準的市場洞察,並提升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的產品能力、生產能力、交付能力和服務能力。「精益」是指企業應以社會需求為依據,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人、機、物等企業資源,最大限度減少浪費,追求效益最大化。
智能製造也應首先服務於我國製造業轉型的上述大要求。賽迪建議企業正確理解和把握智能製造,特別是要區分「智能製造」和「製造業智能化」兩件事,一個是目標,一個是路徑。智能製造是發展目標,是以實現《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描述的「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等」功能的生產方式為標誌;而製造業的智能化是發展智能製造的路徑,是一步一步向著智能製造的目標邁進。賽迪認為,工業智能技術,如「一硬」( 感知和自動控制)、「一軟」(工業軟體)、「一網」(工業網絡)、「一平臺」(工業雲和智能服務平臺)的合理部署應用,可幫助製造企業進一步提高敏捷能力,並降低精益製造實施和管理的成本。因此,賽迪建議企業把推行「工業智能技術+敏捷精益製造」作為實踐智能化轉型的總體方向,一步一步達到智能製造的水平,而不是一蹴而就,直接對標「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的最終狀態而盲目上系統、上設備。企業採取什麼樣的智能製造發展策略,選擇什麼樣的工業智能技術,應取決於企業具體面臨的市場挑戰情況,以及企業已具備的基礎和信息化能力水平。
賽迪智能製造測評中心認為做好以下幾點,可大幅提升企業實踐智能製造的成功率。
一是對自身現狀的短板要做到精準認知,宜從外部引入第三方服務確保現狀評估的客觀性,確保企業在智能製造方面的投入始終圍繞自身能力的提升,做到有的放矢。
二是對發展願景和路徑要做到分階段確認和合理規劃,切忌好高騖遠或人云亦云,要確保每階段願景都符合企業發展需求,並且是可實現、過程可控的,做到智能製造發展一步一個腳印,逐步提高能力。
三是對發展過程建立監控機制,宜引入利益無關方時時回顧已實施的各智能製造項目是否收到預期的目標,確保企業智能製造實踐方向不偏離,投入不打水漂。
賽迪靈犀評價參考模型
賽迪靈犀智能製造評價參考模型從產品競爭力和供應鏈競爭力兩個視角出發,在企業的不同結構層級中,考量工業智能技術對敏捷和精益製造的賦能,結合人、戰略等其他要素配置情況,綜合評價企業智能製造能力水平。
1\總體架構
製造是以企業的組織方式,將製造資源轉化為工業品或消費品的過程。按照上述業務本質,我們將製造企業解構為三個基本維度:一是企業組織,二是供應鏈,三是產品。
企業組織。包括企業層、部門/車間層、產線層、設備層四個層級。
供應鏈。包括計劃、採購、製造/委外、配送、退貨五個環節,構成一個完整的供應鏈商業服務流程。
產品。包括市場、設計、工藝規劃、生產工程、生產/交付、使用/服務、退市/回收七個環節,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對於to C模式為主的行業,如消費品製造行業,多變的消費需求與不斷產生的新技術導致產品更新頻繁,需採用快速創新循環策略,時刻以用戶的使用體驗和反饋為導向,及時調節產品的研發及工藝規程,並在產品設計、工藝規劃、生產工程等環節快速循環迭代。對於to B模式為主的行業,如裝備製造行業,產品的市場需求量較穩定,產品的研發和服役周期較長,研發方向及工藝規程較為穩定,一般不需要快速迭代,但重視產品的服役期內的維護和服務支持。
2\測評元胞
測評元胞是智能製造實踐中敏捷和精益思想的體現。在每一個映射單元中,按照元胞的拓撲結構,從目標、要素、執行閉環三個維度進行具體分析和評估。
目標。製造企業應始終追求生產效率更高、產品品質更好、資源消耗更少、市場響應更快、環境影響更小、生產成本更低,以最優化的方式向最需要的用戶提供最合適的產品,為用戶、企業自身及員工、以及社會創造最大的價值。將這一理念貫徹到各個環節與各個層級,考量各個環節和層級中工業智能技術對企業改善效率、質量、消耗、敏捷、環保、成本六項指標的賦能情況。
要素。每一個生產或服務環節映射到企業的各個結構層級中,都會涉及相應的人員、設備、物料、工藝、環境。在進行完善和改進時,應當綜合考慮這五項因素的影響。傳統的人、機、料、法、環作為全面質量管理的五要素,被進一步拓展到效率、質量、消耗、敏捷、環保、成本的管理上,從而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內涵。
執行。秉承持續改善(Kaizen)思想,通過策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四個步驟的滾動實施,以每個映射單元的PDCA循環漸進來推動企業整體持續提升。
企業智能製造評價參考模型
3\評價方法
評價過程將產品生命周期和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及環節間的交互,分別映射到企業結構的不同層級,處處考量評價是否使用了合適的工業智能技術,對企業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支撐和賦能。具體分為八大能力測評單元,30個評價模塊,全面、科學評價企業智能製造優勢和短板。
企業智能製造評價模塊
基於能力評價結果,可幫助企業準確定位當前所處能力階段,銜接國家戰略方向,合理設定「數位化+敏捷精益」、「物聯網+敏捷精益」或是「智能化+敏捷精益」的發展戰略,並進一步幫助企業圍繞其業務提升的迫切需求,規劃設計與能力水平相適應的階段性發展目標,引導資源投入,合理採用工業智能技術,實踐敏捷和精益製造,提升競爭力和經營效益。
[責任編輯:戰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