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時期君王以勝利彰顯榮耀,和平時期則以建築凸顯權勢。」路易十四的近臣科爾貝爾如是說,誠然,偉大的建築承載、凝聚了一個民族特定時期的記憶和共識,間接傳達著統治者的政治意圖,是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最濃縮的體現和最生動的符號。凡爾賽宮的建築及相關的制度、行為、政策、言論、神話、儀式、名號等,本質上都是一種關於「君權神授」的合法性敘事與表演,是構建君權合法性和想像共同體秩序的政治手段。
凡爾賽宮建築結構的總體格局特徵是「眾星捧月」:各個副廳拱衛在主廳「阿波羅廳」的周圍,象徵著臣民圍繞附庸在以「太陽王」自稱的路易十四身邊。法國君主的御座主廳叫阿波羅廳,取寓意於希臘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阿波羅的雕像在花園中隨處可見,路易十四的臥房天花板都雕刻著太陽的浮雕。象徵著路易十四認為自己的光輝照耀法國臣民,如同太陽一般滋養萬物,至高尊崇,其中飽含著「君權神授」、「朕即國家」等君主極權思想。
主廳的柱子的材質是綠色大理石,柱頭、柱腳和護壁均為黃銅鍍金,裝飾圖案的主題是展開雙翼的太陽,以此表示對路易十四的至高崇敬。主廳的天花板上是鍍金浮雕,其精雕細琢的程度非普通工匠能完成,而是廣聚能工巧匠長期雕刻方能完成的龐大工程,牆壁為深紅色金銀絲鑲邊天鵝絨,極盡莊嚴奢華,體現出統治者的恢弘氣度。中央為高 2.6 米的純銀鑄造的御座,置於鋪有深紅色波斯地毯的高臺之上。主廳設計極為鋪張奢侈,不僅是出於滿足路易十四的帝王自矜攻伐,更出於強大的經濟實力以威懾國內外敵對勢力的政治考量。凡爾賽宮內的其他副廳均以環繞太陽的行星命名:
維納斯廳,又名金星廳,大廳牆壁上的壁柱和圓柱的建築用材均採用帶有白色花紋的大理石,壁龕內則豎立著路易十四英武俊朗的全身雕像,屋頂四周拱券上的多幅油畫作品借用古代神話或古代英雄們的故事以暗喻路易十四曾經取得的豐功偉績。 黛安娜廳,又稱月神廳,牆壁用路易十四青睞的各種精美瓷器裝飾,國王的品味決定了國家的品味; 瑪爾斯廳,又名火星廳,王朝的權貴們經常在此召開宮廷音樂演奏會或賭博牌會,是路易十四對貴族們進行間接經濟壓榨和盤剝的地點; 墨丘利廳,又名水星廳,路易十四的幼子安茹公爵曾在此居住,君權的繼承人在承繼大統之前也應對君主保持完全臣服的狀態,以保證權威的壟斷性…… 總之,凡爾賽宮的建築格局重點突出君主的至高無上的地位,臣民拱衛在君主周圍,各個副廳的主要職能也是為了達到君主的各種政治目的,「眾星捧月」的建築格局是「朕即國家」的絕對君主制在建築設計上的直接表現。鏡廳長廊是世界上最奢華也是最著名的宮廷房間之一,被視為凡爾賽宮的「鎮宮之寶」,但鏡廳聞名並不單是來自其奢華的設計,它曾被廣泛認為是無上權力的象徵。它由皇家大畫家、裝潢家勒勃蘭和大建築師孟沙爾合作建造,它全長72米,寬10米,高13米,連結兩個大廳。鏡廳拱形穹頂上的壁畫描繪的是路易十四執掌政權時取得的一系列功績。長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園開的巨大的拱形窗門,另一面鑲嵌著與拱形窗對稱的17面鏡子,這些鏡子由400多塊鏡片組成,能同時反射刺眼的陽光充盈整個長廊並產生讓人目眩神迷的效果,比喻著「太陽王」路易十四的無上權威和榮耀風採令人不可直視。鏡廳長廊也承擔著重要的外交職能,它曾是路易王朝宮廷舉行大型招待會的地點,也是君主接見各國使節時的專用場所。
凡爾賽宮隨處可見的大壁畫充斥著神話和宗教的色彩,將君主與神的形象緊密結合。在戰爭廳與和平廳和大畫廊中,就有27幅大壁畫,分別詳述了國王從《庇裡牛斯條約》到《奈梅亨合約》的光榮戰績。「在一片諸神、諸女神、雲朵、河流、馬匹、戰車中,他(勒布朗)把國王表現在戰爭與和平之間:擲霹靂、渡萊茵河、陷根特,但也主持公道、攝理財政、布施災民、興建醫院、獎掖藝術。」
在小米歇爾·高乃伊所繪的《橫渡萊茵河寓意畫》中,路易十四身著鎧甲騎在馬背上,勝利女神為他戴上桂冠,為他引路的男女兩位戰神準備好殺戮敵軍。畫面右處的老人,表情驚恐,在老人的附近,一名年輕女子畏縮在陰影中,而此時左上方光榮女神的戰車正從雲層駛出,從而構成了整個畫面。畫中的老人象徵萊茵河,年輕女子象徵萊茵河支流伊塞爾河的河仙,路易十四就是從這條河附近渡過萊茵河的,勝利女神寓意著將這場戰役的榮譽賜予了國王,而光榮女神預示著這次戰績給國王帶來聲望。整幅油畫運用了寓意的手法,將真實的歷史與神話相結合,體現出國王勝利的必然性,賦予「君權神授」的合法性。神話的元素出現在繪畫當中,諸神始終站在國王的一邊,畫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一個個象徵的符號,這些符號剔除了事件的真相本身,使事件成為了神話,變成了神的力量和君主強大威力的神話,在隱喻君主的豐功偉績的同時,也強調了君主權力的正統性,世俗的絕對權力向受到上天庇護的絕對權威轉變。繪畫將神的權威轉嫁到君主的身上,從而使得君主與神融為了一體,君主的意志代表的是賜予其權力的神的意志,作為不可被挑戰的神在人間的代理人,君主的權力同樣也是不容許被挑戰的,因此君主理應處於世俗權力秩序金字塔的塔尖。
1662年夏普蘭在致函路易十四的近臣科爾貝爾時提到:「閣下,還有其他一些可用以宣揚和維護陛下榮耀的方式……像金字塔、紀念圓柱、騎馬雕像、巨石雕像、凱旋門、半身大理石像、半身銅像、淺浮雕像、所有歷史紀念單位增設我國盛產的掛毯、我國的壁畫——我們一直忽視了這項工作。」
在路易十四的授意下,不僅是繪畫,凡爾賽內所裝飾的雕塑、吟誦的詩歌,其中的人物都是為了向路易致敬,而主角永遠只是國王,他是唯一的參與者,宮殿中的裝飾究其本質就是一部部國王的歷史。藝術的實質是政治的附庸,在君主政體的封建國家,藝術生存空間的最大領域就是為王權服務,它的政治作用就在於使得權力向權威過度,或者是擴大已有權威的影響力。而這種被刻意形象化的權威,更加能夠為人們所接受,從而強化秩序的建立,消除人民潛意識中的抵抗心理。參考文獻:
[1]郭華瑜. 紫禁城與凡爾賽宮——東西方絕對君權體制下的宮殿建築比較[A]. 中國紫禁城學會.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三輯)[C].中國紫禁城學會:中國紫禁城學會,2000:11.
[2]陳為人.「行走西歐」系列之一 凡爾賽宮:一個王朝的崛起與殞落[J].社會科學論壇,2014(02):152-173.
[3]陳燮君.王者之風——解讀「太陽王路易十四:法國凡爾賽宮珍藏展」[J].上海文博論叢,2005(0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