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越來越多地參與非洲國家的建設,西方出現了「新殖民主義」等攻擊抹黑中非合作的論調。最近,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多位非洲國家領導人對這樣的言論進行了激烈的反駁,認為「中國的對非投資絕非新殖民主義,而是互利共贏的合作」,「中國與非洲沒有殖民關係」。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講話中強調:「中非合作好不好,只有中非人民最有發言權。任何人都不能以想像和臆測否定中非合作的顯著成就!」在無可辯駁的事實面前,「新殖民主義論」可以休矣。
一、中國沒有殖民的基因
早於西方航海家們來到非洲近一個世紀,來自中國的鄭和船隊就曾抵達東非。不同於凱撒「我來了,我看見了,我徵服了」,鄭和是「我來了,我看見了,我離開了」。殖民文化在西方一脈相承,和平文化則早已滲入中華民族基因。
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協和萬邦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深深植根於中國人的精神中,深深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上。2100多年前,中國人就開通了絲綢之路,推動東西方平等開展文明交流,留下了互利合作的足跡,沿路各國人民均受益匪淺。600多年前,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7次遠航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到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沒有佔領一寸土地,播撒了和平友誼的種子,留下的是同沿途人民友好交往和文明傳播的佳話。愛好和平的中華民族在近代卻遭受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野蠻侵略和掠奪,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外來侵略、實現民族獨立的偉大鬥爭史。歷經苦難的中國人民珍惜和平,絕不會將自己曾經遭受過的悲慘經歷強加給其他民族。
正因為有這樣的民族基因,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成立以來,經過近70年的發展,特別是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實現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工業化,開創了沒有靠殖民擴張、戰爭掠奪而實現工業化並取得現代化重大成就的奇蹟。
二、「一帶一路」倡議:助推非洲去殖民化
一部非洲近代史,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史和非洲人民反抗西方殖民的鬥爭史。直到現在,非洲仍然存留著西方殖民主義的歷史痕跡及其帶來的諸多現實問題。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打造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不僅完全不同於近代西方的殖民做法,還將有力助推非洲去殖民化。
被西方殖民以來,非洲國家間的相互聯繫很少,都是與歐洲宗主國聯繫,兩個接壤的非洲國家首都不能實現直航,而要繞道法國巴黎。非洲被殖民以後,逐漸成為了西方國家的資源和原材料的來源地,直到今天仍然是非洲國家謀求現代化發展的制約因素。二戰後,儘管非洲國家紛紛獨立並擺脫了殖民統治,但非洲市場仍因西方殖民者的遺留影響而被分割,即使歐洲一體化也並未促進非洲的一體化。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有助於糾正西方殖民體系的遺留問題,拓展非洲國家的對外交流,加強非洲內部的橫向聯繫。「一帶一路」倡議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入手,讓非洲市場聯通起來,從而幫助非洲獲得內生發展動力,實現工業化,真正脫貧致富。
除了內部的互聯互通外,「一帶一路」倡議還給非洲帶來兩大效應:陸海聯通、洲際聯動。目前全球八成的貿易往來要藉助海洋,七成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來自沿海地區一百公裡地帶,廣大內陸國家難以分享這種經濟全球化的紅利。5年前,習近平主席在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哈薩克斯坦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意在扭轉這種不平衡的經濟全球化。由中國援建的蒙內鐵路連接肯亞首都奈洛比和東非第一大港蒙巴薩,通過陸海聯通讓肯亞內地和東非尋找到出海口,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進而實現經濟騰飛。而「一帶一路」倡議所帶來的洲際聯動效應,更是讓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非洲通過印度洋、北非和地中海、中東地區融入了歐亞大陸的振興。
近現代以來,非洲國家逐漸被西方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進程邊緣化,「一帶一路」倡議是改變這一狀況的重要機遇。歐洲由於資源匱乏,其技術創新以節約資源和原材料為導向;美國的自然資源相對豐富,其創新以節省勞動力為主要考量。而勞動力價格低、資源豐富又恰恰是非洲最主要的優勢,因而非洲不斷被邊緣化。「一帶一路」倡議被認為是非洲實現工業化必須抓住的重大機遇。此外,「政府+市場」雙輪驅動的中國模式也有助於改變非洲國家被邊緣化的處境。在一些內陸的發展中國家,按西方的市場經濟規則是很難獲得國際金融機構貸款的。但是中國的國有企業、銀行可以提供開發性金融貸款,從改善基礎設施開始,逐步培育市場經濟所需的環境。在這一過程中,中國能為非洲國家提供第一桶金,幫助這些國家改變被經濟全球化進程邊緣化的趨勢。與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等無果而終或遙遙無期形成鮮明對照,「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了世界經濟走出低迷、振興國際和區域合作的大方向,也給全球投資者帶來了希望。
三、亂扣新殖民主義帽子,反映出西方一些勢力的戰略焦慮
近年來,隨著中國對非洲的援助和投資逐年增加,一些西方國家開始質疑中國的投資和營商模式,並給中國扣上了一頂「新殖民主義」的帽子。事實上,所謂的「新殖民主義」同西方近代的殖民主義一脈相承,都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物,其實質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已獲得政治獨立的國家繼續進行控制、幹涉、掠奪與剝削,維持不平等的國際關係和舊的殖民主義世界秩序。將「新殖民主義」的帽子扣給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不僅不符合實際,而且深刻反映出西方國家一些勢力的意識形態偏見及戰略焦慮,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就是企圖汙名化中國,破壞中非之間的友好關係。
長期以來,中國在同非洲的合作中始終堅持真誠友好、平等相待,義利相兼、以義為先,發展為民、務實高效,開放包容、兼收並蓄。13億多中國人民始終同12億多非洲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始終尊重非洲、熱愛非洲、支持非洲,堅持做到「五不」,即:不幹預非洲國家探索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不幹涉非洲內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不在對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在對非投資融資中謀取政治私利。
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和西方的掠奪式投資有根本區別,中非合作的本質是互惠共贏。自從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尼斯堡峰會上提出中非「十大合作計劃」以來,一大批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以及經貿合作區陸續建成或在建設之中,中非和平安全、科教文衛、減貧惠民、民間交往等合作深入推進,中國承諾提供的600億美元資金支持都已兌現或作出安排。中資企業在非洲已建成和在建的項目,將為非洲新增約3萬公裡公路、年處理8500萬噸貨物的港口容量、日供900萬噸清潔供水能力、近2萬兆瓦發電能力和3萬多公裡輸電線路,並創造近90萬個就業崗位。「十大合作計劃」給中非人民帶來豐碩成果,展現了中非共同的創造力、凝聚力、行動力。在此基礎上,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提出重點實施「八大行動」,將中非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成功推向新的高度。
在事實面前,一些西方輿論也不得不低頭。日前發布的麥肯錫調研報告《龍獅共舞:中非經濟合作現狀如何,未來又將如何發展》坦言,歐盟和美國等西方捐助國主要以補助金形式提供援助,而中國則偏好基礎設施建設優惠貸款和出口信用等形式。相比於附帶嚴苛政治條件的西方國家援助,中國的投資和援助不以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作縛,而是按照市場規律,以發展經濟的角度看待非洲。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與50多個非洲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係,對於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一些西方勢力故意抹黑中非合作,其實質是對不平等國際關係的留戀,以及對舊秩序將被打破的焦慮。
四、共築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
中國永遠是非洲的好朋友、好夥伴、好兄弟。中非關係是南南關係,根本不同於非洲與西方國家的南北關係。如今,中非合作插上「一帶一路」的翅膀,迎來黃金時代。把「一帶一路」建設同落實非洲聯盟《2063年議程》、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以及非洲各國發展戰略相互對接,將開拓新的合作空間,發掘新的合作潛力,打造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
非洲國家全部是發展中國家,有4億人未擺脫貧困,5億人沒有用上電,成為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最困難的大陸。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指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非洲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中非早已結成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我們願同非洲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築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樹立典範。
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和援助給非洲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效。吉布地總統伊斯梅爾·奧馬爾·蓋萊去年11月訪華時曾感嘆地說:「西方人來了100多年,我們的國家還是這麼窮,中國人才來了3年,就讓我們國家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讓我們看到了希望。」舉例來說,近幾十年來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在非洲建成的鐵路及城市軌道總裡程達到10605公裡、公路達到4800公裡,運營及維護鐵路裡程超過2800公裡。據中國鐵建統計,其在非洲投資總額超過10億美元,採購當地設備及原材料總價值超過38億美元,繳納稅收超過20億美元,捐贈、援建等從事公益活動總投入超過8000萬美元,累計僱傭非洲員工超過45萬人次,培訓非洲員工超過30萬人次。
中非合作將在未來創造出新的發展奇蹟。面對美國大搞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非洲國家對西方模式深感失望,紛紛向東看。從發展靠援助到學習中國自主發展經驗,進而搞招商引資、改革開放,非洲國家越來越重視學習中國的經驗,非洲的黃金時代正在到來:把中國資金、技術、市場、企業、人才和成功發展經驗等相對發展優勢同非洲豐富的自然資源、巨大的人口紅利和市場潛力緊密結合起來,必將創造出新的發展奇蹟。中國現代化經驗最為鮮活,與非洲合作政治基礎最好,中國夢正激勵和塑造非洲奇蹟、非洲夢。中國願以打造新時代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為指引,在推進中非「十大合作計劃」基礎上,同非洲國家密切配合,未來3年和今後一段時間重點實施「八大行動」,共同譜寫中非合作和南南合作的新篇章。
非洲是希望的大陸,與「一帶一路」倡議進行目標、任務、經驗、智慧對接最為積極。衣索比亞、坦尚尼亞、肯亞、剛果(布)已成為中非產能合作先行先試示範國家。在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尼斯堡峰會上宣布的中非「十大合作計劃」中,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網、區域航空網、基礎設施工業化的「三網一化」,正在推進非洲的橫向互聯互通和區域合作,改變非洲被經濟全球化邊緣化的命運,打造非洲發展的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