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許敬宗的玄孫許遠,因與張巡固守睢陽而名垂青史

2021-01-09 騰訊網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此音頻格式

許敬宗,字延族,隋朝大業年間考中秀才,出任淮陽書佐。不久,在謁者臺供職,負責接待、傳送文書。

父親許善心被殺後,許敬宗苦苦哀求宇文化及,免了一死。結果,他轉身就投奔了瓦崗軍,與魏徵一起掌管文書。瓦崗軍失敗後,許敬宗歸順唐朝。

許敬宗官至右宰相,活了81歲

貞觀17年(643),許敬宗因撰寫《武德實錄》《太宗實錄》有功,被封為高陽縣男,代檢校黃門侍郎。

李治當上太子後,許敬宗遷任太子右庶子。貞觀19年(645),唐太宗李世民親徵高麗,李治留守處理國政,許敬宗等人執掌要政。

許敬宗畫像(資料圖片)

貞觀21年(647),許敬宗被加封為銀青光祿大夫。

李治即位為唐高宗後,許敬宗當上禮部尚書。他把女兒嫁給少數民族部族首領馮盎的兒子,收納了很多錢財。事情被揭發,降任為鄭州刺史。

永徽3年(652),許敬宗入朝出任衛尉卿,加弘文館學士,兼修國史。

顯慶元年(656),許敬宗因主張立武則天為皇后有功,遷任侍中,監修國史。第二年,被封為高陽郡公,授中書令,後晉封為郡公。

龍朔2年(662),許敬宗當上右宰相,加爵光祿大夫。次年拜為太子少師,位極人臣。

鹹亨3年(672),81歲的許敬宗去世。李治為他舉哀,停止上朝3天,詔令文武百官到許敬宗的府第去哭喪,冊封追贈為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許敬宗妄改歷史,私生活糜爛

許敬宗掌管國史後,忘記了一個史官的原則,記事曲從迎合、曲直不正,妄改歷史。他在世時,無人敢說,去世後不久就被人揭發了出來。朝廷趕緊叫人修改過來。

許敬宗私生活糜爛。他的大兒子許昂是個很有文才的人,歷任太子舍人。許昂母親裴氏死得早,裴氏的婢女長得漂亮,許敬宗讓她做了繼室,改姓為虞氏。

許昂也喜歡虞氏,與虞氏有私情。此事被許敬宗發現後,廢黜了虞氏,又給許昂安上不孝的罪名,讓朝廷把許昂流放到嶺外。後來,他又請求朝廷把許昂召回來出任虔化縣縣令,許昂不久就去世了。

許敬宗曾經修建了一座飛樓,讓妓女在上面騎馬戲樂。

一代名臣許遠,與張巡固守睢陽

許昂有兩個兒子:許彥伯、許韶伯。

許彥伯寫文章很厲害,許敬宗到了晚年寫不了東西,就讓許彥伯幫他寫文書。許彥伯曾任太子舍人,可惜年紀輕輕就死了。許韶伯曾任右屯衛將軍,被封為平恩公。

許彥伯只有一個兒子,叫許望,官至右羽林將軍。

許望的兒子許遠,在唐朝可謂一代名臣,氣節高潔,很有先輩許善心的風範。許遠,字令威,唐玄宗開元末年考中進士,曾到劍南節度使府擔任過從事。

許遠畫像(資料圖片)

天寶14年(755),安祿山叛亂,唐玄宗召許遠為睢陽(今河南商丘市睢陽區)太守。兩年後,睢陽遭到安祿山叛兵10多萬人圍攻。

許遠與真源縣令張巡帶著幾千士兵固守睢陽。堅持了近10個月,城中糧盡,連老鼠都逮不到了,援兵還是沒來。最終城被攻破,許遠被俘,堅持不降遭到殺害。

許遠和張巡力保睢陽不失,保障了江淮地區免卻戰亂之苦,唐王朝因此得以延續下去,功績卓著。安祿山叛亂被平後,許遠被朝廷追贈為荊州大都督,圖像掛在凌煙閣上。他和張巡一起,在睢陽被塑像修建雙忠廟。

後來,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還不斷加封許遠和張巡,強化他們「忠義報國」的楷模地位。到清朝時,許遠的塑像被請到太廟裡,成為41個陪臣之一,與歷代帝王共享皇家祭祀。

許遠和張巡,在民間被稱為文安尊王和武安尊王,合稱為文武尊王。福建安溪的茶農,供奉他們為茶業守護神。海內外供奉許遠和張巡的廟宇殿堂有上百所,影響可謂是非常深廣。

許遠曾孫許儒是徽州許氏始遷祖

許遠的曾孫許儒,在唐朝滅亡後,遷徙到徽州(今安徽黃山),成為徽州許氏始遷祖。

許儒有4個兒子:許知柔、許知稠、許知善、許知節。許知稠在南唐初期,遷居到安徽歙縣,兒子叫許規。

此後的世系情況,後面再講。

黃勇/文

【下期關注】

請看許姓(18)。

相關焦點

  • 富陽人物 | 許遠
    許遠(709年-757年),字令威,杭州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朝名臣,右僕射許敬宗玄孫。開元末年,考中進士,授益州從事。得罪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貶為高要縣尉。安史之亂時,累遷睢陽太守。至德二載(757年)正月,遭到安慶緒部將尹子琦合兵圍攻。聯合真源縣令張巡以數千兵卒協力固守睢陽,誓死抵抗安史叛軍。
  • 張巡守睢陽「殺妾饗三軍,食盡而食人」,唐朝朝廷是怎麼定論的?
    因戰事激烈,士兵們「多餓死,存者皆痍傷氣乏。」張巡「初殺馬食」,繼而把愛妾「對三軍殺之,以饗軍士。」最後殺食「城中婦人。既盡,以男夫老少繼之,所食人口二三萬。」睢陽城初遭圍困時,「城中數萬口」。城破時,「婦人老幼,相食殆盡。」城破後,僅存四百來人。以百姓當軍糧的張巡,究竟是大唐的擎天柱,還是亂世的食人狂?
  • 御史中丞張巡為守睢陽,殺妾饗三軍,唐朝朝廷也認為有悖道義?
    爭論的焦點集中在「張巡守睢陽,食盡而食人」一事上。睢陽城破前,千餘名守軍已經彈盡糧絕,唯有「齕木皮、煮紙而食。」因戰事激烈,士兵們「多餓死,存者皆痍傷氣乏。」張巡「初殺馬食」,繼而把愛妾「對三軍殺之,以饗軍士。」最後「城中婦人。既盡,以男夫老少繼之,所食人口二三萬。」睢陽城初遭圍困時,「城中數萬口」。城破時,「婦人老幼,相食殆盡。」城破後,僅存四百來人。
  • 殺妾饗士---張巡(唐)
    安史之亂時,張巡誓死守衛睢陽(今河南商丘睢陽縣),他雖為文官,但精通兵法,屢次擊敗叛軍,但終因寡不敵眾,戰死於睢陽。張巡殉國時,身首支離,芮城、鄧州和睢陽三地皆招魂而葬。據說他死後被追封為「通真三太子」。  張巡於開元(713——741年)末中進士第三名,初仕為太子通事舍人。
  • 張巡
    安祿山任命張通晤為睢陽太守,並與陳留長史楊朝宗率一千多騎兵向東掠地,所在州郡望風而降。雍丘縣令令狐潮降賊;張巡的上司,譙郡太守楊萬石降賊,並逼令張巡西迎賊軍。張巡不從,起兵討賊,有一千多真源民眾跟隨。單父縣尉賈賁起兵,南擊睢陽,斬張通晤,進軍至雍丘。張巡帶領部隊進至雍丘,與賈賁會合。       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建立大燕。
  • 阻擋叛軍兩年保住唐朝半壁江山的張巡卻毀譽參半因為他做了這件事
    在這場混亂中,河北是安祿山的老巢,長安洛陽則是兩股勢力的必爭之地,但是,有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小城市睢陽,抵抗叛亂分子兩年,使得叛亂分子未能夠向南,從而確保江淮地區不受幹擾,使得江淮一帶的糧食可以順利的支持唐朝後期的平叛戰爭。天寶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5年冬,安石叛亂爆發。
  • 唐朝天寶年間,張巡在睢陽縣任縣令,抗擊叛軍
    唐朝天寶年間,張巡在睢陽縣任縣令,這年平廬、範陽兩鎮節度使安祿山發動了叛亂,(即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整個中原大地頓時戰火四起,烽煙滾滾。十幾萬叛軍長驅南下,渡過黃河,攻陷洛陽,接著又攻破潼關天險,佔領了唐朝的都城長安。
  • 李世民在位23年,放過了一位奸臣,因此葬送了李氏的江山
    但是每個朝代中都會出現一種人,那就是奸臣,就連李世明創建的唐朝中也存在。那麼這個最大奸臣是誰?為什麼他會禍害李世民的天下?這個奸臣名叫許敬宗,在李世民在位23年,許敬宗也在李世民身邊待了23年。許敬宗是後起之秀,一直被世家的權重者看不起,所以許敬宗就一直在等待機會。一直等到李治上位,當時李治想封武則天為皇后,其他所有大臣都反對,只有許敬宗在旁邊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