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擋叛軍兩年保住唐朝半壁江山的張巡卻毀譽參半因為他做了這件事

2020-12-25 酒難醉千盅

阻擋叛軍兩年保住唐朝半壁江山的張巡卻毀譽參半,原來是因為他做了這件事

安史之亂從公元755年冬爆發,直到公元763年春才平息,歷經三代皇帝,歷時7年多。它因為是由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所以成為安史之亂,又因為發生在唐玄宗時期的天寶年間,也被後人稱為天寶之亂。主要是由於唐玄宗晚年的時候不再理會朝廷事引起的,是一場和中央政府爭奪話語權的戰爭。雖然戰亂最終塵埃落定,但對於中國後來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都產生了非常深遠又重大的影響,是唐朝由盛唐轉為衰敗的轉折點。從此唐朝再也沒有強大起來,變得非常平庸。對於整個國家來說都是一場巨大的浩劫。

在這場混亂中,河北是安祿山的老巢,長安洛陽則是兩股勢力的必爭之地,但是,有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小城市睢陽,抵抗叛亂分子兩年,使得叛亂分子未能夠向南,從而確保江淮地區不受幹擾,使得江淮一帶的糧食可以順利的支持唐朝後期的平叛戰爭。天寶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5年冬,安石叛亂爆發。幾個月後,安祿山攻佔了洛陽,天寶十五年,當時的太守是一個叫楊萬石的人,他投靠了燕軍,下屬真源縣縣令張巡獲悉後,他非常生氣。他率領人民襲擊燕軍。有超過一千人回應。

張巡是唐玄宗開元末年的進士,因為不阿諛奉承,使得為官十多年還一直是縣令。公元756年,張巡共歷經了大大小小三百多場戰爭,堅守雍丘六十多天,多次擊退燕軍的進攻。雍丘的縣令見短期類打不下雍丘,準備退兵,張巡趁勢追擊,抓捕叛兵兩千多人,並活捉了令狐潮,使得士氣大漲。公元756年冬,燕軍相繼攻下魯郡,東平,並準備攻取寧陵,斷了張巡的後路,張巡當機立斷,立刻放棄雍丘,睢陽的太守許遠會和,並退守睢陽。

許遠的曾祖是是唐代名臣許敬宗,所以他也是名流之後,但是他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張巡,便推舉張巡為主帥,自己負責後勤。張巡先是清理了內部的叛將田秀榮,然後開始主動出擊,打敗叛軍,並繳獲了大量的車馬和牛羊。與叛軍戰爭的幾個月,消耗了叛軍大量的兵力,但也使得張巡的部隊開始缺少糧食,每個士兵每天都要能分到小小的一勺米,大家都餓得面黃肌瘦,靠吃樹皮和紙張填飽肚子,這是還是依然有很多士兵餓死,倖存的大多數也是非常虛弱。城裡面的麻雀老鼠只要是能看見的都被抓來吃了,鎧甲和弓箭上的皮子也被吃了。這是張巡殺了自己的愛妾,用來犒賞士兵們,許遠也將自己的奴僮給戰士們吃。最後到了在城內再也找不到一粒米,找不到一匹馬,找不到一張樹皮的狀態。這也是歷史上極大的一起真實的恐怖的吃人案件。原本睢陽城中有四萬戶口,而被攻破之時,城中就只剩下區區四百人。

千百年來,大家這與這件事一直都在爭論當年張巡做得是對是錯,從國家大義上來說,它義薄雲天,即使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但依然能夠理解它的無奈。但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能棄車保帥,畢竟國家的利益大於一切。可是從人性方面來看,他卻十分殘忍,為倫理所不容。可是即使他有著這麼大一個致命的弱點,廣受後人的批判,我們卻沒有辦法告訴他,在那種情況下,他究竟應該如何做才可以忠義兩全。

相關焦點

  • 唐朝天寶年間,張巡在睢陽縣任縣令,抗擊叛軍
    唐朝天寶年間,張巡在睢陽縣任縣令,這年平廬、範陽兩鎮節度使安祿山發動了叛亂,(即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整個中原大地頓時戰火四起,烽煙滾滾。十幾萬叛軍長驅南下,渡過黃河,攻陷洛陽,接著又攻破潼關天險,佔領了唐朝的都城長安。
  • 殺妾饗士---張巡(唐)
    張巡於開元(713——741年)末中進士第三名,初仕為太子通事舍人。天寶年間(742——755年),調授清河(今河北清河)縣令,政績考核為最高等,任期滿後回京。當時,唐玄宗寵妃楊玉環的族兄楊國忠執掌朝政,權勢顯赫,留京待遷的官員紛紛走楊國忠的門路。這時有人勸張巡去拜見楊國忠,但被他拒絕了。因不願阿附權貴,儘管他政績突出也未能遷升高官。
  • 張巡守睢陽「殺妾饗三軍,食盡而食人」,唐朝朝廷是怎麼定論的?
    張巡率部九千餘人,在艱苦卓絕的雍丘(今河南杞縣)和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南)保衛戰中,與叛軍「大小四百戰,斬將三百、卒十餘萬」,有力牽制住十餘萬叛軍進犯江淮,保護漕運及物資暢通無阻,為唐王朝組織反攻贏得寶貴時機。朝臣公認:「賊所以不敢越睢陽而取江淮,江淮所以保全者,巡之力也!」爭論的焦點集中在「張巡守睢陽,食盡而食人」一事上。
  • 御史中丞張巡為守睢陽,殺妾饗三軍,唐朝朝廷也認為有悖道義?
    張巡到任後,以霹靂手段掃黑除惡,先將華南金「以法誅之」,又以懷柔手段赦免餘黨,給予悔過自新機會。他「政簡約,民甚宜之。」(二)揚名雍丘「漁陽動地來。」755年冬,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數月後攻陷東都洛陽,稱帝建「大燕」國。河北州縣的地方官不是棄職逃命就是望風而降。張巡的上司歸降叛軍後,令張巡叛軍入境。
  • 安史之亂中,他殺妾饗軍,力保大唐不亡,死後成神
    755年,唐朝邊將安祿山發動叛亂,率15萬精兵南下,很快攻陷洛陽、長安。一般而言,都城一旦被攻破,這個王朝基本上就滅亡了,但唐朝卻經過幾年的奮戰,竟然將叛亂平定。這是因為叛軍一直未能攻入江淮地區,因為這裡是唐朝的經濟命脈。
  • 此人名字一出,所有人都不敢跟他爭
    唐朝是中國古代國力最為強盛的朝代,這期間,湧現出了許多的英雄人物。提到唐朝武將,許多人總是第一時間想到李靖、郭子儀之流。而有這樣一位人物,他的名氣或許不如前面幾位,但是,他做的每一件事,說出來都足以震驚世人。
  • 安史之亂的真正禍首:如果他再多活幾年,唐朝可能會提前滅亡
    他曾進京拜見唐玄宗,被賜座對語,玄宗問史思明多大年紀了,答曰:「四十矣。」看著這個中年的胡人將領,玄宗拍著他的後背,說道:「爾貴在晚,勉之!」誰知這句話居然一語成讖,史思明最後確實大器晚成了,而這對於唐朝來說卻是一場災難!安祿山雖然是史思明的上司,而且史思明後來也追隨他起兵造反,但二人之間並無忠誠可言。
  • 酣暢讀史安史之亂叛軍回顧:比北洋軍閥更亂更殘酷
    剛當上皇帝,就籌劃著流落江湖當個土匪頭子,苟延殘喘個十年五年的,而且他對這個前景還「大喜」,怎麼看都不像個有宏圖大略的梟雄。他這還不光是個人性格,整個安史集團普遍有這個問題。叛軍最喜歡的事就是搶東西,然後把搶來的東西運回範陽老家,表現得不像皇太極而像座山雕。
  • 唐朝很丟臉的事:皇太子被當眾羞辱,卻忍氣吞聲,不敢反抗
    唐朝初期國力強盛,周邊少數民族紛紛歸附,他們的首領推崇唐朝皇帝為「天幹」。但是隨著安史混亂的爆發,唐朝從盛況中衰落,「天幹」的威望也消失了。皇太子雖然當眾受辱,但唐朝方面忍住了,完全不看反抗,追求完美,做出了讓步。這可以說是唐朝歷史上最丟人的事,到底是怎麼回事?
  • 「奸臣」許敬宗的玄孫許遠,因與張巡固守睢陽而名垂青史
    他的大兒子許昂是個很有文才的人,歷任太子舍人。許昂母親裴氏死得早,裴氏的婢女長得漂亮,許敬宗讓她做了繼室,改姓為虞氏。 許昂也喜歡虞氏,與虞氏有私情。此事被許敬宗發現後,廢黜了虞氏,又給許昂安上不孝的罪名,讓朝廷把許昂流放到嶺外。後來,他又請求朝廷把許昂召回來出任虔化縣縣令,許昂不久就去世了。
  • 張巡
    2013年9月,我去黃都支教,學校宿舍只通了電,閒來無事,就從家裡帶了《資治通鑑》去,消磨漫漫長夜和白天課餘的日子。
  • 唐朝一大將被亂箭射死,李世民卻用這4個字評價他,簡直讓人心寒
    有一位唐朝開國大將,此人名叫郭孝恪,雖然他的知名度遠遠不如秦叔寶、尉遲恭,《隋唐演義》裡對他隻字未提,但在《舊唐書》、《資治通鑑》等正史記載中,他卻是一個響噹噹的大人物,曾經在唐朝開國戰爭中和對外戰爭中發揮過重要作用,是唐朝初年影響力較大的武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