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擋叛軍兩年保住唐朝半壁江山的張巡卻毀譽參半,原來是因為他做了這件事
安史之亂從公元755年冬爆發,直到公元763年春才平息,歷經三代皇帝,歷時7年多。它因為是由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所以成為安史之亂,又因為發生在唐玄宗時期的天寶年間,也被後人稱為天寶之亂。主要是由於唐玄宗晚年的時候不再理會朝廷事引起的,是一場和中央政府爭奪話語權的戰爭。雖然戰亂最終塵埃落定,但對於中國後來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都產生了非常深遠又重大的影響,是唐朝由盛唐轉為衰敗的轉折點。從此唐朝再也沒有強大起來,變得非常平庸。對於整個國家來說都是一場巨大的浩劫。
在這場混亂中,河北是安祿山的老巢,長安洛陽則是兩股勢力的必爭之地,但是,有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小城市睢陽,抵抗叛亂分子兩年,使得叛亂分子未能夠向南,從而確保江淮地區不受幹擾,使得江淮一帶的糧食可以順利的支持唐朝後期的平叛戰爭。天寶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5年冬,安石叛亂爆發。幾個月後,安祿山攻佔了洛陽,天寶十五年,當時的太守是一個叫楊萬石的人,他投靠了燕軍,下屬真源縣縣令張巡獲悉後,他非常生氣。他率領人民襲擊燕軍。有超過一千人回應。
張巡是唐玄宗開元末年的進士,因為不阿諛奉承,使得為官十多年還一直是縣令。公元756年,張巡共歷經了大大小小三百多場戰爭,堅守雍丘六十多天,多次擊退燕軍的進攻。雍丘的縣令見短期類打不下雍丘,準備退兵,張巡趁勢追擊,抓捕叛兵兩千多人,並活捉了令狐潮,使得士氣大漲。公元756年冬,燕軍相繼攻下魯郡,東平,並準備攻取寧陵,斷了張巡的後路,張巡當機立斷,立刻放棄雍丘,睢陽的太守許遠會和,並退守睢陽。
許遠的曾祖是是唐代名臣許敬宗,所以他也是名流之後,但是他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張巡,便推舉張巡為主帥,自己負責後勤。張巡先是清理了內部的叛將田秀榮,然後開始主動出擊,打敗叛軍,並繳獲了大量的車馬和牛羊。與叛軍戰爭的幾個月,消耗了叛軍大量的兵力,但也使得張巡的部隊開始缺少糧食,每個士兵每天都要能分到小小的一勺米,大家都餓得面黃肌瘦,靠吃樹皮和紙張填飽肚子,這是還是依然有很多士兵餓死,倖存的大多數也是非常虛弱。城裡面的麻雀老鼠只要是能看見的都被抓來吃了,鎧甲和弓箭上的皮子也被吃了。這是張巡殺了自己的愛妾,用來犒賞士兵們,許遠也將自己的奴僮給戰士們吃。最後到了在城內再也找不到一粒米,找不到一匹馬,找不到一張樹皮的狀態。這也是歷史上極大的一起真實的恐怖的吃人案件。原本睢陽城中有四萬戶口,而被攻破之時,城中就只剩下區區四百人。
千百年來,大家這與這件事一直都在爭論當年張巡做得是對是錯,從國家大義上來說,它義薄雲天,即使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但依然能夠理解它的無奈。但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能棄車保帥,畢竟國家的利益大於一切。可是從人性方面來看,他卻十分殘忍,為倫理所不容。可是即使他有著這麼大一個致命的弱點,廣受後人的批判,我們卻沒有辦法告訴他,在那種情況下,他究竟應該如何做才可以忠義兩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