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中,他殺妾饗軍,力保大唐不亡,死後成神

2020-12-22 縱橫五千年

755年,唐朝邊將安祿山發動叛亂,率15萬精兵南下,很快攻陷洛陽、長安。一般而言,都城一旦被攻破,這個王朝基本上就滅亡了,但唐朝卻經過幾年的奮戰,竟然將叛亂平定。這是因為叛軍一直未能攻入江淮地區,因為這裡是唐朝的經濟命脈。而捍衛江淮地區的是一位書生,他用生命力保大唐不亡,他的故事堪稱一段傳奇!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且看【縱橫五千年】的編者獨孤雁一一道來!

這名書生名叫張巡,是鄧州南陽人,年輕時博通群書,曉戰陣法,後來高中進士,步入仕途。張巡在做地方官的時候,懲治劣紳,深受民眾擁護。安史之亂爆發後,張巡正擔任真源縣令,叛軍攻入河南後,一些地方官紛紛投降,張巡的頂頭上司逼迫其參加叛軍,但張巡雖然只是縣令,但毅然舉兵抗賊。


張巡先是趁亂率軍攻佔雍丘,以三千士兵抵抗數萬叛軍,之後轉戰寧陵,與睢陽太守許遠兵合一處,堅守睢陽城。睢陽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這裡地理位置極為關鍵,是中原進入江淮地區的要衝,一旦此地失陷,叛軍就可以攻入江淮,切斷唐朝的經濟命脈,因此此地的得失關係到整個唐王朝的興衰。

而此時張巡、許遠手中的軍隊,不到一萬人,而叛軍「尹子琦將同羅、突厥、奚勁兵與朝宗合,凡十餘萬」,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較量,也是一場關係唐朝興亡的戰爭。許遠深知自己才能有限,於是推薦張巡掌控全局,史書記載「巡勵士固守,日中二十戰,氣不衰」。面對強敵,張巡並非一味守城,他甚至率軍主動出擊,以少勝多,大破叛軍。


張巡又設計想射殺賊帥尹子奇,命人以艾蒿為箭射向敵陣。叛軍以為守軍的箭用光,連忙把蒿箭送給尹子奇查看。就在此時,張巡命部將南霽雲射箭,一箭射中尹子奇左眼,之後守軍趁亂殺出城外,痛擊叛軍。尹子奇惱羞成怒,率軍日夜圍攻睢陽,誓要報仇。

但城內的情況情況不妙,持續的圍城,導致城內糧草殆盡,睢陽城陷入裡無糧草,外無救兵的絕境。城內守軍僅剩下一千人,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只好吃樹皮和紙張充飢,甚至連拉弓的力氣都沒有。叛軍用雲梯攻城,張巡命士兵用鉤杆將雲梯頂翻,又從城上投火燒毀雲梯,才頂住敵人的攻勢。


叛軍於是不再攻城,挖掘壕溝,樹以柵欄,打算長期圍困。城中守軍大多餓死,活著的也傷殘疲憊,情況十分危機。此時張巡做出一個非常震撼的舉動,他把愛妾殺死,對眾人說:「諸君經年乏食,而忠義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眾,寧惜一妾而坐視士飢?」在座的哭泣不肯,「巡強令食之,遠亦殺奴僮以哺卒」。

但睢陽城最終還是被攻破,因為士兵們已經沒有力氣守城。張巡面對尹子奇的威逼利誘,始終沒有妥協,最終張巡、許遠等三十六人均被殺害。張巡自舉兵抗賊以來「大小四百戰,斬將三百、卒十餘萬」,用生命捍衛大唐江山。張巡死後三天,唐朝援軍趕至,將叛軍擊潰,重新收復睢陽城。


為褒獎張巡、許遠等人的功勳,他們的畫像被奉入凌煙閣中,並在睢陽城立祠紀念,時至今日張巡祠依然存在。此外,張巡在民間更是成為神一般的存在,在一些地方甚至有張王廟,來紀念這位愛國名將!對於張巡的功績,唐人韓愈曾稱讚道: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

品讀千年變革,感悟人生冷暖,更多精彩,請關注【縱橫五千年】


相關焦點

  • 安史之亂可以中興,而黃巢起義卻將詩意大唐帶入至暗:世風之變
    其實,杜甫的詩文就可以看出中唐的民生維艱,但統治者卻永遠不會看到,哪怕是安史之亂給了大唐重重一擊,天子所看到的仍然是治術。安史之亂後,大唐出現了短暫的中興,但天子看不到民生,也沒唐初魏徵般的名臣能再說出,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或許也是當朝天子不愛聽吧,所以也沒人願說這麼簡單的道理了。
  • 安史之亂動蕩不堪,矛盾加劇社會不安,是一場可怕的戰爭
    然而在貞觀之治年間即唐玄宗末年間,唐玄宗驕奢淫逸,每天縱情歡樂,他在晚年和楊貴妃一起每天玩樂,而楊貴妃連帶著他的家人和親戚,全部都享受著皇族的待遇,極大的剝削了百姓的勞動力,賦稅更加嚴重,百姓苦不堪言。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唐朝的兩名將領安祿山和史思明聯合發動了政變,反抗唐朝統治,謀朝篡位。在安史之亂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爭,因為是唐朝由繁盛轉為衰敗的重要點。
  • 安史之亂爆發前,唐朝十大邊軍重鎮都是什麼狀態?
    自此到安史之亂時,吐蕃再也沒能染指西域。 安西和北庭雖是距長安很遠的邊鎮,而且軍人編制中不少都是來自當地部族,但是對唐中央卻是十分忠心的。 安史之亂爆發後,安西、北庭軍抽掉了一萬五千人的精銳部隊回師平叛。 唐肅宗見到李嗣業統率的安西精兵之後,非常高興,稱「今日卿至,賢於數萬眾。事之濟否,固在卿輩」。
  • 安史之亂中,李亨為何能成功篡奪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
    李亨在安史之亂的過程中自行宣布繼位,變相等於謀反。這是事實,誰也無法改變,但是過錯全部在他嗎?我看未必。帝王為了維護皇權統治,捨棄親情的一幕,在史書中比比皆是。李隆基登基後,確實曾勵精圖治,將大唐國力推向了頂點。但不可否認的是,權力是一個讓人為之著迷、變得癲狂的東西。隨著李隆基日漸老邁,他越發不捨得放下手中的權力。在防備外人奪權的同時,李隆基也在提防著自己的兒子。這其中自然包括李亨。
  • 幾乎摧毀大唐盛世的「安史之亂」其實是一場世界大戰
    唐軍軍隊中有許多外國外蕃請來的"僱傭軍",如回鶻軍隊。其次,我們再看看安史之亂對整個亞洲地區所造成的一系列重大改變。安史之亂使唐朝徹底退出中亞舞臺,從而讓伊斯蘭勢力做大,改變了整個中亞的政治宗教格局。盛唐時期唐朝政府在西域設立安西四鎮,對中亞都有著極為強大的影響力。
  • 經歷八年安史之亂後,為何唐朝還能苦撐150年之久?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比起安史之亂前,大唐王朝遠播四方的強大榮耀來,安史之亂後的中晚唐,卻也有個公認亮點:命硬。安史之亂結束後,差點被要了老命的唐王朝,也基本是被大放血:河西走廊和安西盡數淪陷,吐蕃的鐵蹄一度殺到長安眼皮底下。
  • 御史中丞張巡為守睢陽,殺妾饗三軍,唐朝朝廷也認為有悖道義?
    張巡「初殺馬食」,繼而把愛妾「對三軍殺之,以饗軍士。」最後「城中婦人。既盡,以男夫老少繼之,所食人口二三萬。」睢陽城初遭圍困時,「城中數萬口」。城破時,「婦人老幼,相食殆盡。」城破後,僅存四百來人。以百姓當軍糧的張巡,究竟是大唐的擎天柱,還是亂世的食人狂?
  • 安史之亂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至今國人都無法完全走出其影響?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是大唐從一個開放帝國向一個內斂國家的轉變。從此以後,盛唐氣象不再,疆土日益緊縮,華夏精神低沉。那麼,安史之亂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至今國人都無法完全走出其影響?4、中央集權減弱,藩鎮林立作亂安史之亂後,唐朝中央政府對於地方的管控能力已經很低,在北方地區,由於藩鎮林立,聽從中央號令的可謂少之又少,節度使權力之大堪比一方諸侯。幸得東南地區的節度使尚聽從中央,朝廷不至於餓死。
  • 張巡守睢陽「殺妾饗三軍,食盡而食人」,唐朝朝廷是怎麼定論的?
    張巡「初殺馬食」,繼而把愛妾「對三軍殺之,以饗軍士。」最後殺食「城中婦人。既盡,以男夫老少繼之,所食人口二三萬。」睢陽城初遭圍困時,「城中數萬口」。城破時,「婦人老幼,相食殆盡。」城破後,僅存四百來人。以百姓當軍糧的張巡,究竟是大唐的擎天柱,還是亂世的食人狂?
  • 李亨為什麼要在安史之亂中篡奪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故事背景:唐玄宗李隆基晚期,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的李氏家族很好地詮釋了「狹路相逢勇者勝」這句話。再說得簡單點,歷史就是個輪迴!李氏家族就著這個輪迴裡不停轉圈圈……唐隆政變後,唐玄宗李隆基逼父親退位讓賢;所以到了他輪到兒子,這「報應」自然也就轉到他身上了。那我們就來看看,安史之亂下,唐玄宗是如何一步一步丟失了他皇帝寶座的。
  • 神策軍在安史之亂後崛起的背景和消亡的原因
    雖然說,黃巢起義才是壓垮唐朝的最後一根稻草,但唐朝開始走向滅亡的標誌性事件卻是安史之亂。平息安史之亂後,唐帝國繼續維持了一百多年的國祚,甚至還顯現出各種中興的跡象。不過,那種盛唐的局面卻再也沒有出現過,已經徹底的由盛轉衰。據《資治通鑑》記載: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
  • 李德裕當政,唐武宗滅佛,唐朝自安史之亂後達到最盛期
    當時劉稹的部將搜刮民財,內部不安,而其部分地區又被朝廷的討伐軍佔領,處境非常困難,劉稹的敗局已定。邢州(今河北邢臺)守將裴問殺城中驍將四人,投降了王元逵。洛州守將王釗向何弘敬投誠。磁州守將安玉聽說洛、邢二州已被討伐軍佔領,也放下了武器。
  • 安史之亂研究的過去與未來:讀蒲立本《安祿山叛亂的背景》
    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從短時段來看,這一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如果從長時段觀察,安史之亂則被有些學者視為整個中國古代社會發生轉向的節點。可見,安史之亂的地位毋庸置疑,並且唐朝作為「世界性帝國」,安史之亂也便有了世界性的表徵。但是有關這一重要歷史事件的專著卻寥寥無幾。
  •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國力驟減,為何還能苟延殘喘150年?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之久才被平定,這場內戰席捲半壁江山,多年戰爭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經濟蕭條,唐王朝在此次戰爭中元氣大傷,國勢由盛轉衰,開始了長達一百多年的藩鎮割據狀態。安史之亂的平定歷時八年之久,這期間可以大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唐玄宗在位時期,從安史之亂爆發到馬嵬兵變,這期間唐軍先後在河北和洛陽地區和叛軍展開交鋒,由於唐玄宗的錯誤決策和楊國忠等朝廷高層的內部鬥爭造成了前線唐軍連戰連敗,洛陽、長安相繼失陷,大量唐軍主力被消滅,唐軍主帥哥舒翰被俘,唐玄宗攜朝臣撤往蜀中避難,最終在馬嵬驛遭遇兵變,宰相楊國忠被殺,楊貴妃被逼自盡
  • 品讀《佳人》,安史之亂中,漂泊中的杜甫給自己的畫像
    一首詩,寫出了自己的心境,寫出了時代的真相,有這樣能力的作者中,杜甫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今天讀他的《佳人》,便感觸頗深,讓我在閉上眼睛後,仿佛可以看到安史之亂時期,站在無助的百姓面前的,那個無助的杜甫。
  • 漁陽鼙鼓動地來,國破山河在的大唐,已經無法收穫忠誠
    安史之亂的叛軍,就像一群落在河北-中原L形風箱中的老鼠一樣。他們本應該一直被吊打才對。大唐憑藉南方的財富、西北的精兵、關中的基地以及山西的高地,完全可以把這夥人徹底消滅。但是,真實的情況卻是:安史叛軍在中原到河北這個L形戰場上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打得大唐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
  • 小小故事屋——《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安史之亂
    小小故事屋——《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安史之亂 2020-01-13 18: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安史之亂對唐朝文壇有多大影響?當時最牛的幾個詩人都在幹什麼?
    唐朝天寶十四載,安祿山以擔心國家安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於範陽起兵,安史之亂就此爆發。次年叛軍攻破長安,唐玄宗逃至馬嵬驛,太子李亨暗中聯繫陳玄禮,殺了楊國忠,並逼唐玄宗處死楊貴妃。763年,歷時七年有餘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安史之亂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也對唐朝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麼安史之亂對唐朝的文壇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了解一下當時的著名詩人都在做什麼就知道了。
  • 不愧是大唐,宦官專政都是「獨一檔」的存在
    唐德宗(李适)時期,因為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的藩鎮割據之勢已經形成,有了安史之亂這個前車之鑑,唐德宗對於領兵在外的將領們都不放心,於是便派出宦官竇文場和宦官霍仙鳴二人,讓他們到左右神策軍中去做監軍。到了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時,將左神策軍大將軍柏良器的官職貶去,而任竇文場為左神策軍中尉,霍仙鳴為右神策軍中尉,並明令左右神策軍中尉此後俱由中尉來管轄。這樣一來環繞京畿一帶的禁軍便全落入的宦官之手。
  • 安史之亂究竟有多亂?其實從杜甫這首詩中便能得知!
    安史之亂後,杜甫流落夔州時,見到了那裡的民情,雖然安史之亂已過,但太平的盛世早已殘破不堪,只留下各路軍閥四處徵戰爭搶地盤,那些王權富貴為了一己私慾,頻繁發動戰爭,導致百姓們經受戰亂之苦,簡直苦不堪言,於是杜甫寫下了「閣夜」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