酣暢讀史安史之亂叛軍回顧:比北洋軍閥更亂更殘酷

2021-02-16 觀察者網

本文作者:押沙龍

本文來自:《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微信ID:gjrwls

本文轉載已獲授權,轉載申請請洽《國家人文歷史》雜誌官方微信號:gjrwls


文|押沙龍

《國家人文歷史》2015年10月下獨家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歡迎廣大讀者以個人名義分享至朋友圈

了解安史之亂,如果只看唐代朝廷政治與軍事間的矛盾,難免覺得政府軍方面內耗極大。說起來確實是這樣,但也要看跟誰比。要是跟叛軍集團比,那唐政府簡直是君正臣賢,戮力一心,充滿了正能量。

安祿山的慘叫

在戰爭初期,叛軍還是挺有凝聚力的。安祿山在東北經營十幾年,東北軍團的將領都是他一手提拔培養,士卒都是他一手招募訓練,全軍眼中只有大帥沒有朝廷。在某些方面,安祿山難免讓人想起後來的袁世凱。安祿山和袁世凱一樣,在指揮作戰上並沒有特別傑出的表現,但在練兵方面有超一流能力。唐人所著《安祿山事跡》就說安祿山「躬自撫慰,曲宣威惠」,手下士卒「莫不樂輸死節」。在這方面,郭子儀有其惠恩無其嚴酷,李光弼有其嚴酷無其惠恩,朔方軍中裡沒有一個將領比得上他。

安祿山軍團以契丹人和奚人為主力,他手下的大將也幾乎全是番將,讀者不要被這些人的名字給迷惑了,比如史思明是突厥人,孫孝哲和王武俊是契丹人,李寶臣和張孝忠是奚人,李懷仙是胡人。從這個角度看,安史之亂確是一支外族人的軍事集團對漢人王朝的攻擊。但從另一方面看,朔方軍的士兵裡也有將近一半是番兵,而將領中李光弼是契丹人,僕固懷恩是鐵勒人,倒是郭子儀是貨真價實的漢人。所以這場戰爭的民族性也很難講。

1- 唐代弓騎兵,由於追求以高機動力戰勝對手,盔甲對弓騎手而言是累贅,一般弓騎手都只穿小量盔甲,甚至不穿盔甲;2- 唐代著甲騎兵

這次叛亂,本來贏的希望很小。安祿山的東北軍團和朝廷的西北軍團本就實力接近,但安祿山是叛軍,打下來的地方要分兵駐守,不服的地方要分兵鎮壓,這一來就不免落了下風。安祿山一度陷入困境,大發牢騷:「你們都勸我造反,說是萬無一失。現在萬無一失在哪兒呢?」但是天上忽然掉下兩千多斤的大餡餅。靈寶一戰,形勢完全改觀。西北軍團主力被殲,叛軍完全佔據了上風。整個安史之亂中,叛軍有兩次最接近勝利,這次是第一次。

結果出事了。事情出在安祿山身上。安祿山這個人真的很奇怪。他有能力,有野心,但似乎沒有很執著的天命感,而成就大事的人往往都需要這種天命感。安祿山更像是個投機家。他在打下洛陽之後就急吼吼地稱帝,國號大燕。可形勢一旦惡化,他就幾乎喪失信念,覺得完蛋了,要輸了。而手下怎麼來寬解他呢?手下說:「縱事不成,收取數萬眾,橫行天下,為一盜蹠,亦十年五歲矣」,安祿山聽後大喜:「還是你能讓我心裡豁亮!」剛當上皇帝,就籌劃著流落江湖當個土匪頭子,苟延殘喘個十年五年的,而且他對這個前景還「大喜」,怎麼看都不像個有宏圖大略的梟雄。他這還不光是個人性格,整個安史集團普遍有這個問題。叛軍最喜歡的事就是搶東西,然後把搶來的東西運回範陽老家,表現得不像皇太極而像座山雕。這就和唐政府形成一個鮮明反差,安史集團軍事效率更高,但是政治方面極度缺少規劃,一副得過且過的樣子,而唐政府在政治方面高度敏感,為此甚至不惜犧牲軍事效率。

而且安祿山還有病。他得了一種很嚴重的病,身上長了很嚴重的疽瘡,眼睛還失明了。造反起事不過一年多,身體就壞到了這個地步,確實讓人覺得太過巧合,有些史家對此有過陰謀論式的推測。其實也未必,因為安祿山實在是太胖了。他體重據說有350斤,唐朝的「斤」比現在的一斤還要重,所以安祿山的體重差不多有400斤。他洗澡的時候都沒法自己穿衣脫衣,必須兩個人先託著他肚子,然後一個親隨跪在地上,一邊拿腦袋頂著他肚子,一邊給他系腰帶。唐玄宗因此還特批他帶隨從進華清池洗澡。順便說一句,就衝這個描述,我就不信楊貴妃和他能有曖昧。重口味也不能重到這個地步嘛。胖到這種生活不能自理的狀態,安祿山得什麼病都不奇怪,奇怪的是他怎麼到五十多歲才病發。安祿山得病後,性情大變,對手下人極其苛刻,情緒非常暴躁。這種暴躁一方面當然是因為生理上的痛苦,另一方面也跟局勢有關。在反叛最關鍵的時刻,他不能行動,眼睛還看不見了,這很可能迫使他重新考慮接班人的問題。安慶緒是法定接班人,但性格懦弱,嘴巴也笨,據說講話都講不囫圇。安祿山本來就看不上他,原來這個問題還不急,現在自己變成這個樣子,難免動了廢立的心。

結果安慶緒提前下手了。這是一個叛軍版的「馬嵬坡之變」,不過更加殘酷。唐朝皇室多少還有一套政治傳統,做事要考慮政治上的影響,所以馬嵬坡之變以妥協收場。但是安祿山領導的是個殺人不眨眼的胡人軍事集團,雙方都沒有退路,安慶緒只能把安祿山殺掉。安祿山死的場面非常血腥,他手裡攥著帳子慘呼大叫,腸子流了一床。

玄宗、肅宗父子間的鬥爭以權力的和平過渡結束,軍隊不亂,人心不散。但安祿山的死亡卻導致了極其嚴重的後果,安慶緒弒父篡權,在法統上就站不住腳,他又遠遠沒有父親對軍隊的掌控能力。軍隊的凝集力明顯開始下降。站在那些叛軍大將的角度考慮,我們效忠大帥,但憑什麼效忠大帥的這個逆子?又憑什麼為這個平庸懦弱、口齒不清的安慶緒衝鋒陷陣?何況大帥就是被他殺死的啊。他們勉強效忠安慶緒,也無非是因為大敵當前,集團必須有一個領頭人而已。但是分裂的種子就此種下。如果還是拿袁世凱做一個比喻的話,安祿山死後的叛軍集團就像是從「袁世凱時代」進入了「北洋時代」。

與此同時,安慶緒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當時幾位大將正在太原圍攻李光弼,安慶緒下令其他將領繼續圍攻,而抽掉史思明回範陽穩定大後方。在當時他並沒有意識到其中的重要性,但很快他就會明白這對他是何等致命。


1- 建築火光沖天,一名唐朝官員倉皇走出;2- 唐朝皇家禁軍身穿鎧甲,所騎的馬也披有精美具裝(馬的鎧甲)。具裝雖保護馬的安全卻限制了靈活度,所以戰場上的馬通常不會做這類打扮;3- 唐朝禁軍

兩個集團的分裂

史思明可能是安祿山手下最能幹的一個將領。但在叛亂開始的時候,安祿山並不太重用史思明,史思明也根本算不上什麼二號人物。事實上,安祿山和史思明的關係不太好。有一次,安祿山和契丹人打仗的時候遭到敗績,他想找個替罪羊,就相中了史思明。史思明非常狡猾,躲在山裡頭不出來,等事情已經平息下來才出來見安祿山。這時安祿山不再需要替罪羊了,握著他的手激動地說:「你還活著,我還擔心什麼?」安祿山起兵的時候,並沒有帶史思明南下;他留在北方的幾個看家人,裡頭也沒有史思明。他安排給史思明的工作是在河北進行掃蕩工作。一開始,這個崗位並不太重要。誰知朔方軍李光弼帶著軍隊殺了進來,河北戰區的地位變得非常重要,史思明地位日益上升。當然,他經常被李光弼打敗,但是其他將領也被李光弼打敗啊,誰能打得過李光弼?相比之下,史思明還算表現不錯的呢。史思明正是在這個時期獲得了獨立成長的空間。相反,叛亂初期幾個比較顯眼的大將,比如崔乾佑、孫孝哲,反而因為身處前線,跟一把手捆綁得過於緊密,未能成長得起來。安祿山後來猶猶豫豫地封史思明做名義上的範陽留後,但沒有讓他回範陽,還是讓他留下來跟李光弼繼續打仗。

安慶緒讓史思明返回範陽看家,這給了他一個最好的機會。叛軍集團有個很大的弱點,那就是它的戰線過於漫長,很容易分成兩個軸心,一個是範陽軸心,一個是洛陽-長安的前線軸心。史思明北返後,這兩個軸心的分裂開始表面化。叛軍從來沒有將河南、關中當成自己的土地,在那裡他們一直保持過客的心態,能搶便搶,能殺便殺,顯得極其殘暴。當地居民對叛軍非常仇視,這樣的佔領區很難為叛軍提供強大的支持。叛軍搶來的財寶統統往範陽運,結果範陽囤積了大量物資,而那裡兵源補充也更為方便,同時又遠離主戰場,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範陽集團的力量慢慢佔了上風。

安慶緒前有勁敵,後無強援,說是大燕國的皇帝,其實處境極其尷尬。公元758年,唐朝集結起力量來,對安慶緒集團發起進攻,把它徹底打殘。安慶緒逃到鄴城,被團團包圍。史思明起兵救援,結果就是前面提到過的相州戰役。安慶緒得救後,史思明應該和他保持一個什麼關係呢?史思明很簡單地把他弄過來殺了,順手把安祿山的其他四個兒子一塊宰了,自己做了大燕皇帝。從這個事就能看出叛軍是一個什麼樣的集團。按照歷史上的慣例,史思明該把安慶緒供起來當個傀儡,哪怕你以「弒父」罪把他殺了,也該擁立一個安祿山的兒子當傀儡皇帝,然後慢慢地篡位。至少也要走個流程嘛,哪能這麼說殺就殺?完全不講什麼政治合法性,就是赤裸裸的叢林規則。這要是擱在對面的唐朝,幾乎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就說明叛軍始終沒有多少政治色彩,也沒有什麼意識形態,就是一個不加掩飾的軍事暴力集團。這樣一個完全惟利是視的團體,一旦有風吹草動,就會出現分裂。從政治角度看,叛軍始終要比唐朝政府脆弱得多。

但是在軍事上看,史思明還是很強大的。他不但擊潰了唐軍,還兼併了安慶緒軍隊的殘餘。範陽集團和前線集團獲得了統一。史思明帶著這支部隊一路西進,在邙山擊敗了李光弼,一直打到陝州城下。《劍橋隋唐史》說「如果不是他的兒子史朝義在761 年春通過與人合謀將他殺害,他很可能推翻唐朝」。這個說法可能高估了史思明的能力,但是這確實是除了靈寶之戰後的那段巔峰期外,叛軍最接近勝利的一次。

結果又出事了。還是老問題,父子關係。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並不兇險狡詐。按照史書記載,他是一個謙虛寬厚的人,對手下人很好,在軍隊裡頗受歡迎。但也許正因為他太受歡迎了,可能反而引起父親的猜忌。史思明非常殘暴,動不動就屠城,對手下人也是說殺就殺。這樣的一個人,看到兒子受軍隊愛戴,可能會有點不舒服。但是他們的父子關係並不是一直就劍拔弩張。《安祿山事跡》記載過一個故事,史思明本來不怎麼識字,但不知道怎麼回事,有一陣忽然喜歡上作詩了。史朝義當時被封為懷王,正和大將周贄在前線作戰,史思明想要慰問一下,就送給他們倆一筐櫻桃,看著櫻桃還吟了一首詩:「櫻桃一籠子,半赤一半黃。一半與懷王,一半與周贄。」一個手下插嘴說:「不如改成一半與周贄,一半與懷王,這樣押韻。」詩人史思明不高興了:「我不知道韻是何物!怎麼能讓我兒在周贄下頭!」但到了後來,兩人關係越來越壞,史思明跟當年的安祿山一樣,覺得兒子沒本事,動了換接班人的念頭。史思明是想把接班人換成小兒子史朝清。這段日子裡,史朝清則一直在後方,史朝義則在前方帶兵苦戰,按理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其實不然。人類心理往往就是這麼奇怪,幹多錯多,史朝義越是打仗,父親越是覺得他打得不好;史朝清越是在後方,父親越覺得他一旦施展出來肯定不錯。史思明不斷挑兒子毛病,有次還惡狠狠地說:「俟克陝州,終斬此賊!」史朝義害怕了,在別人的慫恿下搶先下手。史思明被縊死前說:「你們殺我太早了!為什麼不等我攻克長安?現在大事不成了!」

大事果然不成了。這幾乎是4年前安慶緒弒父的翻版。它產生了同樣的後果,新的範陽-華北集團和新的前線集團開始分裂。叛軍集團勉強接受了他當新的大燕皇帝,但是河北的幾位將領開始各自為政,不服號令。此時叛軍實力其實超過了唐軍,卻失去了進攻能力。在前面的文章裡,唐朝皇帝給人的印象好像相當討人厭,整天玩弄政治權術,拖前線的後腿。但是看看叛軍集團,我們就會知道:一個擁有政治合法性、擁有號召力的皇帝,是何等的重要,何等的寶貴。


《兵車行》,徐燕孫作於1956年,現藏中國美術館。描繪玄宗時連年徵戰,士兵出徵時與家人惜別的情景


兩京易取,河北難收

昭覺寺之戰後,史朝義一路逃竄,僕固懷恩窮追不捨。史朝義連戰連敗,越來越像一條落水狗。唐朝的政策是「首惡必辦,脅從不究」,就盯準了史朝義一個人窮追猛打。所以河北諸將們大多袖手旁觀,看著這條落水狗在水裡掙扎。史朝義終於奔回範陽老巢時,這個老巢已經容不下他。這個被眾人拋棄的大燕皇帝只好自縊身亡。

唐朝和河北叛軍達成了和解。他們向唐政府宣誓效忠,同時保留自己在河朔的地盤,不受中央政府控制。戰爭雙方其實都沒有贏,也都沒有輸。唐朝坐穩了江山,叛軍則得到了一大塊土地。打了8年仗,最後弄到這麼窩窩囊囊的結局,難怪很多史學家感嘆唐政府的短視,導致後患無窮。是啊,為什麼不再加把勁兒呢?為什麼不再趁著大好形勢再剿一把呢?有人說這都怪僕固懷恩,他明明已經能打下河北了,卻要養寇自重,所以才弄出這麼個和解方案來。

這種想法其實高估了唐軍的實力。說到這裡,首先牽涉到一個問題:安史之亂為什麼打了8年?在安祿山剛起兵的時候,這場戰爭確實不需要打8年。當時唐朝力量佔據優勢。河西、隴右軍團能和安祿山的主力抗衡,河朔軍還能出兵河北,如果應對得當的話,唐軍確有可能在一兩年內結束叛亂。但是靈寶戰後,問題就不是幾年能結束叛亂了,而是能不能結束叛亂。

河西、隴右軍團被殲滅,這個損失一直到最後也沒能被彌補。唐政府方面佔地雖廣,但整個江淮以南都沒有被真正軍事化,只能提供財政支持,在軍事方面則自保有餘,卻無力對叛軍發起進攻。唐軍主要力量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朔方軍主力,朔方軍的一個支系河東軍,再加上從敵人那裡逃過來的一支平盧軍,這支力量並不太強。在八年戰爭中,雙方實力雖有所消長,但是總體來說,只要叛軍聯合起來,唐軍就打不贏。史思明把叛軍兩個集團整合起來,就能橫掃唐軍直逼關中。只要叛軍分裂為河北集團和前線集團,唐軍只盯著前線集團打,就能打贏。也就是說,靈寶戰後唐軍始終是相對弱勢的一方,叛軍則始終被分裂的問題所困擾。昭覺寺戰役後,叛軍的前線集團損失極大,接近消亡,敵軍只剩下了一個集團,這時唐軍又恢復了優勢。但即便如此,河北集團也不是大家想像中苟延殘喘的強弩之末。它的實力依舊和唐軍比較接近。

河北,尤其是河北北部,是個非常特殊的地區。陳寅恪先生對它做過專門的研究,指出這裡有強烈的「胡化」傾向,和唐朝內地截然不同。這裡種族混雜,民風剽悍,婦女兒童都能彎弓射箭,可以說是唐帝國內最具軍事潛力的一個地區。如果看後來的唐代史,更會對河朔地區的戰鬥力有深刻印象。這裡的士兵往往能以幾州之地,和整個唐朝政府對抗。而以後來的契丹帝國之強,一個幽州藩鎮就能獨自把它阻擋於邊境之外。而且這個地區對叛軍是相當支持的。我們可能會覺得叛軍倒行逆施,哪裡會有人民的支持?叛軍在佔領區確實極其殘暴,形同野獸,比政府軍要惡劣得多,當地居民肯定痛恨叛軍。但是在安史集團的老巢,人們對安祿山等人往往相當推崇,甚至接近於宗教式的膜拜。直到叛亂結束很久以後,河北民間還有很多人稱安祿山、史思明為「二聖」,安史舊將、首任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為了討好軍情民意,甚至把安慶緒和史朝義也加進去,弄了個「四聖」。河朔地區對中央政府的敵對情緒,由此也可見一斑。

正如黃永年先生在《六到九世紀中國政治史》說的:「兩京易取,河北難收」。這樣的一個地區,哪裡是容易平定的?何況唐軍的實力還遠談不上雄厚呢。昭覺寺之戰已是險勝,要一鼓作氣掃清河朔,談何容易?當時僅範陽的李懷仙就握有5萬軍隊,加上其他軍閥,可以湊出十多萬大軍。僕固懷恩攻進河北時手中軍隊不過一兩萬,哪有力量真去剿清叛軍?即便唐軍主力揮師北上,恐怕也非一兩年可以成功。僕固懷恩確實太想立功,唐政府也確實妥協得太痛快,但是這個結局並非是某個人的蠢笨或者陰險所致,它主要還是實力對比的結果。叛軍祭出了首領的頭顱,唐朝犧牲了河朔的土地,雙方這樣勉勉強強地共存了下來。

國家人文歷史

長按二維碼關注(微信號:gjrwls)

相關焦點

  • 幾乎摧毀大唐盛世的「安史之亂」其實是一場世界大戰
    接下來我就安史之亂所造成的一系列影響做一個梳理,你看了就會相信我的觀點了。首先看看安史之亂的叛軍本身就是有著怎樣的"國際化"背景。安祿山是粟特人和突厥混血兒,史思明是營州突厥人,他們部下則全都是"六蕃"軍人,六蕃包括粟特、波斯、突厥、契丹、奚、回鶻。還包括從屬其間某一方的室韋、靺鞨、高麗、吐蕃、党項等次一級從屬民族。
  • 小小故事屋——《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安史之亂
    小小故事屋——《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安史之亂 2020-01-13 18: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唐代宗上位僅有幾個月,為何就能終結安史之亂?
    雖然這樣說會傷了許多忠臣的心;更會讓許多衛道之士覺得沒有天理了,但是皇帝真是這樣想的。魯炅、來瑱作為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功臣,一個被皇帝逼得自殺了,一個被皇帝命令自殺了。當然了,郭子儀忠心可表天地,大唐皇帝一直都像防賊一樣防著他。李光弼忠心可表天地,硬讓皇帝猜忌得一步步走上邪路,最後在絕望中死了。
  • 寧夏之亂,哱拜想當第二個李元昊,可惜大明並不是弱宋
    尤其是黨馨曾經和寧夏督儲道兵備副使石繼芳兩人狼狽為奸,長期剋扣寧夏地區駐軍的軍餉;更可氣的是他把本該發放用於三年時間過冬的冬衣、布、花銀,總量消減為一年。 要知道,寧夏地處西北,冬天十分寒冷,駐軍將士們不僅要防備敵人,還要挨餓受凍,更有可能拿不到軍餉……這就使得寧夏軍鎮上上下下對黨馨等人恨之入骨。
  • 「背街」不亂「小巷」更美
    髒亂的背街小巷退出了居民的生活圈,改造後的街道除了靚麗更有文化氣息。12月11日,記者來到中關村街道雙榆樹西裡二條,這條11月底剛剛揭開面紗的步行街,從拆除違建之後一路蛻變成中關村眾享薈科學人文體驗街區,精心設計過的體驗內容,不僅展示了中關村科學城的科技發展,也通過趣味互動讓街道可看更「可讀」。
  • 曹操去世曹丕即位,分雍州為涼州,卻引發「麴演涼州之亂」
    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東漢末年涼州發生的一次叛亂——「麴演涼州之亂」。「麴演涼州之亂」的歷史背景在曹操統治北方時期,對涼州的控制就非常薄弱。這是「麴演涼州之亂」的一個歷史背景。「麴演涼州之亂」的參與人物「麴演涼州之亂」分為兩個陣營,一方面是不服從曹魏統治的涼州豪強,另一方面自然是曹魏的官員。三國時期的歷史中心當然還是在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上面,參與「麴演涼州之亂」的人物可能並不是很為人熟知。所以小編簡單地介紹一些這些人物。
  • 如何用思想平定明朝的宸濠之亂?
    王陽明曾利用「心學」中的「心理學」思想平定了明朝宸濠之亂,並創下不世之功…… 1519年8月20日,明代大儒王陽明利用"心學"中的「心理學」思想平定了「宸濠之亂"。
  •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國力驟減,為何還能苟延殘喘150年?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之久才被平定,這場內戰席捲半壁江山,多年戰爭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經濟蕭條,唐王朝在此次戰爭中元氣大傷,國勢由盛轉衰,開始了長達一百多年的藩鎮割據狀態。安史之亂的平定歷時八年之久,這期間可以大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唐玄宗在位時期,從安史之亂爆發到馬嵬兵變,這期間唐軍先後在河北和洛陽地區和叛軍展開交鋒,由於唐玄宗的錯誤決策和楊國忠等朝廷高層的內部鬥爭造成了前線唐軍連戰連敗,洛陽、長安相繼失陷,大量唐軍主力被消滅,唐軍主帥哥舒翰被俘,唐玄宗攜朝臣撤往蜀中避難,最終在馬嵬驛遭遇兵變,宰相楊國忠被殺,楊貴妃被逼自盡
  • 美國全面挑起與大國的軍備競賽,未來世界沒有最亂,只有更亂
    川普的這一戰略雖與歐巴馬時期「重返亞太」戰略有異曲同工之處,但相比於「重返亞太」戰略,川普的這一舉措顯然更極端、更危險。畢竟,川普政府在常規軍力優勢大幅萎縮的背景下,現在連小型戰術的核武器、洲際彈道飛彈都搬到常規軍事對抗裡面,這種結果只能因為將中俄捲入到核軍備競賽中,讓未來的世界重演了冷戰時期蘇美恐怖核對峙的悲劇。
  • 鑑史百戰:十常侍之亂(現)
    按理說流星雨劃破天空,本來算是挺浪漫一件事,但這溫柔的星空卻沒能讓叛軍同志們感動。西北叛軍看到天降異象,回想起當年昆陽大戰時候天選之子劉秀召喚隕石猛砸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尋新軍的案例,一股恐懼的心理開始蔓延開來。
  • 杜甫從年少張狂,到歷盡滄桑後憂國憂民,安史之亂成就一代詩聖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杜甫還會不會是中國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安史之亂形成了杜詩怎樣的風格!我們用杜甫的《春望》來分析,「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 安史之亂時的小臣之辱:為平叛引狼入室,挨了一百鞭後神秘消失
    -變數 -驍勇貪財,一體兩面彼時,將唐王朝百年盛世攔腰斬斷的「安史之亂」已經進入第七個年頭,戰火遷延、死傷無數,唐王朝和叛軍雙方都已經是筋疲力竭、燈枯油盡。然而從整體上看,除去被叛軍盤踞的兩河地區,關中、巴蜀、荊襄、江南大片領土還在唐王朝掌控之下。
  • 安史之亂:鼎盛的王朝是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有著怎麼的影響?
    河北是安祿山統轄範圍內的,叛軍很快控制河北。同年十一月唐朝的精銳邊軍大多還沒有趕回,高仙芝、封常清臨時在長安、洛陽募兵,得到的是市井子弟,缺乏戰鬥經驗,而且還沒有經過訓練。安祿山的大軍雖然遇上阻礙,但由於楊國忠的無能,使安祿山於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陽。天寶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
  • 家裡三個地方「亂」,孩子創造力更強更聰明,明尼蘇達大學已證實
    事實上,父母可是揍錯孩子了,家裡亂,孩子的創造力會更強,也就是會更聰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做過實驗:把48名美國大學生分為兩批,一批去整潔的實驗室,另一批分在一個亂糟糟的房子裡。這兩批學生的任務都是一樣的,通過頭腦風暴寫下桌球的其他10種用法。結果發現,在亂糟糟房子裡的大學生,他們得出的點子創意分數會更高,他們的思維更有創造性。
  • 不要再逼孩子勤收拾了,房間亂孩子更有創造力
    二、亂還可以激發創造力每天被收拾得整齊規矩的玩具,只能算展覽品而不是真正方便與孩子玩耍的玩具。有心理學家做過研究,說孩子從小房間亂糟糟的,更容易成為創造性人才。三、亂並不等於髒這裡強調的亂,並不是髒,如果房間過於髒亂,那麼也容易滋生細菌,也會影響孩子的健康,其實,有孩子的家庭,是很難維持既乾淨又整潔的,亂而不髒又未嘗不可,玩具該怎麼放怎麼玩,讓孩子自己作主,不要有太高的要求。而且在大人眼中的亂,孩子自己其是可以亂中有序的。
  • 和孩子一起讀詩 | 亂雲低薄暮,急雪舞迴風
    每天一首詩詞,讓孩子的枕邊有更遼闊的世界~  《對雪》  【唐】杜甫  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  亂雲低薄暮,急雪舞迴風。  瓢棄尊無綠,爐存火似紅。  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  賞析  這首詩寫於「安史之亂」期間,杜甫被叛軍羈押,又聽到唐軍戰敗的消息,苦愁地望著漫天飛舞的飄雪,感受著冷冽刺骨的寒意,對國家和親人的命運擔憂,但又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心情。  戰場上哭泣的大多是戰死的士兵的鬼魂,只有老伯一個人憂愁地吟詩。亂雲低低的在黃昏的地方,急著落下的雪花在風中飄舞迴旋。葫蘆丟了,酒器中沒有酒,火爐中的餘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紅。
  • 安史之亂對唐朝文壇有多大影響?當時最牛的幾個詩人都在幹什麼?
    唐朝天寶十四載,安祿山以擔心國家安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於範陽起兵,安史之亂就此爆發。次年叛軍攻破長安,唐玄宗逃至馬嵬驛,太子李亨暗中聯繫陳玄禮,殺了楊國忠,並逼唐玄宗處死楊貴妃。763年,歷時七年有餘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安史之亂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也對唐朝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麼安史之亂對唐朝的文壇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了解一下當時的著名詩人都在做什麼就知道了。
  • 王維的傳奇:身陷安史叛軍中,卻憑藉一首七絕,在平叛後免於懲處
    「詩聖」杜甫比他們晚幾年出生,而且杜甫的詩作大多是在改變大唐國運的「安史之亂」爆發後,才創作出了許多感懷國事、民生之不易的詩歌。同樣的,在王維晚年的時候,他也遭遇到了「安史之亂」,並且,他還一度委身於安祿山的叛軍中為官,當時王維在叛軍中作出了一首七絕,在後來平叛之後,王維甚至是憑藉著這首詩,而免於懲處。
  • 研究發現居室亂的人更有創造力
    你的居室怎麼這麼亂啊?」(媽媽怒)「媽~這你就不懂了,你可是生出一個不得了的小孩呢!」「你這孩子,大白天的別說胡話了,快去整理房間。」「媽~是真的啦,研究顯示居室亂的孩子,比居室不亂的孩子還更有創意喔!
  • 貓咪突然亂拉亂尿是怎麼回事?
    有網友抱怨,自己養的貓咪一直很乖,自從學會使用貓砂後沒有亂拉亂尿過。但是最近兩天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不喜歡在貓砂盆裡尿了,反而喜歡在廚房裡尿。實在受不了,但是看到貓咪那樣子又不忍心打它。很想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又該如何解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