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鼎盛的王朝是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有著怎麼的影響?

2020-12-17 炎黃論

在中國古代中唐朝經歷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武則天的「治宏貞觀,政啟開元」「貞觀遺風」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後,成為了一個國富民強的國家,經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達至鼎盛。而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以至於百姓多遷徒流亡。安祿山為了自保和升官拜楊貴妃為母親。由提倡節儉變為揮金如土,如曾將一年各地之貢物賜予李林甫。他又把國政先後交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

李林甫是口蜜腹劍的宰相,任內憑著玄宗的信任專權用事達十九年,杜絕言路,排斥忠良。楊國忠因楊貴妃得到寵幸而繼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財,以致群小當道,國事日非,朝政腐敗,讓安祿山有機可乘。安祿山兼三大兵鎮獨掌大軍,其中精銳唐朝正規軍已達到15萬,擁兵邊陲,其手下驍勇善戰,甚獲玄宗寵信,引來宰相楊國忠忌恨。兩人因而交惡,而唐玄宗又對此不加幹預。安祿山久懷異志,加上手握重兵,意圖以討之名舉兵叛唐。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發生安史之亂的原因

開元末年,唐玄宗整日縱情色聲的生活,而楊貴妃一家勢傾天下任意揮霍,宮中專為貴妃院織錦刺繡的工匠就達七百人,楊貴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錢就上百萬。楊氏兄弟姐妹五家,聲色犬馬,權欲薰心,過著荒淫糜爛的生活。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促使社會矛盾不斷加劇。奸臣李林甫把持朝政十九年,在他在職期間排斥異己,培植黨羽,把持朝政。繼他上臺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一個「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循私誤國之人,他公行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

由於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係。加之,開元以後,在邊防普遍設立節度使制度,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至於「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寶元年(742年),邊軍不斷增加,達到四十九萬人,佔全國總兵數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西北邊境,僅安祿山所掌範陽等三鎮即達十五萬人。而中央軍則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太差,平時毫無作戰準備,打起仗來,不堪一擊。

安史之亂的戰爭過程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安祿山反動屬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範陽起兵。當時海內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幾代人沒有見過戰爭,聽說範陽兵起,遠近都震驚。河北是安祿山統轄範圍內的,叛軍很快控制河北。同年十一月唐朝的精銳邊軍大多還沒有趕回,高仙芝、封常清臨時在長安、洛陽募兵,得到的是市井子弟,缺乏戰鬥經驗,而且還沒有經過訓練。安祿山的大軍雖然遇上阻礙,但由於楊國忠的無能,使安祿山於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陽。天寶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

安史大軍日漸逼近,乙未日黎明,皇帝帶著貴妃姐妹、皇子、皇孫、公主、妃子、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和近侍從延秋門出逃。後來行到馬嵬坡,六軍將士終於忍無可忍,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等人,高力士等人縊殺楊貴妃,旋即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即位,尊李隆基為太上皇。睢陽之戰後叛軍再也無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

安祿山寵愛小兒子,二兒子安慶緒時常擔心被廢,嚴莊也恐怕宮中事變於己不利,於是,嚴莊與安慶緒、李豬兒串通一氣,謀害安祿山。安慶緒殺父安祿山後,自立為帝,年號載初。命史思明回守範陽,留蔡希德等繼續圍太原。同年,長安為唐軍收復,安慶緒自洛陽敗逃退至鄴城,其部將李歸仁率精銳及胡兵數萬人,潰歸範陽史思明。

因契丹、同羅等族組成的精兵大部歸史思明,在安慶緒殺父稱帝後,對史思明收其潰散的殘部不滿。欲找機會除掉史思明。史思明自圍攻太原被李光弼擊退後,回到範陽駐守,安慶緒封他為媯川王,兼範陽節度使。範陽本是安氏老窩,安祿山從東京和西京所掠珍寶,多半都運往這裡存放,已是堆積如山。漸漸地,史思明恃富而驕,欲將範陽佔為自己所有,也不想再被安慶緒節制。於是假降唐朝不斷招兵買馬,引起唐肅宗警覺。唐朝廷策劃消滅他,不料計劃外洩,史思明復叛,與安慶緒遙相聲援。不久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範陽,稱「大燕皇帝」。而史思明上元二年三月,叛軍內訌,被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

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範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範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安史之亂的性質

安史之亂的性質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更具體說,是唐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鬥爭。安史之亂的首領們雖曾利用了人民對唐王朝的反抗情緒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這並不能影響這次叛亂的根本性質。另一方面,在戰亂中由於安史叛軍對人民的殘暴行徑,曾引起了像常山太守顏杲卿、平原太守顏真卿以及張巡、許遠的死守睢陽等的反抗鬥爭,這些局部地區反暴政的鬥爭是正義的,但同樣也絲毫不能改變整個戰爭的性質。

安史之亂的影響

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建集權,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安史之亂,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此後安史餘黨在河朔形成藩鎮割據。

由於戰爭,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統治階級不得不增加稅收,使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反叛,形成唐中葉農民叛亂的高潮。

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人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數十年後,約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在安史之亂後,北民南遷的狀況越來越明顯,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

唐高祖李淵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施行道舉,興建皇家道觀樓觀。安史之亂後佛教復興,李亨、李适、李純、李和改變崇道祖制崇信佛教,自上而下佛教盛行迎送佛骨。

相關焦點

  • 詩史:由盛轉衰的見證,杜甫筆下「三吏三別」反映了安史亂象流離
    不過,「詩聖」杜甫的詩歌也有著美名,世人多以「詩史」贊之,這是因為杜甫的詩歌中多描述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真實,以憂國憂民的態度記錄著自己的家國情懷。事實上,杜甫出身官宦世家,青年時期的杜甫生活在無憂無慮的開元盛世下,「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 由盛轉衰,蔡英文要「涼了」?
    2021年民進黨很可能由盛轉衰  蘇貞昌行政團隊施政滿意度在2020年2月達到了69.4%的歷史新高。  遊盈隆表示,2020年疫情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民進黨當局能夠在這種情況下獲得超過半數的支持率,想必今年對其來說是最好的一年了。但是種種跡象和數據都表明,2021年的民進黨可能會由盛轉衰。
  • 賈家最大的靠山不是元春而是她,她的死是賈家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紅樓夢中賈家最鼎盛熱鬧的時候應該是賈元春升賢德妃,元春省親的時候。賈元春是皇帝的妃子,對賈家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助力,那賈元春是皇宮中賈家最大的靠山嗎?賈元春省親的時候,賈家上下從早上一直等到晚上,賈元春才到達大觀園。在賈家也就待了不到半天時間,就急匆匆的被召回宮。
  • 中山史話之由盛轉衰:偏聽偏信,重用儒墨,這是中山國的悲劇啊!
    中山史話之由盛轉衰中山國三器中有一件非常奢侈精美的寶物,它的名字叫做中山王方壺,是中山王臨終前送給自己兒子的紀念品,它的上面記載的銘文充滿了中山王厝對先王們的思念和敬意以及對相邦司馬喜的警告中山史話之由盛轉衰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贏駟行臘稱王,秦國連橫之策略有小成。為了防止大秦東出,公孫衍第一次發起了對與秦國有積怨的國家的合縱,三晉中的韓魏和北方的燕國相繼稱王。
  • 海南省楓林鹿場由盛轉衰 靠賣鹿發工資救急
    海南省楓林鹿場由盛轉衰 靠賣鹿發工資救急 2008年06月19日 15:26 來源:海南新聞網 發表評論   創辦於1963年的海南省楓林鹿場經過多年的馴養繁殖,發展成為中國南方最大的綜合性鹿場,最鼎盛時存欄各類鹿種近
  • 前「藍委」:蔡英文防疫由盛轉衰!
    陳學聖在3日再度提及,這是蔡英文防疫由盛轉衰的開始,因為已經碰到了民眾切膚之痛。陳學聖在3日播出的政論節目《新聞面對面》中表示,自己曾經提及要換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結果遭到大家攻擊,但這次他要大膽預測另一件事情,那就是捐1000萬片口罩出去時,就是蔡英文防疫「由盛轉衰」的開始。
  • 李白一生幾個重要階段,竟然和這些有關,唐朝由盛轉衰又有何原因
    在李白的一生中,對於他來說有四個十分重要的歷史階段,他處在我國唐代由鼎盛時期轉為衰敗的時代,他的這四個歷史階段不僅僅指的是他的人生經歷和人生轉折點,對於他的詩歌創作而言,這四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同樣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和作用。
  • 大唐啟示錄之盛衰由天:天氣由溫轉冷,國力由強轉弱
    由於唐朝之盛在唐初最為明顯,所以後世把《太宗語錄》、《貞觀政要》等那個年代的書籍當作治國經典,一代一代地加以研習與傳承。這樣的觀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看到,唐太宗在位時,身邊聚集了大量敢於諫言的大臣,他們對唐太宗的每一個舉動都會提出批評意見。而唐太宗基本上都能虛心吸取,認真改進。有這樣的君主,勵精圖治多年,國力自然會強盛不少。
  • 王朝為何誕生?梅爾吉布森告訴你:土歸土,塵歸塵
    ,基本上這個王朝的大框架放到哪一個朝代都是絲毫沒有違和感的。首先他完全的還原了瑪雅文明,還原了人類的某一個輝煌鼎盛時期的文明,在這個文明之下,人們依舊是遵循著普遍的歷史盛衰規律的。 瑪雅文明作為人類文明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最終,瑪雅人創造出來了人類當時的文明神話,但是卻在後來銷聲匿跡,這一直是歷史學家解不開的謎團。其實這個答案很簡單,簡單的令人不相信。
  • 老九門由盛轉衰的最大盜墓行動:張大佛爺在四姑娘山到底幹什麼?
    而之所以會發生這麼大的轉變,就是來自於那個老九門由盛轉衰的最大盜墓行動:四姑娘山盜墓行動。這次盜墓行動非常的龐大,也非常的宏大,由張大佛爺張啟山集齊了所有老九門的精英人員,再加上當時的張家族長小哥張起靈的加入,一起參與的最大盜墓行動,但最後沒想到這次盜墓行動損失慘重,基本上使得整個老九門精英損失殆盡,幾乎斷了層。
  • 希臘城邦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伯羅奔尼撒戰爭
    於是,公元前415年,雅典由阿爾西比阿德任統帥,傾巢而出,遠徵西西里。主和派則竭力反對西西里遠徵。在艦隊出徵的前夜,雅典街道上的旅遊之神——赫爾姆斯像被毀壞,人們傳說這件事是阿爾西比阿德幹的。但遠徵軍還是揚帆起航,踏上了去西西里的徵途。戰爭進行得很順利。但是,雅典來了命令,要阿爾西比阿德回雅典受審。阿爾西比阿德在返回雅典的途中投奔了斯巴達,並唆使斯巴達出兵援助敘拉古。
  •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是怎樣的?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唐朝能屹立不倒?
    毫無疑問,安史之亂對於唐朝的影響至關重要但也並不至於讓整個大唐王朝就此覆滅,畢竟大唐王朝的基業積累,也並非一場安史之亂就能將其消耗殆盡,整個大唐王朝存在了大約300年,而安史之亂不過是其中處於中間的一個時間節點,甚至安史之亂之後的這段歲月,要遠比安史之亂之前
  • 人們常說起的「安史之亂」,其危害到底有多大?
    大家在提到唐朝由盛轉衰的時候,總會順口提一句,安史之亂就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但是,好像很少有人深入的去了解,安史之亂的危害究竟有多大?有多恐怖?在安史之亂之前,唐朝正處在開元盛世,國力強盛,如日中天,被如今的網友稱為「巨唐」,正因為唐朝的強大,至今我們都把「唐」作為中華文明的標誌之一。
  • 安史之亂時的小臣之辱:為平叛引狼入室,挨了一百鞭後神秘消失
    僕固懷恩不敢怠慢,立即前往回紇營帳,面對這個躁動不安的女婿,歷數安史之亂前唐王朝對回紇君臣百姓的種種封賞,堅決主張「唐家恩信不可負」,費盡唇舌,好不容易讓對方暫時打消了攻掠唐朝、趁火打劫的企圖。危機暫時解除,但唐朝君臣依然不敢掉以輕心。殿中監藥子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唐代宗的心腹出使回紇的。
  • 蕭燕燕當年的一個錯誤選擇,竟使整個遼國開始由盛轉衰
    遼聖宗去世後更是擅自更改了遺詔,將自己由皇太妃改成了皇太后。這還不算,她又趁著她的大兒子遼興宗外出的機會,逼死了齊天皇后。遼興宗從小是由齊天皇后撫養長大的,他對生母蕭耨斤的做法十分不滿,蕭耨斤也感覺到了大兒子的不滿,她又開始策劃廢掉大兒子,立自己的二兒子耶律重元為皇帝。
  •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國力驟減,為何還能苟延殘喘150年?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之久才被平定,這場內戰席捲半壁江山,多年戰爭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經濟蕭條,唐王朝在此次戰爭中元氣大傷,國勢由盛轉衰,開始了長達一百多年的藩鎮割據狀態。安史之亂平定後,唐王朝為安撫歸降朝廷的叛軍餘部,任命田承嗣為魏傅節度使、李懷仙為盧龍節度使、李寶成為成德節度使,這也就是唐中後期著名的河北三鎮,這三鎮節度使名義上歸屬中央,實際上並不服從中央,擁有自置屬官、徵收賦稅、保留軍隊的權利。這三鎮節度使擁有強兵數萬,節度使職位由內部家族世代承襲,隱然呈現出國中之國的態勢。
  • 乾隆在位功績累累,為何卻說他是讓國家「由盛轉衰」的罪魁禍首?
    事實上,社會的繁榮,文化的發展在清朝在當時也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強國,但就是這樣文功武治的乾隆帝,卻被歷史學家認為是由盛轉衰的罪魁禍首。那麼,是歷史學家們冤枉了乾隆帝呢,還是他確實是這樣呢,真相又是如何呢?讓我們一起揭開乾隆帝神秘的面紗。
  • 島內學者:「去中教改」是臺灣由盛轉衰的關鍵
    黃光國指出,1994年,李登輝在國民黨內掌握實權之後所推動的「教育改革」,是使臺灣由盛轉衰的最重要關鍵。消息傳來,臺灣「法務部」表示,臺灣已經於呼籲歐盟轉知各會員國,充分保障其境內遭關押之臺灣人權。這個呼籲跟臺灣的「教改精神」倒是互相輝映,遺憾的是:蔡當局的這個呼籲完全沒人搭理。上周六賴清德和蔡英文的這場「執政價值攻防戰」,作者很希望有人會提到這件事情,並表示他們對這些「人權」的看法。遺憾的是:沒人關心臺灣的教育問題。
  • 雅典遠徵西西里:雅典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西西里遠徵的失敗給了雅典沉重一擊,這既是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轉折點,也是雅典帝國命運的轉折點。 經此一役,雅典已經再沒有能力保衛自己的安全,更不要提重拾舊日的威嚴了。 眼見著雅典式微,之前受過雅典欺負的城邦都掉過頭來反擊,斯巴達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