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朝代,然而對它為什麼能保持強盛,歷史學家眾說紛紜。很多人把原因歸結為唐朝的統治者如唐太宗及其手下大臣,也有人把它歸因於唐朝開創性制度,如科舉制度等。由於唐朝之盛在唐初最為明顯,所以後世把《太宗語錄》、《貞觀政要》等那個年代的書籍當作治國經典,一代一代地加以研習與傳承。
這樣的觀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看到,唐太宗在位時,身邊聚集了大量敢於諫言的大臣,他們對唐太宗的每一個舉動都會提出批評意見。而唐太宗基本上都能虛心吸取,認真改進。有這樣的君主,勵精圖治多年,國力自然會強盛不少。
但是,我們要跳出傳統的框架,以更加宏觀的視野來觀察大唐的興衰。
唐朝建於公元618年,滅亡於907年,歷經大約300年。這個漫長的時期內,唐朝並不是一如既往地保持強大。在公元755年開始的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國力就再也沒有恢復到初唐的繁榮程度。
安史之亂成為唐朝興衰的分水嶺。為什麼一場叛亂就成為國運的轉折點呢?後來的唐朝統治者為什麼不能恢復呢?
其中原因還在於大環境的變化。
中國歷史上是個農業國家。農業國家就得看天吃飯,天氣變化對於農作物收成有巨大的影響。中國有句俗話,叫「力田不如逢時」,意思是說,花大力氣耕地,所能得到的收穫還不如天時有利帶來的益處。那麼什麼樣的天時對於像唐朝這樣地域廣闊、存在時間漫長的國家,能造成了國運盛衰的影響呢?
答案在於全球性氣候的變遷。根據氣象學家們的推斷,公元七世紀是中國大陸2000年來最為溫暖溼潤的時候。當時的關中平原及北方地區廣泛種植了柑桔、竹子;當時的水稻種植時期為農曆三月,收穫季為農曆八月,而現代水稻種植於農曆四月,收穫於農曆九十月。這都說明當時的氣候比較溫暖。連楊貴妃愛吃的荔枝,並非完全進貢於嶺南兩廣一帶,也有相當一部分出產於四川涪陵地區。根據專家們的測量,唐初中國大陸的氣溫比今天的溫度要高1度,是一個「小高溫期」。
溫度的升高使得中國北方如關中平原更為富饒,根據史書記載,當地的桑樹成片種植,產出的絲綢數量巨大。而西域地區的綠洲也因氣候溫潤,呈現出非常繁榮的景象。
溫度的升高還有一個效果就是農業與牧業的分界線向北移動。唐朝的北方邊境,在東邊擴張至燕山山脈以下,中間擴張至河套平原,西邊擴展至隴山之西。由此,在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形成了廣闊的緩衝區。由於有大量的農耕作區作為依託,唐朝邊境部隊可以就地取糧,所以採取了對外擴張的策略,從而使唐朝的疆域達到了歷史最大值之一。
然而老天爺賞的飯,他也會收回去。過了溫暖的7世紀,8世紀就開始轉冷了。這一現象造成了兩個後果:
一是中原王朝的糧食生產受到限制。一度非常富饒的關中地區也出現了糧食不能自給的情況,要向山東諸道要糧的情形;後來,更是向遙遠的江南地區通過京杭運河來調集糧食。這樣一來,唐朝的國力在根本上受到了限制,無法達到初唐時期的繁盛。
二是農牧業的界線向南移動,這造成了北方遊牧民族紛紛向南遷入。由於北方草原受寒冷天氣的影響,遊牧民族面臨的生存壓力極大,只要向南方持續地遷入。這一方面造成唐代北方州縣的多民族混居情況更為繁雜,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控制。這也是安史之亂的根源之一。
這就是唐朝由盛轉衰在「天時」上的原因。這是個巨大的客觀力量,在當時的生產力下,這幾乎是無法克服的,也就造成了唐朝在安史之亂後無法翻身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