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跳出「馬太效應」,實現由弱變強的人生升級?
來源:正心正舉公眾號
文/寄雲 正心正舉特約作者
「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現象屢見不鮮。
這一現象被稱為「馬太效應」。1968年,「馬太效應」由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提出:「成就相似的情況下,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比不知名研究者獲得更多的聲望。同樣,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
莫頓以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個寓言來概括這個現象,寓言中說到:
一個主人拿出五千、兩千和一千兩的銀子,分別給了三個僕人。其中拿五千與兩千兩的僕人,拿著銀子又去賺回五千以及兩千兩;而拿著一千兩銀子的僕人,把銀子埋在了地裡。主人回來後加倍表揚了賺到五千與兩千兩的僕人,而嚴厲批評了一千兩的,並把他的一千兩給了擁有五千兩的,主人說道:「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因此,「馬太效應」這一術語就用來表述「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或「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社會心理現象。
如今,「馬太效應」廣泛出現在經濟學、社會心理學,以及教育等領域。它既存在於群體,也同樣存在於個體之中。
簡單來說,所謂「馬太效應」就是資源向優勢靠攏。當人擁有財富時,就會積累更多的財富;當某個區域集中了人才,就會吸引更多的人才;同樣,當一個人的聲望越高,就會有更多更高的聲望向他聚集。
「馬太效應「的存在,由來已久。老子在《道德經》就曾提到:「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老子認為,自然的法則,是以多者補充不足的。而人類卻使減少短缺的人,去供奉富足的。老子所談及的,更偏向於當時嚴格的階級制度。然而,這一現象依然出現在宣揚人人平等的今天。
「馬太效應」與人類的進程如影隨行,它似乎是一種定律,但又像是一種社會現象,在強弱雙方當中,弱勢一方難道就不可逆了嗎?
當然不是。強弱雙方背後,自有推動他們的原因。
回到莫頓所提出的「馬太效應」中,富者越富的原因在於,用已擁有的賺取到了更多;而弱者越弱,則在於沒有使用他所擁有的。
01
善用自身所擁有的
我們常會以為,「馬太效應」中強者的一方,本身的起點高,因此就能比別人更容易成功。比如,富有的父母,孩子成為富人的可能性更大。但這不是一個恆久不變的定律,因為白手起家的人也多得不可勝數。而在富人的孩子中,也有變得貧窮潦倒的。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並沒有富甲一方的家底,也不是學習天才,並且其貌不揚。中考兩次上高中,三次高考勉強考入大學。數學曾經考過1分,而在他所有學科中,英語是他的強項。
憑藉在英語上的優勢,使他進入了大學。作為英語專業的學生,優異的成績,讓他不必花費太多精力在學業上。也因此得空進入學生會,一連幾屆任學生會主席,給他今後的創業打下了協調、管理的基礎。
畢業後,馬雲進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任教。在任教期間,憑著自己在英語上的專長,他在西湖邊發起了一個英語角。這個英語角在當地影響很大。他的妻子張瑛也是在這裡認識的,而在這裡學習英語的一位酒店大堂經理,後來成為了馬雲創業的一位合伙人。
後來,馬雲憑著一口流利的英語,有一次出行美國的機會,而就在那裡,他看到了網際網路的便利,回國後,就開始了創業。
馬雲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但馬雲卻懂得在自已所專長的英語上下功夫,善用自己所擁有的,因而成為了人生贏家。
無論是馬雲,還是白手起家的李嘉誠,都是憑著自身所擁有的資質資源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除此之外,要想由弱變強,還需要克服惰性。
02
克服惰性 ,讓所擁有的最大化發揮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惰性。
懶惰不只是懶於做事那麼簡單,很多時候,懶惰是不願意改變、安於現狀。
心理學家斯克特·派克說:「我們常常會害怕改變,其實都是因為自己太懶了,懶得去適應新的環境,懶得去學習新的知識,涉足新的領域。」
在「馬太效應」中,強者好比是在山頂上的人,他們大多都經歷了從山腳往山頂的艱辛。而弱勢的則在山腳下,他們安於現狀。
雖然知道越往山上風景就越美。然而,懶於改變,使他們在山腳下徘徊,或者半途而廢。即使自身擁有不錯的資源,或者優於他人的資質,因為懶惰而變得庸碌無為。
正如茅盾所說:「天分高的人如果懶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發展他的才能,則其成就也不會很大,有時反會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
這一道理,同樣也適用於物質資源的使用。
如果說懶於改變、安於現狀,是弱者的通病,那麼強者們的共同點,則是克服懶惰,充分發揮自身所有的。
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最後的大師」的貝聿銘,從小家境優越,父親貝祖詒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他的家境,可以讓他不必費力就享有安逸的人生。但他選擇了自己熱愛的建築專業,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畢業後,一直從事建築設計行業,在80年的設計生涯中,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他不斷地追求,抓住每次機會,使自身的才華更大化地施展,最終成為了世界級的建築大師。
再如清朝曾國藩,戰國的蘇秦,他們雖然沒有過人的資質,但憑著過人的勤奮,充分發揮自我,最終也迎來了斐然的成就。
信心是對強者的獎勵,並使強者越來越強。
一次次小小的成功,成就了強者最大的成功。
通過努力而獲得的成就,使他們產生了信心。而信心化做力量,激勵人更加奮發。
威爾·杜蘭特在他的《哲學的故事》中引用了一句話:「至於感情,我認為它是形體的改變,通過改變,形體內行動的力得以增加或減弱,促進或受限,同時也可理解為這些改變的意志。」
簡而言之,感情會帶來內心的力量。當人取得成就時,會促使信心的產生,而信心又化為內在的力量,讓人完成更大的事。
這一心理因素,也是促使強者越強的的原因之一;而弱者的懶惰,不會帶來信心,因此就缺乏動力。
可見,「馬太效應」中的弱勢一方,並不是像一條施了魔咒的鹹魚。它也不是一個不能改變的定律,只要能從自身所擁有的著手,把自己所特有的資質、已擁有的資源最大化地發揮出來,就能讓處在弱勢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強大。
不為懶惰所困,由弱變強,重點在於發揮自身所擁有的,而非複製他人的成功。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文章版權歸本平臺所有 轉載請聯繫「正心正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