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跳出「馬太效應」,實現由弱變強的人生升級?

2020-12-14 正心正舉

如何跳出「馬太效應」,實現由弱變強的人生升級?

來源:正心正舉公眾號

文/寄雲 正心正舉特約作者

「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現象屢見不鮮。

這一現象被稱為「馬太效應」。1968年,「馬太效應」由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提出:「成就相似的情況下,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比不知名研究者獲得更多的聲望。同樣,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

莫頓以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個寓言來概括這個現象,寓言中說到:

一個主人拿出五千、兩千和一千兩的銀子,分別給了三個僕人。其中拿五千與兩千兩的僕人,拿著銀子又去賺回五千以及兩千兩;而拿著一千兩銀子的僕人,把銀子埋在了地裡。主人回來後加倍表揚了賺到五千與兩千兩的僕人,而嚴厲批評了一千兩的,並把他的一千兩給了擁有五千兩的,主人說道:「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因此,「馬太效應」這一術語就用來表述「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或「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社會心理現象。

如今,「馬太效應」廣泛出現在經濟學、社會心理學,以及教育等領域。它既存在於群體,也同樣存在於個體之中。

簡單來說,所謂「馬太效應」就是資源向優勢靠攏。當人擁有財富時,就會積累更多的財富;當某個區域集中了人才,就會吸引更多的人才;同樣,當一個人的聲望越高,就會有更多更高的聲望向他聚集。

「馬太效應「的存在,由來已久。老子在《道德經》就曾提到:「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老子認為,自然的法則,是以多者補充不足的。而人類卻使減少短缺的人,去供奉富足的。老子所談及的,更偏向於當時嚴格的階級制度。然而,這一現象依然出現在宣揚人人平等的今天。

「馬太效應」與人類的進程如影隨行,它似乎是一種定律,但又像是一種社會現象,在強弱雙方當中,弱勢一方難道就不可逆了嗎?

當然不是。強弱雙方背後,自有推動他們的原因。

回到莫頓所提出的「馬太效應」中,富者越富的原因在於,用已擁有的賺取到了更多;而弱者越弱,則在於沒有使用他所擁有的。

01

善用自身所擁有的

我們常會以為,「馬太效應」中強者的一方,本身的起點高,因此就能比別人更容易成功。比如,富有的父母,孩子成為富人的可能性更大。但這不是一個恆久不變的定律,因為白手起家的人也多得不可勝數。而在富人的孩子中,也有變得貧窮潦倒的。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並沒有富甲一方的家底,也不是學習天才,並且其貌不揚。中考兩次上高中,三次高考勉強考入大學。數學曾經考過1分,而在他所有學科中,英語是他的強項。

憑藉在英語上的優勢,使他進入了大學。作為英語專業的學生,優異的成績,讓他不必花費太多精力在學業上。也因此得空進入學生會,一連幾屆任學生會主席,給他今後的創業打下了協調、管理的基礎。

畢業後,馬雲進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任教。在任教期間,憑著自己在英語上的專長,他在西湖邊發起了一個英語角。這個英語角在當地影響很大。他的妻子張瑛也是在這裡認識的,而在這裡學習英語的一位酒店大堂經理,後來成為了馬雲創業的一位合伙人。

後來,馬雲憑著一口流利的英語,有一次出行美國的機會,而就在那裡,他看到了網際網路的便利,回國後,就開始了創業。

馬雲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但馬雲卻懂得在自已所專長的英語上下功夫,善用自己所擁有的,因而成為了人生贏家。

無論是馬雲,還是白手起家的李嘉誠,都是憑著自身所擁有的資質資源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除此之外,要想由弱變強,還需要克服惰性。

02

克服惰性 ,讓所擁有的最大化發揮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惰性。

懶惰不只是懶於做事那麼簡單,很多時候,懶惰是不願意改變、安於現狀。

心理學家斯克特·派克說:「我們常常會害怕改變,其實都是因為自己太懶了,懶得去適應新的環境,懶得去學習新的知識,涉足新的領域。」

在「馬太效應」中,強者好比是在山頂上的人,他們大多都經歷了從山腳往山頂的艱辛。而弱勢的則在山腳下,他們安於現狀。

雖然知道越往山上風景就越美。然而,懶於改變,使他們在山腳下徘徊,或者半途而廢。即使自身擁有不錯的資源,或者優於他人的資質,因為懶惰而變得庸碌無為。

正如茅盾所說:「天分高的人如果懶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發展他的才能,則其成就也不會很大,有時反會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

這一道理,同樣也適用於物質資源的使用。

如果說懶於改變、安於現狀,是弱者的通病,那麼強者們的共同點,則是克服懶惰,充分發揮自身所有的。

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最後的大師」的貝聿銘,從小家境優越,父親貝祖詒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他的家境,可以讓他不必費力就享有安逸的人生。但他選擇了自己熱愛的建築專業,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畢業後,一直從事建築設計行業,在80年的設計生涯中,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他不斷地追求,抓住每次機會,使自身的才華更大化地施展,最終成為了世界級的建築大師。

再如清朝曾國藩,戰國的蘇秦,他們雖然沒有過人的資質,但憑著過人的勤奮,充分發揮自我,最終也迎來了斐然的成就。

信心是對強者的獎勵,並使強者越來越強。

一次次小小的成功,成就了強者最大的成功。

通過努力而獲得的成就,使他們產生了信心。而信心化做力量,激勵人更加奮發。

威爾·杜蘭特在他的《哲學的故事》中引用了一句話:「至於感情,我認為它是形體的改變,通過改變,形體內行動的力得以增加或減弱,促進或受限,同時也可理解為這些改變的意志。」

簡而言之,感情會帶來內心的力量。當人取得成就時,會促使信心的產生,而信心又化為內在的力量,讓人完成更大的事。

這一心理因素,也是促使強者越強的的原因之一;而弱者的懶惰,不會帶來信心,因此就缺乏動力。

可見,「馬太效應」中的弱勢一方,並不是像一條施了魔咒的鹹魚。它也不是一個不能改變的定律,只要能從自身所擁有的著手,把自己所特有的資質、已擁有的資源最大化地發揮出來,就能讓處在弱勢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強大。

不為懶惰所困,由弱變強,重點在於發揮自身所擁有的,而非複製他人的成功。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文章版權歸本平臺所有 轉載請聯繫「正心正舉」

相關焦點

  • 大恒基 • 分享不得不知道效應、法規、定律——馬太效應
    點擊播放 GIF 0.0M馬太效應,名字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表面看起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但是實則它只不過是「平衡之道」的一極。這種規律早在公元前500多年以前,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就已經提出類似的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 馬太效應:窮者愈窮,富者愈富!
    正所謂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也就是說,我們的人生,要麼越來越好,要麼越混越差。我們一出生就必然會處在馬太效應的魔咒下。 當你出生的時候,你的家庭背景決定了你學前所得到的教育資源,以及能夠打下的教育基礎。 如果你長時間沒有感覺到變化,甚至是有些暗自滿足於現在的狀態,那麼很可能你在滑向深淵。
  • 馬太效應:生活中,為什麼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如果你稍微認真地觀察一下生活,就會發現一個普遍而有趣的現象,即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多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得,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如虎添翼的馬太效應
    如虎添翼,好上加好,成了心理學上的「馬太效應」。「馬大效應」一語典出《聖經新約·馬太福音》,大意為:主人去天國,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臨時把家業分別交給三個才幹不同的僕人:ー個給五千銀子,一個給二千,一個給一千。那領五千的隨即去做買賣,賺了五千;那領二千的也照樣賺了二千;那領一千的,卻去掘開地,把銀子埋藏了。
  • 【心理知識小課堂】馬太效應(所有行業必看)
    馬太效應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的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指的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屬於社會心理學範疇,可用在任何領域。在任何的領域,我們都可以看到「馬太效應」的影子,其實和二八原則有異曲同工之處。表面看起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但實際上它屬於「平衡之道」的一極。馬太效應在職場上,最能說明的是後續只有頭部玩家之間的競爭,身處在中間和末端的企業只會逐漸被蠶食削弱。
  • 楊德發:學習者如何破除自己身上的馬太效應?
    楊德發:學習者如何破除自己身上的馬太效應?
  • 什麼是馬太效應?普通人怎樣能夠讓自己迅速成長?
    大家好,我是雲飛揚,很高興能夠與大家相遇,今天我們聊的話題是:馬太效應是什麼?普通人怎樣能夠讓快速提升自己。什麼是馬太效應呢?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得,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從「馬太效應」看人生價值觀。
    馬太效應源自於《新約.馬太福音》。在《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這麼幾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通俗的說法就是好的越好、壞的越壞,多的越多、少的越少。馬太效應,從另外一個角度詮釋了當今社會貧富懸殊的現象。同時也直指人們價值觀的不同取向。如今的社會格局也的的確確是如此,富有者越富,貧窮者越窮。雖然機遇一直都有,但是起點不同、價值觀不同、圈子也不同,真正能夠逆襲成功的少之又少。
  • 考研就是一個正向的選擇,「馬太效應」充分的解釋了為什麼?
    馬太效應用通俗的話講就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那麼為什麼說馬太效應把考研形容到了極致?因為考研的成功就是努力和心態的結合。為什麼有一部分學生對考研如此重視,因為他們知道考研的成功就是一個正向的開始。有很多人可能不認可,認為人生無限可能,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也歡迎小夥伴們留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 什麼是 「馬太效應」 ?
    而他們孩子的人生道路,就更加不一樣了.什麼是馬太效應古人云:失敗是成功之母。然而現實是打臉的,只有成功才是「更大的成功」之母。美國學者羅伯特·莫頓觀察到這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提出了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這一概念。
  • 馬太效應,掌握如何從弱者變為強者的自然規律
    大家好,歡迎來到藍哥財商,今天我們來聊馬太效應。 一句話概括馬太效應就是「強者恆強,弱者越弱」,聖經也中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有的,就要多給他,讓他更加有;沒有的,連他剩下的那一部分也要奪過來。」這就是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看上去很殘酷,但卻是在自然界當中普遍存在的。例如之前我們說的財富分配規律,富人會更加富有,窮人會更加窮,因為社會資源會向富人傾斜。這裡有個故事來形容這個馬太效應很形象。有個大地主要出遠門一年,去外地經商,在他家裡有三個奴僕,張三李四和王五。
  • 「馬太效應」就是贏家通吃嗎?還可以做另一種解讀
    人們把它稱為馬太效應。這種「贏家通吃」的現象,讓人覺得很絕望,是嗎?不一定。我們先來聽一個兩棵蘋果樹故事:有兩棵蘋果樹,它們經歷風吹、日曬、雨淋、蟲害,終於開始掛果了,它們各自結了10個蘋果。但是,其中9個都被主人拿走了,自己都只剩下了一個。
  • 越補習成績越差,孩子陷入了「馬太效應」,這些細節你是否察覺?
    官方的來講,這可以看做一種「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從積極的方面來說,一個人只要努力,讓自己變強,就會在變強的過程中受到鼓舞,從而越來越強;從消極的方面來說,這社會上大多數人並不具有足以變強的毅力,馬太效應就會成為逃避現實拒絕努力的藉口。
  • 馬太效應
    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的端源。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學家羅伯特.莫頓受此啟發,開始用馬太效應來概括這樣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赫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的,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 家長巧用「馬太效應」,差生也能變優生
    這就涉及到了「馬太效應」,這種效應又是具體如何體現的呢?許多家長特別喜歡「別人家的孩子」,比如有的孩子在幼兒園時表現就非常好,到了小學時表現得更好,由於前期的積累,到了初中時發揮了自己優勢,取得了更好的成績,不斷進步,這就是「馬太效應」,「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 什麼是科教界的「馬太效應」和「四姨太效應」?
    這兩天科學網又在討論論文撤稿與經費名利等問題,有人提到了「馬太效應」和「四姨太效應」,讓我一時莫名其妙。難道是一個姓馬的老太太和一個年輕的四姨太的什麼典故?於是上網查了一下,現學現賣,與大家分享一下。百度百科更清楚: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 閱讀也有馬太效應嗎?
    閱讀能力是認知能力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孩子的閱讀量越大,理解能力就越強,思考能力就越好。思考能力越強,就越喜歡閱讀,而且越讀越好。因為擅用書,她從中國走向世界舞臺,影響萬千女性成長,她成立李香蜜會,幫助700多萬女性從內打破,向上成長。又作為「世界未來女性大會」 的中國代表,受到英國王妃的接見和褒獎。
  • 疫情後加速變化的冪律分布和馬太效應!
    因此在這種背景下,職業收入的分布正在發生變化,即職業收入的分布正在由正態分布規則轉變為冪律分布!冪律分布的含義就是某個具有分布性質的變量,只要其分布密布函數是冪函數,都可以稱其滿足冪律分布規律。這種分布是自然界中的一種常見現象。譬如地震的大小,通常震級越小發生的頻率越大,震級越大發生的頻率就越小。以震級為自變量,以其發生的頻率(或概率)為因變量,符合(負)冪函數。
  • 墨菲定律——馬太效應:讓你的收益倍增
    馬太效應——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讓你的收益倍增原來按照大臣的算法,沒過幾天國庫的米就不夠了,甚至有人算過,整個國家所有的糧倉甚至是幾年的收成都不夠給他獎勵的,這就是根據馬太效應,我們的收益是具有不斷倍增的效益的,
  • 心理學「馬太效應」表明:孩子的潛能需被激活
    何為"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指的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現象。"對於孩子的主要影響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之中,不難發現,"馬太效應"總是在發揮著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