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0M
馬太效應,名字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表面看起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但是實則它只不過是「平衡之道」的一極。
這種規律早在公元前500多年以前,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就已經提出類似的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馬太效應」正是老子思想中的「人之道」思想,而「天之道」可用國家整體意志來比喻,國家意志表現為削弱範圍內強的個體,補足其他弱勢個體,兩者正好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其思想先進性遠超《馬太福音》中的這句話,甚至其出現之早比耶穌基督誕生還要早500多年。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
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馬太效應從積極的方面來說,一個人只要努力,讓自己變強,就會在變強的過程中受到鼓舞,從而越來越強。從消極的方面來說,這社會上大多數人並不具有足以變強的毅力,馬太效應就會成為逃避現實拒絕努力的藉口。態度積極主動執著那麼你就獲得了精神或物質的財富,獲得財富後你的態度更加強化了你的積極主動,如此循環,你才能把馬太效應的正效果發揮到極致。
馬太效應理論的缺陷主要在於缺乏辯證思維:一是只看到事物發展的短期趨勢,只反映了數量方面的變化,忽視了性質的變化,不能用於分析事物發展的長期趨勢;事實上,在客觀世界,任何事物都遵循發生-發展-成熟-衰老-滅亡的規律,沒有什麼是永遠不變的。二是不具備普遍意義,只是對短期趨勢理論的一種假說,難以證明普遍的真理性。比如,難以解釋在很多領域存在的「後發優勢」現象。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