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窮者愈窮,富者愈富!

2020-09-06 ulam胡二爺

為什麼有錢人越來越有錢,而窮人越來越窮?有錢人到底是怎麼賺錢的呢?經濟學家們利用「馬太效應」對以上問題作出了答覆。

01

什麼是「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的概念來源於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在故事中,講述了一個主人拿了3份金子給3個僕人,最後剝奪了那個什麼都沒做的僕人,獎勵了給賺了大錢的那個僕人。

簡單解釋就是好的會越來越好,壞的會越來越壞。也可以這麼說,窮人會越來越窮,富人會越來越富。那麼窮人有沒有機會從馬太效應詛咒中走出來呢,只能告訴你沒那麼容易,但這並不代表沒有機會。

「馬太效應」定律揭示了人類社會殘酷的生存定律,也是每個人突破社會階層的最靠譜的方法。

正所謂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也就是說,我們的人生,要麼越來越好,要麼越混越差。我們一出生就必然會處在馬太效應的魔咒下。

當你出生的時候,你的家庭背景決定了你學前所得到的教育資源,以及能夠打下的教育基礎。

如果你長時間沒有感覺到變化,甚至是有些暗自滿足於現在的狀態,那麼很可能你在滑向深淵。沒有變化、安於現狀是極度危險的,其實是在走下坡路。

02

馬太效應下的貧富人生

經濟學上,馬太效應常被用來解釋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的兩極分化現象。 從投資學看,「馬太效應」反映了資本的複利效應和規模效應,即財富資源會自動向資本更多、投資能力更強的富人傾斜。

它讓不善理財者盡嘗通脹帶來的苦果,辛辛苦苦賺來的收入不但沒有增值反而貶了值。而善於投資或理財的人,卻讓他們通過負利率收穫了「資產升值」的果實,使自己的錢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

如果「窮人」不改變理財思路,繼續保守理財的話,那還是會應驗馬太福音中的那句經典之言:讓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吧!

機會成本: 當你擁有更多的 資源時,那麼你的機會成本更多,成功的機率更大,風險也更加低。

原始積累:你投入的原始積累越多,收穫的回報也就越大。

先入為主:你十年前就開始投入理財,與十年後投入理財,那麼中間就差了十年的收益,時間線拉的越長,差距越大。

積極思考:一個人只要努力,讓自己變強,就會在變強的過程中受到鼓舞,從而越來越強。

消極思考:這社會上大多數人並不具有足以變強的毅力,馬太效應就會成為逃避現實拒絕努力的藉口。

財富啟示: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我們應該改變我們能改變的,積極面對我們所不能改變的,態度積極主動執著那麼你就獲得了精神或物質的財富,獲得財富後你的態度更加強化了你的積極主動,如此循環,你才能把馬太效應的正影響發揮到極致。

03

利用「馬太效應」創造財富

在投資理財中,我們如何運用馬太效應為自己收穫更多財富呢?

(一)理財從當下開始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理財投資也是如此,鈴姐在文章中多次到複利,複利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時間」。隨著時間的推移,複利的力量會越來越大,收益翻的倍數也越來越多。

理財上的馬太效應也有同樣的特質,同樣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差距越來越大。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線上生活微刊。

所以什麼時候適合開始理財?

答案是:「現在!」

(二)趁早投資自己

如果你的起步比別人晚,不妨從現在開始,立即採取行動,而且每天都要比別人做得多、做得好,不斷地地去學習,不斷地豐富自己,使自己更具競爭力,在自己的行業中,才會有所建樹。

當你把自身競爭力發展成一個優勢,那麼也可以把自己當成一個投資項目,趁早投資自己,提升自己的技藝和水平。當你具有一定 的優勢時,馬太效應會幫你把你需要的資源全部聚攏到你身旁。

(三)抓住時代趨勢

在投資理財中,更多投的是趨勢, 跟著時代的趨勢前進,則會一路順風,在馬太效應裡,擁有更多機遇的人,就有更多選擇的餘地。

如果我們能在時代的浪潮中抓住趨勢和機遇,我們就能比別人看得更遠,預測得更早,行動的更快。從而使我們的資本積累更早開始,當別人開始時,我們早已把他們遠遠甩在背後。

(四 )總結

1、不管做什麼事情,應該從當下開始。

2、把自身當成一個投資項目,不斷提升自己。

3、鍛鍊前瞻性思維,抓住時代趨勢和機遇。

4、不管是馬太效應,還是其他規律,我們要做的就是積極地去面對,改變我們能改變的,積極面對不能改變的,既要順勢而為,也要打破規則,才能迎來逆襲人生。

相關焦點

  • 富人愈富、窮人愈窮:「千禧一代」被擠出中產階級
    摘要 【富人愈富、窮人愈窮:「千禧一代」被擠出中產階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最新報告顯示,發達國家的中產階級正在消失。
  • 《道德經》和《聖經》裡都出現的一句話,馬太效應的正反饋成功學
    馬太效應 《道德經》第77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兩個作品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個現象,那就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這個就是馬太效應。
  • 讀趣味故事,學心理知識:為什麼生活中富者愈富,窮者愈窮?
    也就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來源於《新約.馬太福音》:凡是有的,還有多給他讓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也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人們總是願意錦上添花,而不樂意雪中送炭」這一現象。
  • 馬太效應
    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的端源。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學家羅伯特.莫頓受此啟發,開始用馬太效應來概括這樣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赫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的,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 如何跳出「馬太效應」,實現由弱變強的人生升級?
    如何跳出「馬太效應」,實現由弱變強的人生升級?來源:正心正舉公眾號文/寄雲 正心正舉特約作者「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現象屢見不鮮。這一現象被稱為「馬太效應」。因此,「馬太效應」這一術語就用來表述「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或「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社會心理現象。如今,「馬太效應」廣泛出現在經濟學、社會心理學,以及教育等領域。它既存在於群體,也同樣存在於個體之中。
  • 墨菲定律——沉沒成本、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最具經典的比喻就是「你將一張紙摺疊100次會有多高?」其實這個高度甚至完全已經超越了地球到太陽的距離。財富也是如此,不必用心投資,收入也是越積越高,這就是馬太效應。我們的知識也是如此,知識其實是越學越快的,我們都應該將眼光放長遠,將自己的能力和收入都越積越高。富者越來越富,窮者越來越窮就是因為馬太效應。
  • 6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巴納姆效應—— 你是什麼星座的?巴納姆效應認為人們總是特別容易相信一種對於自己的籠統描述。旁觀者效應—— 不報警真的只是因為人性冷漠嗎?旁觀者效應也叫「責任分散效應」,即他人的在場使得個體採取某種行動的可能性降低。
  • 心理學的6個經典實用心理效應,讓你的生活事半功倍
    那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六條著名的心理學效應歡迎關注點點訂閱一起長知識第一個暈輪效應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在生活中不報警真的是因為人性冷漠嗎旁觀者效應也叫做責任分散效應其他人在場使得個體採取某種行動的可能性降低也可以理解成原本屬於一個人的責任被主觀分散到其他在場身上
  • 什麼是 「馬太效應」 ?
    什麼是馬太效應古人云:失敗是成功之母。然而現實是打臉的,只有成功才是「更大的成功」之母。為什麼叫馬太效應呢?因為這個名字源自聖經新約的馬太福音。在馬太福音第25章當中有這樣一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後來,「馬太效應」這個詞成為了社會學、經濟學領域的常用術語。這個理論在現實世界當中,也得到了廣泛的印證。
  • 如虎添翼的馬太效應
    如虎添翼,好上加好,成了心理學上的「馬太效應」。「馬大效應」一語典出《聖經新約·馬太福音》,大意為:主人去天國,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臨時把家業分別交給三個才幹不同的僕人:ー個給五千銀子,一個給二千,一個給一千。那領五千的隨即去做買賣,賺了五千;那領二千的也照樣賺了二千;那領一千的,卻去掘開地,把銀子埋藏了。
  • SIGIR 2020最佳論文解讀出爐,可緩解排名問題的馬太效應?
    這就是「馬太效應」 ,反映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贏家通吃。在一些推薦排名應用中馬太效應同樣存在,比如大家經常瀏覽的微博、知乎熱搜。同一類話題排名越靠前被點擊的概率也就越大,這樣,在一段時間內,越是靠前的話題就越會被人點擊,然後它越會靠前,然後它就越會...... 當然,也許熱搜機制存在的意義就在於此,或許不必緩解馬太效應。
  • 有趣的心理學規律——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廣泛運用與社會心理學和經濟學方面的著名理論,是由美國科學家莫頓發現並命名的。馬太效應的名字是來源於《新約·馬太福音》裡的一句話「多的,可以得到的更多,少的,連原有的也會失去。」經濟學對馬太效應的理解可以概括為「富的人會越來越富,會得到更多的資源傾斜和更多的機會,窮的人這些條件會越來越少,就會越窮。」而在心理學領域對它的解釋為「越是強的人,就會得到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榮譽和讚美。弱者則越來越不被注意,直至被人完全遺忘。」
  • 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馬太效應給人們的啟示
    經濟學中有一則馬太效應的理論充分地解釋了這樣的自然法則,「強者愈強、弱智愈弱;富人越富,窮人越窮」。其反映的就是當前社會的兩極分化現象。「馬太效應」源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什麼是科教界的「馬太效應」和「四姨太效應」?
    這兩天科學網又在討論論文撤稿與經費名利等問題,有人提到了「馬太效應」和「四姨太效應」,讓我一時莫名其妙。難道是一個姓馬的老太太和一個年輕的四姨太的什麼典故?於是上網查了一下,現學現賣,與大家分享一下。百度百科更清楚: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 大恒基 • 分享不得不知道效應、法規、定律——馬太效應
    點擊播放 GIF 0.0M馬太效應,名字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表面看起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但是實則它只不過是「平衡之道」的一極。這種規律早在公元前500多年以前,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就已經提出類似的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 從「馬太效應」看人生價值觀。
    馬太效應源自於《新約.馬太福音》。在《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這麼幾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通俗的說法就是好的越好、壞的越壞,多的越多、少的越少。馬太效應,從另外一個角度詮釋了當今社會貧富懸殊的現象。同時也直指人們價值觀的不同取向。如今的社會格局也的的確確是如此,富有者越富,貧窮者越窮。雖然機遇一直都有,但是起點不同、價值觀不同、圈子也不同,真正能夠逆襲成功的少之又少。
  • 心理學:兩口子過日子,忌諱「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在心理學上,這是一種形容「強者恆強,弱者更弱」的兩極分化現象,簡單的說就是你擁有的東西會越來越多,你失去一次的東西,也會離你越來越遠,這就是「馬太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