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雲飛揚,很高興能夠與大家相遇,今天我們聊的話題是:馬太效應是什麼?普通人怎樣能夠讓快速提升自己。
什麼是馬太效應呢?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得,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表面看起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但是實則它只不過是「平衡之道」的一極。

那麼了解了馬太效應以後,我們就開始聊聊自己,有許多人經常埋怨自己的生活單調乏味,千篇一律,好像一輩子都會這樣過下去,我知道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可是當你去問他為什麼不試著去改變一下自己時,得到的往往就是「講起來輕視做起來的難」這樣的回覆,於是一直在觀望,一直在等待,等待能夠讓自己改變的事情發生,比如公司倒閉了或許自己就清醒了。
其實時間這個東西,過起來你會發現是很快的,就拿我兩個雙胞胎女兒來說,短短幾年時間,她們已經3周歲了,馬上要讀書了,而我卻很驚訝地感慨時間過得好快,這些年仿佛一眨眼的功夫就過來了。說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幾年的時間可以讓一個小Baby變成一個馬上讀書識字的小女孩,而你卻選擇等待,等待那看不見摸不著的能夠讓你改變的事件發生,從而白白浪費了那麼多年能夠自我提升的時間,人生表面看起來很漫長,實則匆匆幾十年而已,你不也度過了二十幾或者三十幾個年頭了嗎?人生加起來有幾個二十幾歲或者三十幾歲?

說了這麼多,普通人怎樣能夠讓自己迅速地成長起來呢?
1.放棄那些沒有用的社交活動。三五成群喝酒、唱歌、打牌或者網吧開黑,你可以認真的思考一下你做這些事以後你得到了什麼?是的,當時你是愉快了,興奮的,可是完了以後又會剩下什麼?你這是在打發時間,而你卻沒有得到任何對你有用,能夠幫助你成長的東西,所以你的業餘時間不應該浪費在沒有意義的社交上。
2.減少或者直接停止刷短視頻,刷微信朋友圈或者刷微博。我老婆以前特別愛刷微博,刷朋友圈,我們出去逛街,她除了給自己買買買(這點我並不反對),剩下的就是看她獨自表演的時間,就是自拍,還經常拉著我幫她拍,可以用無休無止來形容,拍完自己開始挑好看的照片,運用手機上的軟體又修圖又美顏,她卻沒有計算過用了多少時間。我實在看不下去了,鄭重其事對她說:「我陪你出來是逛街的,而你卻把大量的時間用在拍照上面,你至我於何地?」我老婆也是個聰明人,她聽出了我的意思,後來只要逛街,她的手機都放在包裡。微博也好,朋友圈也罷,那些點讚都是沒有實際意義的,虛榮的,難道不是嗎?
3.給自己設定一個計劃,然後將方案細分,逐個實現。比如讀書,那麼你應該讀什麼領域的書,每個領域又可以細分成多個類目,在你心裡要有個底。再比如,你想學開車,那麼你就要在業餘時間學習相關理論知識,找教練帶你。我們都知道,很多人想做的事情不止一個,想讀書,想學開車,想學網際網路創業,想學引流吸粉,想學老闆思維等等,這是好事!那麼我告訴你,你該怎麼做,將你想要做的事情用筆在書上一一寫出來,從你最想做的那件事開始依次排列出來,這裡要用到21天法則,就是把你最想做的事情試著用21天時間去測試。在這21天時間裡,堅持計劃好的事情不變,21天後,你絕對可以看到你所想要的效果,只有專注才會不同凡響。

在商業運營中,啟動資金肯定非常重要,但不是全部,如果自己沒能力,即使給你一筆錢,你也不會讓它產生效益。很多失敗者不是因為沒有錢,而是因為不知道怎麼使用錢,筆拿在愛因斯坦手上,可以寫出相對論,拿在其他人手上最多就是寫寫字而已。機遇固然重要,但是在機遇來臨之前做好準備才更加重要,機會出現之前為自己打下好的基礎,這正是我們提前要做的事情,因為大多數人都缺乏讓自己變強的決心和毅力,所以馬太效應就變成了逃避現實,不願努力的藉口。馬太效應也告訴我們,作為弱者想要逆襲,就不要整天抱怨嫉妒強者,更應該多學習和效仿他們的成功經驗,思維決定成敗,只要你走對路,再加上堅持不懈的努力,照樣可以後來者居上。

總結:大多數情況下,不是不能改變,而是你懈怠。今天你跟我要這個方法,明天你又跟我要那個方法,循環往復,我想對你說的就是,你先確定你到底要哪個,然後馬上去執行,其他的東西不要去管,三天五天看不到成效是很正常的,如果你長期的去做一件事並且積累了經驗以後,你就會發現,你已經明白了應該如何去操縱。說一千道一萬,想要得到你想要的,不難,馬上行動,去執行。改變就在一瞬間,實踐是最好的證明。
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期待再次與您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