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馬太效應?普通人怎樣能夠讓自己迅速成長?

2020-12-15 清風雲飄揚

大家好,我是雲飛揚,很高興能夠與大家相遇,今天我們聊的話題是:馬太效應是什麼?普通人怎樣能夠讓快速提升自己。

什麼是馬太效應呢?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得,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表面看起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但是實則它只不過是「平衡之道」的一極。

抱怨生活,埋怨自己

那麼了解了馬太效應以後,我們就開始聊聊自己,有許多人經常埋怨自己的生活單調乏味,千篇一律,好像一輩子都會這樣過下去,我知道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可是當你去問他為什麼不試著去改變一下自己時,得到的往往就是「講起來輕視做起來的難」這樣的回覆,於是一直在觀望,一直在等待,等待能夠讓自己改變的事情發生,比如公司倒閉了或許自己就清醒了。

其實時間這個東西,過起來你會發現是很快的,就拿我兩個雙胞胎女兒來說,短短幾年時間,她們已經3周歲了,馬上要讀書了,而我卻很驚訝地感慨時間過得好快,這些年仿佛一眨眼的功夫就過來了。說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幾年的時間可以讓一個小Baby變成一個馬上讀書識字的小女孩,而你卻選擇等待,等待那看不見摸不著的能夠讓你改變的事件發生,從而白白浪費了那麼多年能夠自我提升的時間,人生表面看起來很漫長,實則匆匆幾十年而已,你不也度過了二十幾或者三十幾個年頭了嗎?人生加起來有幾個二十幾歲或者三十幾歲?

你的時間都去哪裡了

說了這麼多,普通人怎樣能夠讓自己迅速地成長起來呢?

1.放棄那些沒有用的社交活動。三五成群喝酒、唱歌、打牌或者網吧開黑,你可以認真的思考一下你做這些事以後你得到了什麼?是的,當時你是愉快了,興奮的,可是完了以後又會剩下什麼?你這是在打發時間,而你卻沒有得到任何對你有用,能夠幫助你成長的東西,所以你的業餘時間不應該浪費在沒有意義的社交上。

2.減少或者直接停止刷短視頻,刷微信朋友圈或者刷微博。我老婆以前特別愛刷微博,刷朋友圈,我們出去逛街,她除了給自己買買買(這點我並不反對),剩下的就是看她獨自表演的時間,就是自拍,還經常拉著我幫她拍,可以用無休無止來形容,拍完自己開始挑好看的照片,運用手機上的軟體又修圖又美顏,她卻沒有計算過用了多少時間。我實在看不下去了,鄭重其事對她說:「我陪你出來是逛街的,而你卻把大量的時間用在拍照上面,你至我於何地?」我老婆也是個聰明人,她聽出了我的意思,後來只要逛街,她的手機都放在包裡。微博也好,朋友圈也罷,那些點讚都是沒有實際意義的,虛榮的,難道不是嗎?

3.給自己設定一個計劃,然後將方案細分,逐個實現。比如讀書,那麼你應該讀什麼領域的書,每個領域又可以細分成多個類目,在你心裡要有個底。再比如,你想學開車,那麼你就要在業餘時間學習相關理論知識,找教練帶你。我們都知道,很多人想做的事情不止一個,想讀書,想學開車,想學網際網路創業,想學引流吸粉,想學老闆思維等等,這是好事!那麼我告訴你,你該怎麼做,將你想要做的事情用筆在書上一一寫出來,從你最想做的那件事開始依次排列出來,這裡要用到21天法則,就是把你最想做的事情試著用21天時間去測試。在這21天時間裡,堅持計劃好的事情不變,21天後,你絕對可以看到你所想要的效果,只有專注才會不同凡響。

設定目標,制定計劃

在商業運營中,啟動資金肯定非常重要,但不是全部,如果自己沒能力,即使給你一筆錢,你也不會讓它產生效益。很多失敗者不是因為沒有錢,而是因為不知道怎麼使用錢,筆拿在愛因斯坦手上,可以寫出相對論,拿在其他人手上最多就是寫寫字而已。機遇固然重要,但是在機遇來臨之前做好準備才更加重要,機會出現之前為自己打下好的基礎,這正是我們提前要做的事情,因為大多數人都缺乏讓自己變強的決心和毅力,所以馬太效應就變成了逃避現實,不願努力的藉口。馬太效應也告訴我們,作為弱者想要逆襲,就不要整天抱怨嫉妒強者,更應該多學習和效仿他們的成功經驗,思維決定成敗,只要你走對路,再加上堅持不懈的努力,照樣可以後來者居上。

行動起來,執行力

總結:大多數情況下,不是不能改變,而是你懈怠。今天你跟我要這個方法,明天你又跟我要那個方法,循環往復,我想對你說的就是,你先確定你到底要哪個,然後馬上去執行,其他的東西不要去管,三天五天看不到成效是很正常的,如果你長期的去做一件事並且積累了經驗以後,你就會發現,你已經明白了應該如何去操縱。說一千道一萬,想要得到你想要的,不難,馬上行動,去執行。改變就在一瞬間,實踐是最好的證明。

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期待再次與您相聚!

相關焦點

  • 什麼是 「馬太效應」 ?
    從一個故事開始什麼是馬太效應
  • 什麼是科教界的「馬太效應」和「四姨太效應」?
    這兩天科學網又在討論論文撤稿與經費名利等問題,有人提到了「馬太效應」和「四姨太效應」,讓我一時莫名其妙。難道是一個姓馬的老太太和一個年輕的四姨太的什麼典故?於是上網查了一下,現學現賣,與大家分享一下。百度百科更清楚: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 能掌握自己命運,情商高人一等的女人,都懂得「馬太效應」的原理
    培根說過:「一個人的命運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人與人之所以在後天成長的過程中產生了諸多差距,原因在於個體本身。從古至今女性被賦予了弱者或者是依附者的角色,而男性通常才被作為社會的主體角色。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思想上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追求自我的價值,謀求個體的社會地位。
  • 楊德發:學習者如何破除自己身上的馬太效應?
    楊德發:學習者如何破除自己身上的馬太效應?
  • 杜絕教育中的「馬太效應」,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什麼是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它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馬太效應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如虎添翼的馬太效應
    、表揚都有她的份,什麼拋頭面坐主席臺的事都少不了她。日常生活和教育實踐中,人們把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 ; 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這類現象稱為「馬太效應」。馬太效應不僅存在於上述小張姑娘那種評優活動中,而且還表現在其他方面。
  • 馬太效應:窮者愈窮,富者愈富!
    經濟學家們利用「馬太效應」對以上問題作出了答覆。01什麼是「馬太效應」?我們一出生就必然會處在馬太效應的魔咒下。 當你出生的時候,你的家庭背景決定了你學前所得到的教育資源,以及能夠打下的教育基礎。 如果你長時間沒有感覺到變化,甚至是有些暗自滿足於現在的狀態,那麼很可能你在滑向深淵。沒有變化、安於現狀是極度危險的,其實是在走下坡路。
  • 家長可以了解「馬太效應」,讓孩子自信茁壯地成長
    家長可以了解「馬太效應」,讓孩子自信茁壯地成長很多家長都對如何教育好孩子比較發愁,尤其是現在的孩子大多從小嬌慣,說重了話孩子聽不進去,但是說輕了孩子又聽不進去。於是她回去問孩子,你知道老師今天叫我去學校幹什麼了嗎?
  • 有趣的心理學規律——馬太效應
    今天介紹第二篇——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廣泛運用與社會心理學和經濟學方面的著名理論,是由美國科學家莫頓發現並命名的。馬太效應的名字是來源於《新約·馬太福音》裡的一句話「多的,可以得到的更多,少的,連原有的也會失去。」經濟學對馬太效應的理解可以概括為「富的人會越來越富,會得到更多的資源傾斜和更多的機會,窮的人這些條件會越來越少,就會越窮。」而在心理學領域對它的解釋為「越是強的人,就會得到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榮譽和讚美。弱者則越來越不被注意,直至被人完全遺忘。」
  • 馬太效應:其實早已決定,父母要懂
    事實上,這種言論源於心理學上的一種現象,稱為"馬太效應"。了解"馬太效應"根據心理學上給出的解釋,"馬太效應"指的是當一個人有所成就時,所有的好事都會到來,而當一個人失敗時,即使有機遇也不會輪到自己的頭上。這是什麼意思呢?
  • 馬太效應
    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的端源。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學家羅伯特.莫頓受此啟發,開始用馬太效應來概括這樣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赫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的,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 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馬太效應給人們的啟示
    經濟學中有一則馬太效應的理論充分地解釋了這樣的自然法則,「強者愈強、弱智愈弱;富人越富,窮人越窮」。其反映的就是當前社會的兩極分化現象。「馬太效應」源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心理學「馬太效應」:孩子優不優秀,差距是這樣慢慢拉開的
    如果一個孩子不管表現好壞,從未遭受過教師、家長和同學的嘲笑,而是受到平等的對待,並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得到及時的幫助,那他就能夠認真學習,積極向上,不會受到"馬太效應"的影響。很多表現不好的孩子就是因為經常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在負能量的環境中成長,才會產生自我懷疑,從而掉進越變越差深淵。
  • 家長巧用「馬太效應」,差生也能變優生
    一、什麼是「馬太效應」?網友紛紛表示:普通人學不來,黃多多也肯定會越來越優秀的。許多家長特別喜歡「別人家的孩子」,比如有的孩子在幼兒園時表現就非常好,到了小學時表現得更好,由於前期的積累,到了初中時發揮了自己優勢,取得了更好的成績,不斷進步,這就是「馬太效應」,「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 從「馬太效應」看人生價值觀。
    馬太效應源自於《新約.馬太福音》。在《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這麼幾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通俗的說法就是好的越好、壞的越壞,多的越多、少的越少。馬太效應,從另外一個角度詮釋了當今社會貧富懸殊的現象。同時也直指人們價值觀的不同取向。如今的社會格局也的的確確是如此,富有者越富,貧窮者越窮。雖然機遇一直都有,但是起點不同、價值觀不同、圈子也不同,真正能夠逆襲成功的少之又少。
  • 大恒基 • 分享不得不知道效應、法規、定律——馬太效應
    表面看起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但是實則它只不過是「平衡之道」的一極。這種規律早在公元前500多年以前,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就已經提出類似的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 家長巧用「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1、父母過度保護在孩子的成長中,有任何問題孩子第一個想到的並不是自己去解決,而是尋求父母的幫助,這都是出於父母平時過度保護孩子,不管什麼事情總是在幫助孩子,最後讓孩子產生一定的依賴性。所以孩子們才會害怕去嘗試,因為他們害怕未知的事物。
  • 馬太效應:生活中,為什麼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多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得,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在這樣的效應下,好的越來越好,差的越來越差幾乎是必然的。那又能怎樣呢?難道你去找公司說,太不公平了,憑什麼別人就能混到退休,我就不可以嗎?這不是太可笑了嗎?就好像最近的一句流行語一樣:社會要淘汰你的時候,連哼都不會哼一聲的。
  • 閱讀也有馬太效應嗎?
    閱讀能力是認知能力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孩子的閱讀量越大,理解能力就越強,思考能力就越好。思考能力越強,就越喜歡閱讀,而且越讀越好。因此,斯坦諾維奇指出,要重視孩子早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的教育和培養,如果孩子一開始就有閱讀困難,長此以往,他的學習能力會逐步下降,並進一步在學業上落後其他孩子,最後形成惡性循環。
  • 心理學:兩口子過日子,忌諱「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在心理學上,這是一種形容「強者恆強,弱者更弱」的兩極分化現象,簡單的說就是你擁有的東西會越來越多,你失去一次的東西,也會離你越來越遠,這就是「馬太效應」。